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航班降落时偏出跑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航班降落时偏出跑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厦航客机降落偏出跑道是由于台风天气的影响吗?
其实飞机的ILS盲降系统完全可以让飞机安全着陆,不然晚上飞机怎么降落?但是大雾天气影响能见度,也许你能着陆,但后面追尾了怎么办?机场调度是不能光靠仪器的。所以为了安全起见,大雾天气是不允许放行和进场的。
厦航降落偏出跑道是怎么回事?
中国厦门航空公司证实,北京时间16号深夜11点55分,厦门航空公司从厦门飞往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的MF8667航班客机在马尼拉机场降落滑行时偏出跑道。机组人员迅速启动应急撤离程序,机上的157名旅客和八名机组人员全部安全撤离,没有人员受伤。近日,由于受到周边多个台风天气系统的影响,菲律宾多地暴雨不断。有机上乘客说,事发时马尼拉就正在下大雨,飞机在雨中尝试降落,第一次没有成功,第二次降落时偏出跑道。机场方面搭建了临时帐篷供撤离的乘客和机组人员避雨,之后再安排车辆将他们转移到航站楼内。幸好没有人受伤
为什么航母降落有些甲板是斜角的?
目前大部分航空母舰在采用斜角甲板都要归功于1952年英国人的发明,之前所有的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都说是直来直去的,这个会在甲板运行的时候有冲突。航空母舰本身飞行甲板面积不大,使用直角甲板的时候就只能保证要么降落要么起飞,因为降落过程中飞机前进的方向上是不允许有别的飞机的。
而斜角甲板的发明一下子解决了航空母舰甲板作业的矛盾,利用斜角甲板可以进行舰载机的降落,而航空母舰前进方向的主飞行甲板则作为起飞用的甲板。利用斜角甲板就算是舰载机在降落过程中没有勾住阻拦索而复飞也不会影响另一边正在起飞机的舰载机。斜角甲板的发明一下子提高了航空母舰舰载机的起降频率,美国的航空母舰也开始使用这种方式。
不仅弹射型航空母舰是采用斜角甲板,包括使用滑跃起飞的航空目前也是采用这种方式来进行舰载机的运用。目前俄罗斯的库兹涅佐夫号航空母舰和中国海军的辽宁号航空母舰都是采用斜角甲板,滑跃甲板主要负责舰载机的起飞,而斜角就主要负责舰载机的降落过程,两个互不干扰有效提高了作战能力。
另外斜角甲板的好处还有可以增加了一个起飞点,这个可以提高舰载机每一个批次起飞的架次,也是可以提高航空母舰打击群整体的作战能力。美国海军每艘航空母舰搭载75架舰载机可以保证每天150架次的起降频率就是建立在使用斜角甲板的基础上,当然弹射器的作用也不小。
在大多数人眼中,现代航母甲板都是不规则形状,特别是占据了世界 航母大半壁江山的美国大型航母们。其实航空母舰的发展并非一开始就是这种不规则的形状,在航母发展的初期航母甲板基本都是规则的长方形,比如美国的“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日本的赤城、加贺等航母,这样的航母的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起飞时后甲板作为起飞战机的停机坪,是无法进行降落作业的,而降落回收时则相反,前甲板作为降落战机的停机位置,而无法起飞战机,特别是在降落时无法起飞战机进行警戒和作战,这是航空母舰的一个战力 空白期,如果被袭击只能各安天命了!
图:采用直通甲板的美国海军“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CV-13“普林斯顿”号
二战之后英国人在上世界五十年代别出心裁发明了“斜、直两段甲板”,又名“斜角甲板”,用科学的方法解决了战机起飞、降落、停机同时进行的问题,不过比较悲催的是,英国迅速从大英帝国莫落尘了英国,航母的建造、维持费用承担不了了,再后来英国航母从采用了垂直起降技术,对斜角甲板就没有这个需求了。而大受启发的是美国,他们借鉴了英国航母的斜角甲板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应用经验,已经对航母 甲板进行非常科学化管理,出动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
其实,其实在整个二战以前,我们可以把这段时间定义为 航母的初级阶段,各国包括大型航母在内的甲板也都是较为规则的长方形,甚至为了提高效率还搞过双层甲板,或者英美的甲板弹射起飞等,这段时间是航母发展的探索阶段,对航母应用最有经验且应用最广泛的就是美国、日本这两个国家,美国建造了24艘的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以及各种中小型航母、护航航母,已经日本的赤城、加贺、苍龙、飞龙,包括鹰系列航母,已经短命的信脓号航母,都是采用直通式甲板。
图:二战航母舰载机起飞时后甲板
在战争实践中证实,这种直通式甲板运行效率十分低下,特别是起飞和降落后的阶段,要花大量的时间来调整航母甲板上舰载机的位置,起飞时后甲板密密麻麻都是舰载机排列着,降落时反过来前甲板密密麻麻都是舰载机,大量的飞机同时飞上天在空中编队飞行,回来时又战机队伍编队飞回来,还得预留足够的油飞回来后在航母上空盘旋或者寻找航母的位置等等,这极大的影响了战机的作战半径,也让甲板作业非常麻烦和困难,效率自然就非常低下。甚至在降落时没有飞机能起飞进行警戒,如果敌机来袭怎么办?英国人又想出在航母机库侧面安装一个弹射器,美国人也效仿这样的做法,每次起飞都让人心惊胆战!
