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日战斗机降欧洲基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日战斗机降欧洲基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欧洲自研新一代战斗机,真的能行吗?
只要发动机给力,板砖都给你送上天。欧洲目前只有两款拿得出手的中等推力的涡扇发动机,分别为英国的EJ200和法国的M88。如果以这两款发动机其中一款作为新一代战斗机的动力,那这款飞机和“双风”一样属于双发中型战斗机,估计10年内,原型机可以首飞。如果欧洲想发展双发重型战斗机,那么他们必须研制推重比10以上的大推力涡扇发动机,其研制周期在10至20年,原型机则要15年至25年才能实飞。
EJ200涡扇发动机:
最大加力推力(daN) 9000
中间推力(daN) 6000
加力耗油率(kg/daN/h) 1.66~1.73
耗油率(kg/daN/h) 0.74~0.81
推重比 >10
空气流量(kg/s) 75~77
涵道比 0.40
总增压比 26.0
涡轮进口温度(℃) 1477
最大直径(mm) 863
长度(mm) 3556
质量(kg) 900
M88涡扇发动机:
最大加力推力(daN)
M88-1 8318
M88-2 7500
M88-3 8000~9300
中间推力(daN)
M88-2 4871
加力耗油率[kg/(daN·h)]
M88-2 1.80
中间耗油率[kg/(daN·h)]
M88-2 0.898
推重比
M88-2 9.0
空气流量(kg/s)
M88-2 65
M88-3 72
涵道比
M88-2 0.5
M88-3 0.3
总增压比
M88-1 24
M88-2 24.5
M88-3 27
涡轮进口温度(℃)
M88-2 1577
M88-3 1577
最大直径(mm)
M88-2 1003
进口直径(mm)
M88-2 696
M88-3 790
长度(mm)
M88-2 3538
M88-3 3618
质量(kg)
M88-2 850
M88-3 985
美国要如何利用F35战机来抵御欧洲战斗机工业?
如何抵御,根本不需要抵御,只要降价就行了。
飞机代数越高,飞机的制造难度就越高,如果不是财大气粗,根本无力支撑航空工业的发展。
所以一遍是现成的物美价廉的成品;一边是虚无缥缈的愿景,不知道有多少国家会不为所动,尤其是欧洲自身经济就不见气色,动不动就砸锅卖铁,更是很难有这个决心去正向开发。
其实他们不想吗,他们也想自己开发高级飞机,无奈没钱啊,不得已,都已经组团开发了,法国咬牙开发一型飞机,无奈推销不出去,只能自己装备着。
额外说一句,这就对比出日本的狼子野心和中国的伟大。
日本本可以舒舒服服的生产F35,但人家不想舒服,非的开发心神战机,目的就是不落人之后,君不见拿到F16技术自己开发出F2来,而且日本人的精神力也很强,不会只贪图便宜,就是放弃自身研发。
而中国就不一样了,中国也想能买到好东西啊,曾经有段时间不就流行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观点嘛,虽然这句话不对,但中国也想买到好东西啊,无奈买不到啊,苏熊基础掏的差不多了,美国技术人家不买,没办法只能自己刻苦攻关了。
美国的F35性能确实优秀,但是作为商品出售不见得被所有北约国家完全所采购。自从特朗普对北约盟友进行了钢铁铝材增加高关税以后。北约国家就不在为美国买单了。以法国马克龙为代表的欧洲等欧洲国家试图摆脱美国的控制。实现自己的欧洲军事独立联盟。这样以来,美国人的F35的销路在欧洲市场上就出现了障碍。法德联合研制的阵风战斗机在进一步进行改版升级。新的战斗机研制也在进行中。这样以来美国的35战斗机就失去了它商品的价值。
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F-35闪电II已经成功地消灭了欧洲第五代战斗机的研制能力,目前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已经获得了超过3500架F-35闪电II战斗机的订单,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估计未来会有超过6000架的F-35战斗机的订单。
欧洲具备研制战斗机的国家不是很多,就英国,法国和瑞典具备一些能力。英国,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联合研制的台风战斗机目前还在生产中,目前已经获得了超过650架订单。
法国特立独行的研制了阵风战斗机,不过这款战斗机只有180架的订单,而且还是天价的成本,印度花费80亿美元购买了36架而已。
而瑞典研制的JAS-39在国际市场上也有不少订单,这是在大国战斗的夹缝中生存的典型机型,低成本是其制胜法宝。
从台风,阵风和鹰狮看,欧洲是具备第四代战斗机的能力,不过也陷在第四代战斗机的研制中了,欧洲各国很晚才开始第四代战斗机的研制,等这些战斗机开始服役的时候美国的第五代战斗机也开始装备部队了。
美国是先发制人研制第五代战斗机,与欧洲打了个时间差,而欧洲自己不思上进错过了研制的机会,如今欧洲的四代机价格还和五代机一样。
G7开幕当天,拜登决定援乌F16战机,欧洲再次被坑,能起多大作用?
