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男子杀7个月大侄女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男子杀7个月大侄女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李世民杀光了自己所有的侄子,却留下了所有的侄女,真相是什么?
李世民精心策划了玄武门之变,为的就是将大哥李建成及弟弟李元吉置于死地,然后夺父亲李渊的皇帝宝座。可见李世民的终极目标是清除障碍,抢权夺位,并不是杀人。杀人是达成目标最直接、有效,且唯一的途径,他也不能滥杀,否则对于唐朝政局的稳定,以及自身形象,都会产生极其负面的影响。
(李世民剧照)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他同李建成、李元吉以及早薨的李玄霸都是一母同胞的兄弟。母亲是李渊的发妻窦氏。窦氏死于隋朝大业年间,李渊称帝后又追谥其为太穆皇后。所以李世民弟兄几人都具有嫡子的身份,成为皇位的合法继承人选。其实李渊一共有二十多个儿子,但实际上参与争夺天子之位的只有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三人。原因也很简单,李玄霸比母亲窦氏去世还早,没赶上,其余那些皇子无非就是年幼和没有资格。
按自周朝沿袭下来的“宗法制”来说,皇太子莫李建成莫属,别人都是痴心枉想。事实上,李渊在称帝之后也立了李建成为太子。这个结果合情合理。可唐朝的现实情况是“先上车后补票”,尚无拥天下之实,却把自己当成了天下的主人。这样虽捷足先登,不居人后,但是也有不利的一面,终致玄武门之变。
李渊于公元617年在太原起兵,第二年就建唐称帝,但当时所谓的唐朝不过偏于关中一隅,整个天下已被大大小小的势力割据。所以李渊皇帝虽然当上了,但是没有人承认,而且还面临随时被别人赶下去的危险。因此,李渊当务之急并不是握着皇帝的虚名自嗨,而是平定各方势力,统一天下。这个重担自然落在了李世民身上,因为李建成身为储君,要回避刀光剑影的厮杀,李元吉文韬武略皆稀松,不堪大任。于是从公元618年起,李世民用了6年时间,扫除割据,一统天下。
对于李渊或李建成来说,这六年时间过得还算惬意,但于李世民就是刀头舐血、九死一生。所以,这样的结果是,李世民自己不甘心,他的拥趸们认为不公平,将来皇帝由李世民来当,才恰到好处。而对李渊来说很矛盾,能者居之未尝不可,但也不愿废弃礼制,要知道大唐王朝才刚直立行走,这头开了后患无穷。所以,李渊的态度是暧昧不清的,不断提升李世民的地位,最后竟然能与太子李建成平起平坐,但又不把太子的位置转让给李世民。
(李渊剧照)
其实李渊这样的操作有百害而无一利,徒增李建成的焦虑及李世民的幻想。在这种山雨欲来的紧迫情形之下,李建成不会坐以待毙,用司马光的话说,他没有泰伯的贤达,所以他必然会同李世民争斗。于是兄弟反目、鱼死网破成了时间问题。
可是就在李世民与李建成剑拔弩张的时候,李元吉也参与了进来。他表面上像影子一样为大哥呐喊助威,实际上如幽灵一般别有用心,他也想过把皇帝瘾。所以,后来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只能干脆地把李元吉“一锅烩”了。当然这个操作看似犀利,背后却胆战心惊,我们可以想像800死士对阵2000精兵的激烈场景。
在杀掉李建成及李元吉之后,大将尉迟恭挟持李渊,讨得圣旨,令东宫人马息战,事件暂告一段落。接下来,李世民急需处理两个问题:一是太子李建成的亲信;二是李建成与李元吉的子女。
李世民主张追剿李建成余党,一网打尽。尉迟恭则建议安抚为上,据理力争。最终,李世民采纳。而对于李建成与李元吉的子女却是一个艰难的抉择。从李渊的角度看,他们无辜不至于赴死,那怕流放。但是李世民想一劳永逸,因为给他们生路就等于给自己挖陷阱、埋炸弹,且数量无法估量,也防不胜防。最后,李世民理性战胜感性,果断处置,10个侄子命丧黄泉。
