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硕士拟被聘为勤杂工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硕士拟被聘为勤杂工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朱元璋在寺庙当过和尚,为什么当上皇帝后不学武则天兴修寺庙?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我也是一个热爱历史的人,对历史有兴趣的网友可以关注我一起交流。
武则天发迹前曾委身感业寺当尼姑,朱元璋投身红巾军前在皇觉寺当和尚,这两人跟佛教都有很大渊源。至于后来为什么武则天大兴寺庙,朱元璋没有,在我看来,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经济条件不同,二是政治需求不同。
武则天为了能当上皇帝,在她的支持者的建议下,采取了很多措施。除了打击李唐皇室、杀子杀媳杀孙外,还任用周兴、索元礼等酷吏清除异己者的办法把控朝纲。
但是,这些还不够。皇帝,又是天子,如果成了神仙,来当天子自然就不存在什么心理障碍了。
自东汉从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一直到唐朝,佛道两教就明争暗斗不止。隋朝时期,佛教大兴;唐立朝后,多为胡人血统的李氏尊老子李耳为祖先,道教兴起。
武则天打击李唐,自然就对道教也不客气。她奉佛教为国教,自称弥勒佛转世,修建的寺庙、石窟中,佛像多有以武则天外貌取样的,龙门石窟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据传就是武则天的面貌。
还有另外一个因素,武则天能这么折腾,也是因为唐朝自李渊、李世民、李治三代以来休养生息,励精图治,这时候国力强盛,疆域也达到了最大,家底殷实,所以才经得起武则天这么任性。也就是在武则天主政时期,高仙芝兵败怛罗斯,自此失去了中亚控制权。
反观朱元璋立朝初期,刚刚经过元朝的荼毒和元末战乱,民生艰难困苦,百废待兴,他就是再想大兴土木建寺庙,也得考虑物质基础。当初修建南京城墙都没钱,还得求富于民,让沈万三出头,还有南京的皇宫、各王府、各国家机关及全国各地的基本建设,更别说水利等基本民生设施。这些都是排在寺庙前的。
再者,朱元璋是领兵出身,政权是枪杆子里打出来的,当然不需要佛教的那些虚名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即便是没有大兴土木修建寺庙,朱元璋对佛教的感情还是很深厚的。1382年(洪武十五年),马皇后病逝,明太祖挑选高僧随侍诸王,诵经祈福。给每个儿子分一位大和尚辅助,这也是没谁了吧。朱棣的重要谋士姚广孝(法名道衍)就是这时候分给他的。
还有,这个时候的佛、道两教,自五代和北宋开始,在当权者的推动下,提倡儒释道三教是一家,俗称白藕绿叶红莲花,关系大大缓和。这也有了后来朱棣既大兴武当山,又在南京建纪念生母的大报恩寺的境况。
若有不当地方,请在评论区讨论和指正,谢谢。
佛教的传播盛期是在初唐李世民,西游记中唐僧取经的故事就发生在李世民朝,而武则天是李世民的才人,就是比答应高一级的小妾。如果没有佛教的兴起,武则天的命运就是陪葬。多亏佛寺使武则天留下活命。也多亏武则天与太子有一腿而进入皇族的权力中心,故武则天第一感谢的应是佛祖。佛教发展到元末,朱元璋为了避乱保命才当了和尚,那时的小和尚已经享受不到香火,就只能是乞丐一样四处讨吃,为了活命弃佛入匪加入了农民起义,并且凭借勇猛和能力当上了首领,直至推翻元朝建立大明。朱元璋并不是靠佛翻身的,而是靠反抗和奋斗成功的。
这个问题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朱元璋跟武则天一样,并不厌恶佛教,而是跟很多知名僧人,交往甚密,并且兴修了众多的寺庙。
武则天,在唐太宗李世民驾崩之后到长安的皇家寺庙感业寺出家为尼。
据说,武则天在这里受到了一个名叫薛怀义的僧人的百般呵护,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也是在这里,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重逢,从此开始走上了登上皇位的历程。
武则天因此对寺庙的感情很深,并且大力兴修寺庙。她可能还有其他目的吧,大家可以猜猜看。
朱元璋,素有“乞丐皇帝”之称,自幼家贫,父母兄长去世后,都没有地方安葬。因为父母去世,朱元璋没了生活来源,十七岁的他只能跑到了皇觉寺出家为僧。
朱元璋在皇觉寺当了还不到五十天的扫地小沙弥,就因寺庙缺粮,被迫开始了四处游历乞讨的生活。这一去,就是三年多。朱元璋这三年的生活是很悲惨的,但给朱元璋的触动也很大。
我们可能会认为,朱元璋此时会愤世嫉俗,对寺院也心怀恨意。其实没有,这段经历反而让朱元璋“立志勤学”。二十多岁的朱元璋,经过三年游历,重新回到了皇觉寺。从此,朱元璋开始读佛经,习武艺,博览寺院中众多的各类藏书。一直到三年之后,二十四岁的朱元璋,投奔了郭子兴,开启了帝王之路。
朱元璋等于是在皇觉寺念完了大学,开启了心智,他不会恨皇觉寺的。这一点,我们从朱元璋登基后,下旨修建的寺庙数量就可以知道了。
