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美又一四星上将辞职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美又一四星上将辞职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骚乱惊动军方大佬,美国四星上将现身华盛顿抗议现场,如何评价?
真佩服有些人的“脑洞”,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米利的一段话居然被解读为了:“拒绝服从联邦政府命令,并‘打脸美国总统’。”这已经不是对美国体制的误读问题,而是根本就没有逻辑而言。
据美国媒体报道,6月1日,在美国总统的全国电视讲话后,美国军中大佬,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克·米利出现在了华盛顿街头的民众示威抗议现场,并接受了媒体的采访。米利说:“美国宪法的《第一修正案》神圣不可侵犯。抗议者拥有抗议的权力和自由。”
由于美国总统刚刚发表了全国讲话,由于川普刚刚讲了要部署军队结束“动乱”。所以,马克·米利的这段话便被一些自媒体解读为了美国军方也在反对美国政府,显然是不准备服从“清场行动”的命令,是在打美国总统的脸。”果真如此吗?这样的说法显然“不辩证”。
首先,我们从马克·米利的这段话来分析。针对愈演愈烈的“反种族歧视”抗议活动,马克·米利认为: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神圣不可侵犯”。这句话没有任何问题。这句话就是政治正确。因为,第一修正案的核心就是保证个体的“尊严,自由和幸福生活的权力”。而集会,示威,抗议,言论自由等就是第一修正案的具体体现。所以,米利不得不,也必然要说“抗议者拥有抗议的权利和自由”。似乎也看不出军方要和政府“对着干”的意思。
其次,特朗普的讲话也并没有说要“镇压”示威抗议群众。他只是说要制止“骚乱”和“违法行为”。特朗普在讲话中是这样说的:“我既是法制总统,也是抗议者同盟”。显然,尽管特朗普心理可能会“反对抗议活动”,但在嘴上却绝对不敢说。米利的说法亦是如此。特朗普还说:“首先,我们将结束整个国家的骚乱和违法行为,现在就结束。”请注意,特朗普只是说“结束骚乱和违法行为”,而似乎没有提到要镇压“和平示威”群众。显而易见,特朗普他也不敢阻止民众的和平抗议权力和自由。因为,那时“宪法第一修正案”赋予美国人民的权力。特朗普没有这个胆量去“剥夺”,自然也不会命令军方向和平示威抗议群众“开火”。
再者,美国实行的是“三权分立”制度,军队是“国家军队”。而总统是武装部队总司令,国防部长则代表政府管理着军队。所以说,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不仅要服从总统的命令,而且要接受文职国防部长的管理。同时,部队的调动和对外“开战权”最终还要国会批准。所以,美国的军队高层只有训练和作战的权力。这也是美国“没有发生军事政变”的根本原因。所以说,米利也必须服从总统和议会的命令。
那么,马克·米利现身华盛顿“街头”的用意是什么呢?根据美国媒体的报道,米利之所以现身抗议活动现场,是去“勘察地形”,以便于制定“清场”行动计划的。当然,军队不会阻止和平抗议活动,但如果再发生骚乱事件,且警察机构已经无法左右局势时,军队就会介入清场。所以,美国军方会支持抗议活动,但如若发生了严重的骚乱事件,只要总司令(总统)一声令下,米利就必须执行。
事实上,美国国民警卫队已经在多州部署妥当,而据悉,美国第82空降师的先头部队(快速反应部队)也已经抵达华盛顿区域。M1117守护者装甲车,黑鹰直升机以及死神无人机也已经在华盛顿出现。可以说,如果再发生诸如焚烧林肯公园,二战纪念馆,圣约翰教堂,硬闯警局,纵火焚烧媒体大楼等恶性打砸抢烧事件的话,美军的“清场行动”就会随时展开。
其实,抗议示威活动在美国并不新鲜,大规模的骚乱事件也并非没有发生过。比如,胡佛总统,老布什总统也都动用过军队“平乱”。不过,特朗普这次是否能成功“平乱”就不得而知了。只能是静观事态的发展。
