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国战机高清大片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中国战机高清大片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自制的战斗机有哪些款?
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经历了引进、吸收、仿制、改进到自行研制的艰苦卓越的奋斗历程,成为国际上为数不多的具备自主研制各类作战飞机的国家,形成了以成飞和沈飞为核心的歼击机研发体系。本文着重盘点一下中国空军诞生以来我国自主研制的在役歼击机。
歼-20首当其冲
歼-20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隐形重型歼击机,是中国航空工业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代表作,目前已装备空军作战单位。歼-20采用了小展弦比升力体边条鸭翼式布局,很好的在超音速巡航和隐身性之间取得平衡,其独特的“鸭翼+边条+前后襟翼+全动尾翼”气动设计和较长的机身长度一同赋予了歼-20更好的灵活性和机动性,飞行速度应当也是最快的。此外,歼-20还有一些与生俱来的性能指标,较大的机身给歼-20留置了较大内置弹仓空间,同时显著提升了歼-20的机体载油量,使得歼-20的作战半径要大于美国F-22和俄罗斯苏-57,这正是中国空军所需要的;大的作战航程和歼-20搭载的主要空战武器霹雳-15远程空空导弹赋予了歼-20可以打击空中预警机、加油机等特种作战飞机的非对称能力,未来可能换装正处于研制中的射程更远的霹雳-21超远程空空导弹,是我军体系破击战理论的核心装备之一。
“炸弹卡车”歼-16重型多用途歼击机
歼-16是沈飞在歼-11的基础上深度改进自行研发的一款重型双座多用途歼击机,并非外界一直所质疑的仿制于俄制苏-30战机。歼-16在气动外形上与苏-30有明显差异,内部雷达电子系统以及综合航电两者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何谈仿制之说。歼-16大量使用歼-11系列成熟技术和部分五代机技术,具有看得远、打得准的特点。歼-16使用我国最先进的有源相控阵雷达,且雷达口径仅次于歼-20,具有较远的探测距离和多目标处理能力,此外还具有一定的电子战能力;其次歼-16大量使用复合材料,减轻机体重量同时强化机体结构,拥有空军现役战机中最大的10吨挂载能力,可以使用空军现役所有的空对面武器,具备仅次于轰-6K的对地对海精确打击能力;除此之外,歼-16的制空作战能力也很出色,尤其是超视距空战能力,强大的机载雷达搭配最新的霹雳-10和霹雳-15空空导弹组合,使其能在百公里外先敌发现、先敌开火以及先敌毁伤,外界普遍认为霹雳-15远程空空导弹射程在200公里左右。
歼-10中型多用途歼击机
歼-10是我国自行研制的中型多用途空优歼击机,也是我国第一种自行研制的第三代歼击机。研发始于上世纪80年代,1998年首飞成功,2004年试列装部队,2006年公开亮相;采用了鸭翼式三角气动布局,具备良好的跨音速机动能力,机身共有11个外挂点,可携带国产霹雳-8、霹雳-12空空导弹、国产多种精确制导弹药以及多种性质电子吊舱。先后发展出了以制空作战为主的歼-10和歼-10B,以及多用途型号歼-10C,去年珠海航展上最新的歼-10B推力矢量验证机也公开进行了过失速机动飞行表演。歼-10系列歼击机与歼-11系列、歼-16以及歼-20一同构筑了中国空军攻防作战体系,成为中国空军中近距制空作战和对地、对海精确打击的核心装备之一。
歼-15舰载机
