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英雄部队全歼日军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英雄部队全歼日军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亮剑》楚云飞不去独立团参观,李云龙还可能全歼日军观摩团吗?
可能,而且这件事跟楚云飞没有太多关系。
李云龙这一影视形象原型是王近山中将,这次伏击是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冈村宁次组织观摩“铁滚扫荡新战法”的军官团,人数上大约有180人,他们乘坐3辆汽车和10辆卡车。
因为当时日军在公路上运输相当频繁,且戒备非常松懈,所以李云龙才临时决定在韩略村打一次伏击战。没想到端掉一窝大鱼。
我的答案是:能,为啥这么说呢?首先,李云龙的独立团战斗力之强悍,大家都有目共睹的!其次,是他亲自带队,士气大增,最后,他带的那个营,是他经常用到的一个营,而且营长又是他得力的干将,所以他肯定能全歼日军观摩团的!
全歼日军观摩团的战斗,战史原型是王近山中将的一次“神来之笔”,1943年10月,为防止胡宗南偷袭,时任太岳第二分区司令的王近山率领一个团回防延安,路过洪洞县韩略村时,通过地方干部了解到村头公路上经常有日军汽车来往,“好战”的王疯子决定打一仗再走,意外地打出一个闻名抗日战争的“韩略村”战斗。
《亮剑》里则是铺了个引子,意思是晋绥军军官去八路军参观学习(这事真有,但是中央军和晋绥军军官学了也白学,他们搞不来游击战),楚云飞主动选择去了李云龙团,之后李云龙安排战斗给楚团长参观,似乎打掉战地观摩团与楚云飞有关联。非也,在此之前李云龙已经故意安排部下去没有白面的村庄征“白面”,就是等着村里汉奸去告密,然后伏击打掉据点里前来支援的鬼子。
跟楚云飞无关,李云龙自己都没想到网住一条“大鱼”,本来就想捞附近据点的一群小虾。
王近山也没想过,就是搂草打兔子,准备在公路上干一票继续行军赶路,说不准能缴获点战利品带去延安。结果伏击阵地预设好之后,冈村宁次组织的“华北方面军战地观摩团”很荣幸地钻进了伏击圈。
韩略村附近就有驻日军一个小队的据点,所以日军认为此地是“治安模范区”,根本没做什么防备。
这个“华北战地观摩团”可不简单,是冈村宁次命亲信旅团长服部直臣少将率领,包括6个大佐联队长和近200名中队长,是从华北日军各部抽来观摩冈村宁次所谓“铁滚扫荡”新战法的,以便在整个华北战区推广的,未成想撞到王近山手里。
八路军以四个连的兵力,突然发起攻击,前后用三个小时便结束战斗,完全吃掉这股日军,击毁小车三辆和卡车十辆,毙敌180余人,仅有三个鬼子逃脱,史称“韩略村”战斗。
冈村宁次得报彻底抓狂,立即调集部队围剿王近山部,声言“牺牲两个联队也在所不惜”,结果王近山带着第16团早没影了,气得冈村把韩略村附近据点的日军小队长砍了头。
实际上李云龙在楚云飞去独立团观摩之前就在经营这次行动了。原计划是故意威逼汉奸交粮,迫使汉奸向“皇军”求助,由此引来西庄炮楼里的鬼子加以歼灭。只是李云龙确实没想到华北日军观摩团会在这个节骨眼上来观摩学习山本一木的特种作战,有点阴差阳错的感觉。所以说,就算楚云飞不来独立团,李云龙仍然会全歼日军观摩团。各位读者觉得我这结论正确吗?
《亮剑》中独立团打山崎大队,用3600颗手雷全歼日军,军事实战中是否可行?