李世民的几个侄子分别为:安陆王李承道、河东王李承德、武安王李承训、汝南王李承明、巨鹿王李承义、梁郡王李承业、渔阳王李承鸾、普安王李承奖、江夏王李承裕、义阳王李承度。前五位是李建成之子,后五位是李元吉之子。按年龄推算,年长者不过弱冠,年幼者尚在襁褓。
综上,李世民心狠手辣的一面坦露无遗。可是他不用为“焦头烂额,心力交瘁”去买单,充其量就是受些良心及人伦的拷打。而这些虽着时间的推移自会烟消云散。这就是是李世民作为一个精明政治家,对人性洞察后做出的一个正确的处理方法,占在他的角度无可厚非。
对于李建成及李元吉的女儿来说,不幸与幸运交织。不幸的是她们成了“罪人”的后代,受到株连和压制,幸运的是她们保住了性命。在中国古代,男女不平等,男权主义压制着女性。第一次“男女平等”是孙中山提出来的。女性是弱势的一类,但是正是因为弱势,所以容易被“忽视”了她们可能存在的“强势”。这就是李世民放过她们的根本原因。如果李世民连手无缚鸡之力的女人都容不下,那么他也没有资格做凌驾于芸芸众生之上的帝王。
因此,李世民不仅放过了几个侄女,而且还给了她们相应的身份。比如李建成的次女李婉顺,成为了闻喜县主。李元吉的五个女儿分别成了新野县主、和静县主、寿春县主、文安县主、归仁县主等。
(解忧公主剧照)
(解忧公主剧照)
其实善待罪人女眷,李世民不是先例,汉朝时候就很常见。举几个例子。燕王臧荼谋反被刘邦消灭,他的儿子臧衍逃往匈奴。汉武帝的母亲王娡,就是臧荼的孙女臧儿的女儿。再比汉武帝时期,派往乌孙和亲的刘细君及刘解忧都是罪臣的后代。刘细君的父亲是因谋反自杀的江都王刘建。刘解忧的祖父就是“七国之乱”的核心人物楚王刘戊。
感谢朋友们点赞关注!欢迎发表其他看法!
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是怎么对待他的那帮侄子和侄女的呢?要知道,作为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孩子,他们对李世民来说是很大的威胁。
关键是,这两个人还比较能生,李建成有6个儿子5个女儿,李元吉也不遑多让,有5个儿子6个女儿。
这22个侄子、侄女,在李世民眼中,自然是十分碍眼的。于是乎,李世民一口气把李建成和李元吉所有活着的儿子都给宰了!但是,李世民却把他的这些侄女给留了下来,这是为什么呢?
一、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李建成有6个儿子,其中除了长子李承宗早逝以外,剩下的5个儿子,全部都被李世民给诛杀了。李元吉的5个儿子没有夭折的,全都被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被宰了。
等于说,李世民不光杀了两个兄弟,还杀了10个侄子,这手段的确是很残忍的。不过在玄武门之变发生以后,诛杀侄子就不是李世民的错了。
因为李世民深知,他和李建成、李元吉这两家人,已经结下了深仇大恨。如果他现在心慈手软,那么他自己包括他的后代,将会永生永世不得安宁。
这些侄子一定会牢记父亲的仇恨,将来找机会报仇雪恨。即使无法找李世民报仇,也要找李世民的子孙后代,这可不是李世民想看到的事情。
所以说李世民这么做一点毛病都没有,反倒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深谋远虑后应该做出的判断。最难得的是,他明知这么做会背负不少骂名,他宁可被骂,也绝不给后世留麻烦。
二、侄女嫁出去,就不是老李家的人了。
古代婚姻和现代有很大的区别,现代人讲究婚姻自由,所以嫁给谁基本上都是自己来决定。可是在古代,却有一套非常严格的婚姻程序,基本上不可能自己来决定嫁娶问题。
