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青藏科考探最厚冰川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6个相关介绍青藏科考探最厚冰川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在青藏高原建设大型淡水湖,充当大型水塔,保障全国用水可行吗?
青藏高原“世界屋脊”,我国四大高原之一,青是我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也是中华民族的源头地之一和中华文明的发详地之一。它大部分在中国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面积25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25%左右。青藏高原南起喜马拉雅山脉南缘,北至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北缘,东西长约2800千米,南北宽约300~1500千米,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为东亚、东南亚和南亚许多大河流发源地。高原上湖泊众多,有青海湖、纳木措、班公湖、色林湖等1500多个,为我国两大湖区之一,湖区面积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49.5%。青藏高原是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启张器和调节器,我国气候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季节”跟其也有一定关系。
我国水资源占世界淡水资源的6%,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我国水资源分布极其不均,呈现南多北少,西南多西北少的特点。我国大小河流10万多条,河流年径流量为27000亿立方米,我国冰川年均融水量约563亿立方米,约占内河水资源总量的20%。
国家有关部门,在全部完成中国冰川编目的基础上,精确统计了青藏高原发育有现代冰川36793条,冰川面积49873.44km2,冰川冰储量4561.3857km3,分别占我国冰川总数的79.4%、84.0%和81.6%,是世界上中低纬度地区最大的现代冰川分区,巨大的优质淡水资源库。青藏高原地表水以河川径流为代表,年均总资源量为6386.6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约占我国水资源总量的22.71%。青藏高原冰川总面积4.9万平方千米,多年平均融水量约为350亿立方米。在我国青藏高原的南部和东南部,不仅湖泊成群,而且河网密集,是亚洲许多著名大河发源地,如长江、黄河、怒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恒河、印度河等等。
青藏高原水资源丰富世界有目共睹,多以永久性冰川储量,是除南极洲和格陵兰岛之外,世界上最多的地区。其中的青藏高原的东部的“三江源”地区,素有“中华水塔”之称的美誉,其中我国的黄河总水量的49%、长江总水量的25%、澜沧江总水量的15%均来源于此地。要知道我国的长江是世界第三大径流量大河,第三长河,年净流量9600亿立方米;黄河是世界第五长河,年年径流量580亿立方米;澜沧江年径流量为760亿立方米。三条河流年径流量为10940亿立方米,约占全国河流年径流量的41%左右。青藏高原的“三江源”地区分别给三条河流供水量为:长江为2400亿立方米,黄河为284亿立方米,澜沧江为114亿立方米,供水量总和为2798亿立方米,这仅仅是“三江源”地区外泄年径流量合计。雅鲁藏布江的年径流量为1654亿立方米、怒江的年径流量703亿立方米,都不包含在内,可见“中华水塔”叫法名不虚传。
自“十三五”以来,全国用水总量基本保持平稳,每年控制在6100亿立方米以内;2019年,全国用水总量6021.2亿立方米,全国人均综合用水量431立方米;预计,202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
看上图,2015年至2019年我国人均用水量趋势图,2015年我国人均用水量为445.09立方米到2019年下降至429立方米。
看上图,2019年我国用水总量为6021.2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量占比为61%,工业用水量占比21%,生活用水量占比15%,生态用水量占比3%等。
上面我们说了,青藏高原的“三江源”地区供水量总和为2798亿立方米,雅鲁藏布江年径流量为1654亿立方米,怒江年径流量为703亿立方米,我们不计算青藏高原供给恒河和印度河的水量,也不减少怒江其它供水量,那么青藏高原年输出径流量为5155亿立方米,也就是说我们即使在青藏高原可以建大型水库把这些水资源储存起来,每年也就5155亿立方米左右,还不排除蒸发量。而2019年全国用水量为6021.2亿立方米,缺口在866.2亿立方米,因此,青藏高原的供水量不能满足全国人民的用水量。
