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伦敦呼吁不外放声音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伦敦呼吁不外放声音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政体相似,为何英国政客敢公开呼吁废除王室,而泰国却噤若寒蝉?
伊朗总统也是民选的,能说他是个宪政国家么?这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有法律,但并非所有的国家都有法制。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也可以说是第一个限制独裁专制的国家,其民智民权应该说不是泰国能比的。英国王室基本上已经完全没有权力,但是泰国王室不同,依然有极大的权力。社会结构永远是权力结构,虽然都是国王,但却不能相提并论。
虽然英国和泰国同样都是君主立宪制,但是两者并不完全相同,甚至可以说是差距甚大。尽管英国王室尤其是英国女王享有崇高的权威和荣誉;可是并没有实权。在这一方面和泰国王室有着根本性的区别。这也决定了,在英国就敢有人试着挑战王室的权威,但是在泰国是绝对不会的。
英国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直白点说,议会才是国家的立法机关,而且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英国政坛能够左右政局的是议会,并不是英国王室。英国女王的角色仅仅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是享受着荣华富贵却没有任何实权的人物。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存在已经明显会影响到某些英国政客的政治利益诉求,有英国政客挑战王室权威一点也不奇怪。
泰国可就不一样了,英国王室拥有的特权,泰国王室有;英国王室没有的,泰国王室也有。有报道显示泰国王室是全世界最富有的王室。以泰国国王哇集拉隆功为代表的泰国王室拥有超过600亿美元的财富,这还不是最准确的数字。泰国王室控制着全国石油,商业贸易等多个行业,同时还在海外有大量投资。更重要的是,富可敌国的泰国王室还控制着军队,立法和最高权力,是国家的实际统治者。
相比之下英国王室可就不值一提了,在这种背景下,难道在泰国还会有人胆敢公开对王室说三道四吗?别说挑战王室的权威,但凡有可能会影响到王室利益的政治领导者都会被清算,他信家族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如今代表王室利益的军方领导控制着泰国,更加显示出了泰国王室对国家的牢牢控制,所谓的废除王室,在泰国就是天方夜谭!
明空奕奕个人观点,欢迎大家浏览支持。同时大家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只能说看起来相似,但是都是不同历史导致的。
一、英国
英国有三次议会革命,第一次是贵族阶层和王权之间斗争,最后贵族赢了,设立了议会,所以王权第一次削弱。
第二次是英国光荣革命,这次英国国王被剁了,没办法,最后其他欧洲国家来人到英国当国王。光荣革命就是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王权再次被削,贵族也连带被削。
第三次和隔海相望的法国有关,拿破仑革命时候,大量的法国贵族,甚至国王都砍头;英国的平民们也看得手痒痒的。所以,英国贵族和王权认怂,主动让平民进入议会(下议院)。王权再度削,贵族也被二削。
第四次是工业革命后,有钱的人多了,自然想法就多,所以贵族、王权又被拉出来走一走。议会和政府更多平民和资产阶级的代言人,加上一战时候,老毛子还是俄国沙皇年代,结果国内布尔什维克革命成功,红色苏联善良登场,这股红色旋风也刮到了英国。借这个机会,资产阶级和平民继续对贵族和王权削。
所以,现在大众看来,英国国王就是吉祥物……
二、泰国
泰国是亚洲文化圈,国王的智慧深得中国的各代帝王的真传。审时度势!
泰国从拉玛四世国王(1851—1868)开始,一直到拉玛九世国王普密蓬(1946年6月登基2016年去世)。一直在不断的改革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
所以,就亚洲而言,泰国可以说是唯一没有被殖民过的国家。
国王给力,能审时度势,但是前面说了,泰国是受到中国文化影响的国家,所以国王的智商是在线的,深知“钱和军队”代表一切。所以,泰国国王一方面是全世界有名的富有王室,一方面国王还是泰国三军总司令。
可以看到,每次泰国政变后,上位者第一件事情就是效忠泰王。不是泰王太牛,而是军队里掌权的基本都是泰王的人,你不效忠第二天横尸街头或者被下课就是泰王一句话。
泰王可以不管政府怎么折腾,只要不涉及王室,不去琢磨泰王的军队。
若我们回答有用有趣,给个关注,点个赞吧。谢谢大家支持
-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 政体相似,为何英国政客敢公开呼吁废除王室,而泰国却噤若寒蝉?
