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英雄部队全歼日军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英雄部队全歼日军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亮剑》中独立团打山崎大队,用3600颗手雷全歼日军,军事实战中是否可行?
《亮剑》这部小说,10年前看那叫一个扬眉吐气,10年后再看,是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抗日神剧的鼻祖。总的来说,尽管李幼斌老师演绎的李团长形象深入人心,“亮剑”精神也成为了社会正能量,但是《亮剑》这部小说在价值观内核与军事细节描写上问题是很多的。
单单从《亮剑》小说开篇独立团全歼鬼子“山崎大队”的战斗来说,其战例原型是1940年10月30日“百团大战”第三阶段彭德怀率领八路军115师、129师的3旅又2团打的黄崖洞地区关家垴攻坚战。该攻坚战从10月30日打到10月31日,不仅未能全歼日军冈崎大队约500人,反而给我军造成了约2000人的重大伤亡,相比之下日军伤亡仅仅300余人(不同记载数据不同,一般认为日军被打死约100人,受伤200多人)。此战暴露出我军战术能力较低、协同意识较弱、武器装备低劣、攻坚能力极差的问题,从那以后,我军又组织过数次攻坚作战,但是败多胜少,一般日军依托村庄或有利地形展开防御后我军立刻遭遇攻击困难,只能撤出战斗。华北、山东八路军通过持续不断地的缴获与整训,具备强大的攻坚战能力乃至运动战能力,已经是1943年底到1944年中左右的事情了。
至于3600颗手榴弹全歼把鬼子打蒙这种细节,那就是小看了鬼子的工事构筑水平了。关家垴战后八路军首长上去查看鬼子构筑的野战工事,对鬼子的多层堑壕防御体系、防炮火工事、交通壕与火力点上使用顶盖或就便器材加以伪装遮蔽等野战筑城技术给予了高度评价。《亮剑》作者大约认为所谓防御工事就是几条光秃秃的壕沟,殊不知这种工事早在克里米亚战争后就被淘汰了。
按照原著小说中的,好像是没什么问题。倒是电视剧中拍的不是那么合理的了。
先看原著,原著中的山崎大队开到了李家坡,八路军一个师和一个纵队包围了山崎大队。前期七七二团的进攻受挫,但同时山崎大队也伤亡过半了。这场仗八路打的很惨,这其实不是八路战斗力不行,是山崎太聪明了。
李家坡的地形差不多是个梯形,而山崎把阵地并没有设在棱线上,他把阵地放在就反斜的位置上。这样做是很有优势的,他的阵地距离棱线有80米,八路在下面根本看不到山崎的阵地,开炮根本不知道怎么瞄准,而山崎的阵地前边是一片开阔地,八路只要一露头,立马挨枪子。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么多次进攻全失利,下面躺了一堆尸体的原因。
而李云龙的掘进,将自己的视野直接就摆在了和山崎同一个平面。这个时候,李云龙开始让翻译用日语吸引注意,而等掘进了一段距离后,山崎发现了企图,直接开炮,立马炸死了几十个八路。而李云龙手下是有个炮兵营的,是他从师里借来的,直接听他的指挥,根据他的指挥,炮击立马砸到了山崎的阵地。而山崎的炮兵开始压制八路炮兵,双方开始对射,日军炮兵的注意力不在掘土的八路那里了。而等李云龙进一步掘进,山崎已经发现,自己的迫击炮已经没有办法打掘进的八路了,距离太近,四五十米,迫击炮垂直发射,惊慌失措的日军十有八九会打到自己,这个时候,他自己还不能反冲锋,第一,人不够,第二,你站起来,八路就开火。而且他也没有想到李云龙会扔手榴弹,他以为的是八路会跳起来冲锋。一大堆原因下来,直接导致,山崎眼睁睁看着自己眼前的开阔地被八路蚕食了。