我是叔承侃历史,我来回答。
很多人把亮剑当做经典抗战剧,而更有一些人把亮剑当作历史,但是无论如何亮剑永远都不是真实的历史,亮剑是由作家都梁写的一部小说改编的,所以亮剑当中自然存在很多作者的想法。
本题问到,亮剑当中有3600颗手雷全歼日军,在历史上是有可能吗?以本人之见,在现实当中是绝不可能发生的。
按照当时的日军装备,整编的一个大队大概有8到12挺重机枪,轻机枪不少于20挺,虽然在李云龙攻击前程瞎子所在团已经向其猛烈进攻,按照电视剧的说法,山崎大队已经伤亡过半,但此时仍有数百人在能够战斗。
我们不要忘了,李云龙所在的部队能将手雷扔路到山崎的包围圈里,而山崎部队的士兵和军官难道就不可能扔到李云龙掘土部队的手里吗?这是一个双向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单向的问题。
因为不知道山崎大队所在的土地的土质是什么样,如果都是石山的话,那么我想基本上是李云龙的整个团将铁锹挖烂,也永远挖不到30米的距离,如果是土的话,李云龙的做法还是可以的。
所以从现实来看,最有可能的结果就是双方的手榴弹在互相扔,而李云龙的部队凭借人数优势和手榴弹数目的绝对优势,最终取得了战斗的胜利。从这一点上来说是有可能的。
否则的话,以日军当时装备的火力仅凭李云龙的一个团还是比较困难的。而电视剧李云龙的手榴弹全部扔进来,唯一一个解释就是此时日军的弹药基数比较少,因为我们这次是从无论在小说还是电视剧,都没有看到日军有效的依靠手雷进行还击,这不符合常理,按理来说这应该是一场双方互相扔雷的战斗。
根本就不现实。剧情大家都耳熟能详,就不赘述,只谈谈个人认为不现实的几方面。
一:土工作业疑点重重。
用李云龙的话说:“只要掘进50米,剩下的30米,哪怕是个娘们,都可以把手榴弹扔进环形工事去”!那么问题来了,完全靠人工在鬼子眼皮底下往前掘进50米能否办到?
《亮剑》作者都梁肯定不是农民或者农民工出身,想当然的自己认为挖土是非常简单的事,您知道掘进50米是多大的工程量么?假设沟宽一米,深度1.5米(太浅了指定不行,藏不住人),掘进50米最少是70多立方的工程量,由于横截工作面只有一米,只能由一个人挖掘,一个人要完成70多立方的土方挖掘,没三天时间,根本就办不到~这还是平时环境安全、土质疏松的条件下的工作效率~换到战场上,效率肯定没平时高。而人的体力肯定有消耗,长时间高强度劳动,换谁也受不了。就算是轮流干,时间上也提前不了多少。
二:挖掘方向?
八路军向山崎大队的环形工事挖掘前进,是直线挖掘还是横向挖掘?如果是直线,那么就得多人同时施工。具体是这样的:先由很多人在50米外开出许多条壕沟的工作面,再往前直线掘进,等到距离山崎大队的环形工事30米左右,再把直线壕沟横向贯通,形成战壕。
如果是直线掘进,参与挖掘的八路就暴露在日军的火力范围之内,这肯定是行不通。
那么,换做横向掘进是否可能呢?
横向掘进,您也只能够从两头往中间挖掘,最后贯通成一条战壕。由于工作面的问题,参与挖掘的八路军战士也不可能太多,而土方工作量将远远超过直线挖掘的工程量。所以,时间上也没法办到。
三:距离山崎大队的环形工事,30米距离扔手榴弹是否合理?