- 两国政客表现不一样,很简单那就是你只看到表面好像一样,其本质完全不同。下面详细介绍:
1、英国王室的情况
- 英国政客之所以敢公开呼吁废除王室,那是因为政客都知道英国是一个法治与民主都比较健全的国家。
- 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都是得到很好的保障。英国君主的权力更多是象征性的工,王室其实的没有多少实在的权力。
- 英国王室的权力都写在宪法当中,他们没有更多额外的权力,就是英国君主的权力是在宪法中,也是有限的,他们能做的事情也是有限的。
- 也就是说,不是英国王室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他们能做的事情都在法律里写着,超出法律,英国王室也会遭到处罚的。
- 在法律面前,英国王室和其他的人并没有什么区别。除了因为王室法律给他们拥有
- 英国的君主制是宪法规定中的角色。如果人民想废除它,只要人数足够多,今日就会被废除。
- 也就是说,只要人民同意,就可以废除英国王室,并不需要其他的条件。英国王室的存在与否完全是取决于民意。跟其他的事情都没有关系。
- 之所以英国王室现在还没有废除,那是大部分人并不同意现在废除王室。但是英国王室都清楚,在共和的时代洪流中,英国王室被废除只是时间问题。
- 现在英国王室没有被废除,那是英国人觉得王室还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 比如维持英联邦,这个就有英国王室的功劳;英国女王还是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一些前英国殖民地国家名义的国家元首。
- 如果废除了英国王室,那英国的国际影响力还会下降的更多。另外现在很多英国人对大英帝国还心又怀念。那伊丽莎白时代可以说是英国的辉煌时代。
- 而且英国王室也在尽量刷存在感,女王到处访问,给很多名人授予荣誉头衔。这也一定上维持了王室的尊严,还有英国皇家海军、英国皇家空军等等。
- 这些都或多或少的在续写着英国王室的荣耀。不过英国王室日落西山那也是不可避免的了。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对于生下来就有特权的王室心生不满。
- 凭什么你生下来就是王子就要需要全民供养你;凭什么王室成员什么都不用干就有高额的薪水;凭什么王室成员什么都不用干就有尊贵的地位。
- 上面说的这些,都是很多人奋斗一辈子都难以得到的。对呀,你凭什么呢?就凭你是王室吗?那废除王室好了。其实这个苗头已经越来越明显了。
- 其实英国王室还是很有危机感的,在英国遇到问题的时候尽量都迎合民众博取好感,对于违法乱纪的王室成员踢出王室,英国王室在进行地位保卫战。
- 英国王室的地位保卫战注定是失败的,因为人民天生讨厌特权。只是那个日落西山的王室不会坐以待毙,总要挣扎一下的。
-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注定是失败的战争,但是别人的努力也是值得赞扬的。或许,这就是王室的使命。
2、泰国王室的情况
- 泰国王室和英国这种完全不同。泰国君主制实际上是威权体制的君主制。泰国王室在泰国是有很大权力的。泰国王室是超级政府一样的存在。
- 泰国王室虽然不是政府,但是有比政府更大的权力。泰国王室的特权是法律保障的。任何人批评王室本身就是违法行为。这一点泰国政客都是心知肚明的。