假设,即使青藏高原建大型水库,可以满足全国人民用水需求,我们还要考虑地质灾害问题、成本问题、距离问题、国际舆论问题、技术问题、沿途消耗问题等等,谈何容易,以前文章论述过这些问题,这里不在多讲,不知道大家是否同意我的观点呢?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原创作品,谢谢阅读。部分资料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智研咨询整理、《资源科学》编辑部
此问题着实有趣,青藏高原是我国所有地形中,海拔最高的地方,在此处修建大型淡水湖泊 ,充当大型水塔,与我们传统上的水塔原理类似,都是利用水压重力形成水往低处流,且青藏高原山高岭深,有天然的山体为依托,比较利于水利工程修建,虽然建设一座可满足全国用水的单体大型湖泊比较困难,但可以修建多座水库呈连接状态,形成湖泊群为东部供水。不过,以上只是根据地形纸上谈兵,实际操作中会面临诸多问题,最重要的有两点,第一是湖泊集水的源,第二是如何向东供应。
先说第一个问题,虽然青藏高原本身就有“亚洲水塔”的别称,但那是指青藏高原是亚洲诸多河流的源头,而源头多出自雪山融水,所以水流量不大,用作源头尚可,用作湖泊补水来源肯定不够。虽然像长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出自青藏高原的河流,水资源都十分丰富,但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的道理我们都懂,这些河流的水资源都是汇集万千小河水量而成,绝非某座一座雪山融水的功劳。而且,上述河流多是沿着峡谷径流,而不是直取青藏高原腹地,所以如何将这些小流汇集指定某处,非常困难。
再说第二个问题,即便青藏高原之上有方法将零散水资源汇集为大型湖泊,但汇集之后如何再将水分散到东部各个省份,也是巨大难题,如果采用类似南水北调的输水规模,那比较鸡肋,还不如直接升级当前的南水北调,实现二期、三期工程,无需多此一举在青藏高原修建湖泊。而如果建设超过南水北调规模的输水线路,沿途需要经过多座城市,势必要大规模迁移,且超过三峡数倍,另外要跨越二三阶梯过渡区域,势必会造成极大的生态破坏,这也是得不偿失。
换个角度想,此工程如果真的建设,那无异于在长江、黄河之间再建设一条横贯东西的河流,这势必要分夺长江、黄河的水资源,黄河尚可,毕竟泥沙含量高且水资源并不丰盛,但长江不同,作为黄金水道,如果减少了水资源补充,那势必影响通航,所以此工程属于拆东墙补西墙,且带来价值未知。与其花费巨资建设一套不靠谱的水利工程,不如利用好自然地形,引导相对天然的输水工程,比如红旗河、南水北调西线等。
像红旗河这类工程,虽然难度也比较大,跨越涵盖区域众多,短时间之内不可能建设,但此类工程说白了也是利用青藏高原来水,只不过取自自然河流,某些区域需要加压扬水,即便这样,权衡利弊之下也要完全胜过问题所说的“青藏高原建湖泊”。最后总结一句:有想法是好的,但提出想法时要贴合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实际因素,不能拿出一张地图就随意指点江山。
欢迎点击关注,留言一起探讨。
建什么都不是什么,但首先是经济实力和可行性。向新疆输入工程论证了很久了,能灌通,对西北丶华北水增量巨大。增加水灌良田甚多。但很多人认为,农业产出利润,无法回报巨额投入。若按照伟人的思想,农业是基础。
习主席讲,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业只能考虑合理永久性投入,而不能用它作为利润的来源。中国耕地与人口比例,是世界上比较低的国家,自身能保证解决吃饭问题,很了不起!
主要是选址!全国用水需要多少水?需要多大个人工湖?青藏高原淡水资源丰富,只一个雅鲁藏布江年流出的淡水就是一个惊人的数量!可最终高山溶水东流都是靠峡谷降低落差东流,所以说建也只能在高原东部建,可看看地图高原东部有适合的低洼或谷地地貌吗?想法很好实现不了!所以此提法只是异想天开罢了!
这个想法很好!青藏高原水资源丰富,是中国和东南亚众多河流的源头。前不久,媒体报道了内蒙古沙漠引黄河冰凌灌溉形成大片湖泊绿洲造鱼米之乡的故事,给治沙开拓了思路。如今中国的工程建设水平世界领先,要在青藏高原建水塔并非空想。同时中国的体制优势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举国家之力建设青藏高原水塔有资金保障。最需要引入水源的地区是柴达木盆地,这里土地辽阔,荒无人烟,只要有水,楼兰就可复活,荒漠变良田,解决我国人多地少的问题。
想法虽好,但还需科学论证。
青藏高原是冰川吗?
青藏高原不是冰川,但除了北极和南极以外的冰川都在青藏高原。在过去200万年的第四纪时期,全球冰覆盖曾大幅扩张,当时地球表面的三分之一被冰覆盖。
随着气候的演化,渐渐消融,到现在只有极寒地区才有冰川存在,除了南北极是终年严寒的,在其它地区只有高海拔的山上才能形成冰川。青藏高原具备这些条件,所有有冰川存在。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青藏高原的冰川也在逐年退缩,逐年减少。
为什么青藏地区,多雪山冰川?
青藏地区海拔高,平均海拔超过6000多米,在雪线之上的地区,由于气候环境的适宜,加之地形的发育,发育了冰川,青藏高原的冰川并不是我国最多的,西昆仑山拥有最多的冰川,而且青藏高原由于地形的原因,也没有发育规模非常大的冰川。
1、青藏高原的高海拔是主要原因,高海拔导致气温低,是积雪冰川有了留存的可能
2、青藏高原的特殊地形地形地势影响:主体为高原,边缘高山耸立,突兀而起,使东来(太平洋)北上(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受阻;而北部柴达木盆地和祁连山相对较低,利于北方冷气流的深入
3、高海拔,大气稀薄,大气保温作用弱(可并到一)
青藏高原四大冰盖?
