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多国反对美贸易协议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多国反对美贸易协议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义律反对鸦片贸易,为何发动鸦片战争?
义律反对鸦片贸易,我觉得有这么几个原因:(我也查了一点点资料)
1、鸦片本身,鸦片提纯工艺的出现让人们更加意识到了鸦片的危害性,之前在英国对外各大战争中,吗啡作用与功效被人发掘使用,也伴随着一些上瘾什么的不好的现象,所以这是义律个人不喜欢鸦片的原因之一;
2、我想就是因为那个时代中国的国情,雍正七年颁布了《兴贩鸦片及开设烟馆之条例》这次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查禁鸦片的政令,之后嘉庆皇帝颁布了《官吏、兵弁及人民吸食鸦片治罪则例》,1815年,又颁布了《查禁鸦片烟章程》。当时的中国已经有人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且开始着手查禁,都明令禁止了,你还跑过去走私鸦片,这种举措本来就不光彩啊,说出去也怕给自个儿国家招黑的。
再来说一说鸦片战争的问题,义律他的身份是英国驻华商务监督,所以他很清楚也肯定与当时很多走私鸦片的中国官兵勾结在一起,走个过场,我给你点钱,你让我卖鸦片,这是很正常的。(也可想而知当时有多少贪官污吏)突然来了一个人,林则徐(我们现在要清楚的是老林虎门销烟的时间是1839年6月5-23日,之后才有的林维喜事件和具结的事,所以我在这里也很赞同鸦片战争导火线是林维喜那个事。)林则徐,这个人我看了蒋廷黻先生《中国近代史》之后我对他又有了新的看法(推荐大家也读一读)说白了我觉得他有点对自己国情判断不清楚,太高傲了,骨子里有士大夫的迂腐。当然这也不能怪他,只可惜生不逢时。他和义律多次谈判,都谈不拢,还经常互相以武力威胁,都不怕,林觉得这是我的地盘我做主,你敢越矩我就打你,义律不这么认为啊,虽然不是在本土,但是就搬出了领事裁判权,两人互相僵持。林维喜事件后,义律被迫断水断粮,这他肯定吃不消啊,就想了一招儿,把这些事丢给英政府,以政府名义交鸦片,中国敢收那就算牵扯到英国政府了,本来之前就有马戛尔尼那事,国会有人就想揍中国,这下正好给一个机会,当然我觉得这个义律当时还是没有底气的,也是试着做一做,不知道结果。 林维喜事件,林则徐要义律交出犯人,按中国律法就地正法,英国人肯定不能同意,就这样僵持,武力威胁,最后加上义律的渲染,消息传到英国,最后才同意发动鸦片战争。个人认为,这个问题后半句有点问题,不是义律要求发动,而是双方僵持不下,打闹不断最后以投票方式投出来的,义律本人没有那么大能力发动鸦片战争。(以上仅是个人观点)
鸦片贸易给天主教徒国家丢脸,反对鸦片贸易,却是鸦片战争的始作俑者,侵略才是他的本性。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鸦片是侵略者冠冕堂皇的借口而已,目的达到的手段不同而已,至于作为人类的良知,在利益面前一切都不重要,侵略者本性难改。
中英贸易逆差巨大,英国大量进口清朝的茶叶瓷器丝绸,而英国出口给清朝的各类物品均无法在清朝畅销。中国是农业大国,物品自给自足,自然不需要英国的输入的商品,英国每年白花花的银子大量流入清朝,而清朝却无需够购买或者需要英国的商品,贸易逆差巨大。走私鸦片,就是挽回逆差的一种方式。道光皇帝禁烟就是为了防止白银外流,导致到时国家无钱可用。可以说白银争夺引发了战鸦片站争。
义律是反对鸦片贸易,但是没有鸦片贸易英国商人又无法得到巨额金钱暴力。中英贸易,因为礼仪的关系,英国商人与清朝的贸易关系不平等,还有就是必须向清海朝关和官员行贿才能顺利开展贸易。
义律发动鸦片战争,完全为了自己英国国家的利益。但是贸易是自由的,贸易不平等,英国可以不和清朝贸易。以贸易不平等为由发动战争只是借口,在清朝获取巨额利益才是根本。
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鸦片战争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因“鸦片”而爆发的战争。