再看武器火力上的问题,这场战斗,也是典型的围点打援,八路调来129师和决死一纵合围,而日军,也在外围开始针对八路进军,总共调动了一个师团和三个旅团,准备和八路决战。一旦,山崎拖住了八路,那么就可以里应外合,消灭这个地区所有八路。小说中,这场战斗关注度特别高,板垣征四郎外加四个派遣军司令官都在关注,这场仗,意义重大。八路这边也一样,只是总部直接下达的命令。所以对于李云龙的支援是非常大的,他前边从军需那里弄来二十箱手榴弹,又借调一个炮营,火力完全够用。能把炮营给他,这就说明总部是非常重视的。虽说八路穷,但是对付山崎大队的炮弹还是有的,师里的炮营炮弹不够,完全可以再从别的地方借调。而八路前期吃亏,就是吃亏在迫击炮根本看不到山崎的阵地,想打,不知道打哪,这是最主要的原因。而李云龙把阵地挪了上去,这就容易了,可以直接炸压住山崎的反扑。
所以说,原著上,是没什么太大问题的,有问题的是电视剧的这个拍摄上,这是硬伤了。
电视剧中,对李家坡的进攻,八路就是在一个平面上发动突击,伤亡大,归结于山崎火力猛,压根没提什么阵地位置之类。李云龙掘进过程中,日军也发现了,山崎组织了炮击和反冲锋,最大的败笔就在这个反冲锋。李云龙掘进的距离是五十米,掘进终点距离山崎的阵地是30米。也就是说,日军准备反冲锋的时候,距离差不多有六十米。
六十米的距离,士兵冲锋是很快的,也就顶多十秒钟吧。电视剧中,这个时候旅长开炮支援,把日军压住。这就是败笔,从旅长下达命令到开炮,起码半分钟,这个时间足够山崎冲到坑道里了。这个时候,坑道里的八路拿的是铁锹,枪背着呢,而鬼子在上面,有枪有刺刀,这会儿就是单方面屠杀了。旅长怎么开炮?一起炸?消灭了山崎,捎带着干掉了李云龙?这好像得毙了,而不是撤职了。
其实,不管是原著还是电视剧,都是有问题的,原著在于他圆的不错,而电视剧根据各方面原因,根本包不住了。原著中的灵感来源于关家垴战役,这场仗,集结了八路所有的精英指挥官,并没有任何章法去打,没办法,士兵就是拿命去填的。
根本就不现实。剧情大家都耳熟能详,就不赘述,只谈谈个人认为不现实的几方面。
一:土工作业疑点重重。
用李云龙的话说:“只要掘进50米,剩下的30米,哪怕是个娘们,都可以把手榴弹扔进环形工事去”!那么问题来了,完全靠人工在鬼子眼皮底下往前掘进50米能否办到?
《亮剑》作者都梁肯定不是农民或者农民工出身,想当然的自己认为挖土是非常简单的事,您知道掘进50米是多大的工程量么?假设沟宽一米,深度1.5米(太浅了指定不行,藏不住人),掘进50米最少是70多立方的工程量,由于横截工作面只有一米,只能由一个人挖掘,一个人要完成70多立方的土方挖掘,没三天时间,根本就办不到~这还是平时环境安全、土质疏松的条件下的工作效率~换到战场上,效率肯定没平时高。而人的体力肯定有消耗,长时间高强度劳动,换谁也受不了。就算是轮流干,时间上也提前不了多少。
二:挖掘方向?
八路军向山崎大队的环形工事挖掘前进,是直线挖掘还是横向挖掘?如果是直线,那么就得多人同时施工。具体是这样的:先由很多人在50米外开出许多条壕沟的工作面,再往前直线掘进,等到距离山崎大队的环形工事30米左右,再把直线壕沟横向贯通,形成战壕。
如果是直线掘进,参与挖掘的八路就暴露在日军的火力范围之内,这肯定是行不通。
那么,换做横向掘进是否可能呢?