1 青藏高原的四大冰盖分别是昆仑冰川、藏南东芝麻冰川、藏北乌鲁木齐冰川、喜马拉雅冰川。
2 这四大冰盖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国际冰川委员会共同确认的,它们覆盖了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是亚洲和世界上最大的冰盖之一,对气候、水文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3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这四大冰盖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和人类可持续发展,对它们的保护至关重要。
青藏高原大地貌和气候组合在外围与内部差异巨大,决定着第四纪冰川发育和古雪线分布。第四纪古冰川以高山为中心,但未构成高原统一的大冰盖。在高原面上形态保留完好的火山锥和熔岩台地、含有机质的古湖泊沉积等说明不存在连续大冰盖。
关于湖泊演化和水系的变迁,中新世中期的喜马拉雅运动形成纵横交错的断陷盆地和断裂谷地,奠定现代水系的基本格局。
青藏高原环境的基本特征是:地势高,地理过程年青,太阳辐射强烈,气候具有特殊性。低温寒冷突出,气温日变化大。冰川冻土广布,寒冻作用普遍。高原动物生物区系和生态适应独特,但自然环境很脆弱,对人类活动响应是非常敏感的。这些特征最终造就了这个世界“第三极”。
1 青藏高原的四大冰盖是昆仑山东段的祁连山的南坡上的玛旁雍错冰川、喜马拉雅山脉玛嘉雍、珠穆朗玛峰(乔戈里峰)所在的贡嘎山地区冰川以及唐古拉山脉的黑江冰川。
2 这四大冰盖是全球最大的冰原之一,其占据的面积和蕴含的冰量都非常惊人。
这些冰盖不仅为当地环境提供了重要的生态服务和水资源,同时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和研究对象。
3 青藏高原的四大冰盖对于全球气候和环境的影响非常重要,由于全球气候变化而导致的冰盖融化和升温加速等现象也引起了人类对气候变化的关注。
因此,应该加强对这些冰盖的保护和研究。
1. 青藏高原的四大冰盖包括昆仑山冰川、唐古拉山冰川、红山冰川和那曲冰川。
2. 这四大冰川是全球最大的冰川之一,因为位于高海拔地区,气候非常寒冷,所以长期保持冰川形态。
其中昆仑山冰川是亚洲第一大冰川,面积达4200多平方公里,最长的干流有76公里。
3. 这四大冰盖对于世界气候和环境都有重要的影响,因为它们藏汇高原的冰川水是中国内地河流和沿海地区的重要饮用水源。
此外,它们的变化与全球气候的变化密切相关,因此它们的研究也具有科学意义。
没有青藏高原四大冰盖这一说法。只有青藏高原第四纪大陆冰盖,这一冰盖形成的各种各样冰川遗迹,分布十分广泛。是重建和研究古大陆冰盖最有力的证据。目前发现和比较肯定的冰蚀遗迹有:冰蚀平原、冰蚀丘陵、U形谷、冰蚀洼地、冰盆、冰阶、冰笕、冰坡和基岩鼓丘等。冰碛遗迹主要有:块砾碛、鳍碛(新类型)、漂砾碛(新类型)、冰水砂砾岩、和冰碛丘陵、冰台及侧碛堤等。从大陆冰盖遗迹分布连续和普遍发育,证明青藏高原在第四纪时期曾形成连绵一片的统一的大陆冰盖。大陆冰盖形成的时期为早更新世,形成时的古雪线的海拔高度最多在2000m左右,冰川类型属于海洋性统一大陆冰川。
青藏高原冰川多少米厚?
冰川厚度:平均达7260米。
冰川高度:北坡为5800—6200米,南坡为5500—6100米。东北山脊、东南山脊和西山山脊中间夹着三大陡壁(北壁、东壁和西南壁),在这些山脊和峭壁之间又分布着548条大陆型冰川,总面积达1457.07平方公里。
青藏高原冰山储量多少?
青藏高原是亚洲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被称为“亚洲水塔”。2017年,我国启动第二次青藏科考,围绕“亚洲水塔”动态变化与影响等课题,展开考察研究。近日,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檀栋透露,科考队近期在“亚洲水塔”变化与影响的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了阶段性重大进展。科考发现,“亚洲水塔”区的冰川储量、湖泊水量和主要河流出山口径流量之和超过了9万亿立方米,积雪和冻土的水量估算还在进行中。
青藏高原被称为“亚洲水塔”,那么这座水塔中有多少水呢?我国第二次青藏科考队已于12月21日给出了答案。
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第三极”,是全球海拔最高的高原,因此又被叫做“世界屋脊”,这个“屋脊”上有着全球除两极之外的最多的冰川,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而常年覆盖积雪的面积约有30万平方公里,多年冻土层的面积约则高达130万平方公里。
青藏高原上的冰川基本都是由降水遇冷冻结形成,蕴藏着大量的淡水资源,这些冰川的冰雪融水以及高原上的降水形成了流向亚洲各处的多条大河,比较著名的有长江、黄河、湄公河、伊洛瓦底江、恩梅开江、雅鲁藏布江、恒河与印度河等,每年从这里流出的河水径流量相当巨大,13条主要河流的径流量为6560亿立方米,所有河流相加或超过一万亿立方米,这些河流滋润了东亚、南亚、中亚等地区的大片土地,发源于青山高原的河流的流域面积超过了1,000万平方公里,滋养了超过20亿的人口。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青藏科考探最厚冰川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青藏科考探最厚冰川的6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