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弹道相机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弹道相机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军事上是如何为弹道导弹确定攻击坐标的?
太专业的我不会,我只是从知道的信息中分析一下。
首先,弹道导弹在发展之初只是用于搭在核弹头攻击敌方重要军事目标和主要城市的,所以攻击诸元都是固定的。后来逐渐成为战略威慑性武器,搭载核弹头的弹道导弹除了试射以外从没有参加过实战。该类型弹道导弹都是洲际弹道导弹,射程都在8000公里以上。
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弹道导弹又应用于常规弹头,在美苏争霸中期两国都大力发展这类型导弹,因为这类武器实用性更强,普通战争时期搭载常规弹头,世界大战时期还可以搭载核弹头,这段时期美苏两国军备竞赛达到高峰。搭载常规弹头的弹道导弹射程多在5000公里以下,且划分为战略性弹道导弹(5000公里以上的都是战略性的,这里说的是5000公里以下的,至于最低射程没有具体标准)和战术弹道导弹。虽然射程不如洲际弹道导弹,但是为了达到效果最大化,多采用导航系统精准定位。后来美国因为经济危机,苏联也因为内部问题,双方都感觉到军备竞赛压力太大,就在戈尔巴乔夫的沟通下签署了《中导条约》,还有核裁军协议等。
弹道导弹在中段飞行是在大气层外,依靠惯性制导保证大的方向不错,微调是测量几个恒星的位置来确定导弹的位置是否在规定的轨道上,如果偏离就进行修正。在进入大气层出来热障之后速度下降,惯性制导仍然起作用,精确制导是用贮存在计算机里的电子地图与实测的地图进行对比进行制导,还可以用卫星导航系统进行制导,或两种方法都用。如果是打航母精确制导就不能用电子地图和卫星导航了,用雷达制导,电视制导,红外制导,激光制导,具体是怎么制导攻击航母没见过报道,这应该是国家最高等级的机密。
洲际弹道导弹ICBM.这些导弹都是多级的,与那些用于将卫星发射到轨道上的火箭类似。从发射场发射之后,弹头飞行数千英里然后返回地球,飞行轨道形成一个弧形。最初,这些导弹依然惯性制导,利用陀螺仪计算机其位置。然而,后来的洲际弹道导弹集成了天体导航(利用对天体的测量来确定位置和航向的导航技术)和雷达技术以提高洲际弹道导弹打击坐标的精度。
首先是发射导弹时候给导弹一个设计诸元的参数,那是普通的弹道导弹,打个比方,你站在山上,扔一个石头,扔出去时候,力气,方向是确定的,那落点也基本是确定的,如果想变轨,那就要有再入大气层时候的调整设备,飞行翼,跟动力系统,还有卫星的数据链,这样就可以实施变轨,也就是说可以打击航母这样大型的目标,航母,有热,有钢铁,有图,这些都可以通过导弹头的,热感应,主动雷达,图像跟踪来或许
在没有炮兵雷达的时候,是怎么判断对方炮兵在哪的?
1949年1月间,东北野战军某炮兵部队的侦察连长,带着一个报务员、一个炮兵见习参谋、一个侦察兵组成“炮兵观察小组”,在总攻之前潜入天津城区进行观测,为东野炮群指示方位,这就是最原始的判断敌人炮兵位置的观测手段,结果同志们打野救人去了,嗯,这就是《解放·终极营救》。
片中关于炮兵观察的军事专业展现出三个要素,第一是观测小组要爬楼登上制高点,这是炮兵观察的基本条件,同样敌人的炮兵也是如此(小组成员因此直接被轰掉楼下一个),以保证视野开阔。第二是望远镜稍微业余了些,要用专业的“炮队镜”。第三就是得有电台或者步话机,随时跟后方炮群进行联络,报告坐标和炮击效果。
先说炮兵雷达,它的准确称谓是“炮兵侦校定位雷达”,也有的产品称为“反炮兵雷达”,基本原理就是通过雷达反射波,根据敌方炮弹的落点和轨迹,来计算和追踪其发射阵地的位置,为己方的炮火反制提供精确坐标资料。炮兵雷达甚至可以判断出对方火炮的口径,一般用于定位15公里到30公里范围的重炮(榴弹炮或者火箭炮等)阵地,误差半径在8到12米左右。