歼-15是我国第一种舰载重型歼击机,有关其研制模板争议较大,很多人认为歼-15是仿制了来自乌克兰的T-10K-3舰载验证机技术,实际上歼-15更准确的表述应该是基于歼-11B研发,研发之初仔细研究过T-10K-3验证机,所以歼-15可以看作是中国自行研制而来,毕竟舰载机相关的起落架、拦阻钩都是我国自主设计的。歼-15基本沿用了歼-11的气动布局,为了适应航母起降要求,进行了增设一对小鸭翼、增大机翼面积以及优化了增升装置面积和偏转角度等针对性改进;此外首次使用了3D打印技术和智能螺栓,将机体结构重量降至28%左右,大大提升了歼-15的挂载能力和作战航程;歼-15机身共有12个武器外挂点,可挂载空空导弹、空舰导弹、火箭弹以及多种航空炸弹,作战半径在1100公里左右,具有同型机较大的滞空时间,综合作战能力远超俄罗斯苏-33舰载机。
歼轰-7
歼轰-7是我国上世纪80年代自行研制的一款中型双座双发歼击轰炸机,也是空军唯一的一种歼击轰炸机。于1977年正式立项,1988年首飞,1998年公开亮相;歼轰-7最大起飞重量接近30吨,最大载弹量6吨左右,作战半径1500公里,最大平飞速度1.8M,经过现代化改装,更换了雷达、电子设备和数字化飞控技术,逐步升级为准三代战机,可以挂载霹雳-5/8空空导弹、鹰击系列空舰导弹、空地系列空地导弹、多型机载电子吊舱以及多种激光制导和非制导航空炸弹以及火箭弹;歼轰-7拥有优异的对地、对海攻击能力,尤其超低空突防性能出众,唯一的遗憾是对空作战能力较弱,只具备有限的自卫能力。
中国航空工业从早期引进、仿制、改进,再到自研,走过了一条相当艰辛的道路,空军初始基本以米格系列为主力。米格-17(歼-5)、米格-19(歼-6)、米格-21(歼-7)一路传承,在当时来说这些机型性能并不差,在国际同类机型中还属于佼佼者,不过随着时间流逝没有替代战机加入慢慢的就落后了。
在这几款战机基础上我们也试过改进或自主研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成型并服役机型只有三款:歼-8、强-5、飞豹,这三款中最成功的当属强-5强击机。歼-8完全就是歼-7的放大双发版,强调的还是高空高速,如果它能早点出生也不失为先进机型,但从60年代拖到80年代才成熟入役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
而强-5是在歼-6基础上改机头进为两侧进气,强调了对地打击能力,这也是我国第一款出口国外战机。在巴基斯坦手中有着很多实战经验,皮糙肉厚抗打击能力强,长时间承担起我国对地火力支援主力。
飞豹战斗轰炸机是在西沙海战后提出研制的,主要用于远程对地、对海、对陆等支援,低空及机动性能虽然一般,但作为国产全新设计的机型不论是外形还是打击能力上还是相对不错。目前还在服役中,不过替代机型歼-16越来越多,飞豹也将越走越远。
到了新一代歼-10、歼-20、歼-16等机型横空出世,中国航空技术发展水平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完全摆脱仿制技术水平都已达到或超过国际同类产品。以前是仰望别人,现在是在前头狂奔,接下来还会有更多新机型诞生。
沈飞都生产过哪些战斗机?
沈飞现在不行了,虽然说歼6生产了几千架,也出口了不少国家,但沈飞的确是落后了!
歼8Ⅱ是沈飞的产品,可看看沈飞都干了什么,和美国合作改进,结果是被人家美国将飞机们底细查了个底掉!
从歼8ll研制出来二十多年,沈飞一直在找人帮忙改进,而不是自己静下心花大力气研究改进!可以说一型飞机花了二十几年才勉强够用!
可看看成飞,一个歼七天琢磨怎么改进,可以说各种气动布局都被成飞玩了个遍,这才有了歼10的冲天一跃,歼20的震撼登场!
可沈飞呢,从苏27引进到现在,仍旧没有吃透苏27的气动布局,几次出事故,飞行员牺牲!就是因为沈飞无法解决气动布局的问题!而对苏27的改进可以说只是些小打小闹,根本没有大改动!
而沈飞在成飞的压力下推出的黑丝带,虽然让不少军迷吃惊,认为中国一下子有了两款五代机!
但中国空军很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样的飞机,黑丝带很明显远远达不到中国空军的要求,这也是为什么这几年沈飞一直改进黑丝带,而中国空军却始终不回应!