- 一般人可能不清楚这个情况。但是泰国政客都是心知肚明的。泰国王室拥有超级特权,这也是很明显的。这一点跟英国完全不同。
- 在英国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取消王室,但是在泰国人民本身就没有这个权力,不管人民愿不愿意,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王室都是超然存在的。
- 泰国的君主制和英国的君主制那是本质不同的。泰国王室的权力和传统文化君主国家还有不同,沙特王室的权力那是极其大的。那是完全控制政府的。
- 泰国王室比沙特要好的多。政府是由选举产生的,而不是任命的。泰国民选政府还是有很大权力的。但是前提是不遭到王室反对的前提下。
- 泰国王室和泰国军方关系密切,泰国王室多次和军方联手推翻民选政府,可以这么说泰国君主制是一个过渡型的。
- 泰国君主制有传统帝制的特点,也有现代民选的特点。这就是泰国王室,也就是说泰国王室在民选情况下,一直伴随着威权统治的影子。
-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通过泰国王室通过军方控制了整个国家,泰国政府更多只是一个点缀,或者说是一块遮羞布。
- 需要的时候拿来用一下,不需要的时候就把它拿下来。这是泰国王室和英国王室的本质不同。
- 英国王室就是法律面前的普通公民,泰国王室是一种超级力量的存在,这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也是英国政客和泰国政客对待王室的态度不同的根本原因。
通过上面介绍的也可以看出来,英国就是完全意义上的现代国家。英国王室拥有权力都是法律赋予的。英国王室和普通公民是完全一样的并没有什么特权;但是泰国王室完全不同,政府更多只是一种点缀,并不掌握泰国真正的权力。英国王室和泰国王室是完全不一样的那,从各自国家政客的表现就可以看出来。
泰国和英国哪有政体相似?差了十万八千里。
英国是君主立宪制。
泰国顶多算二元君主制的国家。
当然泰国政坛不稳定,在2006年之前泰国算是君主立宪制国家,2006年后,泰国王室权力大增,才变成这样的。
这是泰国的一个告示标语,上面写的“为了君主制”,告知社交媒体因为喜欢或者共享某些国王图片可能会导致入狱。
《泰国刑法典》第112条规定,诽谤,侮辱或者威胁国王,王后,继承人或者摄政王是犯罪行为,这条被称呼为冒犯君主法,处三到十五年有期徒刑。
同时,该法律上面的“国王”是一个泛指,不单单指的是现任,也包括之前的国王。
甚至“冒犯国王”都成为一个“泛指”,比如说你不但不能侮辱国王,甚至不能侮辱国王的狗。
侮辱国王的狗也是犯法。
同时泰国宪法规定,国王的地位崇高,不得受到侵犯,任何人不得使国王遭受任何形式的指责和诉讼。
禁止对王室成员,王室机构,查克里王朝以及任何以前的泰国国王批评。
1995年,莱西托马斯,波兰裔法国人因为对泰国公主乘坐泰国航空公司的航班发表侮辱性评论,被监禁2个星期。
哈利尼古拉斯,澳大利亚人,在自己出版的书上写到皇室的“浪漫纠缠”,被判三年有期徒刑,在服刑一个月后被国王赦免,驱逐出境。
乔戈登,因为发布了一片牵扯到国王患病的问题,在2011年12月8日,被判处2.5年有期徒刑,2012年7月10日,被国王赦免出狱
忠告:泰国是中国人常去旅游的地方,既然去旅游,记得管住嘴,想说泰王坏话回来说,尽量别惹麻烦。
截止5月5号17时,英国新冠破19万,英媒呼吁:不要用中国呼吸机,你怎么评价?
