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日本加速军事扩张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日本加速军事扩张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日本在哪一场战争后开始疯狂的扩张?
日本是在西方第一次爆发经济危机,开始“大萧条”后才开始真正对外扩张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确实严重削弱了欧洲列强在全球事务上的发言权,欧洲列强也确实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国力大损,所以开始了全面收缩。
比如辛亥革命时,日本就想直接派兵武力干涉,但是日本被英国阻止了,因为英国不希望日本扩大在华影响力。
而一战过后,英国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再干涉日本在中国扩张,所以日本就开始勾结张作霖,开始悄悄地扩张。
但是,欧美列强虽然自己不想在远东投入过多的精力,但是同样不想看到日本渔翁得利,于是1921年,由美国牵头的《九国公约》就出台了,《九国公约》就可以看做是欧美列强给日本在远东扩张所画的红线。
日本在整个20年代都老老实实准守《九国公约》,即使炸死了张作霖,依然坐看张学良接班。
为什么?
当时欧美列强实力犹存。
但是1929年开始,资本主义世界第一次爆发严重经济危机,这导致欧美列强国力遭到重创,虽然日本也遭到重创,但是毕竟日本就挨着中国,所以日本更要在中国大肆扩张,转嫁损失。
而遭受大萧条的欧美各国都没有力量,更没有意愿对日本侵华做出实质性干涉,所以我们看到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侵华动作越来越大。
所以,不是哪场战争决定了日本扩张,而是大萧条决定了日本的扩张。
忘却历史,扩张军力,日本将面临啥后果?
不安份、强烈的侵略扩张基因充斥着日本民族血液中。武士道精神与军国主义长期把持日本朝野终将带领日本走上残忍的不归路。但愿国际社会特别是美国,理应高度警惕日本的挺而走险,不要等到酿成对人类重大灾难时才潘然醒悟,苦果,会连累国际社会共同呑下!
日本现今的扩张军力,显然与百年前的军国主义,外侵思想不同,今天的日本已不再具有让其有机会去侵略其他的国家了,因为军武实力已干不过他国,只能为求自保而图而已,能自卫不被他国灭国已就十分庆幸了。
缓解英国地缘压力,促进日本崛起扩张,历史上的英日同盟为何没维持下去?
英日同盟(Anglo-Japanese Alliance),英国和日本为维护其各自在中国与朝鲜半岛的利益而结成的互助同盟,旨在反对俄国在远东扩张。 《英日同盟》共有3次,第一次同盟条约于1902年1月30日在伦敦签订。条约共计6条,其主要内容为:针对俄国的扩张,双方承认中国和朝鲜的“独立”,倘使双方在中国和朝鲜的利益受到别国侵略或因内部骚乱造成损失时,任何一方均可采取必要的措施;缔结国的一方如与其他国家发生战争时,另一方应严守中立;如同盟国一方与两个或两个以上其他国家作战时,另一方应给与军事援助,媾和时也须与同盟国协商;双方还保障英国在中国、日本在中国和朝鲜的非法利益。 第二次同盟条约于1905年签订,承认日本对朝鲜的“保护权”,并规定在遭到任何第三国进攻时,即应提供军事援助。 第三次同盟条约于1911年签订。1911同盟条约中的规定和1905年同盟条约中的规定相同的很多,最主要的就是关于仲裁条约的规定,它使得年同盟条约的效力不能及于日美两国间的战争。所以只要问题涉及与美国的对抗,日本就不能再依靠英国,转而加深了对俄国的依靠。因此在日美问题上,英日同盟己失去了其真谛。 英日同盟完全是针对俄国的军事攻守同盟。 1921年华盛顿会议期间,在美国施加压力下,《英日同盟》于1921年12月13日宣告终止。为英、法、美、日《四国公约》所取代。
二战时日本为了扩张领土,连美国都敢打,为何唯独忌惮苏联?
