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英雄部队全歼日军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英雄部队全歼日军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亮剑》中独立团打山崎大队,用3600颗手雷全歼日军,军事实战中是否可行?
我是叔承侃历史,我来回答。
很多人把亮剑当做经典抗战剧,而更有一些人把亮剑当作历史,但是无论如何亮剑永远都不是真实的历史,亮剑是由作家都梁写的一部小说改编的,所以亮剑当中自然存在很多作者的想法。
本题问到,亮剑当中有3600颗手雷全歼日军,在历史上是有可能吗?以本人之见,在现实当中是绝不可能发生的。
按照当时的日军装备,整编的一个大队大概有8到12挺重机枪,轻机枪不少于20挺,虽然在李云龙攻击前程瞎子所在团已经向其猛烈进攻,按照电视剧的说法,山崎大队已经伤亡过半,但此时仍有数百人在能够战斗。
我们不要忘了,李云龙所在的部队能将手雷扔路到山崎的包围圈里,而山崎部队的士兵和军官难道就不可能扔到李云龙掘土部队的手里吗?这是一个双向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单向的问题。
因为不知道山崎大队所在的土地的土质是什么样,如果都是石山的话,那么我想基本上是李云龙的整个团将铁锹挖烂,也永远挖不到30米的距离,如果是土的话,李云龙的做法还是可以的。
所以从现实来看,最有可能的结果就是双方的手榴弹在互相扔,而李云龙的部队凭借人数优势和手榴弹数目的绝对优势,最终取得了战斗的胜利。从这一点上来说是有可能的。
否则的话,以日军当时装备的火力仅凭李云龙的一个团还是比较困难的。而电视剧李云龙的手榴弹全部扔进来,唯一一个解释就是此时日军的弹药基数比较少,因为我们这次是从无论在小说还是电视剧,都没有看到日军有效的依靠手雷进行还击,这不符合常理,按理来说这应该是一场双方互相扔雷的战斗。
《亮剑》是最近二十年来,少有的以抗战为题材的经典电视剧。原著小说作者都梁扎实的文笔,加上李幼斌出色的演绎,让此片红遍全国。我也看了不下二十遍!
但是,此片在抗战片中只能排第二名。因为,在我心目中《亮剑》还是没有《我的团长我的团》严谨和真实!抛开被网友玩坏的“平安格勒战役”,就拿题主说的山崎大队被李云龙扔3600颗手榴弹一事来说,这段就是“神剧剧情”。
首先,剧中说的歼灭山崎大队一事,就是历史上的“关家垴战役”。
此战,彭老总率领3旅加2团,共计1万多人;围歼冈崎大队500多人。经过两个昼夜奋战,在伤亡2000人代价后,依然没有全歼冈崎大队。最终,迫于日军援军压力,我军撤退。
而剧中,山崎大队被李云龙全歼了。而且,李云龙这个不在国军编制“野鸡团”,竟然还嘲笑了一把我129师386旅的772团,772团可是在编制的主力团。建国后,团长起码是中将军衔!李云龙最后也就是少将!你李云龙拿来的勇气?这段也有点不和情理。
其次,“土攻作业”不可能实现!
关家垴战役也用了“土攻作业”。关家垴的土攻作业只是趁日军不注意,偷偷的向上挖暗道,而且,还是失败了。
剧中,李云龙当着鬼子的面挖壕沟,把鬼子当白痴了。很多人说,日军的迫击炮弹和手榴弹被程瞎子的772 团耗完了。所以,日军不能用迫击炮和手雷攻击“土攻作业”的八路军。但是,剧中李云龙部队挖壕沟时,日军是放过迫击炮的。好,不抬杠,我也觉得导演完全可以不给日军发这些武器。
但是,首先,咱们看下土攻作业的工作量。日军士兵三百米内打中人形目标,属于日常训练要求。所以,李云龙至少要从300米以外开始S型/“之字型”掘进!壕沟深度要容纳一个人弯腰通过。宽度不会太宽,因此,每次只能一两个人在前面挖。我觉得,在没有日军骚扰的情况下,没有一两天时间是挖不到日军阵前30米距离的。
其次,抛开工作量,土攻作业要想成功,需要的前提条件还有很多。
第一,土质疏松,不能有石头。要是山地,彻底没戏。
第二,日军在高处,八路军的所有坑道都要是他们射击死角。坡度是个最要命的漏洞!此地名叫李家坡,肯定是有坡度。而且,李云龙在阻止骑兵连参加进攻时,也说是仰攻!
第三,手榴弹三十米的功绩距离,对日军能造成多大的伤亡,也是未知数。就算日军再傻,李云龙扔完第一波手榴弹,日军肯定后撤十米了。日军不可能待在手榴弹攻击距离内,等着挨炸!