当独立团敢死队在距离山崎大队30米位置,从战壕扔出3600枚手榴弹,将山崎大队炸得人仰马翻之前,大家别忘了,双方距离30米,这个距离对双方而言,都是对等的,甚至在地形上,日军还占有一定优势,毕竟日军所处位置是居高临下。你能把手榴弹扔进我的环形工事,我也能把手榴弹扔进你的战壕!而且,主动权是掌握在日军手里的。在八路挖掘战壕的时候,日军随时都可以扔手榴弹~哪会等你从容不迫的把手榴弹扔过来?真是扯淡。
首先说李云龙用3600颗手榴弹的目的,李云龙是个很有实战经验的指挥员,他知道如果和鬼子拼火力是拼不过的,要想歼灭包围圈中的鬼子就必须贴身肉搏,只有近战才有可能凭借人多的优势全歼日军。
当时李云龙采用土攻掘进战术靠近鬼子,然后把全团边区造手榴弹都集中使用,然后在让张大彪组成突击队,最后全团跟进,连炊事班的伙夫都上阵了,这说明李云龙是倾全团之力不准备第二次进攻的,不得不说战术确实高明。
在总攻打响后,3600枚手榴弹很快扔出,要知道鬼子并不是站在那让你炸的,这些手榴弹的作用就是想给日军造成短时间内的混乱,主要是给张大彪突击队创造突击条件,要不然张大彪突击队冲不上去,果然张大彪突击队冲上去了并在日军防线上打开了缺口,这时候李云龙率全团跟进杀入日军防线,这样一来日军火力优势无法发挥,只能和八路军肉搏,可当时李云龙独立团是生力军而且全团尽出,人数肯定占优势了,而日军在772团的连续冲锋下已经疲惫,当时战况可能是独立团两打一甚至三打一,所以鬼子被全部歼灭是必然的。
最后说看抗战的影视剧要能看懂,不要认为日军多么多么厉害,用李云龙的话说他怎么就那么厉害,要战术对头打胜仗完全可能,不要总认为中国军队只要打胜仗就是神剧,抗战的最后不也是日本人投降了吗,所以要看结果。
先审题:现实当中有可能吗?(题主问的是,艺术作品和现实中的区别)
《亮剑》这部小说,10年前看那叫一个扬眉吐气,10年后再看,是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抗日神剧的鼻祖。总的来说,尽管李幼斌老师演绎的李团长形象深入人心,“亮剑”精神也成为了社会正能量,但是《亮剑》这部小说在价值观内核与军事细节描写上问题是很多的。
单单从《亮剑》小说开篇独立团全歼鬼子“山崎大队”的战斗来说,其战例原型是1940年10月30日“百团大战”第三阶段彭德怀率领八路军115师、129师的3旅又2团打的黄崖洞地区关家垴攻坚战。该攻坚战从10月30日打到10月31日,不仅未能全歼日军冈崎大队约500人,反而给我军造成了约2000人的重大伤亡,相比之下日军伤亡仅仅300余人(不同记载数据不同,一般认为日军被打死约100人,受伤200多人)。此战暴露出我军战术能力较低、协同意识较弱、武器装备低劣、攻坚能力极差的问题,从那以后,我军又组织过数次攻坚作战,但是败多胜少,一般日军依托村庄或有利地形展开防御后我军立刻遭遇攻击困难,只能撤出战斗。华北、山东八路军通过持续不断地的缴获与整训,具备强大的攻坚战能力乃至运动战能力,已经是1943年底到1944年中左右的事情了。
至于3600颗手榴弹全歼把鬼子打蒙这种细节,那就是小看了鬼子的工事构筑水平了。关家垴战后八路军首长上去查看鬼子构筑的野战工事,对鬼子的多层堑壕防御体系、防炮火工事、交通壕与火力点上使用顶盖或就便器材加以伪装遮蔽等野战筑城技术给予了高度评价。《亮剑》作者大约认为所谓防御工事就是几条光秃秃的壕沟,殊不知这种工事早在克里米亚战争后就被淘汰了。
《亮剑》是最近二十年来,少有的以抗战为题材的经典电视剧。原著小说作者都梁扎实的文笔,加上李幼斌出色的演绎,让此片红遍全国。我也看了不下二十遍!
但是,此片在抗战片中只能排第二名。因为,在我心目中《亮剑》还是没有《我的团长我的团》严谨和真实!抛开被网友玩坏的“平安格勒战役”,就拿题主说的山崎大队被李云龙扔3600颗手榴弹一事来说,这段就是“神剧剧情”。
首先,剧中说的歼灭山崎大队一事,就是历史上的“关家垴战役”。
此战,彭老总率领3旅加2团,共计1万多人;围歼冈崎大队500多人。经过两个昼夜奋战,在伤亡2000人代价后,依然没有全歼冈崎大队。最终,迫于日军援军压力,我军撤退。
而剧中,山崎大队被李云龙全歼了。而且,李云龙这个不在国军编制“野鸡团”,竟然还嘲笑了一把我129师386旅的772团,772团可是在编制的主力团。建国后,团长起码是中将军衔!李云龙最后也就是少将!你李云龙拿来的勇气?这段也有点不和情理。
其次,“土攻作业”不可能实现!
