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伦敦呼吁不外放声音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伦敦呼吁不外放声音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英国首相呼吁,若议员支持与欧盟达成脱欧协议,她愿意下台。看似悲壮,为何议员不领情?
英国脱欧本身就是一个错误,是政府对国民不负责任的表现,在这一历史事件中,英国前任首相卡梅伦轻率的宣布就脱欧问题进行“公投”,这一做法从表面上看,虽然体现出了社会制度的民主,但是这对于国家而言是十分危险的。
与清楚国家利益和未来的政治家们相比,并不是所有的英国国民都能意识到脱欧问题会对英国的未来产生何等样影响,也不清楚选择一旦真的脱欧,会对英国产生什么样的伤害。
因此在2016年的脱欧公投中,很多英国国民实际上都是在媒体的蛊惑下,抱着娱乐的态度去参与公投的,这实际上是等于将子弹上膛的手枪,交给一个不懂事的孩童去玩耍,其后果可以说十分的危险。
因此等到公投结果公布以后,很多英国国民愕然发现,自己近乎于儿戏的一票,让英国这里的离开了欧盟,很多英国国民开始反悔自己的决定,甚至一度组织了上百万人的签名请愿活动,但是仍然没有阻止英国脱欧的实质进程。
时至今日,我们已经无法知晓当初的卡梅伦首相,以及当时的英国议会是如何同意举行英国脱欧公投的,但是美国在脱欧问题上,肯定是给了英国人一些承诺,才最终让英国先选择投入美国的“怀抱”。
但随后的时间也证明了,美国人给英国的承诺基本上没有实现,而这也是为什么在英国国内,反对脱欧的声音愈演愈烈的主要原因。
而在卡梅伦选择宣布脱欧结果之后,同时宣布辞职的消息,就已经凸显出了当时的英国国会内部,就脱欧问题而产生的严重分歧。
一边是宣布公投结果之后愤而辞职的卡梅伦,一边只接替卡梅伦上任的新首相特蕾莎.梅,英国国会的议员们很显然将特蕾莎.梅,视作为脱欧进程中的既得利益者。而随后特蕾莎.梅在很多对外政策上,无视英国政府的“体面”,毫无原则支持美国的立场,也证明了这一点。
所以当英国在脱欧过程中遇到种种问题之后,意识到英国将会因此受到重大损失的国会议员们,必然要将怒火发泄在特蕾莎.梅的身上,希望她能够做为英国首相,承当起由此所产生的后果,在这个时候可没有人会同情她是一名女性,对于她的看似悲壮的表演,就更加不会有人去同情了。
这不是悲壮的问题,而是英国脱欧面临的各项问题实在太复杂,不是一个首相下台就能解决问题的。换句话说,英国要想脱欧太难了,这比换一个首相还要难。因为此前英国前首相卡梅伦已经因为脱欧问题下台。
英国独立电视台(ITV)此前报道时表示,特雷莎梅在24日表示,如果议员支持她与欧盟达成的脱欧协议,她愿意下台。特蕾莎梅的表态,再次表明英国脱欧太难了,而且她还遭受了多方压力。
英国脱欧太难了,特蕾莎梅没脱欧重要
英国脱欧到底是多么重要的事?不仅决定了几千万英国人的命运,还影响着欧盟这个几亿人口的大市场的命运。英国如果脱了欧,英国人和欧盟之间的联系肯定受到影响。同时英国的行为将会鼓励更多的欧洲国家选择脱欧。欧盟这个几十年时间建立的庞大组织,可能就轰然倒塌了。
所以英国脱欧真的很重要,那么特蕾莎梅个人的去留算得了什么呢?她个人的荣辱和整个英国的命运根本不能相提并论。此前为了脱欧,英国已经组织过一次全民公投,英国前首相卡梅伦因此下台。但脱欧问题依然悬而未决。
特蕾莎梅希望早日达成脱欧协议,但有人可能窥视她的首相之位,故意反对