唉,《亮剑》虽然经典。但是,也免不了有神剧桥段。
建议大家看下《我的团长我的团》。我觉得该剧在抗战题材的电视剧中,应该排名第一!
(文/勇战王聊历史)
首先说李云龙用3600颗手榴弹的目的,李云龙是个很有实战经验的指挥员,他知道如果和鬼子拼火力是拼不过的,要想歼灭包围圈中的鬼子就必须贴身肉搏,只有近战才有可能凭借人多的优势全歼日军。
当时李云龙采用土攻掘进战术靠近鬼子,然后把全团边区造手榴弹都集中使用,然后在让张大彪组成突击队,最后全团跟进,连炊事班的伙夫都上阵了,这说明李云龙是倾全团之力不准备第二次进攻的,不得不说战术确实高明。
在总攻打响后,3600枚手榴弹很快扔出,要知道鬼子并不是站在那让你炸的,这些手榴弹的作用就是想给日军造成短时间内的混乱,主要是给张大彪突击队创造突击条件,要不然张大彪突击队冲不上去,果然张大彪突击队冲上去了并在日军防线上打开了缺口,这时候李云龙率全团跟进杀入日军防线,这样一来日军火力优势无法发挥,只能和八路军肉搏,可当时李云龙独立团是生力军而且全团尽出,人数肯定占优势了,而日军在772团的连续冲锋下已经疲惫,当时战况可能是独立团两打一甚至三打一,所以鬼子被全部歼灭是必然的。
最后说看抗战的影视剧要能看懂,不要认为日军多么多么厉害,用李云龙的话说他怎么就那么厉害,要战术对头打胜仗完全可能,不要总认为中国军队只要打胜仗就是神剧,抗战的最后不也是日本人投降了吗,所以要看结果。
先审题:现实当中有可能吗?(题主问的是,艺术作品和现实中的区别)
《亮剑》这部小说,10年前看那叫一个扬眉吐气,10年后再看,是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抗日神剧的鼻祖。总的来说,尽管李幼斌老师演绎的李团长形象深入人心,“亮剑”精神也成为了社会正能量,但是《亮剑》这部小说在价值观内核与军事细节描写上问题是很多的。
单单从《亮剑》小说开篇独立团全歼鬼子“山崎大队”的战斗来说,其战例原型是1940年10月30日“百团大战”第三阶段彭德怀率领八路军115师、129师的3旅又2团打的黄崖洞地区关家垴攻坚战。该攻坚战从10月30日打到10月31日,不仅未能全歼日军冈崎大队约500人,反而给我军造成了约2000人的重大伤亡,相比之下日军伤亡仅仅300余人(不同记载数据不同,一般认为日军被打死约100人,受伤200多人)。此战暴露出我军战术能力较低、协同意识较弱、武器装备低劣、攻坚能力极差的问题,从那以后,我军又组织过数次攻坚作战,但是败多胜少,一般日军依托村庄或有利地形展开防御后我军立刻遭遇攻击困难,只能撤出战斗。华北、山东八路军通过持续不断地的缴获与整训,具备强大的攻坚战能力乃至运动战能力,已经是1943年底到1944年中左右的事情了。
至于3600颗手榴弹全歼把鬼子打蒙这种细节,那就是小看了鬼子的工事构筑水平了。关家垴战后八路军首长上去查看鬼子构筑的野战工事,对鬼子的多层堑壕防御体系、防炮火工事、交通壕与火力点上使用顶盖或就便器材加以伪装遮蔽等野战筑城技术给予了高度评价。《亮剑》作者大约认为所谓防御工事就是几条光秃秃的壕沟,殊不知这种工事早在克里米亚战争后就被淘汰了。
按照原著小说中的,好像是没什么问题。倒是电视剧中拍的不是那么合理的了。
先看原著,原著中的山崎大队开到了李家坡,八路军一个师和一个纵队包围了山崎大队。前期七七二团的进攻受挫,但同时山崎大队也伤亡过半了。这场仗八路打的很惨,这其实不是八路战斗力不行,是山崎太聪明了。
李家坡的地形差不多是个梯形,而山崎把阵地并没有设在棱线上,他把阵地放在就反斜的位置上。这样做是很有优势的,他的阵地距离棱线有80米,八路在下面根本看不到山崎的阵地,开炮根本不知道怎么瞄准,而山崎的阵地前边是一片开阔地,八路只要一露头,立马挨枪子。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么多次进攻全失利,下面躺了一堆尸体的原因。