现在英国的新冠肺炎累计人数190584,单日新增3099,死亡人数28734,治愈才1918。
从上面的数据来看,英国的治愈率才达到1%,英国是欧洲治愈率最低的国家,因为医疗物资紧缺问题非常的严重,但现在英国的单日新增只有3000左右,防控措施还可以,因为之前群体免疫的后遗症,导致了英国的累计人数非常多。
英国的防护服已经使用的差不多,英国的公共卫生部门,却要求医生和护士穿戴一次性塑料围裙,防护措施还不够完善,所以英国的医护人员,感染新冠肺炎概率比较高。
现在英国只有8000多台的呼吸机,按照目前的情况,他们至少需要1.8万的呼吸机,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
英国的大部分呼吸机进口都来自于中国,现在欧洲所有的大国都已经全面沦陷,美国的累积人数已经达到121万,可以大量出口呼吸机只有中国。
最近英国媒体《每日电讯》发表文章:不要使用中国制造的呼吸机,这些呼吸机存在很多问题,品质非常差。
英国的资深医生也表示,这些呼吸机供氧不稳定而且不可靠,制造品质太普通,氧气连接管不符合欧盟的规格,而且强调中国的呼吸机设计,用于救护车,而不是医院。
是不是我国的医疗物资,存在一定的问题,还是说英国故意挑刺,我们呼吸机出口其他的国家,但是其他的国家并没有反馈这个问题,所以呼吸机品质问题是不存在。
前几日,印度跟中国购买了150万的试剂盒,但是使用过之后,就强调跟中国退货,说中国的试剂盒精准度不高,要中国赔偿在疫情期间的损失,而且把这些试剂扣押。
我们国家出口的试剂盒,在欧洲国家没有出现精准度的问题,而印度在使用的过程中,却出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只能说明他们在使用试剂盒的操作不当,或者在运输的过程中,出现了损坏等现象,导致了精准度误差大的原因。
如果英国觉得中国的呼吸机质量不好,那么可以不用,因为还有很多的国家,等待中国的物资送往他们的国家,现在几乎没有几个国家有精力去生产口罩、防护衣、呼吸机,中国的医疗物品是通过标准才出口,因为这代表我们的技术和国家尊严,不会轻易马虎。
1940年7月,希特勒向英国提出和平呼吁,英国为何拒绝?出于何种考虑?
先是希特勒的信用问题,从不鸟凡尔赛条约到吞奥地利、吞苏台德、日捷克斯洛伐克、和毛子瓜分波兰,纳粹所谓的保证就像CXK打篮球一样。
然后是英国人虽然在敦刻尔克掉了一地鸡毛,但大英本来陆军就是渣渣,人家强项是海军,这欧陆和英伦不是还隔了个海。德国的海军和大英海军比起来就像CXK和施瓦星格一样,英国还有环岛的雷达网,自身空军也不弱,主场作战不算太虚。而德国陆军想登陆英伦半岛就必须想办法对付皇家海军和皇家空军。
另外,虽然当时从加来到英国多佛尔的海峡很近,但多佛尔的海岸长得和北境长城似的...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英国从崛起开始就在玩大陆均势。看着欧陆上那个陆权强国崛起了就帮着老二敲老大。但当时法国这个不中用的东西挂了,而苏联打个芬兰还打成这幅样子。如果等德国好好消化完整个西欧,甚至收拾完苏联,那英国的命运是啥?要不就是迟早被收拾,要不就是当德国的跟班。而德国不需要英国本土,只需要逐步蚕食英国殖民地就行。
在1940年6月22日法国正式宣告投降以后,德国一度向英国发出了和平呼吁,希望和英国和平谈判,但是遭到了英国的拒绝,
英国拒绝德国的和平呼吁一是因为希特勒在德国国会中所发表的和平试探讲话空而无当,没有提出任何和平的具体措施,反而是以胜利者,自诩和平倡议只是为了不毁灭英国而已。在希特勒这种思维模式下,英国自然不可能指望他提出一个真正有意义的和平条约,无非是德国希望不通过战争就能获得所需要的利益,英国要实现和平,势必付出重大代价。英国人从感情上来说,是无法接受这样一个城下之盟的。
二是自从吞并捷克斯洛伐克以后,希特勒的外交信用已经破产,没人会相信他做出的承诺。英国人曾经以为《慕尼黑条约》是换取了和平的未来,然而德国人在条约签订以后没多久就毫不客气的将条约撕毁,彻底肢解了捷克斯洛伐克。此时的英国人已经对希特勒失去了信任,既然希特勒可以撕毁一个条约,那么也完全可能撕毁所有的条约。实质上这种不信任是有理由的,因为就在一年以后,希特勒就撕毁了与苏联的《互不侵犯条约》。
