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台风珊珊致日本6死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台风珊珊致日本6死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台风都有名字?
按世界气象组织定义,中心持续风速达到12级(32.7米/秒)或以上的热带气旋称为飓风或台风。
台风依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强度,分为: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和超强台风等6个等级。
热带低压:最大风速6~7 级;
热带风暴:最大风速8~9 级;
强热带风暴:最大风速10~11 级;
台风:最大风速12~13级;
强台风:最大风速14~15级;
超强台风:最大风速≥16级。
自1959年起,我国都是按当年热带气旋出现的顺序编号,用以标记识别台风。
1997年,世界气象组织(WMO)台风委员会决定为台风统一命名。亚太地区受台风影响较大的中国、柬埔寨、日本、老挝、马来西亚、菲律宾等14个国家地区提报台风名字,每个国家地区提报10个,共140个名字。
命名一般会用温柔点的字眼,以求平安,期望台风伤害小一些。名字要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可。
2000年1月1日新命名正式启用。这些名字被分成10组,每组14个,按顺序排列,循环使用,形成《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表》。
我国提报的命名,都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比如玉免、杜鹃、海马、莲花等。
命表中的部分名字也会“退役更换”。因为如果某个台风影响特别巨大,成为众所周知的台风,为了便于记录备案,这个名字就会固定下来,成为它的专属名称。比如2013年的“海燕”,2014年的“威玛逊”等。
空缺出来的名字由原提供国重新提名。
以上就是台风命名的来历了。
我们通常所说的台风其实指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的一个等级,人们常常将它误以为是热带气旋的替称。事实上,只有当一个热带气旋达到热带风暴强度后才可以称之为台风。
在有国际上对热带气旋统一的命名规则以前,各个国家或地区对台风的叫法是不一样的,同一台风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称呼。
我国按其发生的区域和时间先后进行四码编号,前两位为年份,后两位为顺序号。比如1990年第1号台风、第2号台风……
设在日本东京的世界气象组织属下的亚太区域专业气象台的台风中心,则以进入东经180度、赤道以北的先后顺序编号。美国关岛海军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则用英美国家的人名命名,国际传媒在报道中也常用关岛的命名。还有一些国家或地区对影响本区的台风自行取名。
后来,为了加强在防台抗灾上的国际区域合作,1997年11月,在香港举行的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第30次年度会议决定,从2000年1月1日开始,对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台风)采用一套统一的命名规则。
为此会议讨论并确立一张命名表,这张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分别由世界气象组织所属的亚太地区的11个成员国和3个地区提供,按顺序分别是柬埔寨、中国大陆、朝鲜、中国香港、日本、老挝、中国澳门、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以及越南。14个成员每个提出了10个名称,因此总共有140个名称。这样,每当有台风到来时,就按照表格中的名称顺序依次给台风命名。
▲ 2019年最新的台风命名表
所以从2000年1月1日起,中国中央气象台发布热带气旋警报时,除使用编号外,还使用台风命名表中的热带气旋名字。比如2019年第9号台风“利奇马”,“利奇马”这一名字由越南提供,原意为一种水果。
有趣的是,14个成员国给台风取的140个名字当中很少有灾难的含义,大多具有文雅、和平之意。比如茉莉、玫瑰、珍珠、莲花、彩云等等,似乎与台风灾害不大协调。这是因为希望:如果台风到来,可有效缓解当地的旱情,为其带来充足的降水,一般情况下,台风名字还是极其动听的。
比如中国大陆提出的10个名称是:风神、海神、海葵、悟空、玉兔、白鹿、杜鹃、电母、木兰、海棠。中国提供的台风名字多数来源于神话人物的名字,而且“风”“海”“电”几字还十分切题。
再比如日本提供的10个名称是:小犬、摩羯、天兔、剑鱼、北冕、鲸鱼、小熊、天秤、蝎虎、山猫。一眼望去日本起的台风名字,基本都是星座名称,仿佛在看遥远的银河系。
还有朝鲜的10个名称是:鸿雁、桃芝、海鸥、舒力基、米雷、云雀、杨柳、红霞、蒲公英、尼格。都带着文艺的气息,仿佛在轻轻地对台风说:“温柔的来,温柔的走吧”。