横向掘进,您也只能够从两头往中间挖掘,最后贯通成一条战壕。由于工作面的问题,参与挖掘的八路军战士也不可能太多,而土方工作量将远远超过直线挖掘的工程量。所以,时间上也没法办到。
三:距离山崎大队的环形工事,30米距离扔手榴弹是否合理?
当独立团敢死队在距离山崎大队30米位置,从战壕扔出3600枚手榴弹,将山崎大队炸得人仰马翻之前,大家别忘了,双方距离30米,这个距离对双方而言,都是对等的,甚至在地形上,日军还占有一定优势,毕竟日军所处位置是居高临下。你能把手榴弹扔进我的环形工事,我也能把手榴弹扔进你的战壕!而且,主动权是掌握在日军手里的。在八路挖掘战壕的时候,日军随时都可以扔手榴弹~哪会等你从容不迫的把手榴弹扔过来?真是扯淡。
首先说李云龙用3600颗手榴弹的目的,李云龙是个很有实战经验的指挥员,他知道如果和鬼子拼火力是拼不过的,要想歼灭包围圈中的鬼子就必须贴身肉搏,只有近战才有可能凭借人多的优势全歼日军。
当时李云龙采用土攻掘进战术靠近鬼子,然后把全团边区造手榴弹都集中使用,然后在让张大彪组成突击队,最后全团跟进,连炊事班的伙夫都上阵了,这说明李云龙是倾全团之力不准备第二次进攻的,不得不说战术确实高明。
在总攻打响后,3600枚手榴弹很快扔出,要知道鬼子并不是站在那让你炸的,这些手榴弹的作用就是想给日军造成短时间内的混乱,主要是给张大彪突击队创造突击条件,要不然张大彪突击队冲不上去,果然张大彪突击队冲上去了并在日军防线上打开了缺口,这时候李云龙率全团跟进杀入日军防线,这样一来日军火力优势无法发挥,只能和八路军肉搏,可当时李云龙独立团是生力军而且全团尽出,人数肯定占优势了,而日军在772团的连续冲锋下已经疲惫,当时战况可能是独立团两打一甚至三打一,所以鬼子被全部歼灭是必然的。
最后说看抗战的影视剧要能看懂,不要认为日军多么多么厉害,用李云龙的话说他怎么就那么厉害,要战术对头打胜仗完全可能,不要总认为中国军队只要打胜仗就是神剧,抗战的最后不也是日本人投降了吗,所以要看结果。
我是叔承侃历史,我来回答。
很多人把亮剑当做经典抗战剧,而更有一些人把亮剑当作历史,但是无论如何亮剑永远都不是真实的历史,亮剑是由作家都梁写的一部小说改编的,所以亮剑当中自然存在很多作者的想法。
本题问到,亮剑当中有3600颗手雷全歼日军,在历史上是有可能吗?以本人之见,在现实当中是绝不可能发生的。
按照当时的日军装备,整编的一个大队大概有8到12挺重机枪,轻机枪不少于20挺,虽然在李云龙攻击前程瞎子所在团已经向其猛烈进攻,按照电视剧的说法,山崎大队已经伤亡过半,但此时仍有数百人在能够战斗。
我们不要忘了,李云龙所在的部队能将手雷扔路到山崎的包围圈里,而山崎部队的士兵和军官难道就不可能扔到李云龙掘土部队的手里吗?这是一个双向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单向的问题。
因为不知道山崎大队所在的土地的土质是什么样,如果都是石山的话,那么我想基本上是李云龙的整个团将铁锹挖烂,也永远挖不到30米的距离,如果是土的话,李云龙的做法还是可以的。
所以从现实来看,最有可能的结果就是双方的手榴弹在互相扔,而李云龙的部队凭借人数优势和手榴弹数目的绝对优势,最终取得了战斗的胜利。从这一点上来说是有可能的。
否则的话,以日军当时装备的火力仅凭李云龙的一个团还是比较困难的。而电视剧李云龙的手榴弹全部扔进来,唯一一个解释就是此时日军的弹药基数比较少,因为我们这次是从无论在小说还是电视剧,都没有看到日军有效的依靠手雷进行还击,这不符合常理,按理来说这应该是一场双方互相扔雷的战斗。
黑马团歼灭鬼子藤森骑兵是真的吗?
