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歼-20首飞珍贵画面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歼-20首飞珍贵画面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立下军令状,必须按时完工,歼20首飞前夕设计师为何大改架构?
歼-20研发有多难?总师《对话》央视,我们《逐梦苍穹》,开启了自己的五代机之路。关于它的水平如何,研制情况,大多是雾里看花而已,总师披露了一段实在的。
美国前防长盖茨判断,中国十年也造不出来五代机,说话的当年来访之时即被打脸。那年是公元2011年,“威龙”试翼,军迷网友称为“黑丝带”、“银河战舰”,总师说,两个名字都很喜欢。他交给空军的是一款放心的五代机,可以与时俱进的五代机,进步空间巨大。
别的不说,就它那一对小鸭翼,包括鸭翼在内,可以拉出七个涡,先进的气动设计是实现引领了的。致于它的隐身,F-22自奉可以达到0.001平米,洛马看一眼歼-20即说,在0.01左右,要比F-22大?大与小,我们且不去再做无谓的争论,估计只是估计。就说歼-20试飞前的一次大改吧。
试飞时间节点是早就定下来的,话说马上要试飞了,总师说必须要改。听到他命令的一刻,无不感到震惊,怎么会是这样?全厂上下没日没夜奋战了三年多,怎么可以说改就改呢?
当时不解,不解也要执行,于是临试飞就剩下几个月,不得不全新投入白加黑工作模式。这一改就对了,极大地方便了以后技术升级。当代电子科技日新月异,如果我们的主力制空战斗机,不能很方便地完成技术升级,就会处于落后状态,而无法改变。
随着国际战斗机更强调信息融合优势,五代机歼-20当然也要与时俱进。总师就是这么考虑的,要使空军装备放满意的战斗机,决不能容忍我们的飞机装备没几年就落后,于是拿出来拼命三郎的干劲,把包括航电架构在内的系统进行了一次重大改进,使我们的飞机在入役的岁月能方便地进行升级,此之谓大国工匠精神,精神烛照,开启未来。
近日,在央视播出的《对话》节目中,歼20副总设计师王海峰透露,在歼20首飞前夕曾经历了一次系统构架大改。当时成飞集团已经立下军令状,要保证歼20顺利完成首飞。在这样的背景下,首飞前大改系统架构无疑冒了很大的风险。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歼20总设计师下决心要冒险大改系统构架呢?
(参加央视《对话》节目的歼20副总设计师王海峰(右2))
(歼20战斗机)
通常来说,一型飞机完成了首飞,就标志着这款飞机的最基本系统已经完成了从起飞到降落的过程,基本通过了初步考核。而在首飞前夕进行大规模改进,其后果很可能会导致飞机首飞日期的延迟,一旦飞机在改进过程中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就必然会影响整个项目的进度。歼20作为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款隐形战斗机,是中国跨入世界一流战斗机行列的重要标志。如果首飞不能按时进行,就会产生一系列问题,而且自歼20立项以来,众多科研人员已经为此投入了极大的精力,不眠不休努力奋斗了多年,一旦有了差池,其后果将非常严重。
(歼20首飞成功)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歼20总师们依旧坚持进行大改,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当时的歼20系统构架比较封闭,不符合未来战斗机发展的趋势。原来以前的战斗机大多采用的是封闭式系统构架,而这种构架的航电系统属于封闭型,所以一旦日后要进行升级改造,就必须进行整体更换。随着科技的发展,开放式架构渐渐成为主流,因为这种架构更容易对战斗机的航电系统和信息系统进行升级改造,降低硬件的升级更新难度和费用。受时代发展的限制,歼20在设计之初也采用了封闭式系统构架,但是这种设计显然已不再符合战斗机的发展趋势。
(F35采用了开放式航电系统架构)
(F22采用的是封闭式系统架构)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即便是非常先进的电子设备,恐怕一两年后也会变得落伍。就像手机一样,年年都有新款推出,性能每次都会有大幅度的提升,几乎每两三年就会发展一代,对于战斗机来说,道理也一样。如果歼20采用开放式系统构架,航电系统的升级更新就会变得非常方便,这样不但可以提高战机升级效率,还可以降低升级所需的费用,将有助于提高歼20的战斗力。
(F35的航电系统和信息作战能力比起F22有了很大的提高)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歼20首飞前夕总设计才会决定对战机系统构架进行大的改进。在这个过程中,整个设计团队虽然承担了巨大的压力,但是通过不懈努力,依然顺利完成了首飞任务。正是因为歼20设计团队瞄准了世界一流设计理念,顶住了压力,才有了歼20的成功。如今,歼20已经进入部队服役,性能先进的歼20也已经成为了我国空中作战的中坚力量。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歼-20首飞珍贵画面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歼-20首飞珍贵画面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