美国四星级上将马克·米利的确出现在了华盛顿的抗议现场,但是马克·米利并不是来参加或支持抗议的,也不是来阻止抗议的,而是来了解形势的。
美国抗议活动持续几天以来,美国超过半数以上的州都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抗议活动或者骚乱。目前,拥有美国准军队之称的国民警卫队,已经开始在部分城市维持秩序。而美国总统特朗普也不止一次对各州喊话,声称将派出军队应对目前的局势。
美军是目前唯一还没有介入此次事件的关键力量,不过按照美国规定,美军也不可能轻易介入美国内部局势。换句话说,当美军介入的时候,其形势已经到了难以逆转的程度了。而目前美国的形势,还仅仅只是开始。迫不及待想要让美军登场的,也只有特朗普而已。当然,由于特朗普是美国三军统帅,同时美国现在依然处于紧急状态时期,特朗普试图调集美军介入事态的打算,似乎并不难实现。
而美国军方现在的态度,目前似乎还并不是很明朗。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美国军方虽然还没有表态,但是只要特朗普一声令下,美军执行特兰普要求,是大概率事件。而军方最终是否介入事态,可能将完全取决于美国当前的局势。如果局势进一步得不到遏制,美军很有可能会出动。
目前,美军二号人物马克·米利出现在华盛顿抗议现场,其实也从侧面说明了一个问题,即美国军方介入事态或者拒绝介入事态的选择时间,不会太远了。马克·米利现身,一方面或许是亲自了解目前的局势,另一方面也是给美国各方传递出一个信号,即美军是完全有可能介入局势的。否则,马克·米利没有必要出现。
美国的示威抗议活动已经蔓延300多个城市,多州出现了暴乱,而特朗普所在的华盛顿也未能幸免,为了稳住局势,特朗普这次不得不掏出王牌,邀请了一位重量级人物登场,他就是四星上将马克·米利。
近日,美国军方大佬马克·米利走上了华盛顿的街头,了解最新的暴乱情况。称他为军方大佬一点不假,因为他的职位是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而且是四星上将,这也是美国军人在和平年代所能获得的最高军衔。
我们来看看这位大佬发表了什么观点,马克-米利说:“我们尊重自由表达的权利,华盛顿国民警卫队已经出动,我来看看情况”。
马克-米利接着表示说:“只要是正义的抗议,我们都将支持,美军所有的行动都将服从《第一修正案》(美国宪法),因为它神圣不可侵犯。”
这与特朗普在6月1日白宫宣称的将用军队镇压暴乱说法并不一致,虽然马克-米利是特朗普提名上任的,也是他邀请过来的,但是考虑美国这次引发暴乱的缘由是长达两百多年的种族歧视,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显然马克-米利是尊重正常游行抗议的,因为任何一个美国人都有言论自由的权利。
自从黑人被白人警察跪死发生以来,美国的混乱一天比一天严重,这里面有特朗普的煽风点火的作用,他认为以暴制暴可以平压下去,殊不知美国民众不吃这一套。
这次特朗普请动马克-米利,看来美国已经到了迫不得已的窘境。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克-米利走上街头,应该就是来安慰特朗普的,只是不知道这个局势能否转好?
美国四星上将、美军参谋联席会议主席马克.米利在6月1日突然现身华盛顿会议现场,当然是一个不一般的事件,也是一件不寻常的事情!
为何这样说?因为马克.米利可是美国军方最高级别的人物,他的身份就有足够的震慑力;他所出现的地方就足以说明一切。
马克.米利在华盛顿示威现场还接受了记者采访,当然也是借此表达一种信号。马克.米利上将说道:“我们尊重自由表达的权利,但是要和平的表达。……华盛顿国民警卫队已经出动,我来看看情况……”
从马克.米利的话中释放出什么信号呢?观天下智库是这样看的:
第一,美国民众和平表达诉求没有任何问题,但是要超出界限是肯定不行的。
第二,国民警卫队已经出动了,我来示威看看现场到底是个啥情况。
第三,特朗普总统已经躲到白宫地下掩体两次了,我来看看现场到底有多严重。
第四,特朗普总统在6月1日已经在白宫的玫瑰园发话了,如果各州不能控制事件,他将派军队出动。总统是最高总司令,他说的话我也不能不听呀,至少要呼应一下,也算对总统的一种支持吧!
