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日本在怕什么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日本在怕什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日本人为啥这么怕美国?
日本是美国的收下败将,在就是日本投降以后一直都是收到美国控制的一个国家就像个殖民地一样,另外,日本这个民族一直都有一个性格就是凡事比它强大的国家日本就会敬仰它、羡慕它并且像它学习,凡事比它弱小的国家日本就会表现出一种瞧不起的眼光来看待,比如古代的中国以及工业革命以后的西方列强实力都是很强大的,日本就会像强国学习让自己变强大,近代的中国变得腐败懦弱日本就开始侵略中国,回来主题日本之所以害怕美国:第一日本是二战战败国并且是败在美国人的两颗原子弹手上,所以日本自然就不敢怠慢美国;第二日本自二战战败投降以后日本一直都是一个不自由的国家,美国在日本建立了大量的军事基地,这局意味着日本的命运始终都掌握美国人的手上,日本当作美国人手中的棋子来看待。
为什么日本人在二战的时候怕澳大利亚人?
第一,二战时澳大利亚军队非常凶狠顽强,战斗意志非常强。
蒙哥马利就说过,澳大利亚军队虽然顽固又缺乏纪律性,但是战斗意志非常顽强。这话很快隆美尔就进行了检验。
在1941年4月开始的托布鲁克围城战中,隆美尔在取得昔兰尼加大捷后,将澳大利亚第九师、澳大利第7师第18步兵旅、英军第1和第7皇家坦克联队围在了托布鲁克,其中作为主力的澳大利亚第九师三个步兵旅的成立均未满一年,营团级则只有演习经验,旅级以上则连演习经验都没有。但就是这样一支看起来没什么战斗力的部队,一开始就给隆美尔来个下马威。当时取得大胜的德军长驱直入,而防守第一线的澳大利亚阵地一枪不发,连人头都不露出来,让德军以为对方已经被自己吓的逃跑了。结果等德军装甲部队抵近时,澳大利亚人冲出战壕,冲上去跟德军打肉搏混战,士兵拿着手榴弹爬上车顶去敲掉坦克,大炮拉到600米的距离,抵近轰击,将德军打蒙了。这场被称为“女巫熔炉”的混战,等到德军突围出来的时候,损失了3/4的坦克。
之后开始持久的托布鲁克围城战,澳大利亚军队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坚守托布鲁克整整240天,一直到1941年12月初,英军增援部队赶到,隆美尔主动撤围。而且人家还不是一味死守,到了夜间,组织突击小分队对围城的德意军队进行夜袭。一天凌晨当隆美尔路经某意大利阵地时,他很惊讶地发现阵地上遍布丢弃的意大利钢盔 -- 整整一个步枪营在夜间被掳去!(可爱的意大利人)
而且到了阿拉曼战役,又是这个第九师,从右翼突入,切断德国第164师退路,并打退了德国第21装甲师、第90轻型装甲师组织反击,为此,隆美尔对澳军的评价是“(澳军)就像一部粉碎机,碰上它的一切东西都会粉身碎骨”
第二:澳大利亚跟日本人结了死仇
主要是新加坡战役,最后投降的英军里面有将近一万五千多人的澳大利亚第8步兵师,结果这些战俘被日本拉去做苦力,折磨弄死了8000多人,再加上日军开战后兵锋直指澳大利亚本土,这种情况下,好斗的袋鼠凶狠顽强程度丝毫不逊色于日军。不仅战场上,不怕困难,英勇顽强,而且非常的狠,看见日军伤员就补枪,抓住日军俘虏就动不动挖眼割耳,虐待一番。
科科达小径的搏杀
与瓜岛拉锯战等不同,这场发生在1942年下半年巴布亚新几内亚岛的战役,日军是战略优势方,澳大利亚军队没有美军在瓜岛那样拥有强大的炮火和空中支援,他们就是靠着比日军还要凶狠顽强的精神,不要怂!单纵就是干!