你打苏联没意义啊,诺门罕那边干了一架其实毛子没也占到什么便宜,无非自家的BT系列和T26系列多了一点罢了。但就算诺门罕能打赢,日本人也不见得会去扩大战果。
日本本身就缺油,西伯利亚那块鸟不拉屎的地方连掘地挖个茅坑都费劲,石油就别想了,起码得打到乌拉尔山东部的工业区。尼玛这地方里当时满洲3700公里...而且日本一单打进去。毛子的铁路是肯定会毁的...这一路估计还得被毛子装甲集群冲击,被毛子游击队干。
而且当时诺门罕干的热火朝天时候(1939年8月),欧洲那边小胡子刚刚和慈父瓜分了波兰,还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当时的本子表情就是
到了1941年6月,小胡子发动巴巴罗萨,当时也有看法是和小胡子一起夹击苏联...但毛子一直在远东部署超过80万的军队,而且1941年,T34等新式武器开始装备,远东军也没拉下。
日本估摸了一下...想想自己一个缺油,二个西伯利亚没油,三个毛子难啃...还不如先去南边揍英法殖民地抢油先来的划算
日本人也打过苏联,只不过时运不济加上自己骨头不够硬,被打下来罢了
亚洲二战的前兆——诺门罕战役
所谓诺门罕战争,或称哈拉哈河战争,又名诺门坎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日本及苏联在远东地区发作的一场战争。日、苏两边的戎行别离代表“伪满洲国”及“蒙古国”交战(以苏联朱可夫元帅和蒙古人民共和国乔巴山元帅为领导的苏蒙联军),但日、苏两边并没有向对方正式宣战。战事以日本关东军失败结束。
为何在二战前期太平洋战场上不可一世的日本人遇见苏联就变成了绵羊?其实原因很简单
日本是一个岛国,所以其装备其实也是重海轻陆,日本的海军在二战时期可以排到世界第二,甚至可以压制基地被毁的美国海军,其实力远超英法德苏,但是论陆军,日本人的装备也就能欺负一下东南亚东亚这种不太发达的国家,对于工业化的苏联人来说没有一点优势,而苏联又和日本接近,不需要海军就能达到日本本土,日本人当然不敢招惹了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不是日本怕苏联,恰恰相反。
在日本和苏联、沙俄交手中,日本基本没有占过下风,比如日俄战争、干涉西伯利亚、张鼓峰事件、诺门罕战役都是如此。
以张鼓峰事件、诺门罕战役为例,苏军出动的兵力和武器远远超过日军,但伤亡比仍然很悬殊。
张鼓峰事件日军出动7000人,阵亡526人,苏军出动2万多人,阵亡792人。
至于诺门罕战役,苏联前后共投入近十万人,约500辆坦克,380辆装甲车和各式作战飞机500余架,弹药投入超30000吨。
日军再投入方面,参战人数总计约70000人,除却战争末期加入的四万多人,真正在诺门罕和苏军死斗的只有约25000余人,约200辆坦克和近600架飞机。
双方兵力相差悬殊,即便如此,日军不过约8700人失踪或死亡,约8600人伤病,约30辆坦克和180架战机损毁。
而苏军共有约9700人死亡或失踪,约16000人伤病,约250辆坦克和200架战机损毁。
在兵力火力都占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苏军尚且打成这样,自然谈不上好。
这些战役之所以以日军退让失败,根本在于日本军方没有和苏军全面开战的意图。
在二战时候,日本军部认为北上攻击苏联并不可取。
一旦攻打苏联,也就意味着德意日彻底并肩作战,彻底和盟国为敌。但当时日本极度缺乏石油,必须通过荷兰控制的印尼油田提供。
如果和苏联为敌,盟国必将切断日本的石油供应,那么日本陆军和强大的联合舰队都会崩溃。
那么,就算击溃苏联,获得了远东和西伯利亚的大片荒凉的土地,没有二三十年是开发不了的,远水救不了近火。
所以,现在唯一可行的是南下攻打英美法,首先抢夺东南亚的油田,饥饿燃眉之急。
这种情况下,擅自和苏联全面开战就是智障行为。
所以,日本根本不怕苏联,只是因为国内的军事战略决定他不能去打苏联。
实际上,如果日本不管不顾将侵华日军100多万人拿出来,全力攻打苏军,苏联已经会非常非常艰难,面临可怕的两线作战。
在这种重压下,苏军是存在崩溃的可能的。
因为日军二战期间仅仅侵华日军和南方军总数就超过200万人。想要对付这200万日军,根据以往的表现苏军至少要出动二三百万。
在和德军全力拼命的时候,苏联哪里还有这种实力。
常驻远东对日本的苏联远东特别集团军,也不过110万兵力而已。
萨沙写了这么多,只想告诉大家一个道理,苏军没什么了不起的。
这个问题说实话以前我一直以为是诺门坎战役苏联把日本打怕了,后来才发现没那么简单,于是我请教了大佬们,下面再说说我浅显的看法吧,欢迎各位留言评论,小咖先行谢过。不足之处,还请谅解。
这个问题,还是往前说,在二战之前日本的海军和陆军就互相看不起,谁也不服谁,按理说在大家都是一个国家的人,应该互相帮助才对,日本人偏不,陆海军除历史原因互相敌视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穷,日本的陆海军的待遇可是差的天差地别,在影视剧中咱们经常看见日军经常去打家劫舍老百姓,原因就是日本陆军的伙食实在不咋滴好,要不然也不会抢到一只鸡就把嘴笑到耳朵根,根本原因就是日本陆军伙食实在差,而海军就不一样了,伙食比日本好的不是一点半点。