第五,如果全美骚乱事件局面真的控制不住,美国真的要出动军队进行平息骚乱了!
总之,马克.米利突然出现在华盛顿示威现场,绝对不是晚饭后吃饱撑的出来散散步,一定是在释放某种信号,或许就是美国军队镇压骚乱事件的冲锋号!
四星上将、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克米利现身华盛顿抗议现场,证明美国目前的骚乱已近失控边缘,军方已经在为最终的清场做准备,同时也起到对暴力抗议者的强大震慑作用,再不消停,没有好果子你们吃。
①军方表明态度,震慑和清场二手准备。当地时间6月1日晚,四星上将、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克·米利出现在华盛顿街头。马克·米利称:“我们尊重自由表达的权利,华盛顿国民警卫队已出动,我来看看情况……”据悉,参联会议主席是美军法定最高级别的军职。军方大佬不到关键时刻不会登场,说话柔中带刚,暴力示威者要掂量掂量。
②面对全美日益严峻的骚乱,军方必须出面替政府撑腰。据美媒报道由弗洛伊德之死引起的抗议游行,已覆盖全部50个州的至少280个城市,至少42城宵禁,国民警卫队的5000名队员在15个州和华盛顿开始行动,18空降军团的大约250名宪兵已布署到华盛顿,近日白宫附近多处被纵火,抗议者的暴力活动一度让白宫封闭,特朗普已两次躲进地下掩体避难,这种情况下马克米利现身,应该是为最后的“灭火”探路。
③
白宫正在建立一个监测和打击骚乱的中央指挥中心。6.1与马克米利一起来的,还有防长埃斯珀、司法部长巴尔,三巨头同时现身实属罕见,而且这三人就是这个指挥中心的成员,看来美国军方和政府尽快平息骚乱的决心非常坚定,留给“暴徒”们的时间不多了。
总之这场骚乱在全美已延续七天,已造成63人死亡,经济损失高达10亿美元,如果任由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此时马克米利等军方大佬亲临一线,就是动用军队清场的前奏,同时也有警告暴力示威者的意思,你们再不收手最终的下场可想而知。
巴顿作为四星上将,为什么感觉比五星上将还出名?
这就是宣传的力量了!这里我们就不讨论巴顿将军在北非,在欧洲的战绩,因为这些东西其实与题目无关,喜欢的人自己会去了解,不喜欢的人说半天也不耐烦听。关于巴顿将军的超高名气,都不用看美国,从我们中国对他的了解就能看出他名气超越五星上将的根本原因。我们国家有专业的军事情报收集和分析人员,有国际战史军史研究人员,有国际关系方面的人员,这些专业人士对二战这个大题目当然挖掘的的很深,也不可能漏掉巴顿将军,不过在普通人群当中,大家可以熟练的讨论古德里安、朱可夫、蒙哥马利,对了,还有一个名气绝对比巴顿大的五星上将;麦克阿瑟。
但是几乎没人知道巴顿,或者也有知道有这么一个人的,但不会多么关注。那么巴顿将军在中国的名气是怎么才鹊起的呢?我保证大多数人是在八十年代初,才因为《高山下的花环》,从而得知巴顿这么一个人,在八十年代初,《高山下的花环》这本小说的爆款现在可能很难理解,我来说几个数据,小说最初发表在文学重刊《十月》上,这本双月刊在当时文学刊物“四大名旦”里有“刀马旦”之称,发表《高山下的花环》那期,销售几十万本,引发最初的轰动,然后是单行本发行一千一百多万本,被改编成电视电影不说,还被各剧种改编成舞台剧,最高峰时同时有三十二家剧团在排演此剧,然后是当时受众最广的广播电台,几十家电台把这本小说做成广播剧或者小说联播,这部小说当中,有一个重要的情节,就是七九年自卫反击战,战前动员大会,没有给广大指战员放主旋律电影,而是放的《巴顿将军》!