三是因为英国毕竟是一个岛国,虽然法国失败以后德国实力空前强大, 但是缺乏海军和登陆舰船的德国对于英国的威胁并不大,而且此时的英国并非只有英伦三岛,还有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印度等英联邦海外的国家和殖民地,是一个巨大的联盟,在这种情况下,英国还有一战之力,所以英国人也有信心打下去。英国人选择主战的丘吉尔代替绥靖主义的张伯伦,已经表明了抵抗到底的决心。
既然希特勒不值得信赖,而且英国也打算抵抗到底,那么和德国谈判只会破坏英国人抵抗德国的热情,所以不如干净利落的加以拒绝,这样反而有助于鼓舞士气,所以英国政府毫不客气的拒绝了德国的和平呼吁。
英国拒绝德国人的求和要求是一种战略上的考虑,也是英国人历来以来一直采取的一个政策,英国人一直以欧洲大陆上的第一强国为对抗目标,说白了,不允许欧洲大陆上出现一个超级强国,这是英国的战略目标,不管他是谁。
这一点在拿破仑战争时期就喜欢出来了,为了反对拿破仑,英国一连组织了多次反法同盟就,几乎就从来就没有与法国真正的议和过,对于德国来说,英国人也是一样的战略,绝对不能够以德国议和,那个结果就意味着欧洲大陆,只有德国独强的局面,这是英国不可能接受的,英国就是一个岛国,孤立于大陆之外,依靠海洋的阻挡,避免了任何对手入侵。
英国优先发展海军力量,以保护自己,让自己不被入侵,而且在当时的情况下,英国虽然处于不利地位,但是还不认为自己能够打下去,不久英国海军尚有一战之力,更重要的是,美国表达对英国的支持态度,这时英国还有能力打下去,而不是不得停战。
希特勒嘴里提出的“和平”还是加上引号才合适。1940年7月19日,希特勒在国会上进行演讲,提出了所谓的“和平建议”。
“我认为自己有这样的义务,再一次呼吁大不列颠以及其他国家,希望它们能用理智以及常识来看待这件事。我认为,发出这样的呼吁,所需要的地位我自己是拥有的,因为我是胜者,而不是求乞施舍的失败之人,......我只要想到了战争所带来的伤害,就感到万分悲伤。......那么以后,无论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我都不会再感到良心不安了。”
从他的言语之中,不要说身处战争阴影威胁之下的英国政府和英国人民,即使现在远离战争的我们,可能从中听出任何诚意?希特勒不过在宣称自己对其他国家的入侵是正确的,自己是实力强悍的,不听从我的命令后果自负。一篇演讲,将推卸责任、虚伪的真诚、以后行动的借口全部涵盖。
希特勒一直幻想英国要奉行和平政策,在自己的装甲铁蹄下应该被吓破胆,他在演讲时还提到丘吉尔很快要跑去加拿大避难。完全忽略了这个民族具备的荣誉和骄傲,忘记了有多少人认为胜利才能是和平的保证。
1939年9月初,德国进攻波兰,英法发出最后通喋后向德国宣战。丘吉尔受时任首相张伯伦的邀请加入新成立的战时内阁并兼任海军大臣,英国本土开始为战争做准备,并向法国派出远征军。因为张伯伦采取的绥靖政策导致德国的实力空前高涨,英、法的联合实力都遏制不住,使英国处于被动迎战的状态,首相张伯伦(1869~1940)因此被投不信任票,1940年5月,由66岁的丘吉尔(1874~1965)担任首相,并组建由执政党和反对党共同组成的联合政府。
丘吉尔早就指出绥靖政策会带来危机,并为此提出过详尽的警告,其抗战的决心可想而知;而议会下院也是团结一致,主战态度极其坚决。当希特勒的“和平呼吁”发出后,政府重要官员都认为希特勒那不是为了和平,而是让英国麻痹、放松,失去继续战斗的决心。因此很快决定让外交大臣用广播的形式对希特勒的装模作样进行拒绝。同时宣布,“只有在自由得到确切的保障了,我们才会停止战斗。”
