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国战机高清大片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国战机高清大片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感觉我国战斗机座舱视野普遍没有欧美战斗机座舱视野大?
其实美军战斗机中座舱视野最好的就是F22和F16,而我国空军中座舱视野最好的就是歼20和歼10C了。关于歼11系列和F15系列,可以说,歼11系列座舱的前向视野要优于F15,因为歼11系列战机的机首稍微向下倾斜,而F15系列的是平直的,这也就导致歼11系列的后向视野不如F15了。
可以看得出来,歼10C战斗机的座舱视野是不如F16的,F16战斗机气泡式整体风挡的视野绝对是三代机中最好的,其风挡外凸较大,仿佛一个气泡去掉底下一部分。毕竟F16得设计初衷与F15不同,F15号称没有一磅的重量用于对地攻击,而F16则号称没有一磅的重量用于空战。在美国空军中担当扔炸弹任务的F16对座舱的视野自然就比较高了,只不过与美国空军不同的是,F16战斗机在其他国家中主要担负制空的任务。
而F22战斗机座舱的视野绝对是四代机中最好的,比歼20的还要好。F22的座舱盖显得异常高大,外凸较多,所以显得飞行员的视野较好。或许是美系战机的座舱位置设计的较高,以至于座舱盖也要设计的大一些。而国产战斗机的座舱设计的较低,也就是说座舱盖也没有必要设计的较大。
其实座舱盖设计的比较大时阻力也比较大,但座舱盖产生的阻力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对整体影响不大。
歼10战斗机的定位就是制空,只不过到歼10C时逐渐偏向了多用途,但是座舱盖是没有变化的。偏向制空型的战机对座舱的视野要求并没有那么高,诸如F15,苏27等等。
而歼20战斗机采用了一体化的座舱盖,且座舱盖向下倾斜一定的角度,和F22座舱盖的下倾角差不多。毕竟歼20安装有EODAS系统,可以通过该设备观察到战机周边360°范围内的景象,对座舱视野的要求也没有那么高。
其实在四代机中苏57战斗机座舱的后向视野是最差的,完全被遮挡住了。但是前向视野比较开阔,要好于F22和歼20。
淘金客说:这和战斗机的用途有一定关系,同时我国完全自主战斗机还没几年,也还有个学习过程。但最新型号的战斗机座舱视野已经相当不错啦!欢迎来我的号里看看,关于战斗机座舱有专门的文章。
战机的用途
一般来说,战斗机对于“态势感知能力”要求很高。而飞行员的视野就是态势感知能力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自从二战后期开始,战斗机普通采用了气泡式座舱盖,尽可能给飞行员以最好的视野,尽早能目视发现敌机,又能防止被敌机偷袭。典型的例子就是二战时的P-51“野马”。而且很多双座战斗机也采用了这种视野良好的座舱,如下图是P-61战斗机的座舱,感受一下良好的视野!
但二战后机载雷达开始出现,雷达信号需要在屏幕上看清。而空中阳光非常强烈,直接影响了屏幕的观看效果!回想一下白天在家里看电视,屏幕上的反光也很讨厌吧?于是,首先是特别重视雷达的截击战斗机上,率先开始缩小座舱视野,尽可能给雷达操作员一个良好的观察屏幕的环境,如下图是英国“海雌狐”战斗机,左侧就是雷达操作员的座舱,几乎完全没有视野可言了吧。
而且气泡形座舱盖阻力也比较大。随着雷达的应用越来越普及,战斗机对人眼视野的依赖也越来越小。许多二代机视野就都不是太好啦。
国产战机的历史原因
国产的一部分战斗机有自己的原型,比如歼11、15等战机就源自著名的苏-27系列。苏-27这样的重型战斗机在多数情况下依靠机载雷达作战,座舱的设计没那么讲究视野,因此我国的歼-11也受限于此,座舱视野只能算是一般。
歼-10战斗机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战斗机,在三代机里性能也是非常出色的。本来这种偏轻一些的中型战斗机很讲究格斗能力,因此对视野应该特别看重。但歼-10起步时,我们的防空能力还不算强,还需要歼-10有一定的截击能力——歼-10早期型的可调进气道就是为了高速截击而准备的。因此减小阻力成为歼-10设计中很重要的内容,也只好牺牲一部分后方视野,相比F-16这样从一开始就只为格斗而生的战斗机要略差一些。
技术的进步
应该说F-22上的一体化无框气泡座舱盖技术还是非常先进的,视野良好,一体成型重量很轻,还有一定的隐身性能!曾经,注意是曾经让我们广大军迷羡慕不已!如下图。
近年来我们也攻克了这项技术,歼-20已经开始应用类似的座艇设计,效果非常好!虽然还有一条加强框,但已经离F-22不远了。如下图。
未来展望
未来战斗机的发展会是怎么样呢?淘金客大胆预测一下:一个方向是无人战斗机,根本不需要座舱盖了。另一个方向是有人战斗机集成了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技术后,座舱盖会变成超大的显示屏,让飞行员的态势感知能力大大增强!如下图。最后再次欢迎大家来我号里坐坐,给予指正,谢谢。
一是设计问题,二是动力问题!别说飞机这样的高科技产品,就是汽车设计我们也是难望其项背。局座张召忠就说过,颜值就是战斗力!看看老美的F16那个座舱的气泡设计,真是漂亮!唉,只要动力强,板砖都能飞上天!我们的航发动力真是有待于进步啊!唉!