战争初期取得巨大优势的日军,兵分三路,直扑巴布亚南部海岸的首府莫尔兹比港。而澳大利亚军队主力第6和第7步兵师正在乘船从北非回国的途中(表现卓越的第9步兵师被英军抱住不放),在当地驻守的是临时组建的,缺乏装备和训练的民兵。
1942年7月21日,日军精锐的海军陆战队2000余人在莫尔兹比港北部海岸登陆,从登陆地点进军莫尔兹比,必须翻越欧文斯坦利山脉,而群山中唯一一条适合行走的山路就被称作科科达小径。这小径得名于处在山谷之中的小镇科科达,那里有巴布亚地区唯一的一座机场,而这个机场也是当地守军获得增援和补给的唯一通道,
得知日军入侵后,一队由欧文中校指挥的民兵部队率先朝科科达小径进发,这支号称“马鲁拉支队”的部队由来自数百名民兵组成,战士的平均年龄是18岁。双方在险恶著称,完全不适合人类活动,急流、深谷、藤蔓以及没膝深的腐烂枝叶,密布着热带毒蚊、蚂蝗以及其他各种能够侵入人体并造成失血、疼痛和疾病的昆虫的热带丛林山区展开殊死搏杀。
双方在山间一人宽的小道上反复厮杀,打到最后“马鲁拉支队”仅剩下80人,最后寡不敌众情况下退守机场。但之后,澳大利亚第39民兵营和第53民兵营赶到,而此时日军增援的第114联队4000多人也增援到位。双方围绕着科科达机场展开半个多月的反复厮杀,一直到从北非赶回的第21旅部队赶到增援,而此时第39民兵营仅剩150人。
双方一直在那里打到9月26日,日军补给困难,不得不撤军,澳大利亚军队随即展开反击,最后收复科科达。在这场科科达小径之战中,澳军伤亡近2000人,另有超过4000人死于疾病,日军仅战死人数就在6600人左右。
不是说日本人怕澳大利亚人,而是说两国人深入骨髓的恨。
二战时期的澳大利亚,无论从经济上还是政治上跟日本基本上半毛钱的关系都打不着,却被迫拉入了战争的泥沼。非要说可能澳大利亚跟他的英国老大或多或少有点关系吧。二战期间,在英军驻守的新加坡港里边有1万多澳大利亚人。这群澳大利亚人被日本俘虏后,有8000多人被残忍的杀害。澳大利亚的恨透了日本的军国主义。
太平洋战场上起出打的最猛的并不是美国人而是澳大利亚人。珍珠港事件以后,虽然说美国人对日本深恶痛绝,但是面对“百战百胜”的日本军队,还是有一些怯场,毕竟他们才是太平洋战场上的“菜鸟”,而日本已经是太平洋战场上的“霸主”。在美国支持下参战的澳大利亚人,他们是十分乐意作为前锋与日本拼刺刀的。他们才有着满腔的怒火要发泄。
澳大利亚人的战术,十分简单,圈地占地,跟日本兵也不怂,短兵相接拼刺刀。新几内亚战场上,澳大利亚人将日本兵困在森林中,日本兵身上长了苔藓,补给跟不上,甚至有传言都开始吃同伴。关于这次战场的历史记载,日本毫无记录,因为参加此战的日本兵都被澳大利亚困死在了战场上。
战后,作为东京审判的大法官澳大利亚人威廉·韦伯甚至坚决支持将日本天皇也送上军事法庭。要不是美国为了自身利益战后占领日本,为对方运作,恐怕日本天皇背上战犯的名头,日本信仰估计也会崩塌吧。战后澳大利亚也是处死二战日本战俘最多的国家。
文/红雨说历史
提起二战的太平洋战场,中国人一般都会想到美军,实际上澳大利亚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发挥了重大作用。太平洋战场是一个在陆海空三维空间展开的立体战场,澳大利亚的海军和空军虽然从一开始就参加了战斗,但整个说起来还是属于美国海空力量的辅助部分,单独作战的战例很少,但澳大利亚陆军在太平洋战场的战果则不亚于任何其他国家。
新几内亚是太平洋战争中最早开始步兵作战的地方,后来表现不错的美军在那时还只是对传说中“百战百胜”的日军心怀恐惧的菜鸟,而到大名鼎鼎的陆战一师要到瓜达卡纳尔岛才能开始锻炼,从一开始就锋芒毕露,彪悍无比的就只有澳大利亚军。