图:二战航母降落时的前甲板停满了战斗机
因此这造成了航母的起飞和 降落不能同时进行,这对航母长时间的高强度作战情况是非常不利的,因此,为了解决飞机同时起飞和降落的问题,英国海军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发明了“斜角甲板”,并成功运用,成为现代航母的主流特征,当然最终英国并没有大量应用上斜角甲板的专利,反而便宜了美国人!
图:改装了斜角甲板的“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CV-11“勇猛”号
所谓斜角飞行甲板,就是在原本的直通甲板右舷的中间稍稍靠前的位置,加装一块与舰体呈一定夹角的甲板。这样将航母的起飞区、降落区和停机区有效的分隔了出来,直通前甲板主要承担弹射或者滑跃起飞飞机的任务。而甲板的后半段,即斜角甲板的所有部分,主要用于航母舰载机的降落,而航母的边边角角位置则是战机停机位置!1952年,英国皇家海军在R-06“半人马座”号航空母舰第一次加装斜角甲板进行实验,效果不错。于是,在战后航空母舰的发展中,斜角飞行甲板已经成为了各个国家大型航空母舰的典型特征。
图:最早加装斜角甲板的英国皇家海军R-06“半人马座”号航空母舰
斜角甲板的发明有效提升了航空母舰甲板的作业效率,这就直接导致了航母自身综合作战能力的提升。美国人很快的借鉴了过来,发展到美国的小鹰级和尼米兹级时,美国在斜角甲板位置和直通前甲板位置各安装2条弹射器,同时同时高效的出动4架飞机编队执行任务,俄罗斯后续的航母也采用了斜甲板,包括我们购买的“辽宁舰”,以及现在新建的002航母,以及法国的戴高乐号航母、印度海军的维克拉玛蒂亚”号与新建的“维克兰特”号航空母舰等等,都采用斜角飞行甲板。不过诸如意大利、西班牙、泰国等国的航空母舰由于航母吨位太小,依然采用直通甲板作为作业区域。而像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日本出云级航母由于采用垂直起降技术,因此就不太依赖斜角甲板!
图:采用斜角甲板的中国海军“辽宁”号航空母舰
综合来看,对于一些中小国海军,让他们发展像美国一样的大型航母显然太奢侈,发展中型航母都显得不大划算,因此轻型航母则非常适合。对于这些轻型航母,更多体现在 拥有航母的象征意义上,这样的小航母由于太小无法满足斜角甲板的需求,他们的主要特点就是使用和多元化任务,可以应对局部地区一定强度作战的需要,同时满足一些多元化任务(如人道主义救援、运输物资等等),并不是像大型航空母舰那样争取海上的制海权与制空权。因此其搭载的作战飞机并没有大型航母那么多样,通常只是一些如F-35B、鹞式等等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与大量执行反潜、预警、救援等等辅助任务的直升机。而向日本和英国的航母,则完全采用垂直起降战机,更不需要斜角甲板了。只有常规起降的中、大型航母,斜角甲板的优势就体现得淋淋尽致,出动1~2艘航母战斗群就相当于中型国家的空军水平了,特别是美国航母,当3艘航母出现在一个区域时,这就是战争来临的信号了!