二代机确实存在这个问题,当初设计都这个思路。飞行员座椅偏低且座舱盖与后半不机身等高。感觉就是飞机座舱就是个地窖,坐进去就剩西瓜大个脑袋在那晃悠。而从三代机开始我国也使用气泡式座舱。最大的特征从侧面看完全能看到飞行员肩膀。座舱内看外部视野也更加辽阔。
但气泡式座舱缺点也同样明显,高高耸起的座舱盖势必使机头横截面增大阻力显著增加。没有强劲的动力系统做保障气泡座舱真不是随便那个国家都能玩的来的。比如法国的阵风战机。受m88这个辣鸡发动机拖累,阵风的座舱盖在飞行员头顶上方是个明显的分水岭。刚过头顶座舱盖高度就急剧下滑。阵风战机的座舱盖相较于中美两家明显显得更加紧凑(注意观察各型飞机,显然阵风飞行员头部和座舱盖之间距离最小。真怕关闭座舱盖时候拍扁飞行员脑壳)
跟各国制造工艺水平,以及战机研发定位相关,作为飞行员谁不愿意四向视野开阔,360度无死角又能看风景近距格斗时又便于观察。
一二代喷气式战斗机时代大家都差不多,没有什么气泡式座舱,风挡基本都是有框结构。考虑到迎面风阻,座舱正常都设计的很低,飞行员坐在里面完全是下沉式,就是普通小车和SUV司机的视线差别。
F-4战斗机座舱,飞行员只有头盔部分露在外面。
歼-7战斗机,和上面的F-4类似飞行员同样头盔部分露在外面,相对来说视野一般。
到了三代机时代更加注重机动能力,同时随着制造工艺水平提高,包括一体式气泡造型座舱出现。这个时期战斗机座舱的全向视野就好很多,最经典的是美国F-16战斗机,飞行员真的是"骑"在飞机上看哪都方便。看下图,整个肩膀部分都在边框上面,气泡式座舱没有边框的阻挡视野相当好。
欧美工艺技术水平高走在前面很正常,我国到了三代机之后也同样开始拥有一体式座舱,只是提问的没认真看而已。看看下图中的歼-10战斗机,这视野就不用解释了吧?
国产战机座舱不是不如欧美,而是有一个渐过发展的过程,多注意国产装备其实水平越来越高。
075两栖攻击舰采用舷内升降机,为何不考虑上垂直起降战斗机?
首先,075型两栖攻击舰的下水,让中国海军最重要的短板获得补齐,这对我海军装备体系绝对是里程碑式的意义。毕竟,中国海军目前最缺乏的不是航母,而是适合两栖作战的登陆舰艇,而075型两栖攻击舰的加入,将中国航母抢滩登陆转化为立体式登陆,这对我海军在南海作战尤为重要。
而075型两栖攻击舰在吨位和建造标准上来说,跟美国级和黄蜂级两栖攻击舰吨位相差无几,都超过四万吨,远远大于法国西北风级和日本出云级直升机航母。因此,075型两栖攻击舰也将部署中国最先进的舰载直升机,其吨位远远超过日本和法国的同类型装备。075型两栖攻击舰也是海军最重要的一环,跟美军两栖攻击舰地位相同。
075型两栖攻击舰采用平直甲板,而舰载机部署在甲板上很容易受到海浪和恶劣天气的影响。而升降机作为从机库甲板通往飞行甲板舰载机进出机库的最主要渠道。而中国辽宁舰和国产航母都装备升降机,携带更多舰载机。而075型两栖攻击舰采用舷内升降机,而非舷侧升降机。
现在军迷很关心075两栖攻击舰是否配备类似于F-35B这样的隐身战斗机。其实,按照两栖攻击舰用途可分为直升机两栖攻击舰,两栖支援辅助舰。而装备垂直起降战机,这是美军黄蜂级两栖攻击舰正在测试的F-35B垂直起降战机。而且,按照日本直升机航母该转也可以变身成搭载F-35B的轻型航母。
而美军黄蜂级两栖攻击舰采用舷侧升降机,可以极大地降低升降机对飞行活动的干扰。因此,美军黄蜂级摇身一变成“闪电”航母。但是,中国两栖攻击舰没有采用舷侧升降机。因此,短时间装备垂直起降战机不可能,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中国海军最缺乏的是两栖登陆作战,特别是夺岛作战,搭载直升机进行抢滩登陆是重点,在中国空军战机和航母舰载机掩护下,执行登陆作战体系。因此,对垂直起降战机需求并不迫切。
2、中国一直缺乏大推力的军用发动机,而且按照美军F-35B装备发动机,中国不可能在短时间研制出来,这也导致我们不可能短时间研发垂直起降战机。因此,装备歼-15舰载机或者是五代隐身舰载机依然是首选,蒸汽弹射或者电磁弹射等。
总体来说:根据我国垂直起降战机优先级,在未来十年内也不可能装备 F-35B 这类飞机,所以对于这种能够起降固定翼舰载机的两栖攻击舰,我们并没有急切的需求。075型两栖攻击舰将来搭配重型舰载直升机,对我国两栖作战能力至关重要,投送中坚和骨干,负责把主力部队、弹药物资、重装备等运上岸,加强登陆部队作战能力,以便巩固和扩大战果。
目前,我国尚未完成统一大业,075型两栖攻击舰专为登陆和登陆做准备,完成兵力输送和装甲,坦克的输送。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未来中国075其他改进型,毕竟装备垂直起降战机,如军迷期望中国版 " 美国级 " 两栖攻击舰,让我们用时间去验证。