最早五十年代,仿制前苏联米格一15比斯飞机(歼五)。六十年代仿制米格一19(歼六)自主研发歼轰机(强五)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仿制米格一23(歼八)九十年代引进并仿制苏一27(歼11)升级版(歼11B)苏一32(歼15)海军型,歼16(多能型)歼31隐形战机。说得可能不全或失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沈阳的沈飞,全名沈阳飞机工业集团,以前叫国营112厂,生产过的战机有歼5,歼教6,歼七,歼八,歼11,歼16,歼15,歼31等各种战机。下面上图。
歼五,完全不了解,不过知道是苏联的仿制型号。
歼教6是在歼6基础上改的,是我国第一款超音速教练机,歼6就是米格19的国产型。
歼7,由沈飞首先制造,后技术和生产线转给成飞,歼7就是米格21的国产型号。
歼八,代号空中美男子,是第一款我国自主设计的战机,也可以看作歼七的双发版本。
歼十一,是我国首批装备的三代重型战机,是苏27的国产型号。
歼15,属于辽宁号的舰载机,是从苏33基础上改进而来。
歼16是从歼十一上展而来,气动上参考了苏30MKK,属于双座双发,多用途战机。
歼31是沈飞研制的第四代双发中型隐身战机。
沈飞的自主设计能力还是比不上成飞,,沈飞主要生产机型基本都是仿制的,不愧成洛希沈霍伊之名啊。
最近这些年沈飞人可是没闲着,从折腾老旧的歼-8,到国产化苏-27,打造歼-11系列飞机,歼-11B、歼-15、歼-16,成为我军重型战斗力主力,忙里偷闲搞出一款五代机,非容易。自打1951年建厂到现在,基本囊括了我军主要歼击机型号,从歼-5、歼-6到歼-7,一个也没拉下,还有一款歼教-1,一款歼侦-6,成为典型的“中国歼击机摇蓝”。猛可里人们发现,啥时候,沈飞有了“沈伊霍”的绰号,想来也是无奈。
沈飞容易吗?像罗阳这些科技工作者,还是蛮拼的,为了实现航空报国的誓言,鞠躬尽瘁。国家下达的任务,都已保质保量的完成了,之余他们自筹资金还搞出来新的飞机,可谓自加压有创新,该做到的都做到了,尽心尽力,还能怎么着啊。做人不能太苛刻,不然有失公道。
沈飞能干的事,还有很多啊,目前分身乏术。我们不妨来猜测一下,如歼-11“太行”版,如歼-15S和歼-15G,双座和电战型号,都是有可能接着要搞的,仍要将歼-11系列持续一段时间,科研任务满满,生产任务满满,当家主力嘛,其实歼-11后继的型号早已不是斯基,都是完全靠自家自主技术制造的,充分证明了自己实力。
愿沈飞的明天更美好!
沈阳飞机制造公司是我国战斗机的摇篮。自修理活塞式战斗机开始,逐步转向仿制和自行研制战斗机。
沈飞集团公司是一所老牌的大型飞机制造公司,1951年6月29日正式创建,被命名为“国营112厂”。1957年6月15日,启用厂名――国营松陵机械厂。1979年6月5日,改称国营松陵机械公司。1986年1月1日更名为沈阳飞机制造公司。1994年6月29日,经国家经贸委批准,在原沈阳飞机制造公司的基础上,裂变组建了沈飞工业集团,公司更名为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沈飞集团公司)。沈飞集团公司自1951年正式创建以来,创造了中国航空史上的一个又一个“第一”:先后试制成功了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5飞机;第一架喷气教练机--歼教Ⅰ飞机;第一架超音速歼击机--歼6飞机;第一枚地对空导弹--红旗一号导弹;第一架双倍音速歼击机--歼7飞机;第一架自行设计研制的高空高速歼击机--歼8飞机;第一架超音速歼击教练机--歼教6飞机;第一架高、中、低空侦察机--歼侦6飞机;第一架全天候高空高速、具有良好机动性能的飞机--歼8Ⅱ型飞机;第一架空中受油机。50年来,沈飞集团公司先后研制生产了20多种型号几千架飞机,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歼击机的摇篮”。
阿凡达的飞机上为什么有中国龙的形象?