此为小说中虚构历史上并无此事
《左手劈刀(套装上下册)》内容简介:被称为“剃头机器”的红军四方面军骑兵团长、擅使左手刀的龙远鸿,因遭遇青海马家军精锐,贻误驰援时机而犯下死罪,他不甘引颈就戮,逃出刑场,从此踏上曲折、苦难和心灵流离失所的历程,阅尽人间冷暖繁华七七事变爆发,龙远鸿应聘为青海马家军骑兵劲旅黑马团的战术总教官,培养了众多左手劈刀的英雄儿男,次年,龙远鸿率新训之兵奔赴徐州前线,与日军北线渗透部队——在日本陆军中享有“皇军之魂”称号的藤森骑兵联队遭遇。该联队在日俄战争中曾打败过俄罗斯赫赫有名的皇家禁卫骑兵团,是日本关东军中的精锐。,精锐对精锐、王牌对王牌,黑马团历战百余阵,几乎全歼藤森联队精华,其凶狠强悍的作战风格、匪夷所思的战斗意志、山呼海啸般的冲锋气势、刁钻怪异的左手劈杀战术、死缠烂打不见生死不罢手的决死精神,让日军骑兵部队闻之胆寒、退避三舍。这是日军所谓的“武士道”精神在中国战场所遭遇的最严峻、最无情的挑战之一。,
《亮剑》楚云飞不去独立团参观,李云龙还可能全歼日军观摩团吗?
我的答案是:能,为啥这么说呢?首先,李云龙的独立团战斗力之强悍,大家都有目共睹的!其次,是他亲自带队,士气大增,最后,他带的那个营,是他经常用到的一个营,而且营长又是他得力的干将,所以他肯定能全歼日军观摩团的!
可能,而且这件事跟楚云飞没有太多关系。
李云龙这一影视形象原型是王近山中将,这次伏击是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冈村宁次组织观摩“铁滚扫荡新战法”的军官团,人数上大约有180人,他们乘坐3辆汽车和10辆卡车。
因为当时日军在公路上运输相当频繁,且戒备非常松懈,所以李云龙才临时决定在韩略村打一次伏击战。没想到端掉一窝大鱼。
实际上李云龙在楚云飞去独立团观摩之前就在经营这次行动了。原计划是故意威逼汉奸交粮,迫使汉奸向“皇军”求助,由此引来西庄炮楼里的鬼子加以歼灭。只是李云龙确实没想到华北日军观摩团会在这个节骨眼上来观摩学习山本一木的特种作战,有点阴差阳错的感觉。所以说,就算楚云飞不来独立团,李云龙仍然会全歼日军观摩团。各位读者觉得我这结论正确吗?