虎门销烟后,英国国内有两个阶层推动了对华开战拨款,是实实在在的战争幕后推手,分别是:鸦片商人和棉纺织业企业主。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需求:打开中国的市场大门,推销商品。
因此从南京条约的具体内容,你就可以看到英国的需求是什么 除了鸦片贸易合法化以外还包括开放通商口岸等,可以发现英国的目的并不是单纯的为“鸦片被毁”而报复。
义律这个人反不反对鸦片贸易我不知道,但楼主说他反对鸦片贸易的论据是“他主动交出了鸦片”。但我觉得他被动的因素比较多,因为当时清政府严厉施压,采取了很多措施,甚至包括包围鸦片商人的居所 断水断粮等措施才迫使英国人交出鸦片,不能因为交出鸦片的行为是英国人做出的就得出结论说是他们主动。
但义律这个人,和清朝打交道多年,从主观意愿来看他存在:使清朝向英国低头的主观动因,或许他的骨子里并不是一个完全的为商业而战的人,但他希望通过一场战争来教训一下清朝的主观恶性是存在的
读者老爷好,我是龙马君。
回答这个问题前有两点需要明晰:
其一,义律虽是鸦片战争中英方的重要人物,但他作为驻华商务总监,显然没有能力直接发动一场近两万人的远征,他只能或有意或无意的促成了鸦片战争。
其二,该问题主要是问义律“发动”鸦片战争的动机,而非大英帝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动机,个人层面与国家层面的动机是存在一定差异。
以上述两点为基础,龙马君来回答这个问题。
义律的基本目的
义律是贵族出身,又是海军军人,其荣誉感使得他认为通过鸦片贸易赚取利润是英国的耻辱,并与中国进行对等公平的贸易。
义律作为驻华商务总监,其主要职责有二:
其一,促进中英贸易。当时清廷对开展中英贸易不敢兴趣,又拒绝平等对待英国,对英国产品收取重税。义律上任后,基于其反对鸦片战争的态度以及自身责任,义律一改前任的强硬态度,主动放低姿态与清廷官员接触沟通,但均遭漠视,没有进展。
其二,保护英国公民人身及财产利益。当时清廷并不允许英国派遣大使,所以义律某种意义上代行大使的部分职责,保护本国公民。由于义律是军人出身,所以他在这点上会比较强硬,这是他促成鸦片战争的关键性因素。
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因素
众所周知,当时中国对英国的贸易存在巨大的顺差,而清廷始终不愿与英国对等贸易,且不愿与英国政府代表接触。英国试图以鸦片贸易来解决贸易失衡的做法遭到了中国强烈的反弹,即林则徐主导的激烈的禁烟运动。然而除却鸦片贸易,英国又找不到其他手段。因此,英国需要以强硬手段打开中国国门以开放贸易。这是公认的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因素。
此外,龙马君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必然因素,即是清廷过时愚昧的外交方式,清廷始终拒绝平等对待英国,从马嘎尔尼使团到阿美士德使团再到义律,英国多次尝试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但是清廷始终坚持自己高人一等,把英国等同于藩属国,这样过时愚昧的外交方式与清廷的实力极不相称,极容易招致祸端,后来这一点被反复证明。
鸦片战争爆发的偶然因素
如前所述,鸦片战争的爆发虽然有必然因素,但是其爆发过程却是一系列偶然事件的结果,与大多数人印象不同,鸦片战争也并非由禁烟运动直接引发,而是另有原因。
在禁烟活动中,林则徐对广州的英国商馆实施断水断粮的围困策略,义律去函质问林则徐是否决意开战,未获满意答复。至1838年3月,义律屈服,要求所有鸦片商人将鸦片交出,并组织英商撤离,由于澳门当局怕得罪中国而拒绝接纳英商,义律和英商被迫转移到九龙附近海面上的船舰上。
1839年6月,有英国酗酒水手与中国村民斗殴,村民林维喜伤重不至,事件发生后,义律赔偿了死者家属,但是拒绝按照《大清律例》交出水手偿命,而是以“领事裁判权”开庭审判,判决后逮捕五名涉事水手送回英国监狱服刑。这就是所谓的林维喜事件。
此举让林则徐极度不满,下令完全中断与各国贸易并围困英国船舰,阻止其获得补给。1839年11月3日,在林则徐拒绝义律的最后通牒后,义律下令突围,英舰与围困的中国水师爆发冲突。这就是穿鼻洋之战。