再来说一下,特蕾莎梅为什么发出愿意下台换取达成协议的话。因为英国的脱欧协议是要通过一会的表决的,但是反对者很多。这其中就比较有意思的是,有的议员反对是因为反对协议本身;但是有的议员反对就是因为不喜欢特蕾莎梅。
前首相卡梅伦因为脱欧已经下台,不排除有人想趁机迫使特蕾莎梅下台
他们把英国脱欧看成一个打击特蕾莎梅内阁的机会,促使特蕾莎梅下台。这些人可能是英国在野党,也可能是特蕾莎梅内阁的一些成员。总之,有人想趁机整特蕾莎梅。特蕾莎梅现在就是表态,我可以下台,只要你们同意这份协议。
特蕾莎梅为何这么着急?因为硬脱欧是最糟糕的结果
特蕾莎梅为什么这么着急呢?因为4月12日是欧盟给英国的最后期限。很多人认为英国只要这么拖着不走就行了呗,但是哪有这么大的好事?想来就来,想走就走,那欧盟以后还怎么混?所以欧盟给英国设立了最后期限,也就是今年的4月12日。
到时候如果英国还没有方案,欧盟将会强行中断双方的现在的贸易规则。比如说英国和欧盟之间的关税将会大幅提升,英国的人员进入欧盟可能需要签证。总之,双方如果在最后期限之前,无法达成协议,欧盟和英国都会承担很大的损失。
英国议员只知道投反对票,但是他们不知道支持什么?因为正常人不会选择脱欧
总之,现在有些人想趁机把特蕾莎梅弄下台。但是更多人则是认为,特蕾莎梅下台也没有用啊,因为英国脱欧还是太难了,怎么看英国都有巨大的损失。
借用一句歌词:我们争的是寂寞
我们认为,在看似悲壮的背后,满满的是特蕾莎梅的算计,即无论如何,也不能在脱欧问题上,放弃首相的主导权。即使未来首相真的辞职,也是议员在认可自己建议下的一种妥协结果,而脱欧议题还是在自己的掌控之下得以解决。
这实际上暴露出,脱欧问题久拖不决的真正原因:各党派议员和首相间都在争夺议会的话语权和主导权,而把脱欧引发的对民生福祉的影响,丢弃到一边。看似大家都在为民做主,而实质上是在描绘自己的政治履历,是在镜头前展现''自己的政治魅力。但实际上他们的人格魅力都没了,而国家的前途也因为充满不确定性而暗淡无比。
最新消息,议会已经投票通过,把在最后时刻能否脱欧的决定权,从首相特蕾莎梅手中,“窃取”到议员们手里。特蕾莎梅的算计最终落空,在未来几天里,议会是否达成脱欧协议,已经不再是她的课题。
这就是英国的议会民主,少有的一次首相被剥夺重要议案的决策权。我们甚至可以理解为这是一次议会政变。
所以在未来,能否脱欧已经不再重要,而英式议会民主制的瓦解将成为一个大课题。
一边是吃干抹净,觉得欧盟的体制对自己的束缚大于对自己的好处。另一边是,加入欧盟这么多面,扮猪吃老虎也为英国谋取了很多利益,以及在欧盟中的一些权利,却不想放弃和归还!
这就是英国的真实现状,特蕾莎梅的首相之路或许会被这两种脱欧的情绪所拖累,但她的下台几乎已经成为必然!英国与欧盟达成的脱欧协议,已经让英国人感觉到了不满,既然已经装进兜里的利益,怎么就能轻易地让出去呢?
所以特蕾莎梅下台不下台,英国议会都不会通过脱欧协议,英国人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脱欧的同时还不能舍弃任何利益,更不用说曾经获得的利益的秋后算账!
因此英国协议脱欧基本上已经没有任何希望在议会中通过了,也就是说英国硬性脱欧几乎已经成为定局,欧盟方面实际上也在为英国硬性脱欧做准备,届时英国与欧盟之间因没有任何协议的脱欧,将会爆发严重的经济与政治博弈!特蕾莎梅或许已经意识到这个冲突的必然性,是带领英国与欧盟决裂呢?还是找一个合适的理由下台,将冲突交给下一位首相?或许她已经选择了后者!
截止5月5号17时,英国新冠破19万,英媒呼吁:不要用中国呼吸机,你怎么评价?