全歼日军观摩团的战斗,战史原型是王近山中将的一次“神来之笔”,1943年10月,为防止胡宗南偷袭,时任太岳第二分区司令的王近山率领一个团回防延安,路过洪洞县韩略村时,通过地方干部了解到村头公路上经常有日军汽车来往,“好战”的王疯子决定打一仗再走,意外地打出一个闻名抗日战争的“韩略村”战斗。
《亮剑》里则是铺了个引子,意思是晋绥军军官去八路军参观学习(这事真有,但是中央军和晋绥军军官学了也白学,他们搞不来游击战),楚云飞主动选择去了李云龙团,之后李云龙安排战斗给楚团长参观,似乎打掉战地观摩团与楚云飞有关联。非也,在此之前李云龙已经故意安排部下去没有白面的村庄征“白面”,就是等着村里汉奸去告密,然后伏击打掉据点里前来支援的鬼子。
跟楚云飞无关,李云龙自己都没想到网住一条“大鱼”,本来就想捞附近据点的一群小虾。
王近山也没想过,就是搂草打兔子,准备在公路上干一票继续行军赶路,说不准能缴获点战利品带去延安。结果伏击阵地预设好之后,冈村宁次组织的“华北方面军战地观摩团”很荣幸地钻进了伏击圈。
韩略村附近就有驻日军一个小队的据点,所以日军认为此地是“治安模范区”,根本没做什么防备。
这个“华北战地观摩团”可不简单,是冈村宁次命亲信旅团长服部直臣少将率领,包括6个大佐联队长和近200名中队长,是从华北日军各部抽来观摩冈村宁次所谓“铁滚扫荡”新战法的,以便在整个华北战区推广的,未成想撞到王近山手里。
八路军以四个连的兵力,突然发起攻击,前后用三个小时便结束战斗,完全吃掉这股日军,击毁小车三辆和卡车十辆,毙敌180余人,仅有三个鬼子逃脱,史称“韩略村”战斗。
冈村宁次得报彻底抓狂,立即调集部队围剿王近山部,声言“牺牲两个联队也在所不惜”,结果王近山带着第16团早没影了,气得冈村把韩略村附近据点的日军小队长砍了头。
美军在二战中,消灭了多少日本人?
谢谢邀请,标题应该这样问,全世界死于美军之手的有多少人,战争贩子还要统计杀死了多少人。保卫自己的国家(家园)叫正义战争,为了经济利益,到别人的国家发动战争,就是强盗,侵犯。
这个事情因为后来的统计口径不一致,得出的结论可能差别会非常大,最大的统计差别在于因饥饿和疾病而死的士兵是否算被消灭。另外鉴于美军很多战斗是联合进行,到底把人头算哪边也是个问题。
吐槽机能查到的资料中最符合题主要求的是1949年日本经济稳定委员会的报告,在报告中比较详细的统计了面对各国军队的战损:
陆军
珍珠港事变后被中国军队击杀202,958人,另有88,920人受伤。
被美军击杀485,717人,另有34,679人受伤。
被英军与荷兰共同击杀208,026人死亡,另有139,225人受伤。
被澳大利亚击杀199,511人,另有15,000人受伤。
被法国击杀2,803人(这感人的战斗力),另有6000多人受伤。
被苏联击杀7,483人,另有4632人受伤(多数投降了)。
其他还有一些林林总总的国家有过杀伤记录,数量不算多,就不列举了,搞笑的是他们还有10543士兵在本土被自己人打死的。需要注意的是这份统计中不包含被俘后虐死的,要不苏联的击杀人数必然直线上升。
海军
其实海军没必要统计到底哪国击杀的,整场战争日本海军的对手只有美国,其他国家贡献确实有限,咱们可以把414,879的击杀人数全算美国身上。那么得出的结论是美国在二战中一共杀死了900,596名日本军人,这对日军可以算毁灭性的杀伤。
当然,美军杀死的也不止有军队
整场战争中美军一直尝试对日本本土倾泻炸弹,李梅烧烤、东京铁板烧,加上后来的胖子和小男孩,日本的平民死亡也不算少。还是根据1949年日本经济稳定委员会报告,战争期间日本平民直接死于轰炸的有299,485人,另有24,010人失踪。
但是这份统计还有一个漏洞,吃过原子弹的广岛与长崎很多人不是当场死亡,是在未来慢慢被核辐射折磨而死,这个数字就得往上加很多。这次报告中显示广岛死亡人数是86,141人,80年代核算应该为140,000人(正负差不会超过1万),长崎当时为26,238人,后核算为7万人以上。
把这些数据综合一下,可以得出正场战争日本被炸死的平民有421,116人,如果在加上外岛争夺时被美军误杀的,这数字应该接近50万。
简单总结一下吧,如果按照比较苛刻的统计(经济稳定委员会的统计都是必须有人名和身份信息的),整个二战中美军起码消灭掉1,321,712个日本人。如果把统计口径放宽松一点,他们起码干掉了200万日本人,扯淡完毕。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英雄部队全歼日军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英雄部队全歼日军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