从那以后,在跟人吹牛吹二战,不吹巴顿将军能好意思见人?!这就是巴顿在中国知名度突然崛起的缘由。那么在西方主流世界呢?我们都知道在西方世界,专业人士固然很高端,但是普通人群当中,对于文史地理类的知识,绝大部分就是白痴水准,二战当中的美国将军,在民众中知名度最高的,原本也依然是最会作秀的五星上将麦克阿瑟,毕竟人家还能自己发表点老兵不死的演说稿什么的,影响很大,名气很大,可是后来也是被四星巴顿给拍了下去,原因就是这部《巴顿将军》,这部1970年出自好莱坞的片子,在美国主旋律电影里也是顶级作品,在奥斯卡上拿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在内的七项大奖,70年是什么时候?
美国国内正是反战最高潮的时候,这部电影有这样的表现,其影响可想而知。而好莱坞无论你喜欢不喜欢,它对世界的影响力就摆在那里,麦克阿瑟靠自己归属上流社会,个人会作秀,跟新闻界关系很好这些都没用,这种影响里跟好莱坞的影响力还不是一个层次,如此,美国最知名的五星上将都被巴顿拍趴下了,别的当然就更不用提出来比。这事军迷不服气没用,军迷的的世界跟普通人群的世界不太一样,这些名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关键不在军迷群体,而是在普通人群里的知名度有多广。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巴顿只是一个集团军司令,四星上将已经很高了。
而艾森豪威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在欧洲的最高指挥官,他才是美国陆军五星上将,二战结束后曾担任驻德占领司令官。
而同巴顿差不多的布雷德利,在二战结束之前也是四星上将。
1948年2月7日,任陆军参谋长,1949年8月16日,成为第一任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成为美国陆军最高级别的军官。
这样,布雷德利也是在1950年9月22日被授予五星上将军衔。
也就是说,之前的布雷德利也是没有资格成为五星的。
至于巴顿确实是表现极为出色的集团军司令,一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但你要知道,这均是在美军占据绝对制空权和保证实力优势情况下获得的。
而己方绝对优势能够打赢的将领,只能说是出色,并不能说是杰出。
只是,巴顿确实够出色。
他的战绩很辉煌,在从莱因河到易北河的进军过程中,巴顿的第3集团军的人数约为25万至30万,他们一共占领了84860平方公里的德国领土,2102人阵亡、7954人受伤和1591人失踪,伤亡总数不过1万1000多人。
而他们造成德军则共有20100人阵亡、47700人受伤和65万3140人被俘,伤亡总数6万多人,被俘65万,损失很不错了。
从1944年8月1日到1945年5月9日,第3集团军共击毙敌军47500人、击伤11万5700人、俘虏128万零688人,共计144万3888人。
想了解这个问题,首先你得知道美国在1944年首批晋升了多少位五星上将,当时总共有四名“陆军五星上将”和四名“海军五星上将”。海军的事情不用管它,陆军的四位五星上将都是谁呢?根据排名分别是马歇尔、麦克阿瑟、艾森豪威尔和阿诺德,注意到了吗,真正身处欧洲战场的只有艾森豪威尔一人。
(四星上将巴顿)
按照美军五星上将的授予条件,最基础的门槛是至少担任过“盟军战区指挥官职务”,因为它等同于元帅军衔。其中马歇尔是陆军参谋长坐镇华盛顿,麦克阿瑟是西南太平洋战区总司令,阿诺德是陆军航空兵司令。艾森豪威尔欧洲盟军最高统帅,同时也是欧洲战区美军总司令,但是他肯定不会冲杀在战场一线,老实说艾克的政治水平远高于他的军事能力,而欧洲大陆上的美军地面部队主要指挥官,也就是布莱德雷了。
当1941年巴顿成为美军第一个装甲师少将师长时,布莱德雷和艾森豪威尔这俩师弟才是中校,当巴顿受命在火炬行动(北非)中担任第10军军长时,布莱德雷是他的副军长,当巴顿在集团军司令任上攻打西西里岛时,布莱德雷是他手下的第2军军长,那得算他的老部下。
(三星中将巴顿)
然而到1944年诺曼底登陆战役时,艾森豪威尔已经成为了美军总司令,布莱德雷则升任美军抢滩部队第1集团军司令官,巴顿却被雪藏起来看热闹,要注意布莱德雷和艾森豪威尔是西点军校的同班同学,他们俩比巴顿整整低了六届!
