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臭氧层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6个相关介绍臭氧层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有什么保护臭氧层的方法?
1、采用分步走的方式:考虑到有关经济和技术因素,对ODS的淘汰,规定了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淘汰速度和淘汰的最后期限。
2、建立多边基金: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特殊要求,在《蒙特利尔议定书》伦敦修正案中加入了建立多边基金这一条款。中国代表团对该资金的建立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多边基金每三年进行增资,由多边基金执委会决定各国项目资助额。
3、开发和使用CFCs的替代品——绿色环保制冷剂:臭氧层已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为了人类的共同家园,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的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停止生产和使用CFCs制冷剂,开发和使用绿色环保型制冷剂。
保护臭氧层就是保护蓝天,保护地球生命。 1995 年1月23日联合国大会决定,每年的9月16日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要求所有缔约国按照《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及其修正案的目标,采取具体行动纪念这个日子。
1、采用分步走的方式:考虑到有关经济和技术因素,对ODS的淘汰,规定了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淘汰速度和淘汰的最后期限。
2、建立多边基金: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特殊要求,在《蒙特利尔议定书》伦敦修正案中加入了建立多边基金这一条款。中国代表团对该资金的建立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多边基金每三年进行增资,由多边基金执委会决定各国项目资助额。
3、开发和使用CFCs的替代品——绿色环保制冷剂:臭氧层已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为了人类的共同家园,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的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停止生产和使用CFCs制冷剂,开发和使用绿色环保型制冷剂。
臭氧层,为什么叫臭氧层?
臭氧层很臭,有鱼腥气味。臭氧层中的臭氧主要是紫外线制造出来的。太阳光线中的紫外线分为长波和短波两种,当大气中(含有21%)的氧气分子受到短波紫外线照射时,氧分子会分解成原子状态。氧原子的不稳定性极强,极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臭氧层是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高的层次。浓度最大的部分位于20—25公里的高度处。若把臭氧层的臭氧校订到标准情况,则其厚度平均仅为3毫米左右。臭氧含量随纬度、季节和天气等变化而不同。紫外辐射在高空被臭氧吸收,对大气有增温作用,同时保护了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远紫外辐射的伤害,透过的少量紫外辐射,有杀菌作用,对生物大有裨益
臭氧层的温度是多少?
高度为20km的大气层为同温层,温度约为216.5 K(摄氏零下56.7度);气压为5.48千帕,相当于海平面大气压的千分之5.4;空气密度为0.0883 kg/m^3,相当于地面空气密度的百分之7.2。
理论上说,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度,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对流层边缘,也就是大约20KM,之后进入平流层,温度随海拔升高而升高,估摸约是零下40度左右.
臭氧层是怎样形成的?
人类活动排入大气中的一些物质进入平流层与那里的臭氧发生化学反应,导致臭氧耗损,使臭氧浓度减少的现象被称作臭氧层破坏或臭氧层损耗.
臭氧层中的臭氧是在离地面较高的大气层中自然形成的,其形成机理是: 高层大气中的氧气受阳光紫外辐射变成游离的氧原子,有些游离的氧原子又与氧气结合就生成了臭氧,大气中 90%的臭氧是以这种方式形成的 臭氧分子是不稳定分子,来自太阳的紫外辐射既能生成臭氧,也能使臭氧分解,产生氧气分子和游离氧原子,因此大气中臭氧的浓度取决于其生成与分解速度的动态平衡.
人为消耗臭氧层的物质主要是:广泛用于冰箱和空调制冷、泡沫塑料发泡、电子器件清洗的氯氟烷烃(CFCs)以及用于特殊场合灭火的溴氟烷烃(Halons哈龙)等化学物质.这些物质被称为消耗臭氧层物质,国际社会为了保护臭氧层,将这些物质列入淘汰或受控制使用的名单中,因此也称这些物质为“受控物质”. 消耗臭氧层的物质,在大气的对流层中是非常稳定的,可以停留很长时间,以CFC12为例,它在对流层中寿命长达120年左右,因此这类物质可以扩散到大气的各个部位,但是到了平流层后,就会被太阳的紫外辐射分解,释放出活性很强的游离氯原子或溴原子,参与导致臭氧损耗的一系列化学反应:游离的氯原子或溴原子与臭氧分子反应,产生氯或溴的一氧化物,夺走臭氧分子的一个氧原子,使之变成氧分子.氯或溴的一氧化物与游离的氧原子反应,释放“夺来”的氧原子,形成更多的氧分子和游离氯原子或游离溴原子,新的游离氯原子或溴原子重新与其它臭氧分子反应,再度生成氧气分子和氯或溴的一氧化物,这样的反应循环不断,每个游离氯原子或溴原子可以破坏约10万个臭氧分子,这就是氯氟烷烃或溴氟烷烃破坏臭氧层的原因.
是紫外线形成了臭氧层,还是臭氧层吸收了紫外线?