现在英国的新冠肺炎累计人数190584,单日新增3099,死亡人数28734,治愈才1918。
从上面的数据来看,英国的治愈率才达到1%,英国是欧洲治愈率最低的国家,因为医疗物资紧缺问题非常的严重,但现在英国的单日新增只有3000左右,防控措施还可以,因为之前群体免疫的后遗症,导致了英国的累计人数非常多。
英国的防护服已经使用的差不多,英国的公共卫生部门,却要求医生和护士穿戴一次性塑料围裙,防护措施还不够完善,所以英国的医护人员,感染新冠肺炎概率比较高。
现在英国只有8000多台的呼吸机,按照目前的情况,他们至少需要1.8万的呼吸机,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
英国的大部分呼吸机进口都来自于中国,现在欧洲所有的大国都已经全面沦陷,美国的累积人数已经达到121万,可以大量出口呼吸机只有中国。
最近英国媒体《每日电讯》发表文章:不要使用中国制造的呼吸机,这些呼吸机存在很多问题,品质非常差。
英国的资深医生也表示,这些呼吸机供氧不稳定而且不可靠,制造品质太普通,氧气连接管不符合欧盟的规格,而且强调中国的呼吸机设计,用于救护车,而不是医院。
是不是我国的医疗物资,存在一定的问题,还是说英国故意挑刺,我们呼吸机出口其他的国家,但是其他的国家并没有反馈这个问题,所以呼吸机品质问题是不存在。
前几日,印度跟中国购买了150万的试剂盒,但是使用过之后,就强调跟中国退货,说中国的试剂盒精准度不高,要中国赔偿在疫情期间的损失,而且把这些试剂扣押。
我们国家出口的试剂盒,在欧洲国家没有出现精准度的问题,而印度在使用的过程中,却出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只能说明他们在使用试剂盒的操作不当,或者在运输的过程中,出现了损坏等现象,导致了精准度误差大的原因。
如果英国觉得中国的呼吸机质量不好,那么可以不用,因为还有很多的国家,等待中国的物资送往他们的国家,现在几乎没有几个国家有精力去生产口罩、防护衣、呼吸机,中国的医疗物品是通过标准才出口,因为这代表我们的技术和国家尊严,不会轻易马虎。
1940年7月,希特勒向英国提出和平呼吁,英国为何拒绝?出于何种考虑?
因为当时纳粹德国己相继占领了欧洲大陆的奥地利,捷克,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还有法国,意大利也搭上德国的战车,趁火打劫地向英法宣战,并对南欧巴尔干半岛和北非虎视耽耽。
而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和西班牙还有瑞典和芬兰等未被德国直接占领的国家,要么是德国的仆从国,要么对德国保持善意中立,即使是意识形态与德国完全不同的苏联,也趁机抢夺了波兰,芬兰和罗马尼亚的部分领土,又呑并了波罗的海三国爱莎尼亚,立陶宛,和拉脱维亚,美其名曰建立东方战线缓冲区,还向德国提供了以石油为主的大批战略物资,以至英法曾经打算轰炸苏联的巴库大油田!
眼看着几乎整个欧洲大陆都要说德语了,更可怕的是东方的苏联又跟德国正处在蜜月期,一旦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丰富资源的俄国跟处于世界工业和科技水平巅峰的德国结成联盟,那大英帝国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的所有努力就打了水漂!好几代英国人用鲜血和生命所建立起来的世界霸权就要拱手让给柏林那个下士传令兵了!斯大林的共产主义如果与希特勒的纳粹主义相结合,将改写整部西方文眀史!
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德国的纳粹政权正是由英国人一手扶持起来的,在一战后签订凡尔赛合约时,英国政府为了避免过分削弱德国而使法国坐大,不惜与爱丽舍宫翻脸。
在希特勒上台后的一系列突破战后秩序的举动中,英法还有背后的美国都持默许甚至是怂勇的态度,为的就是让适度强大的德国充当抵御苏联赤色浪潮的防波堤,于是这种绥靖政策在慕尼黑阴谋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希特勒也信誓旦旦地表示,在此之后德国没有领土要求了。
时任英国首相的张伯伦得意洋洋地在伦敦宣布,整整一代人的和平有保障了。然而到了1939年9月1日,刚刚得到捷克的希特勒得陇望蜀,又将炮口对准了波兰!
这下伦敦和巴黎傻眼了,他们跟波兰是有军事协定的!英国首相张伯伦和法国总理达拉弟都轻信了柏林的承诺,现在希特勒的背信弃义会让英法两国的内阁垮台的!