而英国民众的抗战信心也是无比坚决,在从收音机收听到希特勒的演讲之后,在没有政府授意的情况下,英国的报纸和广播公司,就马上驳斥了一切意图进行谈判的想法。从舆论上占领制高点,即使有谈判想法的人,也要掂量一下违背众意的后果。毕竟英国当了多年的世界老大,现在若被老二翻盘,为了荣誉和尊严也要战斗。要知道英格兰的土地上已经将近1000年没有敌人的战火出现,这个记录给予了英国人极大骄傲和自豪,希望这份荣光不在自己手中丢失。
另外将近一年的备战,军事实力也是英国政府和人民的底气。英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力量,因为《凡尔赛公约》对德国的舰船数量和吨位都有极其严格的规定,虽然德国的U型潜艇如狼群出没,对海洋上的运输构成极大威胁,但是潜艇对登陆战发挥不了什么作用,从1939年9月,德国和英国发生海战到1940年6月底,德国海军已不能对英国本土构成威胁。
(休.道丁,指挥不列颠空战)
正如田忌赛马,英国最差的陆军在德国最强的陆军面前实力不值一提,但隔着海峡,这个短板也没有太多影响。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空军,最后也是英国空军赢得了至关重要的不列颠之战。双方的战斗机质量综合性能不相上下,各有优缺点;但在空战中,作为进攻方的德国空军的战损比更高;英国在战前紧急建立完成的防弹指挥室,位于地下五十英尺,设施先进,为发挥战机的高性能起到重大作用。
出于对自己实力和能力的自信,出于对真正和平的渴望,英国拒绝了希特勒的假意言和。否则即使隔海相望,希特勒手握一颗子弹,掌握着随时发动的时机,英国除了备战还能怎样?而后来事实证明英国的决策正确,不仅在紧接着进行的空战中取得胜利,还成为二战最终的战胜国之一。
纵横最近一直在看丘吉尔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丘吉尔自己著的书,难免老汉卖瓜,自吹自擂,但是从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出,丘吉尔对德国以及对希特勒的了解,可以说,只要了解德国和希特勒就不会和他们达成妥协。
本文,就从各个角度来分析一下,在希特勒提出和平呼吁后,英国为何拒绝!
英国不是一次两次的跟德国妥协,换来的是整个欧洲大陆的丢失
用丘吉尔的话说,当时的战胜国陷入一种扭曲的理论,认为只要战胜国率先裁军,战败国也会跟着裁军,这种想法放到我们中国的话,应该就是感化策略,用实际行动来感召对手。
然而,从人类诞生以来,社会就是逞凶斗狠,从来不会有崇拜弱者的事情发生,在战胜国削减军备的同时,德国却在不断的扩充军备,实在是一种厉兵秣马的现象,英法如果真的希望不再发生战争,感化不是不可行,在削减军队的同时在经济上继续打压德国,吃不饱饭的德国人当然要报复一下了。
当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后,并且正在撕毁一战后签订的《凡尔赛条约》时,战胜国却一再对德国进行妥协。正是这种妥协,让德国的希特勒得寸进尺,先是占领了莱茵兰非军事区,紧接着吞并奥地利。
在英法无动于衷的情况下,希特勒开始向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下手,当时的英国首相张伯伦极力推行绥靖政策,1938年9月15日,张伯伦亲自到慕尼黑与希特勒商讨苏台德问题,在希特勒的强硬态度下,如果捷克不同意放弃苏台德,德国就将发动进攻,慕尼黑会议结束后,英法向德国妥协,迫使捷克让出了苏台德。
慕尼黑会议又被称为“慕尼黑阴谋”,是英法对德国妥协的一项巅峰之作,然而妥协之后,换来的并不是张伯伦回到伦敦时宣称的“从今以后,整整一代的和平有了保障”。
慕尼黑协议墨迹还未干,希特勒就出兵占领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当时英法对捷克的承诺是,一旦德国对捷克动武,英法就对德国宣战,事实上,英法并未遵守承诺。
包括1939年9月1日,当德国对波兰动武的时候,英法也是宣而不战。
正是绥靖政策的不恰当,德国一而再再而三的进行挑衅,英国对战争的消极,导致1940年4月9日,德国相继向丹麦和挪威发动进攻。