G7开幕当天,所谓之拜登决定援乌F16战机,其真实情况就是,美国同意盟国向乌克兰提供F16战机,而美国只对乌克兰提供与F16相关的全面技术支持,但是美国不会向乌克兰提供战机。
从目前情况看,有可能向乌克兰提供F16战机的国家,只有欧盟成员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如果这些国家向乌克兰提供F16战机,那么这些国家不但要向乌克兰,提供战机和相关的技术支持,而且还要再次采购F35战机,来填补因援助乌克兰F16战机,而造成的本国防务缺失。如此一来,美国F35战机将会获得大量的新订单!
显而易见,拜登此举只考虑了美国的利益,至于盟国被坑,F16会给乌克兰带来多大帮助等事项,并不在他的考虑之内!
为什么法国不与其他欧洲国家联合研制“台风”战机,偏偏自己制造“阵风”战斗机?
台风战斗机和阵风战斗机都曾是三十多年前“欧洲战斗机”项目的竞选型号,只不过在后期的发展的过程中,因为欧洲各国对于战斗机的定位和需求有所差异,最终法国单独退出了联合研制的阵营,最终发展出具有纯粹法国血统的战斗机,且在时间表上领先台风战斗机率先完成首飞、列装部队。
20世纪70年代,世界正在经历社会、经济和战略层面的剧变,美苏两大强国率先在三代机领域确立了自己的地位,美国推出了F-16和F-15组合,苏联也以米格-29和苏-27应对。欧洲各国都在研究自己的新一代主战飞机,正是在这个背景之下,欧洲搭上一体化进程的快车道,开始涉足到军事领域,1978年法国达索公司和德国MBB公司计划共同打造一款面向未来的欧洲战斗机项目,英国、意大利以及西班牙等国对此项目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次年,由英法德意西五国、五家战斗机制造商共同参与到该项目的发展中,当年10月,研发五国初步在主要设计原则上达成一致,确立了双发布局设计,并计划在1992年服役。但就在这时分歧已经展露头角,各项目国在飞机具体性能指标上充满分歧。
英国人想要的是一款重型空优战斗机,法国军方提出要轻型、敏捷性以及作为舰载机使用;德国人则认为战斗机应该向大型化方向发展。在军方需求上,法国与英德两国的军用需求存在本质上的差别,法国人之所要轻型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法国人设计飞机的理念是,飞机的重量决定了飞机的价格,重量越重成本也就越高,这也是达索公司战机设计的一大特色。
分歧面前,各国都无法说服对方,于是各方制造商展开竞争各自为营展开型号研发,意图在后续的竞标中能获胜。在1980年的汉诺威航空展上,法国达索和德国MBB率先推出了各自的设计模型,两年后英德意大利共同出资的帕纳维亚公司在范保罗航展上也拿出了自己的方案,并宣称拿出7000万英镑研发一款验证机,此时宣告法国达索公司在此轮竞选中失败。
随后帕纳维亚公司向法国达索和德国MBB公司发出共同研制的邀请函,高傲的法国在权衡之后,最终放弃加入这一计划,法国决定自主推进达索公司的方案,研发出一款具有纯粹法国血统的战斗机。法国推出了自己的验证机,并将其命名为ACX,帕纳维亚公司推出的方案验证机最终被命名为EPA,自此两家展开研制竞赛。
1986年7月4号,法国达索阵风-A验证机成功首飞,并在随后的范保罗航展上进行了飞行表演,航展两周后,英德意大利等国联合研制的EPA验证机也实现了首飞,法国人在时间轴上略为领先了EPA项目。1994年法国空军的阵风B01、阵风C01和海军版的阵风M01原型机全部通过测试,相比源于同时期EPA的台风战斗机早了整整三年。
这就是法国阵风战斗机和欧洲台风战斗机之间的历史渊源,两款战机都是源于“欧洲战斗机”项目,只是最后因为涉及定位和需求上的差异,法国退出了该计划,并成为欧洲台风战斗机的主要竞争对手,也算是战机研发过程中的一些饭后谈资吧。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并不复杂。
本来法国是同意一起研发欧洲战机“台风”。
当时参加项目的国家很多,包括意大利、西班牙、西德、德国、英国。