舰载机长时间停放在甲板上,忍受风吹日晒和高盐高湿的环境,零部件很容易锈蚀老化,如果长时间不使用,必须将其回收至机库内存放,方便维护保养。升降机就是军舰用来运送舰载机在飞行甲板和机库甲板之间活动的,安装升降机的一般都是航母或者两栖舰这类携带舰载机较多,专门设置了舰载机机库的大型军舰。我国刚刚下水的075两栖攻击舰分别在尾部和中部设置了两部舷内升降机,那么舷内升降机和舷外升降机有什么区别?难道两栖舰安装了舷内升降机就意味着不能配置固定翼垂直/短距起降舰载机吗?
(这两个开口就是升降机位置)
所谓舷内升降机就是直接在甲板上开孔,以这个孔作为升降平台的移动位置,这种升降机一般是小型航母和两栖攻击舰使用的较多,好处就是由于这类军舰的船舷离海面较低,舷内升降机可以有效防止海浪的侵袭,并且移动起来也较为方便平稳。不过舷内升降机的坏处也是显而易见,舷内升降机需要在甲板中部开孔,不仅削弱甲板整体强度,而且会占用飞行甲板和机库位置,在使用时还会影响舰载机的调度和周转等等,因此舷内升降机的尺寸通常会受到限制而承载量较小,大部分都是用来运送直升机(也有不少例外)。所以配备固定翼舰载机较多的大型航母一般都会选择在远离航母甲板核心区的舷侧开一个开口向外的半封闭式孔设置舷外升降机来进行飞机的上下移动。
(英国和意大利航母的舷内升降机都能用来起降固定翼舰载机)
例如我们熟悉的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其在舷侧一共设置了四台升降机,面积达到374平方米,最大提升重量为65吨,能够同时进行两架F/A18舰载机的升降。而库兹涅佐夫级包括辽宁舰航母在内,只设置了两台舷侧升降机,平台面积为224平方米,最大承载重量为40吨,只能同时运送一架歼15重型舰载机。尼米兹级和库兹涅佐夫级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差别,主要原因就是尼米兹所搭载的舰载机数量远远超过后者,使用更多的升降机才能够高效得调度这么庞大的机群。(尼米兹航母舷外升降机)(辽宁舰舷外升降机)
目前刚刚下水的075两栖攻击舰一共拥有两座升降机,一个是位于舰体中部的舷内升降机,根据之前曝光的施工照片可以看出,这一升降机的开口较小,容纳空间和承重有限,应该只能用来进行直升机和弹药的移动。而另一座升降机则是位于尾部的舷尾升降机,这类升降机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属于舷内升降机,因为其开口位置有一边是无封闭状态面向舷外的,所以可以认定为舷外升降机。从其开口位置看,尺寸比中部的舷内升降机要大不少,并且由于一边没有封闭,平台内仿制的机体可以外飘,能够容纳比平台本身更大的物体,因此用来运送可折叠机翼的固定翼舰载机应该不成问题。
(法国西北风级和西班牙胡安·卡洛斯一世级两栖舰都采用了舷尾升降机的设计)
075目前刚刚下水,还要经过舾装、海试、验收等一系列程序才会服役,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短距/垂直起降舰载机还未曾露面,因此在可预见的一段时间,075的主要武器配置依旧是直8、直9、直20等运输直升机,主要用于机降垂直登陆,与075坞舱内的登陆艇共同组成形成急需的两栖快速登陆战斗力。不过很多军迷朋友们可能会有所着急,毕竟美国的黄蜂级、美国级都已经配备了F35B垂直起降战斗机,战斗力直逼轻型航母,我们怎么能没有呢?其实大家不用担心,既然075已经设置了能够容纳固定翼舰载机舷尾升降机,那么未来075上固定翼垂直/短距起降机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实际上我们在这方面早就已经开始了研究,只不过出于保密的原则,现在是不能公布进度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未来075两栖舰一定会配置国产的垂直/短距起降规定翼战斗力!相信祖国,美帝有的,我们也都会有,一样都不会少!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战机高清大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战机高清大片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