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硕士拟被聘为勤杂工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硕士拟被聘为勤杂工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朱元璋在寺庙当过和尚,为什么当上皇帝后不学武则天兴修寺庙?
朱元璋之所以没有大力兴建寺庙,不像武则天那样极力推崇佛教,我想大概是以下的原因:
一、朱元璋幼小时,是被迫出家为僧,而并不是像顺治、李叔同之类是因为信仰,他只是到庙里混口饭吃罢了。再者,穷乡僻壤的小寺庙,有道是“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寺中的僧人素质很差,朱元璋当年又穷困潦倒,出身寒微,想必是脏活累活粗活都让他干,脏话丑话粗话都对着他喷,所以当和尚这段经历,在朱元璋的印象中,肯定不是美好的。
这就像我们在中学阶段的重重压力下,虽然语文课本中选的多是古今美文,但让无休止的背诵、抄写、分析、测验,弄得心生厌烦,提起来就反胃。再比如,上学时天天逼着做操,我现在一听广播体操的音乐就觉得刺耳,绝对不会自己开电脑写东西时,用这个当伴奏解闷的。
所以当了皇帝的明太祖,再听到什么《金刚经》、《般若经》,木鱼梵音时,并不是那么悦耳舒心。
二、政权统治的需要:我们知道,当年元朝统治者是崇尚佛教的。元朝一开国,忽必烈就非常崇信吐蕃的上师八思巴。称他为“大宝法王”,赐了玉印,还使用他创制的八思巴文字。
到了后来,这些僧人的特权越来越多,元朝一官二吏,三僧四道,知识分子是臭老九,他们欺男霸女,像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中所说的,那些“佛爷”见了平民想打就打,想杀就杀,见了漂亮娘们抓进寺中奸淫,也没有官府来管。这并非是小说中的虚构,当时元朝皇帝(元文宗)下旨明文规定:“平民殴打西僧者,砍手,骂西僧者,割舌”。所以在元朝佞佛风气大盛。
所以当朱元璋称帝,改元为明后,自然不能还延续元朝这些传统习惯,让番僧们再度得势,所以扶植本土的道教,抑制佛教应该是正确的政策。
相比之下,武则天所处的政治环境是大不一样的,武则天在感业寺为尼,并没有影视剧中说得那样凄惨(具体有没有过,史学者还有争议),应该是在唐高宗的安排下进行的,为了掩人耳目。而且,李唐自认为是老子(李耳)的传人,所以大力推崇道教,整个唐代,道教的势力都非常大。而武则天为了反其道而行之,自然是想借佛教之力压制道教。而且,佛门有识趣的人,造出一部《大云经》,宣称有一个天女,名叫净光,会化身为女王,来造福世人。后来又把未来佛弥勒(当时还不是大肚子胖男形象)与之糅合在一起,宣称武则天是弥勒降生。从而给她这个身为女性的帝王背书。
所以,这就不难理解武则天大力支持佛教,兴造按自己相貌的为模型的卢舍那大佛了。
当然,朱元璋也没有像“三武一宗”那样彻底灭佛,只是介于以上原因,没有过多的支持佛教罢了。
朱元璋做了皇帝后,别说兴修寺庙,甚至十分忌讳他人再提他当和尚这件事。很多人因无意中犯了忌,而被枉杀。朱元璋不仅十分忌讳“光”、“秃”等字,就连“僧”字也讨厌,乃至连和“僧”字读音差不多的“生”也同样厌恶。当然,这一切都要从他小时候的经历说起。
身世坎坷,童年凄惨
朱元璋(那时叫朱重八)出生的时候,正是元朝末年,那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之一。吏治腐败,灾祸连年,徭役赋税沉重,民不聊生。朱元璋就在这种时候出生在了一个冬凉夏暖、四面透风的茅屋里,虽然说出生的时候也是天生异象,红光冲天,以致邻居以为失火(纯属扯淡的事),然而这些对他没有任何帮助,他依然吃不饱饭,上不起学,只能给地主放牛为生,到17岁的时候,遇上大灾荒,数天之内,父母亲、哥哥相继饿死,他却悲惨到连块给亲人下葬的地都没有。
入寺为僧,受尽屈辱
为了活命,只能去附近的皇觉寺当了和尚,可是他的苦难远远没有结束,在寺庙里,他就是一典型的勤杂工,打扫卫生,添油,擦佛像,都是他的活,干的活最多,可他非但没有得到尊重,反而经常挨骂受罚。当那些所谓的和尚在喝酒吃肉的时候,他却在默默的擦洗香客踩踏的地板。可就这样的生活,也仅仅维持了几个月,寺庙里也入不敷出了,所有的和尚都不得不托钵乞食。就在要饭这种事上,朱元璋也被歧视,由于他的地位最低,让他去的地方都是偏僻、贫穷的村落,经常饱一顿饥一顿,也就仅仅是没饿死而已。
性格多疑,残暴冷酷
在中国历史5000多年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经历凄惨的开国皇帝,绝无仅有。正是这样的经历,养成了他残忍冷酷的性格,为了掩饰他早年屈辱不堪的往事带来的自卑心理,在他登上大位后,以强权压制,对提及他往事的人,不管是幼时玩伴,还是朝廷大员;不管是文人还是武将,一律大开杀戒,制造了无数的冤案。
我是历史问答达人“青言论史”,乐于为您解答中国古代史的相关问题。
朱元璋学武则天修庙?他不把天底下的佛寺砸干净就不错了!寺庙给武瞾带来的也许是美好的回忆,但是给朱元璋的绝对是痛苦的回忆。
武则天为什么大修寺庙?一是因为她本人就笃信佛教,所以要修一修佛寺;二是她起家就在佛寺里,被李治从尼姑庵捞出来当妃子,自然对佛寺更加有好感;三是因为李唐崇尚道教,她必须要树立不一样的宗教信仰来区分;四是因为当时国家经济富庶,在贞观之治和永徽之治的发展下,国家有经济实力大修佛寺了。
而这四条理由,再套到朱元璋头上,符合吗?不但不符合,而且正好完全相反。
朱元璋笃信佛教吗?不好说,或者说不太可能,一个常年在战场上刀口舔血的人,你说他信佛教?至少我不信。
朱元璋对佛寺有好感?有美好的回忆?别闹了,他是因为父母都去世了才被迫当的和尚,在庙里面被其他和尚欺负惨了,他会对皇觉寺有什么好感?