这个事件传回英国后引起巨大反响,英国国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优势通过军事行动提案,这里要注意的是,英国方面并不认为这是战争,也未宣战,而仅仅是一种报复行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由林维喜事件引发的穿鼻洋之战是导致鸦片战争爆发的重要导火索。而这个偶然事件的发生与义律本人有极大关系。
义律本人的态度
义律不仅基于贵族和军人荣誉反对鸦片贸易,在中英一系列的冲突中,义律其实也一直在试图在避免战争,从虎门事件到穿鼻洋之战前后再到战争爆发前,甚至是战争爆发后,义律多次提出交涉,企图进行一定妥协以避免战争,但林则徐态度异常坚决,向朝廷奏报自己已经“七战七胜”,毫不让步。
在林则徐与义律的关系中,义律处于弱势,而林则徐又是个不善妥协或者不知妥协的谈判对手。最终他们之间的冲突引发了这场迟早会发生的鸦片战争。
结论
义律处在这样一种矛盾中,一方面,贵族与军人的荣誉使他试图在履行自身职责的同时避免鸦片战争这场不必要和不荣誉的战争,为此他尝试进行了长时间的努力和尝试。另一方面,处在两个世界的义律与林则徐始终无法真正交流,双方履行自身职责的行动必然会引发他们都不希望看到的结果。
因此,不能简单说义律发动鸦片战争,只能说义律的行为不自觉得促成了鸦片战争。
如何看待义律反对鸦片贸易?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时间:1838年12月31日
人物:林则徐
使命:受清朝政府委任赴广州禁毒。
经过:林一入广州,便乔装成商人,暗访各大街小巷,港口。把情况摸了个家喻户晓。
战果:共查获鸦片趸船22艘,鸦片两万余箱。
毒品的持有者:英国人颠地被捕。
义律闻听,大惊!
此为何人,与此事件何干?
请看简历:译名:查理.义律(charles Elliot)。
祖籍:英国。
生日:1801年。
1815年加入英国🇬🇧皇家海军,年15岁。
1834年来到中国🇨🇳。
1836年12月出任驻华商务总监。
(此为何职:大毒枭颠地的黑社会保护伞🌂)
1838--1839年遇林则徐赴广禁烟。
在此前,他曾试图反对鸦片贸易,结果受到英自由党政府及英商压力,遂放弃。继而成为英国🇬🇧的帮凶。
对峙:义律被带到林则徐的行辕花厅。
妄想用1034箱敷衍了事,则徐大怒:“好你个龟孙儿”你当钦差老爷不识数吗?
义律这回真就变成“一驴”了。蠢到想用“1”换“100”。蠢计落空,禁毒继续。
时间:1839年6月3日。(即清宣宗道光十九年己亥四月)
地点:虎门。
事件:放火🔥
经过:林则徐下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所查获鸦片。
共计:19,187箱,2,119袋。
重量:2,376,254.5斤。一直烧到1839年6月25日,用时22天。
销烟的第二天,即6月26日被定为“国际禁毒”日。纪念我们的民族英雄,或许是个巧合。
后续:虎门事件后,林则徐在1839年8月15日中断与英贸易。
冲突:1839年11月3日发生穿鼻海战,为第一次鸦片战争拉开了序幕。谢幕:同年9月28日林则徐被免职。结束了他伟大而悲壮的事业。同时道光委任琦善为钦差大臣。
香港:1月20日琦善与义律拟订了《穿鼻草约》香港被割让。
结局:1875年9月9日,义律于英格兰爱塞特(Exeter)病逝。享年74岁,没有逃过73,84的魔咒。
义律,鸦片战争期间的英国侵略军代表。出生于英国贵族,1815年,他参加水兵,在印度和牙麦加执役。
义律于1834年跟随律劳卑勋爵抵达中国,担任贸易专员秘书。律劳卑在同年逝世后,义律获升任为驻华商务副总监,并随后在1836年12月,接替G·B·罗拔臣爵士出任英国驻华商务总监一职。1836年,他接任英国驻华商务监督。1839年,他竭力抵抗和损坏我国禁烟运动,并建议武力侵华。
1839年,林则徐到广州查禁鸦片时,他多方阻挠破坏,并怂恿英外交大臣巴麦尊对华使用武力.10月,英国决定发动侵华战争.次年2月,懿律和他被任命为正副全权代表.6月封锁广州海面,挑起鸦片战争.7月率舰队攻占定海,并北犯大沽,递交巴麦尊给清政府的照会,提出赔款、割地、鸦片贸易合法化等无理要求.1841年1月在广州和琦善会谈中,提出《穿鼻草约》,并于20日单方面公布,同时派兵强占香港.1841年1月26日英国海军在西营盘登陆香港岛,他代表英国在2月2日向香港居民颁发两条法律:中国人继续使用中国律法及习惯,惟一切酷刑应予废除;非中国人则以英国法律审判.5月又率军攻广州,迫使清将奕山订立《广州和约》.后被调任驻北美洲得克萨斯代办、百慕大总督等职.