张伯伦被迫于1940年5月10日引咎辞职,标志着对德国妥协的最终失败。
丘吉尔是以反对绥靖政策上台的,当时英国主战情绪高昂
张伯伦的下台,标志英国消极对战的结束,随后由丘吉尔上台执政,丘吉尔的上台标志着英国对战争积极态度的开始。
与此同时对英国来说也是一个相对糟糕的环境,5月10日,德军开始入侵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卢森堡和荷兰相继投降和停止抵抗,5月26日,丘吉尔下令敦刻尔克大撤退。
随后,丘吉尔发表了著名的演讲。
“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洋中作战,我们将以越来越大的信心和越来越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本土,我们将在海滩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的登陆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绝不投降,即使我们这个岛屿或这个岛屿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于饥饿之中——我从来不相信会发生这种情况——我们在海外的帝国臣民,在英国舰队的武装和保护下也会继续战斗,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拿出它所有一切的力量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
随后比利时投降,挪威全境被占领,法国也宣布投降。英国的绥靖政策带来的是整个欧洲大陆的沦陷,一直到1940年7月,德国在欧洲大陆横扫千军,获得了巨大的胜利,在这样的情况下,德国向英国抛出橄榄枝,希望同英国媾和。
但是,希特勒并不是没有提出条件,“媾和”的条件是,英国不再与德国为敌,并且将德国在海外的殖民地全部归还德国,实际上这不是在呼吁和平,而是在威胁英国,英国如果答应了,那跟投降根本没有什么区别。
以主战登台的丘吉尔自然不会选择再次妥协,血与泪的历史告诉英国,再妥协那就是SB。
英国对于德军无法攻占英国本土有着绝对的自信
在德国势头正猛的时候,英国敢于拒绝德国的威胁,实际上是对于德国无法攻占英国本土的自信。
英国再怎么说当时也是世界第一军事大国,尽管经济上被美国超越,但是全球第一舰队的实力还是有的,如果英国在欧洲大陆上,肯定挨不过当时德军装甲坦克的闪电战,但是英吉利海峡是德国陆军的噩梦,因为德军从来没有过大规模的两栖登陆的经验。
相对来说,想要攻下英国必然要依靠海军,以德国海军和英国硬碰硬,那不是痴人说梦嘛!
在此之前,德国从来未有对英国本土作战的计划,在德国称霸世界的计划中,只想到了针对法国和苏联的方法,还没有思考好怎么打英国,仓促之下,德国的海狮计划诞生,实际上也是虚张声势,声东击西,为打苏联埋下伏笔。
希特勒曾经明确表示:“如果我们用武力击溃英国, 英国就会分崩离析, 但这对德国并没有什么好处, 我们德国人流血得到一些胜利, 但获得实惠的是其它国家。”
根本原因就是,当时的德国,能够用于发动战争的资源已经所剩不多,想要持续作战,必须要得到更多的资源,英伦本土实际上只是一种象征和荣耀,即使打下英伦三岛对德国来说也没有太大的益处。
英国本身就是一个岛国,依靠殖民地的输血建立了大英帝国,攻占英国本土并不代表能够彻底打败英联邦!
从英国的角度来说,该来的早晚是要来的,不是被德国取代就是被美国取代!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伦敦呼吁不外放声音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伦敦呼吁不外放声音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