最早研制炮兵雷达的是美国,大约在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左右开始,越战时投入实战,基本上越军大口径榴弹炮一开火,就会被美军炮兵定位雷达捕捉到大概位置,然后美军的重炮和飞机就一涌而上进行打击,因此战场效能还是不错的。但是炮兵定位雷达也有缺点,那就是近距离是盲区,同时不能观察到炮击效果从而及时修正,还是需要人力观察和炮兵校射飞机来辅助。
所以在炮兵雷达没有问世的二战时期,主要还是依靠炮兵观察员的肉眼搜索和小型炮兵校射飞机的巡航,而炮兵观察员最专业的家伙什当然就是“炮队镜”。炮队镜是由两个单目镜筒组成的,为了防止观察员遭敌火力袭击,一般设置成为双筒的潜望镜,这样观察员便可以躲在战壕或者掩体里面,从容地搜索和定位敌方炮兵阵地。
当然,炮队镜也可以成为司令部人员观察战场、搜索目标和侦察地形的专业用具,二战影视中的苏德两军高级指挥官,大多用炮队镜观察敌情,既安全又清晰,放大倍数可在8到16之间。炮兵则主要用来观察和测定敌炮阵地、观察射击效果和测定弹着点偏差量等等,至于炮队镜太专业的密位啊、仰角啊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我军在战争年代装备的炮队镜较少,主要原因是对手也比较落后,尤其是日本人把“九三式八倍炮队镜”那是当成宝贝的,即便投降之前也多半毁掉了,所以东野剿获的也不是很多。“九三式炮队镜”又被称为“重观炮队镜”,是日军山炮和野炮兵重观测车的制式装备,全重29斤,质量也相当可以,一直到抗美援朝时我军还在使用。
八路军缴获的第一架“九三式炮队镜”,是陈赓将军的386旅在1939年2月的“香城固伏击战”中得手的,当时干掉了日军一个步兵中队和一个炮兵中队。至于炮兵校射飞机,解放前我军肯定没有条件装备的,苏德两军战场上配备很多,那毕竟是现代化的大炮兵战争。日军的炮校飞机则主要配备给了正面战场的野战部队,比如第11军、第23军等等,因为八路军也没什么炮群可以侦察。
为了弥补肉眼观察、炮校飞机两者之间的盲区,日军在抗战时期还使用了观测气球,观察员站的更高、看的更稳定,这本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产物(法国人发明的),但鬼子欺负中国军队没有制空权,所以也敢放胆使用。比如1937年淞沪会战的时候,日军炮兵就升起了观测气球,用以对中国军队的炮兵阵地进行观察和测距,这玩意虽比较古老,但是它一般升起在日军阵地的后方,尽管其防护能力特别之差,但普通的步机枪射程都不足以干掉它。
后来在日寇进攻南京时,就在城外升起了几十个气球(编有专门的气球中队)观察南京城的部署,日寇凭借着气球观察得到的准确信息,再指挥炮兵开火,所以炮弹就像长了眼睛一样射向抗日军队的阵地。这就是我们技术和装备落后的结果,同样是这玩意,在1939年的诺门坎战场上,鬼子只要升起来就会遭到苏军飞机的射击,那么大一个薄皮氢气球,飞机扫射非常轻松,所以日军后来都不敢用了。
现代科军事技的发达,侦测敌方炮兵阵地就更简单了,高空有卫星、低空有无人机、地面有相控雷达,再加上先进的计算机(测算+火控)系统,定位和测距非常简单迅速,炮兵阵地那是无处遁形的。
谢谢邀请。
很荣幸当了多年炮兵侦察兵。
在没有炮兵雷达的时候,判断对方炮兵阵地位置的最有效方法,就是炮兵侦察,具体讲就是敌后侦察和抵进侦察。
有很多方法可以直接或间接扑捉信息,发现并定位敌方炮兵阵地位置,并火力压制、摧毁、歼灭之。
详细的你可以百度“炮兵侦察”,这已经不是秘密。
▲在雷达扫瞄范围和距离内,出现任何目标,都能快速被锁定。
能工巧匠不用尺子也能打桌子,这是因为心里有把尺子,工具都是人类造。对于军事来说,再高级的装备,都来战争实践的产物,比如反炮兵雷达。有了它,对方只要一开火,就会暴露。雷达依其弹道,能迅速准确地测算出其距离和方位,并自动装定好射击诸元,开火即可实现压制。
▲炮兵指挥车内部
没有炮兵雷达的时候,要用人工来测算,速度自然没有雷达快,再神的老炮兵,也跟不上计算机,装备雷达正是与时俱进的结果。有雷达也要预防雷达被炸毁的时候,人工测算到啥时也少不了。