澳大利亚军在新几内亚岛上主要是单独作战,在离开海岸线的地带作战时,战绩比美军好得多。新几内亚气候温暖潮湿,日军被澳军的火力一直压在地洞里,身上能长青苔,伤兵会活活烂死,由于无法进行给养补充,日本兵甚至吃同伴的尸首,因为打得实在太惨,所以没有什么日记留下来,活下来的人也拒绝回忆,现在连日本人要研究新几内亚之战也只能去澳大利亚,这一仗是澳大利亚军打得最漂亮的一仗,所以他们什么都保留下来了。
战争结束之后,澳大利亚在惩治战犯方面也是战胜国中最毫不留情的,根据战后日本厚生省的统计,澳大利亚处决了140名日本乙丙级战犯,在同盟国中是最多的。日本的乙级丙级战犯遇到了澳大利亚人几乎就死定了,因为澳大利亚人对日本军国主义恨之入骨,他们在战前和日本人甚至连经济上的冲突都没有,完全是被拖进这场战争的,而且英国在新加坡的守军中有一万多是澳大利亚人,这些澳大利亚俘虏后来被日本人折磨死了八千多人。
澳大利亚不仅为这些死难同胞报了仇,而且从组建审判甲级战犯的东京国际军事法庭开始就坚决主张把天皇作为战犯来审判,但这个和美国政府的方针相抵触,美国政府是要庇护天皇而使得美国对日本的占领能顺利进行,为了说服澳大利亚人,美国人不得不把首席法官这个极为荣耀的位置让给澳大利亚人威廉·韦伯。
因为有这些瓜葛,在战后一段时间里日本人最恨的是澳大利亚人,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发行的老版的《日本沉没》电影里都能够看出痕迹:日本要沉没了,全世界各国都伸出手帮忙,唯独澳大利亚人在勒索了大量财宝之后别过脸去装没事人,原因就在这里。
狠的碰上更狠的,日本人贱骨头吃硬不吃软,他们只屈服于比自己更残忍更暴力的民族。现在他们怕美国人怕俄罗斯人唯独不怕自称礼仪之邦的我们,心塞啊!如果当年抗日胜利的时候,那一百多万日军俘虏,把军官和老兵全杀光的话,今天不光钓鱼岛他们不敢染指,就是到琉球走走他们也不敢放肆。
在二战的时候,日军曾一次屠杀了澳大利亚500平民,结果激发了澳大利亚国内70%的男人参军。最后开始对日本进行报复性打击。日本被澳大利亚军队消灭20万人左右。更是在一场战役中逼得日军走投无路,最后只能吃自己的战友。
有人说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军队非常惧怕福建军民,这是真的吗?福建军民是如何抵抗的?
我来说说我从老一辈福州人那里听说的事吧。未经证实,仅供参考啊。
由于福建是“鸡肋”,日军虽然占据了几个据点,但是兵力不多,辐射力有限。
日本兵占据了福州的闽江口(马尾)一带。他们的兵偶尔也会出来烧杀抢掠一下。但是,诚如上文所述,日本兵人数不够,出来打秋风时也得时刻防备当地村民。
我听到的故事发生在南台岛,也就是如今的仓山区。闽江流到福州时,被该岛一分为二,南边的叫乌龙江,北边的叫闽江,其实就是一条江!这两条夹着的南台岛历来是福州城的“后花园”、“菜篮子”!整个岛以农业为主业:岛上到处都是田地、菜地、果蔬!家家户户都有种植几颗果蔬,郁郁葱葱的。我记得当年从台江鼓楼(福州主城区)度过闽江进去南台岛时,都能感受到明显的温度下降(感觉有一二度)。
仓山的这种“地貌”让那些出来打秋风的日本“散兵游勇”吃尽了苦头!有一回,有几个日本兵上南台岛抢劫勒索,激起民愤!当地百姓操起锄头扁担就跟他们干。岛上的地形家家都类似,非常容易迷路。这些日本兵极其狼狈不堪。据说有被打死一两个。那些逃回去的日本兵没敢来报复。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早在清末,英国人就曾强行开辟福州为通商城市,然而没多久就基本放弃了。
原因不复杂,福建大部分地区都是山地,交通相当不便,山区的出产也少。即便控制了福州这个商港,商品在全省运输也不太方便,得不偿失。
