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台风的名字是谁取的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台风的名字是谁取的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台风的名字都是谁起的?
今年的超强台风,一个叫“梅花”,还有个叫“南玛都”,前者啥意思好理解,后一个台风的名字,听起来总让人觉得怪怪的,也不知道到底谁取的。
实际上“南玛都”作为台风的名字,在2004年与2011年的时候就已经出现过了,而这个名字是太平洋岛国密克罗尼西亚所提供的,如今又再次出现了。
很多人好奇,台风的名字怎么经常都稀奇古怪的,而且好像都不是同一个国家取的名字,实际上所有的台风名字都已经确定好了,而给台风取名的一共有十四个成员。
世界气象组织之下,有个叫做“台风委员会”的组织,这个组织是联合国亚洲与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与世界强行组织联合主持的一个组织。
这个组织建设的宗旨,是为了改善与协调亚太地区的防灾规划与措施,减轻损失。
台风委员会建立于1968年,共有14个成员,除了东亚的中日韩朝之外,还有港澳地区,此外还有东南亚的老挝[澹奕]、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柬埔寨与越南。
位于太平洋对岸的美国也是台风委员会的成员,美国本土也会遭受飓风灾害,并且美国的海外领地关岛也在台风的影响范围之内[澹奕],由这14个成员为台风取名。
根据规定,这十四个成员每个都能提供十个名字,经过台风委员会的确定之后能够采用,按照各成员的英文名首字母排序轮流使用。
换言之,以前出现过的台风名字,经过几年之后会再次出现。
因为台风委员会确定的140个名称全都是英文,而咱们在用这些台风名字的时候,需要由内地的气象台与香港天文台[澹奕]、澳门的地球物理气象台协商之后拟定。
因为各国的风俗、文化习惯等都不相同,所以提供的台风名字也都千奇百怪,像“玉兔”、“悟空”之类的名字就很有中国文化特征[澹奕],其他成员往往也会提供能体现自身文化的台风名字。
今年的台风“南玛都”的名字,来自于密克罗尼西亚的一个著名神话传说,有个叫做“南玛都”的海上废墟岛屿[澹奕],诸如此类的奇怪台风名字非常多。
不仅能够为台风命名,台风委员会也可以将某些台风的名字剔除。
通常来说,如果一场台风造成了十分巨大的灾害,那么就很可能会被从台风命名库当中剔除,用新的名字代替[澹奕],而原来的旧名则成为那场造成巨大风灾的台风的专用名字。
举例来说,2005年的超强台风“龙王”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因此“龙王”在台风命名库中的地位被中国用新名“海葵”取代[澹奕],“龙王”成为2005年那次大台风的专称。
其实咱们国家以前的台风,通常只有个编号并没有名字,在本世纪之前,咱们国家都习惯用一系列有规律的编号来称呼台风,一般就是年份加上台风在当年出现的次序。
直到2000年以后,我国才开始为台风取名字,这也是国际上的惯例。
为台风取个具体的名字,有利于进行区分介绍,而每年为西北太平洋的台风进行编号的,是日本东京日本气象厅区域气象中心[澹奕],各国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看是否采用。
台风的名字就是由14个台风委员会成员拟定,轮流使用,而台风的名字大多都包含着文雅与和平的意思[澹奕],很少带有灾难的字眼,也是一次希望台风不要造成灾难,带来降水就好。
台风名字是怎么取出来的啊?