简单点说,巴顿的这俩西点师弟之所以晋升迅速,艾森豪威尔靠的是马歇尔的欣赏,而布莱德雷凭借的是艾森豪威尔的提携,美帝的人情也很厉害。但是就军界资历而言,巴顿仍然是欧洲战场最深厚的一个,这是他名声在外的第一个原因,当然,在军队里不是资历老就一定职务和军衔高的,至于名声盖过布莱德雷等人,实在是美军将领在欧洲没几个能打的。
(巴顿在北非)
美军主力深入法国后的1944年8月,扩编为拥有40万兵力的第12“集团军群”,布莱德雷水涨船高成为首任总司令,下辖霍奇斯的第1集团军和巴顿的第3集团军,巴顿就此沦为布莱德雷的下级。而从布莱德雷到霍奇斯,乃至于后来增编的三个集团军司令辛普森等人,都是巴顿的军界晚辈,很多时候新闻界也是鸣不平的,因为布莱德雷虽无明显的错误,也无明显的出色表现。
这就是原因之二的能力问题,作为美军装甲部队的创始人,巴顿在北非、西西里战场均有不俗的表现,深得装甲作战精髓,成为美军最富能力的机械化兵团指挥官,在北非战场已晋升三星中将。尤其是在西西里战役中,第7集团军司令巴顿抢在英军之前攻进首府巴勒莫,风头明显盖过了第8集团军司令蒙哥马利,早已是美国国内的明星加“网红”。
(艾森豪威尔为巴顿授勋)
诺曼底登陆之后,盟军地面部队虽然在海岸线站稳了脚跟,但隆美尔指挥包括七个装甲师在内的德军拼死抵抗和反击,实际上盟军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都无法完成纵深突破,战局处于僵持状态。
此时的巴顿,却正在加莱的对面坐着冷板凳看热闹,担任根本不存在的“第1集团军群”总司令。这是盟军战略欺骗计划“刚毅行动”的一部分,为了龙德施泰特和隆美尔的目光吸引在加莱,盟军在海峡对面组建了一个只有司令部的集团军群,作为影子部队来掩护诺曼底登陆。
可惜前线将领不长脸,艾森豪威尔不得不于8月1日命令巴顿新组第3集团军投入战斗,从德军防线的侧翼完成突破,从而一举改变战场形势。客观的说,在美军绝对的空中优势和后勤补给能力下,一干将领打得并不咋的,阿登战役更是灰头土脸,给巴斯托涅的101空降师解围的,还是人家巴顿,完全可以说,巴顿是这批人中唯一的亮点,也是美国新闻界值得吹嘘的代表人物,是以名声在外不足为奇。
可惜巴顿有着跋扈的性格以及一张啥话都敢说的“大嘴巴”,多次被马歇尔和艾森豪威尔惩戒,最严重的一次“殴打伤兵”事件,几乎终止了他的军旅生涯。所以这也是巴顿名声在外的第三个原因,爱惹事和瞎说话,通常来讲这样的八卦将军更容易引起公众的好奇心,诚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比如在公开场合信口评论战后政治格局,以及盟军和苏军会师后的口无遮拦。
(沃克就是巴顿的部下)
某种意义上,巴顿强烈的反苏情绪也是美国人刻意包装他的理由,算是第三个半原因吧,因为这符合战后美国的政治立场和全球利益。捋一下文中三个主要人物晋升四星上将的时间,便知道巴顿是有多么“生的伟大,死的憋屈”:艾森豪威尔1942年连续晋升中将和四星上将,1944年12月升五星上将,布莱德雷1945年3月晋四星上将(1950年获授五星上将)。
而可怜的巴顿比曾经的部下布莱德雷还晚了一个月,直到1945年4月才晋升四星上将,此时距离欧战结束只有一个多月时间了,当年12月便因车祸离世。事实上就算巴顿没有过早死去,将来也没有可能佩上五颗将星,他只是一员善战的骁将,却是一个不懂政治的武夫,难以成为陆军参谋长或者参联会主席这样的军政大员。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美又一四星上将辞职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美又一四星上将辞职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