按照门当户对的原则,女子嫁给哪户人家,这是十分严格的规矩。因为嫁到那户人家以后,她就跟娘家没什么关系了,从此以后就是婆家人了。
既然有这么个规矩在的话,那么娘家遭难以后,她自然也就不会受到牵连了。李建成有5个女儿,基本都被李世民给放过了。其中次女闻喜县主李婉顺是有详细记载的。
李建成被杀的时候,李婉顺当时只有4岁。哥哥们都被李世民给杀了,可李婉顺早晚是要嫁人的,所以躲过一劫。
等到贞观十三年,17岁的李婉顺还被李世民封为闻喜县主。按照唐朝的规定,太子的女儿应该是郡主,而亲王的女儿才被封为县主。显然这个时候李世民已经将李建成看成了普通亲王。
也是在这一年,李世民做主,把李婉顺嫁给了大才子刘应道做媳妇儿。两个人婚后感情很好,算是不错的结局了。
李元吉的6个女儿中,有5个都是有记载的。她们分别被李世民封为:新野县主、和静县主、寿春县主、文安县主、归仁县主。
其中新野县主嫁给了河东裴重晖,河东裴家,在当时可是大户人家。和静县主嫁给了薛元超做媳妇儿。薛元超也就是薛道衡的孙子,在唐高宗时期位列宰相。
寿春县主,嫁给了杨豫之做媳妇儿。这个杨豫之地位可不简单,他是唐高祖李渊的外孙,长广公主和中书令杨师道的儿子。所以说算得上门当户对,没亏待她。
文安县主嫁给了段俨。段俨也是唐高祖李渊的外孙,高密公主和纪国公段纶的儿子。归仁县主嫁给了姜研,姜研是陇州刺史姜謩的次子。
不管怎么说,李世民不仅保住了这几个姐妹的小命,而且还在她们长大以后,给她们找了婆家,算是比较厚道了。
因为李世民明白一件事,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正是因为这些女子都会嫁出去,成为别人家的人,所以李世民才会放心大胆地留着她们。再说了,这些女子手无缚鸡之力,又能翻得起什么大浪呢?就算李建成和李元吉昔日的部下还想蠢蠢欲动,也不可能靠着这些女子竖起大旗吧?
三、李世民还纳了自己的弟妹杨氏。
我们都知道,李世民在灭了哥哥和弟弟以后,还把弟弟李元吉的媳妇儿巢王妃杨氏给霸占了,甚至连个名分都不给。
人家杨氏给李世民还生了个儿子李明,结果却什么都没得到,反倒是李明后来被过继给了李元吉做嗣子,实在是讽刺得很。最讽刺的是,在李世民晚年的时候,居然还让杨氏去世后得和李元吉合葬,这可真是杀人诛心的莫大羞辱。
但是李世民对自己的嫂子郑观音,却十分有礼貌。这事儿倒是奇了怪了,按理说当时郑观音岁数也不大,也是标准的美女,李世民怎么就没这个打算呢?
都已经霸占了弟妹,再霸占嫂子,李世民似乎也能做得出来。不过如果你这么想就小瞧李世民了。李世民霸占杨氏,纯粹是为了报复李元吉,因为这哥们忒坏了,整天挑拨自己和李建成之间的关系。
而李世民对郑观音有礼貌,是因为他尊重自己的嫂子。他知道李建成跟自己不对付,那纯粹是利益之争,谁输谁赢只看本事,不看人品。
因此李世民不仅善待郑观音,而且允许郑观音在后宫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女儿们养大成人。可见李世民是个是非分明之人。
总结:李世民是一位成功的帝王,他做任何事都有政治原因。
李世民堪称封建时代,最成功的一位帝王。他文武双全,不光打仗贼溜,而且治国水平一流。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虽然脾气不好,却从善如流。
所以说,对于这种素质高超的帝王来说,做任何事情都得考虑政治因果。他诛杀10个侄儿,是为了杜绝后患,霸占杨氏是为了告诫奸佞,善待郑观音和那些侄女,则是为了在消除隐患后,留下一个好名声。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
武则天为何把姐姐、侄女、侄子一家三口都杀了?
武则天进宫后,有一次她姐姐来看她被皇帝高宗看上了,就开使冷落武则天宠爱她姐姐,还有就是武则姐姐的儿子祸乱后宫强奸后宫的宫女,把个皇宫整的怨声载道的,武则天大怒直接把这一家都杀了?