台风的命名是由世界气象组织(WMO)负责的。根据WMO的规定,不同地区的台风会有不同的命名方式。例如,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台风命名是由14个国家和地区轮流提供的名单决定的,包括中国、日本、菲律宾等。每个国家和地区提供的名单中包含一系列的名字,按照字母顺序使用。
当一个台风形成时,根据其强度和位置,从名单中选择一个合适的名字。
这种命名方式有助于提高台风的识别度和管理,同时也方便公众和媒体进行沟通和报道。
台风的名字是由国际气象组织(WMO)负责确定和命名的。根据WMO的规定,每个地区的命名列表会循环使用,每隔几年重新开始。
亚洲地区的台风名字是由14个国家和地区轮流提供的,包括中国、日本、菲律宾等。这些名字通常与当地的历史、文化、风俗或者自然现象有关,以便更容易被人们记住和辨识。
台风的命名通常是由相关的气象机构或国家气象部门负责决定和管理的。不同的地区和机构可能有不同的台风命名方式和规定。
世界气象组织(WMO)负责全球范围内的台风命名协调工作。根据WMO的规定,不同地区的气象部门可以自主命名台风,但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则。
一些地区的台风命名通常采用象征性的、易于识别和记忆的名字,如人名、动植物名、地名等。这些名字通常以字母顺序进行编号,每个地区或国家会有自己的命名列表。
例如,中国的台风命名列表由中国气象局制定,通常使用汉字拼音来命名台风,如"海燕"、"山竹"、"梅花"等,每年更新一次。
台风命名的目的是为了便于人们识别、传播和记忆,避免混淆和误解。此外,台风命名也有助于提高人们对台风的关注和应对意识。
台风名字是由世界气象组织(WMO)的台风委员会制定的。台风委员会成立于1968年,负责为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地区的热带气旋(台风)分配统一的名字。
台风名字的选取遵循一定的原则,通常来源于亚洲各国的文化、历史、地理等各个方面。各个成员国按照字母顺序提供台风名字建议,每个成员国提供10个名字,形成一个包含140个名字的命名表。命名表按照顺序循环使用。
命名表的目的是为了便于识别和交流。当热带气旋形成时,根据其在命名表中的位置,分配一个名称。当某个台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影响时,其名称可能会被退役,不再使用,并用一个新名称取而代之。
需要注意的是,台风名字只是用于标识热带气旋,并不意味着名字本身具有特殊的意义。台风的强度、路径和影响因素取决于多种气象条件,与名字本身无关。
1. 国际台风命名:由世界气象组织(WMO)负责。WMO将全球海域划分为六个区域,每个区域设有一个台风委员会,每个委员会定期发布的台风名称列表中有21个名字,按照字母顺序排列。当发生台风时,依次从列表中选取一个名字。
2. 中国台风命名:中国气象局负责。中国台风命名主要采用汉语拼音和汉字,例如“海棠”、“海葵”、“康妮”等。每年中国台风命名列表包含25个名字。
中国气象学家给台风取的哪些名字?
140个台风名称中,中国大陆提出的10个名称是:龙王、(孙)悟空、玉兔、海燕、风神、海神、杜鹃、电母、海马和海棠。事实上,世界上的低气压旋涡特别多,真正可称之为台风,且会得到一个名字的,都是灾害性低压中心。在遥远的中国古代,他们的名字更暗黑,明朝之前多称飓风,明代则加强了Buff,称为“飚风”,菲律宾叫“碧瑶风”,墨西哥人则直接叫“鞭打”。但具体到个别台风,名字的花样就多了。
台风的名字到底是以什么来命名的?
台风生成之后都会有一个名字,这个名字主要是为了方便记录。不过,每个台风名字不一定是第一次用,可能之前也用过很多次,所以为了不混淆,人们便给台风编号
据所在国家进行举手表决,所写出来的名字,可以通过就来命名
对台风命名始于20世纪初,首次给台风命名的是澳大利亚预报员克里门兰格,他给热带气旋命名为他不喜欢的政治人物,后为避免名称混乱,1997年的第30次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决定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并于2000年1月1日开始使用。
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香港举行的世界气象组织(英文缩写:WMO)台风委员会第30次年度会议决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并决定从2000年1月1日起开始使用新的命名方法,确立一张新的命名表,旨在帮助人们防台抗灾、加强国际区域合作。
这张新的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分别由世界气象组织所属的亚太地区的11个成员国和3个地区提供,按顺序分别是柬埔寨、中国大陆、朝鲜、中国香港、日本、老挝、中国澳门、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以及越南。
这套由14个成员提出的140个台风名称中,每个国家或地区提出10个名称。编号中前两位为年份,后两位为热带风暴在该年生成的顺序。例如,0704,即2007年第4号热带风暴。一般情况下,事先制定的命名表按顺序年复一年地循环重复使用。
有趣的是,国际上所使用的西太平洋台风的名称依然很少有灾难的含义,大多具有文雅、和平之意,如茉莉、玫瑰、珍珠、莲花、彩云等等,似乎与台风灾害不大协调。这是因为希望:如果台风到来,可有效缓解当地的旱情,为其带来充足的降水,一般情况下,台风名字还是极其动听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台风的名字是谁取的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台风的名字是谁取的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