英国政府全权代表查尔斯.义律(Charles Elliont)本人就是一个坚决的鸦片贸易反对者.他原任英属圭亚那医疗舰《奴隶护神》号舰长,前任英中联络官罗宾逊爵士也是鸦片贸易的反对者,他报告英国政府:“无论什么时候,英国政府要我们制止英国船只参与鸦片非法贸易,我们都能够完成.但更确实的办法是禁止英属印度的罂粟种植和鸦片生产.”这个建议导致印度当局的强烈反对,他终于被免职,临时委任义律担当此职.义律一上任就要求英国政府改变在中国的历史航向,敦促政府采取措施制止鸦片走私.他个人认为这种贸易是一种罪行,是大英帝国的耻辱.在给伦敦的报告中,义律写道:鸦片贸易“给打着天主教旗号的国民丢脸.”
义律,是商人,同时又是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也就是说是官员,一个英国的官商。作为商人,其来华目的是获得利益以偿还债务。作为官员,他要为争取英国在华利益而努力。鉴于英国对市场的需要,义律十分希望能打破僵局,打开与中国这个东方大国正常交往的渠道,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成功,也会使他的个人事业攀上巅峰。
出生贵族世家的义律,从道德角度反对鸦片贸易,认为鸦片贸易赚取利润是英国的耻辱。鸦片走私将危害到英国扩大其在华的合法贸易,于是他呼吁在国内禁止鸦片走私,因此他反对开战,更加反对以鸦片贸易为名开战,对鸦片贸易进行强烈谴责。企图主动承担起制止鸦片走私的责任。他甚至提出与满清官员一起去阻止鸦片走私。
作为工业革命中的传统贵族,他们迫不及待地需要通过商业活动来得到身份的认同。义律希望能够和中国建立对等和公平的贸易。因此他支持英国开辟中国市场。也是为了可以名正言顺的进行经济行为,获得更自由的市场。
据历史记载,义律是一个鸦片贸易的坚决反对者,他公开表示,鸦片的价格昂贵,且不稳定,如果英国将用于鸦片贸易的资金用于其他贸易,一定会有好的结果。义律还支持中国禁烟,多次强调,禁烟有利于中英关系的稳定。他曾经在给巴麦尊的信中说了:“我决定使用我的权力范围内的一切合法手段结束该贸易,并防止它重新出现。”再说经过义律的斡旋,英国鸦片商人尽管拒签保证书,但还是同意交出鸦片。林则除获得2万多箱鸦片,其中怡和洋行上缴鸦片7,000 箱,宝顺洋行上缴鸦片1,700 箱,旗昌洋行上缴鸦片1,540 箱。
在鸦片战争中,能让国人记住的外国人,貌似只有英国人义律了。义律的形象几乎就是侵略者、鸦片贩子的代名词。但真实的义律与我们所认知的有很多不一样,以至于有人说,义律是被冤枉的。
首先要区别一下义律与懿律,这是两个人,而不是翻译方法不同造成的。两人都是鸦片战争中的英方人员,因此国人非常容易搞混。实际上,他们是堂兄弟。懿律全名叫“乔治·懿律”,义律全名叫“查理·义律”。懿律比义律大17岁,是堂哥。两人都曾服役于英国海军,鸦片战争时,懿律是侵华的英军总司令,而义律则是商务总监。调兵遣将是懿律的工作,而义律的主要工作是保护英国商人。
有人说,义律最早就是一名商人,只是到中国次数多了,慢慢就被英国政府委任为商务监督。这是不真实的,义律最早到中国是1834年,是以船务总管的身份来华。据《东莞县志》记载,“义律携一妻一子至澳约束商人水手。惟不管贸易。”由此可以看出,义律并不是真正的商人,更不是鸦片贩子。从这点来说,义律确实是冤枉的。
在鸦片战争中,义律经常代表英国与中方谈判,始终袒护或纵容英国鸦片商人向中国大肆走私鸦片。义律因此也被贴上了“邪恶”的标签。但真实的义律不是这样的,他本人是一个鸦片贸易的坚决反对者。早在义律作为英属圭亚那医疗舰《奴隶护神》号舰长的时候,就曾上书英国政府,说鸦片贸易是“给打着天主教旗号的国民丢脸。”