在西方神话里,龙是邪恶的象征,而西方的龙是恐龙长对翅膀,与我中华民族崇尚的龙截然不同。那为什么在西方影视作品里会出现中国龙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不光<阿凡达>一个电影里有中国龙的出现,在西方很多电影里,反面的一方都会或多或少出现中国龙,也许这正说明了,中国龙在他们眼里更加邪恶,更加让人惧怕,这也是西方人短视的一种纠结心里吧。毕竟两千年文明与五千年文明比,要幼稚的多。
小编之前看过两遍《阿凡达》,都没有注意过这个细节。今天又温习了一遍,飞机跟机甲上确实有中国龙的喷绘。在西方神话里,龙是邪恶的象征,而西方的龙是恐龙长对翅膀,与我中华民族崇尚的龙截然不同。
那为什么在西方影视作品里会出现中国龙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不光《阿凡达》一个电影里有中国龙的出现,在西方很多电影里,反面的一方都会或多或少出现中国龙,也许这正说明了,中国龙在他们眼里更加邪恶,更加让人惧怕,这也是西方人短视的一种纠结心里吧。毕竟两千年文明与五千年文明比,要幼稚的多。
他们可能认为:既然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说龙是邪恶的,那么龙就是邪恶的代表。中国龙也是龙。所以,中国龙也是邪恶的。既然是邪恶的,当然可以被代表邪恶的人类boss作为图腾。 大家看,是不是这个逻辑? 似乎中国龙看起来更威风,比那些带着翅膀的蜥蜴(西方龙)好看多了。
欢迎大家下方评论,互相交流!求关注,感谢大家支持。
首先感谢邀请回答
个人感觉没什么具体含义,目前好莱坞商业片为了谋取最大利益,自然不会放过经济发展中的、人口众多的国家,比如我国,于是将影片故事发生的场景有意识的安排在我国,比如变形金刚2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而阿凡达里出现的中国龙,我想也有这方面的用意,毕竟那是外星球,不好拿咱们国家做文章,那就用个能代表我国的图案了……据说里面还有酷似张家界一处风景的石山呢
呵呵,电影,本身就是戏说天下。
卡梅隆,用中国龙,而不是西方龙,不一定是反华情结导致的。
一是商业需要,制造噱头,让你们津津乐道,也多少有些迎合中国市场的意思。
二是欧美实际上已经开始正视中国的存在和强大,未来世界,必有中国一席之地。
其实好莱坞的尬点在于,明明是美国拍的科幻电影,就连美国观众也会问,都打成这样了……那中国呢?!
你还不能把中国拍的太差劲了,不光中国人会抵制,美国人也大多会认为不可能。
中国威胁论的副作用。
为何感觉中国大部分战机前面都有根针状物?
实际上不仅仅是中国的战斗前面有一个针状物体,实际上大部分的战斗机都有这个装置。这个所谓的针状物体其实是一根管子,学名叫做皮托管或者叫做空速管,这是用来测量飞机在空中的相对速度的仪器的一部分。空气从这个管子中心进入,这些空气带动一些机构再显示飞机在空中运动的速度,之前是通过机械仪表来显示空速,目前大部分已经该进成为了数字显示了。
要说空速管实际上是所有的飞机和直升机都有,包括民航客机,那些貌似没有这个空速管的飞机是在别的地方安装了尺寸更小的空速管而已。从外观上看歼-20战斗机和歼-10B/C等都没有这个针状物体,但是实际上这是被安装到了别的地方,而且尺寸变小了。这是由于科技的进步不需要在机头安装硕大的空速管了。
不过一般在飞机的原型机阶段都会在机头装上空速管,这是为了保险起见,包括美国的F-35系列和中国的歼-20的原型机都是安装有这些硕大的空速管的。等到这些隐身战斗机量产之后就取消了长长的空速管了,除了隐身战斗机不使用很长的空速管之外,我国和巴基斯坦联合研制的枭龙JF-17战斗机也没有安装大型的空速管。
在战斗机前面安装空速管不是中国战斗机的一个特色,这是航空技术在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科技的进步,空速管的尺寸也是越来越小,所以新一代的战斗机上已经看不到很长的空速管了。但是是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其实战斗机上还是有这个部件的。