而且不巧的是,蒙元政权恰好就是以佛教立国。朱元璋出于对旧王朝的否定,势必不会大力提倡旧王朝的宗教信仰。
最后就是经济实力的问题,大明刚刚建立,百废待兴,这个时候不狠抓经济生产,还去修那些没啥卵用的佛寺?朱元璋除非是昏了头。
所以说,朱元璋绝对不可能像武则天学习,厉行节俭的他也不可能像武瞾那么铺张浪费。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文|小灿哥说历史
朱元璋做和尚是迫不得已
朱元璋小时候都没有个大名,一直到投靠郭子兴之前都叫朱重八,跟刘邦一样,就叫个刘老四。
后来朱元璋家里实在太穷了,自己的父母死了都没有钱买棺材,用草席包着就下葬了。
所以朱元璋去皇觉寺做和尚是迫不得已,是走投无路的无奈之举。
可是没过多久,寺庙还倒闭了,朱元璋又被寺庙抛弃了,无奈只能做个游僧,说白了就是一个乞丐。
这是朱元璋的一段不光彩的历史,他这个人疑心特别重,而且极为敏感,做了皇帝之后,更加不愿意人们提起朱元璋做过和尚的经历。
提起做和尚的经历,是犯了朱元璋的忌讳。
在朱元璋面前,一些跟和尚有关的词语,比如“光”、“秃”、“僧”是绝对不能说的,就连“僧”的谐音都不行。
野史说,有个叫蒋镇的写了一首《正旦贺表》,拍朱元璋马屁,其中有“睿性生智”一句,谁知朱元璋说“生”与“僧”发音近似,是在说他做过和尚,蒋镇就被杀了。
当时的环境不允许大肆兴修寺庙
1.朱元璋认为拜佛是没有用的,在他最饿肚子的时候,佛祖也没有来帮助他。
2.元末明初,经历了多年的战乱,百废待兴,朱元璋认为应该集中精力恢复生产,不能够大兴土木,浪费钱财。
所以朱元璋不会兴修寺庙
武则天与朱元璋,都曾出过家,归依佛门。为何武则天登基当皇帝后,大建寺庙;朱元璋登基当皇帝后,没有大兴土木建造寺庙。
首先,从政治需求来说:
武则天需要通过大建寺庙、造佛运动来巩固自己的统治。由于武则天的皇位,是通过将自己亲生儿子拉下马,不择手段地抢来的,所以其得位不正。武则天需要大建寺庙,彰显自己对佛主之真心。武则天通过造佛运动,指使佛门流传出:"武则天得位当皇帝是天意"等谶语,用以控制百姓思想。武则天以女儿身登基当皇帝,这不被强凋纲常伦理的儒家所支持。然而大乘佛教急进派之经典中,便有以女身成佛的教义,所以武则天假托佛教女主为王的符谶,证明其特殊地位之合理。
朱元璋在打天下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了宗教之厉害。朱元璋害怕宗教势力颠覆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所以不敢大建寺庙、不搞造佛运动。由于朱元璋的江山,是自己凭本事一寸寸打下来的,所以其得位"最正"。朱元璋通过加入明教、逐步成为明教最高统治者,才能建立大明朝。正由于朱元璋当过和尚、加入明教,所以他亲眼目睹了宗教对普通百姓控制力之强。于是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非常忌惮各种宗教势力形成气候。所以和尚出生的朱元璋不敢大建寺庙、极力保持大明王朝处于世俗社会。
其次,从经济情况来说:
武则天所处的时代,是盛唐时期。虽然武则天通过拉自己亲生儿子"下马",成功改朝换代成为皇帝,但是这次改朝换代并没有造成生灵涂炭、对国家的负面影响也是微乎其微。武则天登基当皇帝后所接手的,是李唐王朝留下的充盈国库。这使武则天大建寺庙,有充分物质上的保证。
朱元璋所处的时代,是元末乱世。元朝后期天灾人祸不断,导致民不聊生。由于明朝是建立在一片废墟之上的,所以朱元璋登基当皇帝之初,整个大明王朝物资匮乏。纵使当年归依佛门的朱元璋,想通过大建寺庙来回报佛祖,在实际行动中也会困难重重。
再次,从内心需求来说:
武则天家族信佛,这使武则天从小便受佛家思想的熏陶。作为唐太宗死后遗留的妃嫔,武则天被迫出家为尼。在武则天失势的这段岁月中,佛祖的力量成为了她的精神支柱。所以武则天笃信佛、爱佛。
朱元璋虽然也曾出家当和尚,但这只是他为了填饱肚子的选择。寺里最终因为贫穷,将朱元璋赶出去自谋生路,所以朱元璋内心对佛感情不深。
这就是为什么:武则天与朱元璋都曾有过佛系历史,但他们登基后,一个大建寺庙、一个不兴建寺庙。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硕士拟被聘为勤杂工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硕士拟被聘为勤杂工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