其实这事放在现在的社会来说,就是从一次偷情被撞破开始。
笔者先从武则天姐姐武顺说起,武顺早年嫁给了官宦世家子弟贺兰越石,贺兰越石对武顺百般温柔,小两口也是恩爱有加,后育有一子一女,儿子名为贺兰敏之,女儿为贺兰氏,本该美好的家庭却因贺兰越石的英年早逝,只留下了武顺三口。
后因武则天皇宫中孕有龙子,皇帝李治相当的重视,李治为了有人陪武则天说话解闷,武顺作为武则天亲姐姐,李治便允许武顺自由出入皇宫,照顾照顾妹妹武则天。
就这样一来二去,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事,亲姐夫李治和大姨子武顺勾搭在了一起,还被武则天当面撞破,从此武则天开始疏远武顺,还经常给武顺冷言冷语,不久后武顺也郁郁而终,封韩夫人。
紧接着侄女贺兰氏也被李治纳入后宫,李治看贺兰氏年轻貌美,三天两头往她那里跑,还要封她为妃,后来武则天极力阻止,后被封为魏国夫人,虽宠爱不减,但也埋下祸种,在一次泰山封禅,武则天在贺兰氏的食物里投毒,贺兰氏食后七窍流血而死,武则天嫁祸于武惟良、武怀运,兄弟两人遭受到无妄之灾。
现在剩余外甥贺兰敏之,母亲和妹妹相继因武则天而死,贺兰敏对武则天早已怨恨不已,但是武则天当时并没打算对贺兰敏之下死手,只因贺兰敏之做了两件大事。
头一件事就是诱奸了哥哥李弘的太子妃,事后被武则天发现,尤为惊怒,但只是痛打一顿,倒也没有下死手。
不久后贺兰敏之又干了一件大事,这件大事就是把太平公主身边的婢女奸污了遍,此事传到了武则天那边,武则天知道这个侄子是有意为之,是对自己怨恨的一个无奈报复。
最终武则天对其耐心全无,将贺兰敏之流放到雷州,两个月后又派人将流放路上的贺兰敏之杀死。至此姐姐一家三口和武则天的恩怨情仇算是一个结局了。
十二岁的侄女对说,她长大了要杀了她妈妈,我该怎么回答?
这是我实际生活遇到的问题,我把它写出来,是想向各位友友请教的,也不知什么原因,没得到回答,我只能暂时这样想:这小孩子的话不能过分恐慌,直接指责孩子。但也不可忽视,准备跟孩子好好沟通,看是受到妈妈严厉教育了,或是妈妈教育方式欠妥,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产生隔阂,一时性急,才出此胡言乱语,真费脑筋呀,想得我脑阔疼[捂脸][捂脸]还是等等,看看有没有友友有更好的分析和应对办法吧[作揖][作揖][作揖]
武松英雄一世,替兄报仇杀了嫂子,他对侄女为什么不管不顾呢?
武松还真有个侄女。这道问答题狠就狠在,有点绕人!有侄女的武松,是《金瓶梅》里的,不是《水浒传》里的。
武大郎这家伙模样不咋的,但他这辈子却有两个老婆,大老婆生下女儿叫迎儿。大老婆死后,张员外把潘金莲送给了武大,潘金莲经常虐待迎儿。
后来武松杀西门庆,蹲大狱、浪迹天涯,从此无瑕顾及侄女。侄女迎儿被他托附给了,银匠姚二郎,此人忠厚,迎儿的命运应该不会差。《水浒传》不是言情小说,老施未写这段。
[图自网络]
谁说不管了?
武松在杭州六和寺出家的时候突然想到他杀了嫂子还有一个小侄女流落民间,于是回阳谷县寻找。终于在一户王增昌的老农家里寻得,不过侄女姓名已改成王小慊。孩子也还很小。
武松接过来照顾了一段时间,为了不让小侄女伤心,就又把她改成宋龄娥。
也许武松终究觉得自己一出家人带一小女孩人言可畏,就把小侄女托付给终南山一女道士收养。女道士又把小女孩改名为玉兰。
后来老天不知怎么的,小玉兰在终南山七百年后才长大,在太平天国时期又阴差阳错地成了咸丰帝的兰贵妃。
后来大家也就都知道了,咸丰崩兰贵妃又成为西官慈禧太后,再成为主宰大清半个世纪之久的老佛爷。
老佛爷最终在1908年死翘翘。
[捂脸][捂脸][捂脸][捂脸][捂脸]能问出此话者的确不是凡人啊![笑哭][笑哭][笑哭][笑哭][笑哭]武松要真有个"侄女"的话,大概也是西门庆的种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男子杀7个月大侄女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男子杀7个月大侄女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