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台风的名字是谁取的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6个相关介绍台风的名字是谁取的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台风的名称怎么来的?比如烟花?是谁起的?
我国采用的台风委员会命名方法是由台风周边国家和地区共同事先制定的一个命名表,按顺序年复一年地循环使用。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分别由世界气象组织和亚太经社会所属的台风委员会14个成员国和地区提供。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规定,这14个国家和地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特色给台风取名,每个国家和地区能取10个名字,一共凑齐140个,制成台风命名表进行排列,以便循环使用。
中国大陆提出的10个名称是:海葵、悟空、玉兔、白鹿、风神、海神、杜鹃、电母、木兰、海棠。
中国香港提出的10个名称是:鸳鸯、珊珊、万宜、玲玲、凤凰、白海豚、彩云、狮子山、马鞍、榕树。
中国澳门提出的10个名称是:三巴、贝碧嘉、蝴蝶、琵琶、黄蜂、莲花、烟花、玛瑙、梅花、珊瑚。
台风是一种热带气旋,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称之为“台风”。最首先各国给台风取名都不统一,按各自的规则,非常不方便进行国际交流,世界各国气象部门都表示要使用世界通用性的台风名字。由此,大家就坐下来开了一个大会。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香港举行的台风委员会第30次会议上,确定了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并决定从2000年1月1日起开始使用新的命名方法。
之所以用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是考虑防灾减灾的需要,便于人们的记忆。
新的命名方法是事先制定的一个命名表,然后按顺序年复一年地循环重复使用。
分别由世界气象组织所属的亚太地区的柬埔寨、中国、朝鲜、中国香港、日本、老挝、中国澳门、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和越南14个成员国和地区提供,每个国家或地区提供10个名字,即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轮流并重复使用。
台风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台风的名称通常由国际气象组织(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简称WMO)指定。根据WMO的规定,不同的地区和国家有不同的方式来决定台风的命名。
在西北太平洋地区,包括中国、日本、菲律宾等国家,台风的命名是由各自的气象部门负责的。中国气象局命名的台风名称是基于中国、越南、菲律宾、韩国和日本的文化和传统元素,如花朵、动物、名胜等。台风的中文名字通常由两个汉字组成,并通过一个由不同字母组成的英文拼音进行国际表达。
在大西洋和东太平洋地区,WMO使用一套既定的台风名称列表。这个列表包含的名称是按字母顺序进行排列的,每个字母对应一个台风名称,以便于识别和记录。这意味着每当有新的台风形成时,将依次使用下一个字母的名称。
通过为台风命名,可以更容易地对于不同的台风进行区分和追踪,并为公众提供预警和沟通的便利。此外,台风名称的使用还有助于在不同的国际气象部门之间进行信息共享和合作。
台风的名字通常是由世界气象组织所属的亚太地区的成员国和地区提出的,以遵循国际惯例和规范化的命名方法。
在提出台风名字时,成员国和地区需要遵守以下规则:
名字必须是英文名或拼音,以易于发音和记忆。
名字不能与已经使用的台风名字相同。
名字不能使用带有贬义或政治色彩的名称,如“海马”(在某些地区有贬义含义)或“布什”(政治人物的名字)。
名字应该避免使用女性名称,以免引起性别歧视。
亚太地区的成员国和地区包括中国、日本、菲律宾、韩国、泰国、越南等。每年台风季节,这些国家会召开台风委员会会议,讨论台风名称的命名和更名问题。
台风名称通常是根据热带气旋的特性、影响和发生地点来选择的。例如,“海马”是根据2016年在中国登陆的超强台风而命名的,“利奇马”则是因为2019年在中国浙江省登陆的强台风而命名的。
有时候,如果某个台风造成了严重的灾害和影响,成员国和地区可能会对台风名称进行更名,以表示对受灾地区的尊重和纪念。例如,2004年袭击印度洋的强台风“南亚”(原名“苏尼”)造成了大规模的灾害,因此该名称被从命名列表中删除。
台风的名字是由世界气象组织所属亚太地区的14个成员国和地区各自提出10个名称,通过后,纳入总共140个可用名称的列表,当西北太平洋上某个新出现的气旋发展为热带风暴强度时,由日本气象厅依据列表顺序为其指定对应的名称,同时赋予一个四位数字的国际编号,命名表按顺序命名,循环使用。中国提供的名字是:“龙王”、“玉兔”、“风神”、“杜鹃”、“海马”、“悟空”、“海燕”、“海神”、“电母”和“海棠”。
历史上第一个给台风取名的?