在义律看来,英国进行鸦片贸易是罪恶的、是耻辱的。他的这种观点,曾向多人表露过。比如他曾写信给后来的英国首相巴麦尊,说鸦片贸易对英国是羞耻的,也是非常危险的。他认为,鸦片的价格昂贵,且不稳定,如果英国将用于鸦片贸易的资金用于其他贸易,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义律不仅反对英国的鸦片贸易,同时还支持中国禁烟。他多次强调,禁烟有利于中英关系的稳定。在给巴麦尊的信中,他还说了一句这样的话:“我决定使用我的权力范围内的一切合法手段结束该贸易,并防止它重新出现。”
从义律反对鸦片贸易与支持中国禁烟的立场来看,国人对义律的传统印象确实需要改变了。事实上,当时很多英国人、包括鸦片商人也非常讨厌他。但义律毕竟是英国人,不仅要代表英国利益,更要服从英国政府的决定。从各方面来看,义律后来的表现更多是迫不得已。但他为何不辞职呢?这点让人非常想不通。
1839年9月,义律向国内的巴麦尊报告,就林则徐禁烟一事做了如实陈述。巴麦尊表现很强硬,而且他提出的对华策略非常简单粗暴——“先揍它一顿!”巴麦尊回复义律说,“应当不仅使中国人见到大棒,而且还要先让他们在背上尝到它的滋味,然后他们才会向那个能够说服他们的唯一论据——大棒论据低头。”
巴麦尊是强硬的鹰派,奉行武力决定一切。一个月后,他调派大批军舰进攻中国,挑起鸦片战争。应该说,义律也是要看大领导脸色的,不得不听命于巴麦尊。保护英国鸦片商人的利益就是义律的本职工作,义律硬着头皮也要上。但保护他们的生命,则是义律主动作为。因为,按清政府的法律,以林则徐禁烟的决心,一些英国商人恐遭中方处死,这在英国人看来是非常野蛮的,是无法接受的,义律自然也是不能接受的。义律反对鸦片贸易、也支持中国禁烟,但实在无法接受野蛮处死英国商人。即使他能接受,英国政府也决不答应。如果真有英国商人被中方斩首,英国政府定不会轻饶义律。
另外,义律在与中方打交道中,也并不是那种霸蛮、刁蛮的角色。比如他曾多次与两广总督邓廷桢通信,在通信中,义律的态度是比较谦和、温顺的,这点让邓廷桢非常认可。义律态度谦和、温顺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期望与邓廷桢能保持长期的、友好的直接通信联系。当时外国人与中国官员根本无法直接沟通,需要行商做中介,比如写信必须由行商代为转交。直接与两广总督这样的高官直接写信沟通,就已经是一大外交进步,这点义律确实做到了。
不过,义律的隐忍也是暂时的。当英国政府派的军舰从印度抵达中国时,义律就改变了风格,变得开始强硬。同样是与邓廷桢的直接沟通,原本是每信必回,回信还要注意措辞用句的义律,有了军舰的撑腰,已经没有了以前那样客气。这就是义律。
义律毕竟是英国利益代言人,虽然在鸦片等具体问题上与英国官方的意见不一致,但在侵华一事上,他与英国政府的立场并没有太大区别。比如他主持炮轰广州,索要赎城费600万两白银,强占香港,就充分暴露了一个侵略者的本色。
即使如此,义律的表现仍然不被英国政府认可。无论是维多利亚女皇还是巴麦尊,都认为他是个软蛋。最后英国政府一怒之下,以办事不力为由将他免职召回。
我们很容易对侵略者有着一种刻板的印象,但深入了解后就会发现,真实的侵略者总有颠覆我们想象的一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多国反对美贸易协议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多国反对美贸易协议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