当时日本陆军侵略中国,打的热火朝天,取得的很大的战果,但是日本的海军却是整日无所事事,只能给陆军运运兵,打打下手,以至于日本陆军经常嘲笑海军为“败家子”,用那么多军费,却做这么点事,,到头来只能给陆军打打下手,海军也不服气啊,就骂陆军为“土包子”不懂高科技,虽然嘴上这么说,但是心里也的确不舒服,实在是无仗可打,小咖说这个的原因就是,当时在二战开始之处,分为了以陆军为首的“北进派”和以海军为首的“南进派”北进派主张向北打,这样就通过中国攻打苏联,而南进派呢,则主张南下同英美开战,谁也不服谁,但是总体上来说还是海军更占据话语权。
日本大本营没办法,只能采用了“南北并进”的方法,但是关东军私自挑起的诺门坎战役的爆发给日本的北进派浇了一盆凉水,发现苏联好像没有想象的那么弱,当然这一场战役和海军极力想要南下,这两个原因,还不足以打消日本北进的决心。
用狗哥的话说,远东那鸟不拉屎的地方,撅个茅坑都费劲,日本想要进行战争必然需要资源,尤其是石油资源,但是当时的远东贫瘠的让人心疼,以日本自身的资源根本不足以打到苏联的油田产区,而此时美国也已经对日本实行了禁运,所以说日本更本无油可用,这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为了提防日本的狼子野心,苏联可是从来没有放松过,在苏联的远东地区可以派了重兵的,这是苏联远东地区各个时间的兵力数量图。
综合考量后日本还是觉得打苏联不太合算,于是转而南下同英美开战。
事实上日本刚开始并不忌惮苏联,日本在二战时期和苏联是交过火的。
只是苏联真的不好打,老毛子号称战斗民族,本来就不是怕打架的主,加上苏联的工业比日本要发达很多,资源也丰富,因此,老毛子经常摁着日本打。
日本若是不发动所谓的大东亚战争,而是专心跟苏联干,凭小日本那种不要命的精神,说不定还能跟苏联较个高下。
但一旦多线作战,大国和小国的实力差距就一览无遗了。
日本对苏联的害怕发生在诺门罕战役之后。
1939年,蒙古和伪满的军队发生了交火,很快,两家各自的大哥,苏联和日本也加入了战斗。
战前,因为苏联内部刚经过斯大林主导的大清洗,军官们正人心惶惶;而且苏联最近的铁路离战场有700多公里,补给线又长又不方便;此时希特勒又在西欧搅的天翻地覆。
经过综合分析,日本关东军认为苏联很可能不会参战,即便参展也不会投入太大的兵力。
但是,事情总是出人意料。
5月28日,日军出动了16000人的部队,在轰炸机的掩护下发起进攻。苏联军队在炮兵和坦克的协同作战下,战斗力极强,全歼了日军的骑兵联队。日军被迫在6月1日选择撤退。
第一阶段战斗结束,日军完败。
7月2日,日军第23师团在飞机的掩护下再次发起进攻,强渡哈拉欣河。交战双方以坦克对坦克,爆发了亚洲史上第一次坦克大战。日军的坦克师团被苏军彻底打残,日军参战的坦克和战场几乎全军覆没。
第二阶段战斗结束,日军再次完败。
在7月23日,又调集3个重炮联队参战,发起了第三次诺门罕战役。但日军在苏联大口径火炮面前完全不够看,日军的重炮群被苏军压制得完全没有还手之力。
之后8月20日,苏联和蒙古的军队展开全面反攻,第二天就将日本军队全数赶出蒙古国境线。
诺门罕战役,参战的日军第23师团1.6万人,伤亡达到了1.2万,损失高达80%。
当时有德国军官在日本军中观摩整场战役,战后给出的结论是日军的战斗力还处在一战的水平…
从此,日本关东军实力大减,在军中也不敢再趾高气扬了,而面对苏联更是小心翼翼,小日本骨子里就是害怕将他们彻底打趴下的人。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甲午战争日本几近扩张极限,为何清廷不血战到底却选择割地赔款?
人们都觉醒了,因为他们是处族政权,没人为他们卖命,从八里桥战役你就能看来,三千蒙古士兵对阵近二万的八国现代化军队,结果就不用说了,我就是希望再提那段屈辱史,不光是关外人的屈辱,也是关内人的屈辱。
甲午战争对日本来说是上下一心赌国运,而在清廷这边,是帝后两党在通过这场战争进行博弈,清军战与和完全要看帝后两党的PK结果。
光绪皇帝此时已经亲政,按规矩慈禧应该放权退居幕后了,光绪为了树立威信,在翁同龢等一批朝臣支持下,不顾清军外强中干之实,执意开战,希望通过对日战争的胜利证明自己是个有能力和有魄力的帝王。皇帝有如此决心,慈禧最初也不好公开反对,李鸿章等人更不好说什么了。
军国大事岂是儿戏?光绪一不知海二不知兵,对清军的作战能力也全然不了解, 更别说了解日本了。黄海海战败,辽东败,威海卫败,年轻的光绪皇帝立马有些懵圈了,从强烈主战一下子转变成马上求和, 他担心继续打下去,恐伤及执政根本了。
因为慈禧一直不满意,娘俩估计也没少吵。
日军打赢海城之战后 ,兵锋有前出奉天满洲祖坟的意思,清廷又吵成一团,帝后两党反了过来,慈禧一派认为尚可一战,反而是帝党怂了,坚持要求李鸿章开启和谈。
后党没有坚持阻拦皇帝的决定,毕竟亲政是祖制和慈禧公开承诺的。但由此帝后两党矛盾加剧,光绪也因为甲午之战的先雄后怂失去了许多朝臣的支持,为后来的戊戌变法失败埋下伏笔。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日本加速军事扩张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日本加速军事扩张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