英法两国现在总算看清了德国己经要挣脱被凡尔赛公约所套在身上的枷锁,要改写世界秩序了!如梦初醒的英法两国立即对德宣战,尽管是宣而不战。
波兰投降后,希特勒与英法两国举行了数月之久的和平谈判,希望立即结束敌对状态,但认清形势的伦敦和巴黎拒绝了,他们希望要么拖垮德国,要么逼德国对苏开战。
1940年5月10日,纳粹德军绕过马奇诺防线,向西线大举进攻,占优势兵力的英法联军极其不适应古德里安的装甲集群战术,尽管这一战术最早是由英国的富勒准将提出来的。
被打得落花流水的近四十万英法联军于5月26日至6月4日被德军围困在敦刻尔克海滩,经过皇家海军的艰苦努力,有近33万人被救回英国,但损失了所有的重武器和辎重。6月22日法国投降!
就在西线战役暴发的当天,一向抨击张伯伦政府对德绥靖政策的温斯顿.邱吉尔接替下台的张伯伦担任英国首相,他一向以对德强硬著称。
面对风头正健的希特勒,邱吉尔清楚地知道,如果此时对纳粹德国的所做所为听之认之的话,将意味着大英帝国实行了数百年之久的大陆均衡政策彻底破产,英国付出数代人所做出的努力而得到的世界霸权将荡然无存,而且德国在得到西欧各国的港口和舰队之后,随时都可以封死对英国至关重要的海上生命线!那时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都将重写!
而且邱吉尔还清楚地知道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同样不会容忍这种情况的发生,罗斯福是不会眼看着日耳曼民族的风头盖过盎格鲁.萨克逊种族的,更不会眼看着德国成为欧洲大陆的主宰而影响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前景,邱吉尔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他将成功地将强大的美国拉进欧洲战场!
所以在40年7月,希特勒于西线战役结束后,再一次对英国伸出了橄榄枝,邱吉尔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宁可对美国出让大西洋和加勒比海的军事基地,也要换取美国的援助来跟希特勒死嗑到底!
纵横最近一直在看丘吉尔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丘吉尔自己著的书,难免老汉卖瓜,自吹自擂,但是从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出,丘吉尔对德国以及对希特勒的了解,可以说,只要了解德国和希特勒就不会和他们达成妥协。
本文,就从各个角度来分析一下,在希特勒提出和平呼吁后,英国为何拒绝!
英国不是一次两次的跟德国妥协,换来的是整个欧洲大陆的丢失
用丘吉尔的话说,当时的战胜国陷入一种扭曲的理论,认为只要战胜国率先裁军,战败国也会跟着裁军,这种想法放到我们中国的话,应该就是感化策略,用实际行动来感召对手。
然而,从人类诞生以来,社会就是逞凶斗狠,从来不会有崇拜弱者的事情发生,在战胜国削减军备的同时,德国却在不断的扩充军备,实在是一种厉兵秣马的现象,英法如果真的希望不再发生战争,感化不是不可行,在削减军队的同时在经济上继续打压德国,吃不饱饭的德国人当然要报复一下了。
当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后,并且正在撕毁一战后签订的《凡尔赛条约》时,战胜国却一再对德国进行妥协。正是这种妥协,让德国的希特勒得寸进尺,先是占领了莱茵兰非军事区,紧接着吞并奥地利。
在英法无动于衷的情况下,希特勒开始向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下手,当时的英国首相张伯伦极力推行绥靖政策,1938年9月15日,张伯伦亲自到慕尼黑与希特勒商讨苏台德问题,在希特勒的强硬态度下,如果捷克不同意放弃苏台德,德国就将发动进攻,慕尼黑会议结束后,英法向德国妥协,迫使捷克让出了苏台德。
慕尼黑会议又被称为“慕尼黑阴谋”,是英法对德国妥协的一项巅峰之作,然而妥协之后,换来的并不是张伯伦回到伦敦时宣称的“从今以后,整整一代的和平有了保障”。
慕尼黑协议墨迹还未干,希特勒就出兵占领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当时英法对捷克的承诺是,一旦德国对捷克动武,英法就对德国宣战,事实上,英法并未遵守承诺。
包括1939年9月1日,当德国对波兰动武的时候,英法也是宣而不战。
正是绥靖政策的不恰当,德国一而再再而三的进行挑衅,英国对战争的消极,导致1940年4月9日,德国相继向丹麦和挪威发动进攻。
张伯伦被迫于1940年5月10日引咎辞职,标志着对德国妥协的最终失败。
丘吉尔是以反对绥靖政策上台的,当时英国主战情绪高昂