▲炮兵测地作业,边观察并把数据传送给炮阵地。
过去的炮兵射击,分为阵地和前观两大块,二者加在一起,就能加快诸元测算。很厉害的观测兵,能预估预判对方有可能部署炮火的位置,再通过观察,即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找到敌方炮阵地。这样往往对方还没有开火,或准备开火时,即被我方炮兵反覆盖。所以装备雷达,只对瞬时出现的炮阵地有意义。换个说法是,就是装备了炮瞄雷达,也只能是一个辅助工具,不能把雷达看得太神了。
▲没雷达就不打仗了吗?照打不误。
炮兵作战,有了先进的装备,作用是大,但不能过度依赖装备,这就是人们通常说要打胜仗靠的永远是人的意义所在,人的能动作用永远是第一位的致胜之因。再有就是,炮兵打仗靠配合,是有效发挥集体力量的结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池,即会造成整门炮的战斗失利。
炮兵装备越来越先进,但也从来没有忽视了炮兵队伍本身的建设。当代炮兵已建立起地面炮火体系,炮本身只是其中的战斗平台之一,正是科技日益进步的结果。但是建立一支强大的炮兵队伍,仍是首要任务。
没有炮兵雷达的时候,有经验的炮兵可以通过停声音大致判断出炮弹来袭的方向和炮弹落点,但没办法准确判断敌方炮兵的距离,所以还需要及时派出炮兵侦察员,就是集结号里赵二斗干的那个活。炮兵侦察员找到敌方炮兵后,对地方炮兵阵地进行测距,然后根据自身坐标和己方炮兵阵地的坐标,可以通过三角函数快速计算出敌方炮兵阵地相对己方炮兵阵地的方位和距离,然后引导己方炮兵进行反击。所以定位敌方炮兵的三要素:网格地图,侦察员,带测距功能的观察镜。反击的时候可以告诉炮兵方位和距离,也可以直接把应该覆盖地图上哪几个格子报给炮兵。
德国的SF.14.Z 炮兵侦察镜
加拿大士兵使用的炮兵侦察镜
炮兵使用的地图,是一种网格化地图,覆盖时一般时可以报格子坐标来覆盖
不过这对炮兵观察员本身的素质要求还是比较高的,而且人毕竟不是100%可靠的,对方的炮兵如果隐蔽的好,实际作战中没法准确找到对面炮兵阵地的情况也不是没有。
今天炮兵雷达已经普及,定位起来已经方便多了。现在除了炮兵雷达,还有一种技术,就是麦克风阵列定位法。通过在不同位置部署麦克风形成的被动声源定位系统,可以较为准确计算出炮弹的飞行轨迹和落点。美国也拿这种技术用在装甲车上,来定位敌方狙击手的方向。
可以侦测炮弹来袭方向和落点的被动声源定位系统
谢邀,没办法。
很多人回答是靠声音来辨别,其实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很多人都相信这件事情的。
在1913年一个德国军官申请了利用麦克风阵列侦测炮兵方位的专利。
在数公里的范围内放置多个麦克风,统一进行录音,然后播放出来,用秒表计算不同的麦克风所接受到的炮声时间差,然后再利用三角定位法来判定对方炮兵阵地的位置。
听起来似乎很合理,而且在一战和二战期间德国也一直在用这个方式搜索盟军的炮兵。
在一战结束后,1920年的时候法国甚至也按照这个专利做了自己的炮兵侦测系统。
现在还在博物馆里面摆放着呢。
但是问题点在于,当时的技术很难分辨出炮声和回声,并且计算的精度也达不到测定精确距离所要求的测量精度。
而炮兵阵地的范围其实都并不大。
精度差了几百米根本对人家的炮兵阵地没有任何威胁,所以啊在二战中期德国和盟国也就完全不用这种技术来侦测对方的炮兵阵地了,而是直接派侦察机去找炮兵阵地。发现炮兵阵地后,侦察机会呼叫己方火炮进行射击,这时侦察机再根据弹着点的偏差不断的给后方信息,让后方修正火炮射击方位。
直到二战结束后,50-60年代,电子技术、晶体管的出现才让电子设备可以精确的测定炮弹声音的定位数据。然而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炮兵定位雷达就被制造出来了。
也就没必要用其他的方式再侦测炮兵阵地了。
美国的MALD空射诱饵有多厉害,中国有同类武器吗?