臭氧层中的臭氧主要是紫外线制造出来的。
臭氧层中含有臭氧,就是O3,它会在紫外线紫外线作用下分解成氧气
203=302;紫外线的能量提供给03断裂化学键和02合成化学键。
吸收紫外线后当然是03变成了02了。
然后02又可以在雷电作用或者其它一些强能量条件下合成03,臭氧层就这样保持着平衡。
无论是臭氧层还是紫外线都是原本就有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又是相生相息相生相克的。所谓臭氧层其实就是地球的外衣,是造物主在造人以先在造天地万物时就为人类考虑是为了保护人类不至于被来自太阳的紫外线直接照射而伤害了人类的眼睛和身体而特别安排好的。造物主在造人类以先就考虑并安排好了适合人类生存的一切条件。比如空气,温度,光线……等等。
臭氧层其实就是地球的外衣,造物主称空气为天,就是所谓的臭氧层。当地球的环境被严重的污染后导致臭氧层的空洞也就是破洞烂天了,那么太阳中的紫外线强烈地照射地球表面,导致高温或者是极寒天气…………早在20年前就有报道说臭氧层空洞已经有欧洲那么大面积了,说是有科学家想补那个臭氧层空洞洞口,不可能了,烂了就是烂了补不了啦!因为它不是人的衣服烂了可以补。原来的南北两极为什么常年累月的冰天雪地的呢?就是造物主在造人类时考虑到温度的衡定,衡定整个地球的温度;主要是考虑适合人类的生存。
为什么造物主把太阳月亮星星这些光体都摆布安排放在宇宙太空中主要还是为了人类的生存而考虑而作的。当地球环境被严重的污染导致臭氧层空洞后,太阳中的紫外线直接照射地球表面后南北两极冰雪容化了!地球原来衡定的温度也改变了原来的规定了,所以地球变暖了越来越不适合人类的生存了。
所以臭氧层原本就是地球的外衣也就是人们口中所说的天。其实就是空气!而紫外线呢它是来自太阳。紫外线与臭氧层是相生相息相互依存也是相生相克的。因为人类没有太阳是不可能生存的,但是太阳中的紫外线如果直接照射地球表面人类会受到伤害的,所以造物主就给地球造了个很好的外衣,当无知的人类破坏了这个规定的规律后就只有接受惩罚和报应吧!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祝福你开心快乐每一天!
紫外线是一个叙述性的概念。
紫外线作为光速流动的物质——宇宙射线,进入地球磁场后产生金属态氢离子,金属态氢离子聚合形成一切元素,自然也会产生“臭氧层”。
“臭氧层”形成了以后,吸收“紫外线”,从而不断地“补充”消耗的“臭氧”。
确切的说,是紫外线让氧气形成了臭氧层,形成后的臭氧层反过来吸收紫外线,地球万物得已不受太阳紫外线伤害,从而蓬勃生长。臭氧因它有一股特异的臭味而得名,在离地面20-50km平流层的高处,聚集了90%的臭氧,平均厚度为3mm(毫米)。
地球大气层在距地面19km-50km高空的氧气,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形成了臭氧层。它的生成反应是:O2+O=O3
太阳光的紫外线分长波段和短波段。当大气中的氧气分子在短波段紫外线照射下,会分裂为不稳定的氧原子。而活跃的氧原子极易与其它物质分子发生反应,当然也会与大气中的氧分子反应后形成臭氧O3。形成后的臭氧比氧气质量重,逐渐下落到臭氧层底部,下落时的臭氧随着温度升高,显得更加活跃,在长波段太阳紫外线照射下,最后又还原为氧气。因此臭氧层与大气层形成了这种循环的平衡。
氧气受到阳光☀紫外辐射形成了臭氧层后,便开始吸收紫外线,过滤掉阳光中波长全部小于300μm(微米)的紫外线,只剩下小量长波段紫外线照射到地面,让地球上的生物得到很好的保护从而滋生繁衍。臭氧层在吸收紫外线后,便转换为热能,所以大气50km上方有升温层,从而形成了平流层,这是其它星球没有的。在大气层的对流层与平流层的交界处的气温很低,如果这层臭氧含量降低,地球气温就会升高,形成温室效应。
然而在近几十年,地球50km高处的臭氧正在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
欢迎关注和点评。
臭氧层的化学式?
臭氧的化学符号是O3。
1、臭氧主在存在于距离地球表面20公里左右的同温层中,在同温层的下部有一个著名的臭氧层,臭气对于大气有着重要的作用,臭氧可以吸收对人体有害的短波紫外线。可以防止短波紫外线到达地球,有效的屏蔽了紫外线对于地球上生物的影响,不过由于现在人类的活动对于臭氧层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2、臭氧又称为超氧,是氧气的同素异形体,在常温下,它是一种有特殊臭味的淡蓝色气体。臭氧主要分布在10~50km高度的平流层大气中,极大值在20~30km高度之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臭氧层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臭氧层的6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