当然台风命名表上的名称并不是万年固定不变的,而是“流动”的。
世界台风委员会还有这样一个规定,一旦某个台风对于生命财产造成了特别大的损失或人员伤亡而声名狼藉,那么它就会像NBA功勋球员永久占有球衣号码一样永久占有这个名字,并且这个名字会从命名表中被删除,这个就是台风名称的退役。这样,就还得必须要补充一个新名字加入命名表。空缺的名称则由原提供国或地区再重新推荐,新名称需在第二年之前将新名称提交至台风委员会,台风委员会将根据相关成员的提议,对热带气旋名称进行增补。
比如2004年的台风“云娜”在浙江造成164人死亡,24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81.28亿人民币,它被永久性除名,退出了国际台风命名序列。
2005年19号台风“龙王”,它一路肆虐,在福建造成了74.78亿元的经济损失,导致近百人死亡。于是,国际台风委员会决定将中国台风名称“龙王”从命名表中删除,这是中国大陆提供的台风名称中最先退役的一个名称。后来“龙王”的名字被“海葵”所替代。
▲ 那些年被“除名”的台
风而刚走的台风“利奇马”是今年以来登陆我国最强、影响范围最大、影响持续时间最长、风雨灾害损害损失最大的台风,从目前来看也极有可能被除名。
台风国际上统一的热带气旋命名法是由热带气旋形成并影响的周边国家和地区共同事先制定的一个命名表,然后按顺序年复一年地循环重复使用。
命名表首先给出英文名,各个成员国家可以根据发音或意义将命名译至当地语言。当一个热带气旋名称被使用,造成某个或多个成员国家的巨大损失,这个名称将会永久除名并停止使用。
遭遇损失的成员国家可以向世界气象组织提出上诉,将名称除名。但台风被除名也有例外,有些台风被除名的原因是“纯技术性”的,纯粹以名称本身因素被退役的。
扩展资料
在西北太平洋生成的热带风暴强度以上的热带气旋被称为台风。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海面上的气旋性环流天气系统,是地球物理环境中最具破坏性的天气系统之一。热带气旋的体量是巨大的,以其辐散盖的直径来说,小的有300--400km,大的达1000--2000km。
参与其中的物质是热带洋面上的空气和水汽,水汽中蕴含的潜热是其能量来源。热带气旋强度的变化主要受水汽供给量的影响,水汽充足的环境中,热带气旋生成的频次相对高,发展和增强也较快;水汽不充足的洋面上,热带气旋生成频次很低,没有生成就无所谓发展和增强了。
所以,热带气旋只在地球的几个区域生成。如:东北太平洋热带、西北太平洋热带、西南太平洋、印度洋孟加拉湾附近、南印度洋、西北大西洋等热带、亚热带洋面生成。
当热带气旋移到温度较低的洋面上,便会因为水汽供应量的减少,而减弱消散,或失去热带气旋的特性,转化为温带气旋。热带气旋在北半球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以顺时针旋转。
伴随热带气旋的大风、大雨、风暴潮等可能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或人员伤亡;不过热带气旋亦是大气循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将热能由热带地区带往中高纬度地区。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其实最开始的时候,台风是没有名字只有编号的,但是随着气象预报水平的提高以及公众需求的日渐提升,单纯的编号已经无法满足传播的需求,也不容易辨识,所以后来就开始使用名字来增加台风的辨识度,并且也更容易传播给受众。
最先给台风命名的是20世纪早期的澳大利亚预报员克里门格兰,他用自己不喜欢的政治人物给热带气旋命名。在西北太平洋,正式以人名为台风命名开始于1945年,不过这些名字主要是由位于关岛的联合台风中心提供和使用的,我国在当时并没有使用这些名字,而是仍旧以编号来区分台风。
直到1997年,在香港举行的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年度会议上,各个成员才一致决定使用具有各国风格的名字为台风命名,并从2000年开始实施这一新的命名方法。
这套命名方法,共包含140个名字,由世界气象组织所属的亚太地区的11个成员国和3个地区提供,包括中国、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日本、美国、密克罗尼西亚、菲律宾、越南、柬埔寨、泰国、老挝、马来西亚、韩国以及朝鲜,每个国家或地区提供10个名字。140个名字分成5列,每列28个,从第一个开始循环使用。
如果某个台风造成重大损失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那么这个台风所用的名字就有可能会被除名,并由提供该名字的国家或地区在提供一个名字作为替代。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您有帮助!
如有不准确之处,望不吝赐教!
如果您喜欢我的回答,不妨点个赞吧!
台风的名字是由每个国家取一个,轮流用,如果有的台风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名字就会被取缔掉。。。比如龙王台风的名字就取缔掉不能再用了。好像是这样,望补充,不许问度娘。。哈哈
你看过乡村放映的露天电影吗?同时,看过哪些记忆深刻的乡村露天电影?
