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深圳学校历史AI教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深圳学校历史AI教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
人工智能最早的探索也许可以追溯到莱布尼茨,他试图制造能够进行自动符号计算的机器,但现代意义上人工智能这个术语诞生于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
黄金时期(1956-1974)
这是人工智能的一个黄金时期,大量的资金用于支持这个学科的研究和发展。这一时期有影响力的研究包括通用问题求解器(General Problem Solver),以及最早的聊天机器人ELIZA。
第一次寒冬(1974-1980)
到了这一时期,之前的断言并没有兑现,因此各种批评之声涌现出来,国家(美国)也不再投入更多经费,人工智能进入第一次寒冬。
兴盛期(1980-1989
这一时期的兴盛得益于专家系统的流行。联结主义的神经网络也有所发展,包括1982年John Hopfield提出了Hopfield网络,以及同时期发现的反向传播算法,但主流的方法还是基于符号主义的专家系统。
第二次寒冬(1989-1993)
之前成功的专家系统由于成本太高以及其它的原因,商业上很难获得成功,人工智能再次进入寒冬期。
发展期(1993-2006)
这一期间人工智能的主流是机器学习。统计学习理论的发展和SVM这些工具的流行,使得机器学习进入稳步发展的时期。
爆发期(2006-现在)
这一次人工智能的发展主要是由深度学习,也就是深度神经网络带动的。
ai里面怎么设置历史窗口?
Adobe Illustrator(AI)没有历史记录板,可以按快捷键ctrl+z进行倒退,退回上一步操作。
AI没有历史记录面板,但默认是有操作记录的。按ctrl+z撤销,按ctrl+shift+z是返回撤销。撤销后如果有其他操作就会抵消掉返回前的操作。所以删除东西的时候尽量考虑清楚,最好多复制个备用。
在Adobe Illustrator中,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设置历史窗口:
1. 打开Illustrator软件,在菜单栏中选择“窗口”(Window)。
2. 在下拉菜单中选择“历史”(History)。
3. 在屏幕右侧将会出现历史窗口,您可以通过单击“+”按钮来增加历史状态。
4. 单击历史窗口中的任何状态,Illustrator将返回到您选择的状态。
如果您不想看到历史窗口,可以在菜单栏中选择“窗口”(Window),然后取消选中“历史”(History)。
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说得具体点?
经过了60多年的发展,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就是父母口中所说的那个别人家的孩子,看上去毫不费力却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其实,今天的AI只是一个勤奋、听话、精力充沛、几近完美的“笨小孩”。比如,打败围棋九段柯洁和李世石的AlphaGo存储了多达100万盘棋谱,它正是通过学习这些数据才总结出柯洁和李世石下棋的策略,进而提前做出布局。而柯洁和李世石两个人加起来终其一生也不可能下到100万盘棋。尽管后来AlphaGo的升级版AlphaGo Zero已经无需再输入棋谱,而是从零基础开始,通过自己左右互搏自学成才。AlphaGo Zero不断探索和累积经验,现在已碾压AlphaGo。但是,我们却很难把AlphaGo和AlphaGo Zero与“聪明”关联起来。因为它们的成功更多来自“勤能补拙”,就像是我们自己家的那个懂事勤奋又刻苦的孩子,确实取得了很大成功,但是着实相当不易,非常辛苦!我们由衷地为孩子高兴,却又总觉得苦了孩子,总希望他们能多一点聪明,少一点辛劳!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希望未来的AI更多地赢在“智能”而不是“人工”上。
这里具体介绍一下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从几个关键节点入手:
达特茅斯会议
1956年夏天,美国东部的达特茅斯学院校园,一群年轻的科学家聚集一起,他们试图利用整个暑假时间,讨论如何建造一台会思考的机器。
会议上,他们决定把“像人类思考的机器”称为“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至此,AI这个称谓沿用至今。而这次会议,被认为是人工智能正式诞生的标志。
图灵测试
1950年,英国数学家图灵发表了跨时代论文《计算机器与智能》,这篇文章后来被改名为《机器能思维吗?》,提出了著名的图灵测试。
“将人与机器隔开,人向机器随意提问,多次问答后,如果有超过30%的人不能确定出被测试者是人还是机器,那么这台机器就通过了测试,并被认为具有人类智能。”