而李云龙的掘进,将自己的视野直接就摆在了和山崎同一个平面。这个时候,李云龙开始让翻译用日语吸引注意,而等掘进了一段距离后,山崎发现了企图,直接开炮,立马炸死了几十个八路。而李云龙手下是有个炮兵营的,是他从师里借来的,直接听他的指挥,根据他的指挥,炮击立马砸到了山崎的阵地。而山崎的炮兵开始压制八路炮兵,双方开始对射,日军炮兵的注意力不在掘土的八路那里了。而等李云龙进一步掘进,山崎已经发现,自己的迫击炮已经没有办法打掘进的八路了,距离太近,四五十米,迫击炮垂直发射,惊慌失措的日军十有八九会打到自己,这个时候,他自己还不能反冲锋,第一,人不够,第二,你站起来,八路就开火。而且他也没有想到李云龙会扔手榴弹,他以为的是八路会跳起来冲锋。一大堆原因下来,直接导致,山崎眼睁睁看着自己眼前的开阔地被八路蚕食了。
再看武器火力上的问题,这场战斗,也是典型的围点打援,八路调来129师和决死一纵合围,而日军,也在外围开始针对八路进军,总共调动了一个师团和三个旅团,准备和八路决战。一旦,山崎拖住了八路,那么就可以里应外合,消灭这个地区所有八路。小说中,这场战斗关注度特别高,板垣征四郎外加四个派遣军司令官都在关注,这场仗,意义重大。八路这边也一样,只是总部直接下达的命令。所以对于李云龙的支援是非常大的,他前边从军需那里弄来二十箱手榴弹,又借调一个炮营,火力完全够用。能把炮营给他,这就说明总部是非常重视的。虽说八路穷,但是对付山崎大队的炮弹还是有的,师里的炮营炮弹不够,完全可以再从别的地方借调。而八路前期吃亏,就是吃亏在迫击炮根本看不到山崎的阵地,想打,不知道打哪,这是最主要的原因。而李云龙把阵地挪了上去,这就容易了,可以直接炸压住山崎的反扑。
所以说,原著上,是没什么太大问题的,有问题的是电视剧的这个拍摄上,这是硬伤了。
电视剧中,对李家坡的进攻,八路就是在一个平面上发动突击,伤亡大,归结于山崎火力猛,压根没提什么阵地位置之类。李云龙掘进过程中,日军也发现了,山崎组织了炮击和反冲锋,最大的败笔就在这个反冲锋。李云龙掘进的距离是五十米,掘进终点距离山崎的阵地是30米。也就是说,日军准备反冲锋的时候,距离差不多有六十米。
六十米的距离,士兵冲锋是很快的,也就顶多十秒钟吧。电视剧中,这个时候旅长开炮支援,把日军压住。这就是败笔,从旅长下达命令到开炮,起码半分钟,这个时间足够山崎冲到坑道里了。这个时候,坑道里的八路拿的是铁锹,枪背着呢,而鬼子在上面,有枪有刺刀,这会儿就是单方面屠杀了。旅长怎么开炮?一起炸?消灭了山崎,捎带着干掉了李云龙?这好像得毙了,而不是撤职了。
其实,不管是原著还是电视剧,都是有问题的,原著在于他圆的不错,而电视剧根据各方面原因,根本包不住了。原著中的灵感来源于关家垴战役,这场仗,集结了八路所有的精英指挥官,并没有任何章法去打,没办法,士兵就是拿命去填的。
黑马团歼灭鬼子藤森骑兵是真的吗?
此为小说中虚构历史上并无此事
《左手劈刀(套装上下册)》内容简介:被称为“剃头机器”的红军四方面军骑兵团长、擅使左手刀的龙远鸿,因遭遇青海马家军精锐,贻误驰援时机而犯下死罪,他不甘引颈就戮,逃出刑场,从此踏上曲折、苦难和心灵流离失所的历程,阅尽人间冷暖繁华七七事变爆发,龙远鸿应聘为青海马家军骑兵劲旅黑马团的战术总教官,培养了众多左手劈刀的英雄儿男,次年,龙远鸿率新训之兵奔赴徐州前线,与日军北线渗透部队——在日本陆军中享有“皇军之魂”称号的藤森骑兵联队遭遇。该联队在日俄战争中曾打败过俄罗斯赫赫有名的皇家禁卫骑兵团,是日本关东军中的精锐。,精锐对精锐、王牌对王牌,黑马团历战百余阵,几乎全歼藤森联队精华,其凶狠强悍的作战风格、匪夷所思的战斗意志、山呼海啸般的冲锋气势、刁钻怪异的左手劈杀战术、死缠烂打不见生死不罢手的决死精神,让日军骑兵部队闻之胆寒、退避三舍。这是日军所谓的“武士道”精神在中国战场所遭遇的最严峻、最无情的挑战之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英雄部队全歼日军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英雄部队全歼日军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