关家垴战役也用了“土攻作业”。关家垴的土攻作业只是趁日军不注意,偷偷的向上挖暗道,而且,还是失败了。
剧中,李云龙当着鬼子的面挖壕沟,把鬼子当白痴了。很多人说,日军的迫击炮弹和手榴弹被程瞎子的772 团耗完了。所以,日军不能用迫击炮和手雷攻击“土攻作业”的八路军。但是,剧中李云龙部队挖壕沟时,日军是放过迫击炮的。好,不抬杠,我也觉得导演完全可以不给日军发这些武器。
但是,首先,咱们看下土攻作业的工作量。日军士兵三百米内打中人形目标,属于日常训练要求。所以,李云龙至少要从300米以外开始S型/“之字型”掘进!壕沟深度要容纳一个人弯腰通过。宽度不会太宽,因此,每次只能一两个人在前面挖。我觉得,在没有日军骚扰的情况下,没有一两天时间是挖不到日军阵前30米距离的。
其次,抛开工作量,土攻作业要想成功,需要的前提条件还有很多。
第一,土质疏松,不能有石头。要是山地,彻底没戏。
第二,日军在高处,八路军的所有坑道都要是他们射击死角。坡度是个最要命的漏洞!此地名叫李家坡,肯定是有坡度。而且,李云龙在阻止骑兵连参加进攻时,也说是仰攻!
第三,手榴弹三十米的功绩距离,对日军能造成多大的伤亡,也是未知数。就算日军再傻,李云龙扔完第一波手榴弹,日军肯定后撤十米了。日军不可能待在手榴弹攻击距离内,等着挨炸!
唉,《亮剑》虽然经典。但是,也免不了有神剧桥段。
建议大家看下《我的团长我的团》。我觉得该剧在抗战题材的电视剧中,应该排名第一!
(文/勇战王聊历史)
《亮剑》平安之战,楚云飞5千人打日军3千人,为何不能做到全歼?
晋绥军装备和实力都很一般
如果楚云飞五千多人就能歼敌三千,那全面抗战根本用不上八年,甚至九一八事变时都给他突突了!
别看亮剑中晋绥军穿着人模狗样的,实际上晋绥军装备很一般,老蒋这个人公私很分得开,即使和阎锡山重归于好,共同抗日,在装备补给上也是优先补给中央军,比如说老蒋在抗战前弄的德械师,地方军阀基本毛都没沾着。
虽然平安县之战已经是抗战中后期,美国已经对中国进行军援,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复杂的情况是,当时美国驻中国的军事代表史迪威掌管缅甸战局,也掌管美国援助的物资,所以,他把大部分的装备都给了新22师新38师,也就是后来的新1军和新6军,但是新1军和新6军基本没参加国内的抗战战场,相反,为了配合史迪威的缅甸战场,在豫湘桂战役之前,反而抽调大批精锐到缅甸作战,这也是豫湘桂大溃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像七十四军这样老蒋的御林军都是抗战胜利时才装备美式装备,你说你一个晋绥军里面的一个团怎么可能拿到美式装备。即使是到了内战时期,地方军阀整个编制的拿到美式装备的也不多。
尤其是阎锡山的第二战区,老蒋管的更严,为什么,阎锡山的第二战区辖管的不但有晋绥军,还有八路军,如果老蒋把晋绥军武器装备管饱了,阎锡山多多少少还是要分给八路军一些的,所以,索性让晋绥军都不够,看你怎么给八路。
实际结果就是,在抗战中,晋绥军的装备真的没比八路强多少,这一点从《亮剑》中也可以看出来,最起码八路还能缴获点武器,或者“自筹”,而晋绥军则没有这个权限,全靠上面配发。
这也是晋绥军在抗战成绩普遍较差的重要原因,先不要管人员战斗,配合什么的,光是武器上已经输给人好几倍了,还怎么打!