克里门兰格
人们对台风的命名始于20世纪初,首次给台风命名的是20世纪早期的澳大利亚预报员克里门兰格,他把热带气旋取名为他不喜欢的政治人物,借此,气象员就可以公开地戏称它。在西北太平洋,正式以人名为台风命名始于1945年,开始时只用女人名,以后据说因受到女权主义者的反对,从1979年开始,用一个男人名和一个女人名交替使用。直到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香港举行的世界气象组织(简称WMO)台风委员会第30次会议决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并决定从2000年1月1日起开始使用新的命名方法。
中国气象学家给台风取的哪些名字?
140个台风名称中,中国大陆提出的10个名称是:龙王、(孙)悟空、玉兔、海燕、风神、海神、杜鹃、电母、海马和海棠。事实上,世界上的低气压旋涡特别多,真正可称之为台风,且会得到一个名字的,都是灾害性低压中心。在遥远的中国古代,他们的名字更暗黑,明朝之前多称飓风,明代则加强了Buff,称为“飚风”,菲律宾叫“碧瑶风”,墨西哥人则直接叫“鞭打”。但具体到个别台风,名字的花样就多了。
台风是谁给命名的?
台风是由台风周边国家和地区共同事先指定名字。
20世纪初,澳大利亚报员里门兰格将热带气旋取名为自己不喜欢的政治人物。后来,为避免名称混乱,1997年,世界气象组织(WMO)台风委员会决定从2000年1月1日起,对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台风)采用一套统一的命名系统。命名表按顺序命名,循环使用。该命名表由亚太地区的柬埔寨、中国、朝鲜、中国香港、日本、老挝、中国澳门、马来西亚等提供12。
台风的命名由世界气象组织(WMO)所属的亚太区域专业气象台的台风中心负责。这些气象台包括设在泰国曼谷的气象厅、中国北京的中央气象台、日本东京的气象厅等。命名方案是由亚太地区的 14 个成员国和地区共同制定的,分别为柬埔寨、中国大陆、朝鲜、中国香港、日本、老挝、中国澳门、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以及越南。
台风命名表中共有 140 个名字,这些名字分别来自各国和地区提供的建议。最初,台风多以女性名字命名,但后来为了公平起见,男女名字都有了。直到 1997 年,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第 30 次会议重新制定了台风命名办法,才有了如今的规定。台风命名旨在便于各国人民防范和应对台风带来的灾害。
台风的名字是源何而起?
其实以前台风的名字都是各国各自取的,就会出现同一个台风在不同国家的叫法不同,后面为了便于各国交流,亚太理事会和世界气象组织世界台风委员会就专门制定了一个台风的命名规则。
1998年12月1日至7日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的台风委员会第31届会议讨并通过了TRCG提出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方案,决定从2000年1月1日开始执行新的热带气旋命名方法。每个名字不超过9个字母、要容易发音、在各成员语言中没有不好的意义、不会给各成员带来任何困难、不是商业机构的名字。这些名字分别由柬埔寨、中国、朝鲜、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日本、老挝、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联邦、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和越南提供,每个国家或地区各提供10个,加起来一共是140个名字
对造成特别严重灾害的台风,台风委员会成员可以申请将该台风使用的名字从命名表中删去(永久命名),也可以因为其它原因申请删除名字。每年的台风委员会都会审议台风命名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台风的名字是谁取的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台风的名字是谁取的的6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