图灵曾经乐观预言,在2000年就会出现这样的机器(超过30%比例),至今为止,通过图灵测试,依然是所有人工智能科学家的最高目标。
最让人遗憾的,图灵在1954年英年早逝,计算机领域最高奖“图灵奖”就是为他而设立的。
“符号主义”的兴起
1957年,心理学家赫伯特·西蒙和计算机学家艾伦·纽厄尔,发明了逻辑机,使机器迈出了逻辑推理的第一步。
1958年,约翰·麦卡锡发明了表处理语言LISP,使计算机不仅可以处理数据,还可以处理符号,这是人工智能界第一个最广泛流行的语言,至今仍有着广泛应用。
至此,基于物理符号研究人工智能的“符号主义”学派,在世界各地风生水起。
知识工程和专家系统
符号主义学派自成立以来,便一枝独秀,影响越来越大,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但是,因为符号主义以推理为核心,无法处理“常识问题“和”不确定事物”,这个弊端逐渐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显现。
1977年第五届人工智能联合会上,曾是赫伯特·西蒙的研究生,来自斯坦福大学的青年学者费根鲍姆,提出了知识工程的概念。
知识工程的核心在于,设计一个基于知识的系统,知识系统中有大量专家提供知识,机器使用系统中的知识,进行推理解决问题。
人工神经网络:连接主义
基于知识工程的专家系统虽好,但在“交互问题”和“拓展问题”上却是一筹莫展。
1943年,心理学家麦克洛奇和数理逻辑学家皮兹,提出了神经网络模型,即著名的M-P模型。
以麦克洛奇和皮兹为鼻祖,基于神经网络的人工智能研究,被称为“连接主义”,也叫仿生学派或心理学派。
1987年,美国召开了第一届神经网络会议,成立了国际神经网络学会INNS,神经网络正式成为了一个学派。
行为主义-智能主体
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一种新的定义人工智能的方法:人工智能的目标是构造能表现出智能行为的主体,即智能主体。
围绕着智能主体来研究人工智能,极大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兴趣,并逐渐衍化为一种流派。
这个流派被称为行为主义,或者进化主义,或者控制论学派。
行为主义的代表作,还得推罗德尼·布鲁克斯的六足机器人,他在1991年美国麻省理工人工智能实验室研制成功了一个由150个传感器和23个执行器构成的能做6足行走的机器人试验系统。
思考和启发
仔细梳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仅仅60年,AI取得的进步让人惊叹。
人工智能作为新生事物,发展充满曲折,有高潮有低谷,从历史发展来看,其高潮或许就几年,进入低谷,很可能会跨度一个人的大半生。
从一枝独秀到百家争鸣,三大主义从不同角度,在不同时空阶段,不断在实践中,进行各自理论的修正和完善。
希望以上回到能够帮助到你,欢迎关注“汽车人参考”,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人工智能一词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的,随之这一概念也扩展开来,产生了多种表现形式,大概可以归结为两类,强人工智能与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认为机器会有知觉,有自我意识。而弱人工智能恰恰相反。
现如今,主流科研都集中在弱人工智能上,其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这一领域已经取得可观成就,而强人工智能则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强人工智能
提到强人工智能可能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各种炫酷的机器人。先进的机器人不但拥有可以乱真的人类外表,还能感知自身的存在,这正是强人工智能的特征。
世界上还有不少人热衷于研究强人工智能,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有相应的理论支撑。这个世界是一个可以对信息进行编码的世界。
即使是人类的思考,在大脑中也有类似的像计算机处理信息的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能够进行分析模仿。
弱人工智能
弱人工智能,就是表现得像人类的系统,但并不会为我们展现大脑工作的图像,IBM公司研发的“深蓝”便是个例子。在棋盘上开始实际步骤之前,它已经计算过了说百万次步骤。用现在的流行词语说就是“机器学习”。
长文预警。
一、孕育期
1.1943年 Warren McCulloch和Walter Pitts利用三种资源:基础生理学知识和脑神经元的功能、罗素和怀特海德对命题逻辑的形势分析、图灵的计算理论,提出了人工神经元模型。
2.1949年Donald Hebb提出用于修改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强度的更新规则,即赫布型学习。