日军三千人在一起是一个什么概念?
日本甲种师团一个标准联队在三千八百人左右,平安县之战是在抗战后期,三千多人的联队应该是抗战中后期日本缩水的联队,是临时编制乙种师团的步兵联队,人员大概在2900人左右,即使如此,这样的步兵联队和甲种师团的步兵联队在火力打击上也没什么太大的区别。
所以,后期装备美式装备的国军打这样的部队应该容易一些,但是也绝对不是说可以反攻整个日军,实际上,日本在1944年的时候还对中国进行奋力一搏,企图迫使老蒋投降,说明日本的实力还是有的。
以晋绥军的当时的装备,必须按照白崇禧的说法,中日开战,人员必须五比一才可以,所以,想要歼灭这三千多人,楚云飞得三个团,一万五千人才可以。
在关家垴战斗中,八路军出动上万主力部队,也未能全歼日本一个大队五百多人,可见,中日双方在武器上不止一星半点的差异啊!
作为国军序列,大的战役必须上级部门批准
显然打算围歼一个联队这么大的行动,必须经过上级部门批准,而平安县战斗是因为李云龙的老婆被人抓了,李云龙才调集独立团来攻打平安县城的,牵一发而动全身,日军才开始过来援助,日军据点一动,整个中国军事也开始进行阻击。
所以,楚云飞能动,是因为日军到了他的辖区,他才有资格调集军队。
有人说楚云飞是来帮助李云龙镇场子的,实际上并不可能,从楚云飞的多次表现,以及“个人情感只能让位与政治了!”的话来看,楚云飞不是感情用事的人。
因此,楚云飞职责范围之内的任务就是阻击一下,能打过就打,打不过就请示撤退,这才是国军的一贯风格(在亮剑中,楚云飞曾经用类似的话讽刺过李云龙)!
在当时,就算整个晋绥军都来了,也没有实力全歼一个满员的日军步兵联队。
首先,部队实力在哪里摆着,楚云飞没有实力打赢。
在抗日战争初期,我军和日军的伤亡比例高达7:1。后来,美式装备的配发,正面战场上的伤亡比例才开始下降。而晋绥军不是中央军,不在配发美式武器的范围以内。按照这个伤亡比例推算,要想歼灭日军3000人的联队,晋绥军军可能要自损21000人。
这么高的伤亡,就算是阎锡山也不愿意,也没能力承担的。阎锡山手里就几万人,没实力打这个仗。而楚云飞手里只有一个358团,5000来人。他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全歼这支日军联队的。
其次,楚云飞只是来给李云龙帮场子的,他可不是来玩命的。
楚云飞在《亮剑》中的表现不俗,绝对是国军的优秀代表。他能照顾到国共双方利益,以民族大义为根本,坚持以抗日为主。所以,他能主动出兵阻击山本特工队;并在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时,果断出手帮忙,阻击日本援军。
但是,楚云飞参战也是没有接到作战命令的,只是友情出场。他要是把军队全部押上去打光了,没法向领导交代。而且,国共虽然在统一战线,但是,早晚会有一战。所以,楚云飞部的作战计划就是“梯次配置,分段阻击”;作战目标是以最小的伤亡,阻击日军援军,配合平安县城战役。最后,我觉得如果伤亡过大,楚云飞会随时可能撤出战斗。
吐槽一个神剧。
刚看一个神剧节选,“三分钟全歼日军整个联队”!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双引号中的关键词看看。剧中,少帅的东北军组织了1个机枪连一字排开 ,100挺捷克式一起开枪,只用了三分钟,就将日本关东军第十六联队消灭干净了。
具体哪个电视剧,我没查到。不过,我觉得东北军没有这个战斗力。要有这个战斗力,哪还有九一八?!
(文|勇战王聊历史)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英雄部队全歼日军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英雄部队全歼日军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