显然,法国如果参加至少会分摊研发成本。
但法国倾向设计出约9吨的战机,但其他国家倾向大于10吨以上的设计,法国最后在1985年决定退出,自行研发阵风。
因为法国人有独立研发的技术和能力,更关键是研发已经接近成功。
早在1982年,法国的达索公司已宣布正在研发幻影2000的后继战机阵风。
1985年末,法国展示了阵风A技术展示机原型,1986年7月4日阵风机首次试飞。
这个速度是很快的,而台风反而是1994年才首飞,比阵风迟了8年之久。
当时法国政府认为,这个阵风可以满足法国的需要,也就没有必要参加台风项目。
同时,法国还是传统的军售大国,需要自己的主打战机,用于出口。
实际上,阵风也有不少出口,部分订单为:2015年分别取得来自埃及(24架)、印度(36架)、卡塔尔(36架),还有很多国家试图购买。
客观来说,阵风还是非常先进的战斗机,但价格也贵的离谱。
该战机空军型出售价为每架4700万欧元;海军型出售价为每架4,900万欧元。
这个价格本来就够夸张了,然而实际购买还不止这个价格。
整个法国军方采购项目的总费用为280亿欧元,由出产数量计算,得出平均每架阵风式战机的价格约为9,500万欧元,比下一代隐形战机F35还要昂贵。
基本只有人傻钱多的主,才会购买。
法国独特的舰载型需求,以及在项目中技术、生产份额的主导要求,导致法国与其他国家分道扬镳。
上个世纪70-80年代,随着美、苏F15、F16以及苏27、米格29等三代机横空出世,欧洲各国也迫切需要研发自己的三代机。由于三代机研制技术难度高、耗资巨大,因此欧洲国家选择联合研制,这就是欧洲联合战斗机项目(ECF),该项目最初由法、英、德、西、意五国联合发起。
但是本来强强联合的好事,最后却发展为“你走你的阳光道,我过我的独木桥”,这也说明跨国联合项目的复杂。之后法国退出该项目,单独研制出阵风。而其他四国继续推进ECF项目,最终成果就是台风。
法国退出ECF项目、单独研制阵风,并不仅仅是法国人在战机研发上的高傲,而是有着一系列现实的考虑,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1、与其他合作方相比,法国要求新机要有舰载型,以适配法国装备的小型航母,这就要求新机是一款体型较小的中型战机,而且具备优良的低空低速性能以满足舰载起降要求。而其它各国倾向于研发一款更大、更重的战机,突出高空高速的截击性能,以满足拦截苏联庞大的轰炸机群为第一要务。
与其他国家相比,法国要求新机必须要有舰载型,而且法国当时运营的航母是2艘3万吨级的“克莱蒙梭”级常规起降型航母。因此,法国的诉求是研制一款9吨级的战机,而且要有优秀的舰载起降性能,因此阵风选择了低速性能更好的近距耦合鸭式布局+固定式进气道,牺牲了高速性能。
而英、德等国空军头号作战任务是在大西洋、中欧拦截苏联庞大的轰炸机群,因此要求新型战机必须是大航程的大型机,而且高空高速的截击性能是第一位的,因此与法国的要求截然不同。台风后来发展成空重11吨的大型机,而且采用远距耦合鸭式布局+可调式进气道来获得更强悍的高速性能。
2、法国在联合战机项目要求技术主导权,而且要求比出资比例更高的生产份额,因此与英国矛盾深刻,最终分道扬镳。
在最初欧洲战机项目中,主要是法国、英国这两个航空大国在争主导权,德、意、西就是打酱油的角色。法国自恃具备更强的航空技术,坚决要求由法国主导该机型研发,打造一款9吨级、采用法国斯奈克玛M88发动机的中型发动机。
这是法国方面最早的方案,与后来的阵风大差不差。
而英国当然不能忍受当法国的小弟,联合其他国家坚决研发高空高速性能优异的大型机,而且使用罗罗主导研制的性能更强的发动机,也就是后来的EJ200。
这是英国最初的方案,跟后来的台风大相径庭。
除了项目主导权,法国方面还要求超过出资比例的制造份额,以及新机外销的主导权。这个要求听起来确实比较过分,但是法国有自己的理由:我的技术最好,我的贡献最大,当然要多拿点好处。这样过分的要求当然会引起其他国家的不满,分道扬镳是必然的结果。
分道扬镳后双方各自推进自己的项目,最终也都修成正果。很多军迷对着两款同样是双发、鸭式布局的战机性能孰强孰弱颇感兴趣。瑞士空军当年的一份评估报告可以给大家做个参考。