3.1950年Marvin Minsky和Dean Edmonds建造了第一台神经网络计算机SNARC,使用3000个真空管和自动指示装置模拟40个神经元构成的网络。
4.1950年阿兰.图灵提出图灵测试、机器学习、遗传算法和强化学习。
5.1952年阿瑟.萨穆尔的西洋跳棋程序,可以通过学习达到业余高手的水平。
二、诞生
1956年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等人召开了达特茅斯研讨会,标志着人工智能的诞生。
此后20年,人工智能领域被这10个人以及他们所在的MIT、CMU、斯坦福和IBM的学生和同事支配了。
1.艾伦.纽厄尔和赫伯特.西蒙推出了一个推理程序"逻辑理论家",能证明罗素和怀特海德的《数学原理》。
2.1958年麦卡锡定义了长期霸占人工智能编程统治地位的Lisp语言,发明了分时技术、提出了"有常识的程序"。
后者被认为是第一个完整的人工智能系统。
3.明斯基指导学生研究求解需要智能的有限问题,这些有限域称为微观世界,比如积木世界。
这直接引发了1970年学习理论、1971年的视觉项目、1972年的自然语言理解程序、1974年的规划器、1975年的视觉与约束传播工作、
4.1962年Frank Rosenblatt用感知机加强了赫布的学习方法。Block等也提出了感知机收敛定理。
5.1969年Bryson和Ho首次提出反向传播算法。
三、第一次低谷(1974-1980)
1. 由于准确的翻译需要背景知识来消除歧义并建立句子的内容,导致机器翻译迟迟没有进展。
2.微观世界能求解的问题,放大之后迟迟没有任何进展。
3.感知机被嘲讽无法解决最简单的异或问题,导致神经网络几乎销声匿迹。
四、第二次兴起(1980-1987):专家系统的流行
1.1969年Buchanan等开发了第一个成功的知识密集系统DENDRAL,引发了专家系统的研究。
2.1982年第一个成功的商用专家系统RI在数据设备公司(DEC)运转,该程序帮助为新计算机系统配置订单,到1986年为公司节省了4000万美元。
这个期间几乎每个主要的美国公司都正在使用或者研究专家系统。
五、第二次AI寒冬1987-1995
1.XCON等最初大获成功的专家系统维护费用居高不下。
2.专家系统的实用性仅仅局限于某些特定情景。
3.1981年日本提出的"第五代计算机",以研制运行Prolog语言的智能计算,始终无法实现。
4.美国AI研究计划中的芯片设计和人机接口研究始终无法实现目标。
六、第三次兴起(1995-现在)
1.80年代中期,至少4个不同的研究组重新发明了反向传播学习算法,导致神经网络的重新引起人们的注意。
2.智能Agent的出现。Agent是指驻留在某一环境下,能持续自主地发挥作用,具备驻留性、反应性、社会性、主动性等特征的计算实体。
3.九十年代中期,以支持向量机(SVM)、贝叶斯为代表的统计学习迅速占据主流舞台。
4.2006年Hinton提出了深度学习;
5.2012年Hinton课题组在ImageNet图像识别比赛,以CNN网络AlexNet一举夺得冠军,且碾压第二名(SVM方法)的分类性能。
错误率逐年降低,超越人类,导致2017年ImageNet图像识别比赛中止。
6.2016年阿尔法围棋以4比1的总比分碾压李世石,从此引发了人工智能的热潮。
7.2017年10月19日,DeepMind团队重磅发布AlphaGo Zero,从空白状态学起,在无任何人类输入的条件下,迅速自学围棋,并以100:0的战绩击败“前辈”。
如果对您有帮助,请您点赞支持。谢谢
1.1943年 Warren McCulloch和Walter Pitts利用三种资源:基础生理学知识和脑神经元的功能、罗素和怀特海德对命题逻辑的形势分析、图灵的计算理论,提出了人工神经元模型。
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分为哪三 深度学习阶段?
1.人工智能的推理阶段(1950-1970)
这一阶段,大多数人认为,实现人工智能只需要赋予机器逻辑推理能力就可以,因此,机器只是具备了逻辑推理能力,并未达到智能化水平。
2.人工智能的知识工程阶段(1970-1990)
这一阶段,人们普遍认为,只有让机器学习知识之后才可以实现人工智能。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的专家系统被开发出来。但人们发现,给机器灌输已经总结好的知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3.人工智能的数据挖掘阶段(2000-)
目前,已经提出的机器学习算法都得到了非常好的应用。深度学习技术获得了迅猛的进展。人们希望机器可以通过海量数据分析自动总结学习到知识,从而实现自身的智能化。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深圳学校历史AI教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深圳学校历史AI教学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