很小的时候看过一部这样的电影。
那个时候全村的人都跑去看,也没有路灯啥的,都是打着手电去的。
我还记得那天晚上看的片子是《楚留香》,已经太多太多年了啊,让我对楚留香这个名字念念不忘了很多年。
另外的很早的电影记忆就是学校组织的看电影的活动,我记得看过的有《离开雷锋的日子》,当时还要写作文的,不是光看了就结束了。
我好像还记得那个时候的电影票,就很小的红色的那种,那个时候可没有手机啥,没有办法拍照留念。
这部电影倒不是在露天看的,而是在我们县城的老电影院里面看的,里面的座椅都是老式的那种,而且坐特别多特别多,我还在那个老电影院里面参加过歌唱比赛。
这些事情好像都已经忘记了,因为回答这个问题又给从记忆里面找回来了,很久很久以前的记忆了。
对于80后来说,电影的确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体验,以前的老电影院,还有现在特别厉害的现在影院,真得变化太大了。
看过。
我大概七八岁的时候吧,村里开始经常放露天电影。我村有个戏台,戏台边有个磨坊,影幕就挂在磨坊的东墙上,东墙是一大片空地,村里的男女老少吃了饭,每人搬个小板凳,坐在那里边吃边看,男人们抽着烟叶子,女人们唠着嗑,小孩们跑来跑去。
那时候播放最多的电影是《海灯法师》和《少林寺》,还有《少年犯》啥的,其他还有一些革命电影好像,轮流演,每场爆满。那时候村里特别穷,好多人家家里都没灯,不是没电线,而是点不起点灯,交不起电费。偶尔安了灯,也不常点,用的时候着一下,不用了赶紧拉灭,就跟电话刚出来一分钟好几块钱的时候打电话一样。所以人们看电影成了唯一的消遣。
也没几年,好像就是两三年吧,电视机就在村里普及了,开始是黑白电视,后来是彩色电视,人们就都跑到别人家里看电视了,电影也没人来放了。
只要说出小时候经常追着电影放映员各村的跑,大家肯定知道是什么年代的人了,做为一个70后对乡村的露天电影一点也不陌生,因为乡村的露天电影几乎贯穿了整个童年的记忆。晚上黑灯瞎火的各村去追着电影看,确实也发生了很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事情。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有天晚上去隔壁村看《神秘的大佛》
说句老实话那时候看电影根本还看不懂,所以到现在也只记得《神秘的大佛》就是一个非常厉害的蒙面人飞来飞去。记得第二次看这部电影是在隔壁村,村子就在山边,放映场地有很多大青石,我坐在大青石上面看着看着就睡着了。
等我醒过来的时候放映场地已经一个人都没有了。当时吓的我我就滔滔大哭,因为离家有点远,而且黑灯瞎火的也找不到路回家,好在后来姐姐到家发现我没跟着回,又跑过来找我,所以这件事情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感觉最无聊但是却永远也忘记不了的电影是《卷席桶》
说起《卷席桶》相信记得的人肯定不多,因为小孩子根本就看不懂这样的电影,也实在没有兴趣看,没良心的放映员就是怕看电影的人都跑了,所以很多时候放映的第一个电影题目就是《卷席桶》,不过只要第一部放映的是这电影的话,后面放映的肯定就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所以大家就得耐心等着。
每当这时候我们一大班小屁孩就骂骂咧咧,往放映员方向丟石头,看到银幕上总是凄凄惨惨戚戚的就一肚子火。好不容易熬到放完,看到下一部电影八一那两字金光闪闪,立马精神也来了,不吵了也不骂了,就算是有人说话立马就有人制止,全部安静的看着电影。
小时候看过的露天电影实在是太多了,直到现在还记得很多,比如说《少林寺》、《地道战》、《自古英雄出少年》、《上甘岭》、《渡江侦查记》、《天仙配》、《白蛇传》等等。不过现在想起来好像那时候的电影确实也不多,就是那么几部翻来覆去的反复放,但是大家也兴致勃勃的反反复复的追着看,应该说喜欢看电影的这件事胜过看电影吧。(图片来自网络)
你好!很高兴来回答你的问题,我是@陈尊群 。
我看过乡村放映的露天电影,那是小时候最开心的事。
只要看到打麦场上搭起了银幕,就知道晚上有电影,心里就会像要过年一样。时刻看天上有没有云彩,心里想:千万别下雨啊!
巴不得马上就天黑,到了下傍晚,就早早搬上凳子占地方。最佳位置是银幕前10步左右的地方,近了要仰头,远了看不清。
为此,每次都要上演“诸侯争霸”,胜者,洋洋得意坐下,败者只好把凳子挪到稍远的己的封地,可怜那最弱的只好去银幕的背面看。
终于到了晚上,打麦场上人山人海,放映员小顾不紧不慢的摆弄着发电机、放映机。随着一阵轰鸣声,场上的电灯亮了,小顾用他那地方普通话说:“社员同志们,现在开始放映”。
照例是先放《新闻简报》 ,当看到“伟大领袖毛主席”,会见那个大鼻子的美国人“一棵松”(尼克松)时,我们会高呼“毛主席万岁”!
《新闻简报》放完后,接着就放正片。有时候,停下不放了,小顾说:“今天跑片,片子没到”。
大家只好等,大人们吸烟闲聊,孩子们欢起来,窜来窜去,疯累了,就在地上睡着了。
迷迷糊糊中,听到“片子来了”,又睁开眼,尽管是不知看了多少遍片子,像《白毛女》、《地道战》、《地雷战》、《上甘岭》、《英雄儿女》,台词都能背出来了,仍然看得热血沸腾。
电影放完了,还舍不得走,围着小顾问,下次什么时候再来?
有时候,我们几个干脆就跟着片子跑,一连能跑好几个庄,山路把脚磨破了,心里却美滋滋的。
现在,当我在电影院看大片时,总会觉得没有小时候的乡村露天电影,看得过瘾,看得带劲。
我是@陈尊群 ,专注情感领域,共 创美好人生。你们看过乡村露天电影吗?有什么感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台风珊珊致日本6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台风珊珊致日本6死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