张伯伦的下台,标志英国消极对战的结束,随后由丘吉尔上台执政,丘吉尔的上台标志着英国对战争积极态度的开始。
与此同时对英国来说也是一个相对糟糕的环境,5月10日,德军开始入侵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卢森堡和荷兰相继投降和停止抵抗,5月26日,丘吉尔下令敦刻尔克大撤退。
随后,丘吉尔发表了著名的演讲。
“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洋中作战,我们将以越来越大的信心和越来越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本土,我们将在海滩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的登陆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绝不投降,即使我们这个岛屿或这个岛屿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于饥饿之中——我从来不相信会发生这种情况——我们在海外的帝国臣民,在英国舰队的武装和保护下也会继续战斗,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拿出它所有一切的力量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
随后比利时投降,挪威全境被占领,法国也宣布投降。英国的绥靖政策带来的是整个欧洲大陆的沦陷,一直到1940年7月,德国在欧洲大陆横扫千军,获得了巨大的胜利,在这样的情况下,德国向英国抛出橄榄枝,希望同英国媾和。
但是,希特勒并不是没有提出条件,“媾和”的条件是,英国不再与德国为敌,并且将德国在海外的殖民地全部归还德国,实际上这不是在呼吁和平,而是在威胁英国,英国如果答应了,那跟投降根本没有什么区别。
以主战登台的丘吉尔自然不会选择再次妥协,血与泪的历史告诉英国,再妥协那就是SB。
英国对于德军无法攻占英国本土有着绝对的自信
在德国势头正猛的时候,英国敢于拒绝德国的威胁,实际上是对于德国无法攻占英国本土的自信。
英国再怎么说当时也是世界第一军事大国,尽管经济上被美国超越,但是全球第一舰队的实力还是有的,如果英国在欧洲大陆上,肯定挨不过当时德军装甲坦克的闪电战,但是英吉利海峡是德国陆军的噩梦,因为德军从来没有过大规模的两栖登陆的经验。
相对来说,想要攻下英国必然要依靠海军,以德国海军和英国硬碰硬,那不是痴人说梦嘛!
在此之前,德国从来未有对英国本土作战的计划,在德国称霸世界的计划中,只想到了针对法国和苏联的方法,还没有思考好怎么打英国,仓促之下,德国的海狮计划诞生,实际上也是虚张声势,声东击西,为打苏联埋下伏笔。
希特勒曾经明确表示:“如果我们用武力击溃英国, 英国就会分崩离析, 但这对德国并没有什么好处, 我们德国人流血得到一些胜利, 但获得实惠的是其它国家。”
根本原因就是,当时的德国,能够用于发动战争的资源已经所剩不多,想要持续作战,必须要得到更多的资源,英伦本土实际上只是一种象征和荣耀,即使打下英伦三岛对德国来说也没有太大的益处。
英国本身就是一个岛国,依靠殖民地的输血建立了大英帝国,攻占英国本土并不代表能够彻底打败英联邦!
从英国的角度来说,该来的早晚是要来的,不是被德国取代就是被美国取代!
先是希特勒的信用问题,从不鸟凡尔赛条约到吞奥地利、吞苏台德、日捷克斯洛伐克、和毛子瓜分波兰,纳粹所谓的保证就像CXK打篮球一样。
然后是英国人虽然在敦刻尔克掉了一地鸡毛,但大英本来陆军就是渣渣,人家强项是海军,这欧陆和英伦不是还隔了个海。德国的海军和大英海军比起来就像CXK和施瓦星格一样,英国还有环岛的雷达网,自身空军也不弱,主场作战不算太虚。而德国陆军想登陆英伦半岛就必须想办法对付皇家海军和皇家空军。
另外,虽然当时从加来到英国多佛尔的海峡很近,但多佛尔的海岸长得和北境长城似的...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英国从崛起开始就在玩大陆均势。看着欧陆上那个陆权强国崛起了就帮着老二敲老大。但当时法国这个不中用的东西挂了,而苏联打个芬兰还打成这幅样子。如果等德国好好消化完整个西欧,甚至收拾完苏联,那英国的命运是啥?要不就是迟早被收拾,要不就是当德国的跟班。而德国不需要英国本土,只需要逐步蚕食英国殖民地就行。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伦敦呼吁不外放声音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伦敦呼吁不外放声音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