图:满载舰载机的美国航母甲板
航母这种军舰、多层甲板、斜角甲板、弹射器、助降系统这些对都是英国人想出的奇思脑洞,不得不佩服盎格鲁·撒克逊人种的奇思妙想对军工科技发展的影响。而斜角甲板就是英国人在使用航母时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
在早期航母发展的探索中,英国人觉得只有一层飞行甲板,只能在起飞和降落中二选一,而且降落时后面降落的飞机如果降落失败还会撞毁已经停在甲板上的其他飞机。所以为解决这些问题,那能不能设计一种能同时进行降落和起飞的甲板呢?英国人想出的第一种方法就是,设计成阶梯式的两层甲板,最上层可以负责起飞和降落,而下层甲板就专门负责起飞。
不过在英国人和日本人在航母的实践过后发现设计不可行。于是英国人也在继续探索,最后设计出了斜角甲板,舰首专门负责起飞,而舰尾的斜角甲板专门负责降落。而这样的设计得到世界各个海军强国认可,并且发展成今天这个样子。不过这样的设计虽然很实用,但是这样的不对称设计让吾等大舰巨炮的崇拜者看着就不是很美观。
早期改装斜角甲板的二战航母
这就要说到飞机飞行的动力原理了,飞机起飞时需要足够的升力来离开地面,升力就来源于机翼下翼面与上翼面的压力差,要想下翼面压力大,取决于几个因素
1.机翼面积:机翼面积越大,越容易“兜风”也就是越容易让更多的空气着力在机翼上
2.空气密度:空气密度越大,机翼单位面积受到的空气压力越大
3.速度:这一点最关键,就是飞机(滑跑)速度,也就是相对气流的速度,飞机相对空气来流速度越大,获得的压力越大,这也就是为什么飞机起降都要逆风起降。
在航母上,甲板长度不允许让飞机一直滑跑直到具备起飞所需升力,这就需要采用辅助措施了,以上三点,空气密度无法改变,风速无法控制,能采取的措施就是增大机翼表面的受力面积和增加飞机最大起飞速度。当甲板设计成有一定坡度时,飞机上坡同时,机身纵轴与水平面的夹角迅速增大,机翼与空气来流的接触面积也迅速增大,就达到了提升升力的目的。
如果题主问的是甲板上的跑道设计成对角斜线样式,则是增加飞机起飞滑跑距离,距离长了,起飞速度就可以再提升,速度大了,升力就越大,就越有利于飞机起飞。
航母为什么有斜角甲板?这话起来就长了。早期的航母并没有斜角甲板,都是直角的。但这样的航母在实战中暴露出一个非常头疼的问题:那就是在同一时间里舰载机只能做同一件事。要么一起起飞,要么一起降落。你想要边起飞边降落那是不可能的。那样就容易发生撞机事故了。可在实战中却往往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一边是加满油挂满弹的飞机急着起飞,另一边是早先放出去的飞机要急着降落。如果不起飞那航母就失去空中掩护,敌人的飞机来袭就只能当靶子了;可如果不降落,那原先派出去的飞机就没油了,要掉海里了。这时候的情况就像“老婆和老妈掉水里了先救谁”一样,令指挥官抓狂。二战的中途岛之战,南云忠一在短时间内“鱼雷换炸弹,炸弹换鱼雷”,结果耽误了时间,就碰上了“先降落还是先起飞”的两难决择,在他还在纠结的时候,美国的飞机来到了,在短短五分钟内就炸沉了赤城、加贺、苍龙三艘航母。“要起飞还是要降落”这事直到二战结束后,英国人发明了斜角甲板才解决。直角甲板专门用于舰载机起飞,斜角甲板专门用于舰载机降落,大家各司其职,互不干扰。当然了,由于我们的辽宁舰是采用滑跃起飞,所以如果要执行重装起飞的话,舰载机还是需要占用斜角甲板一段空间的,这对舰载机的降落还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一般的民航客机在降落前什么时候减速?怎样对跑道?
这个问题的提出,说明普通人对于飞行,尤其是民航客机飞行还是比较感兴趣的。这里老鹰航空就针对题目中提到的两个小问题进行解释吧。
民航客机的飞行过程一般可以简单的划分成五个阶段:
机场地面滑行阶段——也就是客机在跑道和停机坪之间的运行过程,由机场塔台负责调度指挥;
机场离场阶段——也就是客机起飞离开机场,不断爬升飞行进入到区域管制阶段;
巡航飞行阶段——飞机在高空水平巡航飞行,通俗的说也就是乘务员开始进行客舱服务阶段;
机场下降进近阶段——飞机离开区域管制,向机场下降飞行和进近,这个阶段一般从高空6000米开始,一直持续到距离跑道相对高度500米左右,水平距离上来看一般距离机场100km左右开始进近了。进近过程中一方面飞机要下降高度,降低油门,并且减速,同时也需要调整航向角度,确保机头方向进一步接近机场跑道的方向。
在此过程中,飞行员一般要关闭自动驾驶仪,切换到人工驾驶装填,由飞行员操作飞机的副翼、方向舵来调整航向。一旦航向符合调度给出的之后,就可以保持正常水平姿态进一步向机场进近了。
降落阶段——民航飞机降落到飞机跑道上一般都是采用标准的五边降落方法或者四边降落,通过1-3次的水平转弯之后就基本上对准跑道了。
接下来就是进一步的收油门,同时放下襟翼,控制好机头俯仰角度向跑道降落,降落触地之后,还要开启扰流板进行进一步的制动减速。这样民航飞机就安全的降落到跑道上了。
——问题就回答到这里了——
对航空感兴趣的朋友不妨来关注老鹰航空吧。
(图片来自互联网公开图片,如侵则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航班降落时偏出跑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航班降落时偏出跑道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