瑞士空军当年对阵风、台风、鹰狮进行了广泛、细致的评估,在防空、对地、制空、侦察四个方面阵风全部获得第一,全方面压制台风,考虑到阵风比台风更小的体型和吨位,法国的航空技术真是不容小觑,看来当年法国要求技术主导权也不全是非分要求。
但是在销量、尤其是外销方面,台风却比阵风更亮眼,除了研制四国外,台风还获得沙特、阿曼、卡塔尔、奥地利等国订单,总产量超过600架。而阵风质优价高,一段时间内无人问津,直到2016年印度发出126架天价大单(后来减为36架)后才获得国际销路,近年来又出口至埃及、卡塔尔,但是订单数量与台风相差较大。毕竟在战机贸易方面,国家政治、外交影响更重要,台风背后有4个欧洲大国撑腰呢。
如今在下一代战机研发上,欧洲又走了阵风、台风的老路,法国及英国分别主导研发下一代新机,只不过这次法国有了德国这个伙伴,不至于单打独斗了。
台风战机起源于ECF(欧洲联合战机),其实一开始法国的达索公司是有加入的。早在1979年,ECF由英国联合德国梅塞施密特主导方案,西班牙,意大利,加入联合开发,紧随其后达索也加入了该计划,在本国名称为ACX。
但我们都知道,其实台风后来是没法国什么事的,退出ECF的法国自己搞了阵风。那是为啥呢?原来实力较强的达索,出于绝对的高傲和自信,与ECF是的实际领导者英国争夺方案主导权,并提出要使用法国史奈克玛公司自主设计的M88发动机,法国这样的要求有自己的利益考虑,毕竟M88是法国研发的一款先进中推,而当时法国尚无一款战机能够搭载M88,能借着ECF盘活M88那是再好不过。然而英国人认为罗-罗的RB199发动机是优于M88的,因此拒绝使用M88。由此造成了最初的裂痕。
SNECMA的M88发动机
到了1983年,英法德意西又成立了FEFA(欧洲未来战机),在ECF基础上发展具备短距起降和超视距能力的先进战斗机,能力相当于三代半水平。而达索又提出了比如可以改装成舰载机,并且可以出口到其他国家,而这些无疑要给战机项目增加许多成本预算,这对ECF最大股东之一的英国和西德是无法接受的分歧。于是英德意三国退出,开启了新的战机计划,将法国和西班牙排除在外。而法国则根据ACX方案另起炉罩,发展成了后面的阵风战机。
Rafale 阵风战机是由法国的ACX专案发展而来
我们现在看到的EF2000台风战机,其实是在英德意与法国分道扬镳后,在吸收了英国航太实验机计划(EAP,Experimental Aircraft Programme)的成果后发展而成的,并使用了罗-罗的EJ200发动机。EJ200是一款推重比达到10一级的先进中推,不论是推力还是推重比都是比法国的M88强了不少。也因此可以让台风战机在不开启加力的情况下做到1.4马赫的超音速巡航。
我们现在看到的EF2000是在EAP计划基础上发展而来
EJ200发动机,世界上最先进的中推之一
法国历来是很高傲的国家,尤其在航空领域,为了独立自主,从设计到制造包括最核心的发动机,都选择自己研制。哪怕法国史奈克玛的发动机技术远逊美国和英国,但是法国仍然坚持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这是自戴高乐总统以来就立下的传统。任美国的战斗机有多先进,法国愣是不引进,不购买。比如F-35,当年法国连投资都不投,到如今也是一架也不买。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当年法国和英国分道扬镳存在一定必然性。这不,达索的六代机,依然是不和英国美国合作,而是拉着德国这个小兄弟一起搞。没办法,法国的性格就是如此,不主导,毋宁死。
法国今年展出的六代机方案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日战斗机降欧洲基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日战斗机降欧洲基地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