这个空射诱饵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因为它不能对米波雷达形成诱饵干扰。原因就是它的小尺寸无法调制米波信号。
对米波雷达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米波雷达的天线尺寸是很大的,同样的道理,如果干扰剂要调制出米波干扰信号,他自身必须也有尺+很大的天线组,很显然美国的这个空收诱饵没有这么大的天眼尺寸,也无法调制出米波干扰信号。
因此在战争中防守一方可以将米波雷达,特别是波长在10米至20米的米波雷达与防空导弹在联网工作。这种诱饵虽然可以调制出厘米波干扰信号,但是如果米波雷达没有发现目标就可以判定这是诱饵。
MALD空射诱饵,正式中文译名为“小型空射诱饵”。
空射诱饵,是一种通过模仿己方战斗机 、轰炸机的雷达信号和飞行剖面特征,引诱和欺骗敌雷达探测设备,使其难以发现和识别真实目标,诱骗敌方进攻武器偏离目标; 或诱使敌方雷达开机,消耗大量敌方防空武器; 或采用电子干扰等手段,对敌方雷达探测系统进行干扰和压制, 达到保护真实目标的目的。 这种武器一般具有体积小巧 、结构简单、造价低廉,可扩展功能等特点,适合大量使用,是实施电子进攻、对敌防空压制的理想而有效的手段,同时,也被认为是对付地空武器的“费效比”最高的武器之一。
MALD空射诱饵最早始于1996年。1996 年美国空军航空系统中心针对名为小型空射诱饵(MALD)的先进概念技术验证计划进行了招标。要求该武器具有较小尺寸外形, 可在“品字形”挂架上挂载3枚,能以典型战术飞机的巡航速度飞行,最大航程超过460公里,可模拟战斗 机、轰炸机的雷达及其运动特征;装备代号 ADM-160A。
1999年1月 ,ADM-160A完成了首次试飞。该型空射诱饵,重量36.5公斤、弹长2.3米、翼展0.65米;安装有一台推力为 23公斤的 TJ-50小型涡轮喷气发动机,巡航飞行速度0.75马赫,射程460公里;可以模拟当时任意的飞机信号 (从B-52到F-22都行)。
不过后来,美国军方经过评估取消了ADM-160A型空射诱饵的采购计划。ADM一160A型空射诱饵空射诱饵被取消采购,但美国空军却并没有放弃其MALD空射诱饵项目。2002年末,美国空军又重启了MALD项目;新空射诱饵的装备代号为 ADM-160B。
ADM-160B,外形外形近似巡航导弹;重量113公斤、弹长2.84米、翼展1.71米;安装有一台推力为50公斤的 TJ-120型涡轮喷气发动机,最大飞行速度0.9马赫,射程900公里,可以由轰炸机从防区外进行投放。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进步,ADM-160B诱饵弹的单一功能逐渐无法满足美军作战需求。美国军方又开始研制MALD的改进型MALD-J,装备代号ADM一160C。
ADM一160C(MALD-J),在基本维持ADM-160B外形的基础上,对气动外形进行了优化;并加装了主动电子干扰设备,使其可以兼具诱饵欺骗和主动干扰功能,大幅提升诱饵弹的实战效 能;同时,换装了推力更大的TJ-150型涡轮喷气发动机(推力68公斤),使其适用空域进一步扩大,续航时间也得到增长。
目前,MALD空射诱,经过不断改进、衍生和发展,在美军电子对抗领域占有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已成为其空军突防和防空压制必不可少的主战武器之一。而在实际的作战使用中,MALD空射诱饵具体作战使用有以下几种方式:
(1)单机挂载、自卫使用。当载机在威胁区域执行任务并被敌方隐蔽的火控或制导雷达锁定 时,可迅速发射空射诱饵弹,模拟本方飞机特性,欺骗来袭导弹。同时机载无源干扰手段并用,掩护战机机动脱离或采取反制手段。
(2)辅助破击防空体系。作战飞机到预定区域执行对敌攻击任务时,可先发射空射诱饵到预定区域, 并模拟作战飞机编队飞行,在信息层面欺骗、混乱敌方的防空武器系统,诱骗敌防空武器系统攻击,消耗敌防空武器,或对敌地空防御武器系统进行压制干扰, 饱和敌防空系统雷达,建立安全突防通道,掩护有人作战飞机执行作战任务。
(3)巡逻待机,区域干扰。空射诱饵导弹具备较长时间巡逻飞行的能力,可通过搭载的欺骗干扰任务载荷间歇性工作,在突防通道上空形成大量无序飞行的假目标。通过高强度的灵巧式压制干扰技术饱和雷达的信号处理和数据处理系统, 使敌方雷达暂时致盲、通信中断或饱和,压制敌方防空系统。
(4)情报收集,并与反辐射武器配合。在战争开始之初, 发射空射诱饵到危险地区上空巡航,刺激和诱骗敌防空雷达系统开机,以获取敌方雷达系统和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的位置、 雷达频率信号特征等重要信息,为电子情报侦察或反辐射武器攻击任务的完成创造有利条件。
从总体作战效能来说,MALD这样成本低、防御和破解难度大的武器是实施电子进攻、对敌防空压制的理想而有效的手段。因此在可以预见的未来,MALD这样的诱饵武器,将成为各强国空军突防和防空压制必不可少的主战武器之一。
我国在“空射诱饵”这方面,目前军中没有类似武器在役,也没有有关“空射诱饵”的研制信息披露出来。
就到这里,各位对此,是否还有其他高见?或者你们还有哪些补充,一起来探讨。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个赞,还有“关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弹道相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弹道相机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