道理也是一样。日军在抗战期间占领过福州和厦门等地,但并没有向福建全省进攻。这主要是福建山地地形不利于进攻,而且出产不多似乎没有必要花费重兵占领。就算占领了以后,如何维持驻军的补给运输也是大问题。
日军估算,占领福建至少要驻扎10万军队,对于兵力已经捉襟见肘的侵华日军来说,是承受不了的。
而且日军对于福建山民的性格,有所畏惧。当时福建乡下非常保守,宗族观念很强,同姓的乡民多听族长的,不惜代价维护大家族利益。
而日军所到之处,肯定是烧杀奸淫,以福建山民的性格,肯定要同你拼命,绝对不会坐视不理。
日军攻打广西、湖南期间,当地民众也是奋起抵抗。以攻打广西为例,几乎村村都有民团向日军开枪,老头、少年都用土枪射击,日本人到处挨打。
可以预计,日军如果深入福建山区作战,一定也会遭遇同样的情况。
大家看看这个战例,就知道福建人不好惹。
日军在1944年突然第二次攻打福州,当时全市军民立即撤退,只留下消防大队进行灭火。
没想到,日军进军速度很快,部分老百姓没有来得及撤退,包括消防大队的战友和民众。民众中除了《南方日报》社福州分社、一些外籍人士,还有协和高级护士学校的护士。这些护士如果落入日军手中,后果不堪设想。
当时正规军都撤退了,情况又十分危急,本来负责灭火的消防大队决定自行援救。
消防大队集中了青年团福州战地青年服务队、福州青年国术社、闽侯县民众抗敌自卫队等五花八门的团体,一共拉起了300多人。
人数似乎不少,武器极为差劲,只有一些老旧步枪,一挺有故障的轻机枪,而且根本没有作战经验。
在300多突击队员反攻入福州城时,沿途看到的一些民众,竟然纷纷拿着土枪、大刀、长矛甚至扁担,一起参加反攻。
经过残酷的肉搏战,终于救出大部分被围困的平民,毙伤日寇20多人。
然而突击队毕竟不是正规军 ,战死29人之多,伤者数十人。牺牲的除了突击队员,还有自发参战的民众,包括用竹扁担杀敌的刘太平,手执木棍作战的16岁少年郑乌鼻,以及高擎国旗冲入敌阵搏斗、年仅14岁的小学生柯云炳等。
看看,拿着木棍扁担都敢同日本人干仗。
这段时期,日军在福州到处遭到打击:日军“不敢单人出行,出则武装结队”,“入夜即告戒严,盖敌惧怕我突袭之故”。
当时的我们闽南人爱不爱国,这个真的不好说,当时军阀混战打来打去的,基本上也没多少有一个国家的概念,因为我们闽南习惯于社斗,村之间打架太正常了,有的可以打好几年,主要我们闽南宗族观念很强,一个村基本上都是一个一个大家族的,村里人出了什么事的大家一起上,长期的打架养成了很彪悍的性格,不能吃半点亏,这个跟广西的狼兵有点像,民国的时候,我们这里要是生了一个男孩,一般都说,哇,又生了一把刀,因为男孩就是来保村卫社的,就是来拿刀干架的,日本鬼子来了,肯定是要欺负我们本地人的,这个就不要说了,然后我们肯定会跟他干的,关键的时候还不死不休。
很多人都说福建没有资源,不值得日本人占领,他们不知道占领福建后既可以方便从台湾运兵过来,又可以抄江西的后路。日本人第一次占领福州后,想进攻南平,结果刚走到闽侯大湖就被游击队击毙300日军!从此再也不敢往北深入半步,只好撤退。
戚继光把日本人打出来了心理阴影,在抗击倭寇时有两场战斗不能不讲,戚继光的部队在抗倭寇战斗中,每次在福建境内全胜,因为福建省的老百姓通风报信,提供各种保障,每次全歼倭寇,所以,倭寇发誓再也不敢踏进福建省一步。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日本在怕什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日本在怕什么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