分享专业知识,奉献原创精品,我是兵说,欢迎关注。
这跟像针一样的东西不仅是在中国战机上有,世界各国的飞机都有。它的名字叫空速管,也可以称为皮托管,总压管。它是很重要的飞机测量仪器,不只是在试验机上有,很多已经服役的成熟机型都有这个管子。后来出现的新飞机,之所以取消了这个管子,主要是因为它影响了飞机的隐身性能。
空速管能够感受空气中气流的变化,测量出全压和静压。然后把这些数据传输给飞机驾驶舱的计算机系统以及相关仪表,是测量飞行速度的重要设备。飞机在飞行时,周围的气流变化非常的丰富,各种涡流和扰流很多,能形成一个场。试验机一定要安装这个探针,能够收集大量的数据,用于改进飞机。
除此之外,成熟的机型也大量使用了空速管,比方说苏27和苏30的早期机型,但苏35取消了空速管。国产飞机的部分研发较早的机型也有,但新出来的歼16和歼20都没有。美国也是这情况,新研制的飞机不仅把空速管收到了里面,过去飞机脊背上的很多凸出物体也都收了起来。
在空气动力实验室里,飞机模型会放到风洞里,进行测试,也有空速管。虽然模型不动,但只要风迎面吹过来,也能测试到相关数据。空速管是非常实用的研究设备,未来的隐形机和六代机也有该设备,只是藏了起来而已。
不管是机头正前方有还是机头侧面有,这都是飞机感受空中启动变化的装置,这叫空速管,而不是正前方的叫做备用空速管,当然还有一种管子也比较粗一些,这种则是空中加油用的受油管,目的是为了战机在空中增加航程而用的专门设备。至于题主说大多数中国战机都有!
这其实和我军现役的战机组成有很大关系,笔者详细体制问的这个问题其实主要还是说的飞机主空速管,因为现在大多数战机只要不是配装的相控阵雷达,那么大多数它的雷达罩正前端都会装着一根长管子,这也是技术和当初三代机产生时的主流设计方案,可以说有着很多的好处。
我军现役的主力战机中,你在歼20以及歼10C等战机中是看不到这样的管子的,当然在歼20还在试飞时也有这样的设计,这是为了验证,而不具备普遍性,其他战机中,歼8、歼10A、歼11等都是机头雷达罩附带主空速管的设计,上面所说的战机都是三代机,而不是四代机因为集成化的提升,已经不需要这样的设计。
爱好飞机的朋友们在观察各种飞机图片时,可能会发现有的飞机机头前端有一个根状物,像一把尖尖的矛,甚是威风。但是等过一段时间以后却发现又没有了,很多网友不由得纷纷猜测这个针状物到底是什么,答案也是五花八门,更有甚者说这是战机为了在近距离搏斗时更好的瞄准。但是稍微懂点飞机技术的人都知道,飞机的瞄准有专门的航空瞄准具,根本也用不到这玩意儿,其实这个根状物叫做空速管,它是用来测量数据的。
这个空速管是专门测量飞机的飞行速度、飞行气压、升降速度等数据,然后飞机设计师们利用采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对发现异常的情况进行改进,空速管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可以避免事故的发生。这种空速管只有在飞机测试的时候才会有,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安装的。因为在各项数据都测试完毕之后,会把飞机的空速管拆掉。所以在早些年前,人们通过分析空速管的有无来分析这个飞机是不是将要服役。
目前来说,飞机的空速管早先都安装机头,因为在机头的气流更能反映飞机的性能情况,以便可以更好的测试数据。在后来有的也会改进之后安装在机身。但是不管安装在哪里,已经有国家取消这种装置了。因为它伸到机头紊流外面,是飞机机头直径的一点五倍长。空速管越长,测的数据就更精准,但是长了之后就会抖的厉害,又影响精度和飞行。所以有些国家开始采用更精准的技术,例如目前最受欢迎的大气数据传感器技术。这种技术与机身融为一体,也会起到保密的作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战机高清大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战机高清大片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