朱元璋登基后,先后修复或者新建了般若寺、碧峰寺、西天寺(三山寺)、百福寺,梵惠寺、天界寺、天禧寺、能仁寺等等为数众多的寺庙。
现在南京的鸡鸣寺、灵谷寺,都是洪武年间重新建造的,是南京著名的旅游景点。朱元璋还给南京栖霞寺赐过牌匾,给于田产。洪武年间,僧人自己还建立了南京著名景区燕子矶的观音阁。
由此可见,朱元璋并不厌恶寺院,在位期间,至少修缮建造了大大小小几十座寺院。
朱元璋做了皇帝后,别说兴修寺庙,甚至十分忌讳他人再提他当和尚这件事。很多人因无意中犯了忌,而被枉杀。朱元璋不仅十分忌讳“光”、“秃”等字,就连“僧”字也讨厌,乃至连和“僧”字读音差不多的“生”也同样厌恶。当然,这一切都要从他小时候的经历说起。
身世坎坷,童年凄惨
朱元璋(那时叫朱重八)出生的时候,正是元朝末年,那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之一。吏治腐败,灾祸连年,徭役赋税沉重,民不聊生。朱元璋就在这种时候出生在了一个冬凉夏暖、四面透风的茅屋里,虽然说出生的时候也是天生异象,红光冲天,以致邻居以为失火(纯属扯淡的事),然而这些对他没有任何帮助,他依然吃不饱饭,上不起学,只能给地主放牛为生,到17岁的时候,遇上大灾荒,数天之内,父母亲、哥哥相继饿死,他却悲惨到连块给亲人下葬的地都没有。
入寺为僧,受尽屈辱
为了活命,只能去附近的皇觉寺当了和尚,可是他的苦难远远没有结束,在寺庙里,他就是一典型的勤杂工,打扫卫生,添油,擦佛像,都是他的活,干的活最多,可他非但没有得到尊重,反而经常挨骂受罚。当那些所谓的和尚在喝酒吃肉的时候,他却在默默的擦洗香客踩踏的地板。可就这样的生活,也仅仅维持了几个月,寺庙里也入不敷出了,所有的和尚都不得不托钵乞食。就在要饭这种事上,朱元璋也被歧视,由于他的地位最低,让他去的地方都是偏僻、贫穷的村落,经常饱一顿饥一顿,也就仅仅是没饿死而已。
性格多疑,残暴冷酷
在中国历史5000多年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经历凄惨的开国皇帝,绝无仅有。正是这样的经历,养成了他残忍冷酷的性格,为了掩饰他早年屈辱不堪的往事带来的自卑心理,在他登上大位后,以强权压制,对提及他往事的人,不管是幼时玩伴,还是朝廷大员;不管是文人还是武将,一律大开杀戒,制造了无数的冤案。
朱元璋之所以没有大力兴建寺庙,不像武则天那样极力推崇佛教,我想大概是以下的原因:
一、朱元璋幼小时,是被迫出家为僧,而并不是像顺治、李叔同之类是因为信仰,他只是到庙里混口饭吃罢了。再者,穷乡僻壤的小寺庙,有道是“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寺中的僧人素质很差,朱元璋当年又穷困潦倒,出身寒微,想必是脏活累活粗活都让他干,脏话丑话粗话都对着他喷,所以当和尚这段经历,在朱元璋的印象中,肯定不是美好的。
这就像我们在中学阶段的重重压力下,虽然语文课本中选的多是古今美文,但让无休止的背诵、抄写、分析、测验,弄得心生厌烦,提起来就反胃。再比如,上学时天天逼着做操,我现在一听广播体操的音乐就觉得刺耳,绝对不会自己开电脑写东西时,用这个当伴奏解闷的。
所以当了皇帝的明太祖,再听到什么《金刚经》、《般若经》,木鱼梵音时,并不是那么悦耳舒心。
二、政权统治的需要:我们知道,当年元朝统治者是崇尚佛教的。元朝一开国,忽必烈就非常崇信吐蕃的上师八思巴。称他为“大宝法王”,赐了玉印,还使用他创制的八思巴文字。
到了后来,这些僧人的特权越来越多,元朝一官二吏,三僧四道,知识分子是臭老九,他们欺男霸女,像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中所说的,那些“佛爷”见了平民想打就打,想杀就杀,见了漂亮娘们抓进寺中奸淫,也没有官府来管。这并非是小说中的虚构,当时元朝皇帝(元文宗)下旨明文规定:“平民殴打西僧者,砍手,骂西僧者,割舌”。所以在元朝佞佛风气大盛。
所以当朱元璋称帝,改元为明后,自然不能还延续元朝这些传统习惯,让番僧们再度得势,所以扶植本土的道教,抑制佛教应该是正确的政策。
相比之下,武则天所处的政治环境是大不一样的,武则天在感业寺为尼,并没有影视剧中说得那样凄惨(具体有没有过,史学者还有争议),应该是在唐高宗的安排下进行的,为了掩人耳目。而且,李唐自认为是老子(李耳)的传人,所以大力推崇道教,整个唐代,道教的势力都非常大。而武则天为了反其道而行之,自然是想借佛教之力压制道教。而且,佛门有识趣的人,造出一部《大云经》,宣称有一个天女,名叫净光,会化身为女王,来造福世人。后来又把未来佛弥勒(当时还不是大肚子胖男形象)与之糅合在一起,宣称武则天是弥勒降生。从而给她这个身为女性的帝王背书。
所以,这就不难理解武则天大力支持佛教,兴造按自己相貌的为模型的卢舍那大佛了。
当然,朱元璋也没有像“三武一宗”那样彻底灭佛,只是介于以上原因,没有过多的支持佛教罢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硕士拟被聘为勤杂工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硕士拟被聘为勤杂工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