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歼灭日军150多万人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歼灭日军150多万人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亮剑中政委赵刚150米连开三枪击毙三名日军机枪手。很困难吗?
这个,我一点不怀疑。
特等射手,200米开外,一枪命中目标,并不困难。
七十年代中,我村一复退军人,用老旧七九步枪,就打中村边山顶上一只捕猎了村中小公鸡,停在山顶石头上进食的金雕。
特别说明,我村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龙临镇,为喀斯特地貌,石头山耸高100多米,山脚离村边有近100米。
复退军人站立式无依托瞄准射击位置,离山顶起码150米,还仰射,击中金雕头顶再贯穿雕脖子至屁股。
那七九步枪,根本没有瞄准镜。
可见,200米左右,用三八步枪射击中目标,只要射手心理素质过硬,技术水平够,不难。
顺便说一说,七九年四月,我初二,十四岁。当时对越自卫反击回来驻在我校的步兵连,组织师生军训两天,然后实弹射击。我五发子弹,用56式半自动步枪,100米胸环靶,也打了48环。
后来,用村里民兵的七九步枪,晚上100米开外打放在酒瓶口点燃的香火红头,10枪中五枪。
当然,打死目标,打小动物,跟打活人不一样。瞄准活人打,心理素质得很强才行,不然,心跳气喘手抖,不敢扣板机。
150米三枪干掉三个敌人,真不是一般地难!
许多人可能看电影看多了,影视剧中神枪手简直是扎堆出现,射中人已经不过瘾了,要打中飞行中的麻雀、几百米外的苍蝇才算厉害。
但在现实中,神枪手一直是稀缺的。与我军庞大的士兵基数相比,神枪手出现的机率并不高,很可能几百人中才有一个。
一、神枪手始终是极少数人
我们现在看军事节目,经常会有我军的狙击挑战种种不可思议的射击表演,例如子弹击中刀刃被分成两半,例如子弹击中几百米外的头发,在极端天气下准确击中目标,等等等等。
这些令人瞠目结舌的表演,确实称得上神乎其神,人类的射击技术居然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然而我们要看到,这样的神枪手,全军能有几个人?这些都是我军中最顶尖的射手,站在射术巅峰的极少数天才,根本没有大批量产生的可能性。
这些精英并不能代表大多数的部队士兵。首先,这些精英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子弹喂出来的”。寻常的士兵哪有这样的条件?有些部队就是新兵连打个几发子弹,每年训练时打几发而已。就算有天赋,也需要用子弹找到感觉。或者说,激发天赋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射击量。
再者,以部队的兵种设置和战备执勤分工,有几个士兵可以不用做别的事,整天研究射击技巧,能够每天抱着枪打?专门从事狙击射击的分队,一支部队能有几个人?
最重要的是,现代战争条件下,狙击手的作用并不大,许多影视作品过于夸大了狙击手的作用。
二、神枪手确实是一种天赋
许多人相信“勤能补拙”,这是一种极大的错觉。一个人在某个领域付出艰苦的努力和长年累月的研究,确实可以比普通人更厉害,但他们和天才之间,永远有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
成功是99%的汗水加1%的天赋,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永远是这1%。做不到,就是做不到,怎么都做不到。
神枪手需要什么天赋?过人的眼力?稳定的心理素质?极端的专注?善于捕捉时机的本领?好像哪个都需要,但即使全都具备了,也未必能够成为神枪手。决定一个人天赋的因素,永远无法量化出来,也无法知道产生这种“特质”需要哪些因素。
同样是射击,有的人第一次摸枪就能够发发命中,有的人找个几百发子弹仍然找不到感觉,这种差距付出再多的汗水都无法弥补。
李云龙枪法好不好?当然好了!一枪能够干掉日本骑兵联队联队长,可他离赵刚,仍然有着差距。李云龙是在长期的战争中练出来的枪法,靠的是经验和积累,可离神枪手赵刚,依旧有差距。
还有一个可以对比的例子就是掩护李云龙撤退的王喜奎,同样是枪无虚发,轻松干掉了几十个鬼子,但也离神枪手还有一定的差距。
三、150米外击毙三名日军有多难
150米名准确击中日军,而且全部是头部,不是困难,而是非常难。
首先,这把枪并不是赵刚的“专用枪”,他只是随便挑选了一支步枪而已。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清楚,在部队都是专人专枪,自己的武器自己维护、保养、使用,因为每个人的射击习惯不同,这样才能够保证射击效能。
有经验的射手,在用不熟悉的枪射击时,第一枪往往是用来标定射击的,一般打个两三枪就基本上摸清这把枪的弹着点了。能够拿别人的枪首发命中,这不仅仅是天赋好,而是天赋极其出色了。
此外,我军当时并没有制造步枪的能力,士兵装备的步枪都是缴获伪军和日军的,基本上都是汉阳造老套筒、三八大盖等。在战争时间这些步枪发射的弹药量,早就超过了枪管的理论寿命,例如膛线磨平、枪管变形、强度下降等,根本无法保证射击的精度。
在残酷的战争中,一把枪不知道有多少人使用过,枪的状况根本无法保证。有时候步枪被当成棍棒使用,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也就是说,赵刚拿着一把老旧、不知道状况的步枪,连续击中了日军头部,李云龙能不惊讶吗?
结语:许多人可能觉得150米没多远,打中人也不稀奇,其实只要自己去试一下就知道了。
在许多连队,最简单、最入门的卧姿有依托100米精度射,用着比汉阳造先进得多的562、56、81,5发子弹打不到40环的大有人在,可见精度射有多难,150米外的人,在瞄准具中看起来,其实就那么大一点儿。
况且,赵刚所用的步枪,是一栓一射,更是难上加难。但是,剧中还有比赵刚更厉害的,楚云飞曾经用手枪射中麻雀,这可比赵刚厉害多了。
楚云飞也曾经用一支步枪干掉了叛变的钱伯钧,钱伯钧连枪都没有抽出来就被击毙,可见赵刚的“快枪手”真不是吹的。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要看对什么人来说。
如果赵刚只是普通士兵,150米3发3中,又是在激战中,是非常牛逼的。
但如果赵刚是受过专业训练的神枪手,150米3发3中还是完全可能的。。
很多人电影看多了,认为二战期间的交火,就是一发子弹击毙一个敌人,无论距离远近。
很多人不知道,解放军长期将射击距离定为100米。
为啥?
采用机械瞄准具,在200米距离上准星已经比标准的半身靶要大了,射击基本就是依靠感觉了。
况且,就算你瞄准的很厉害,只要手稍微一抖,就不可能击中200米距离的靶子。
即便是今天要求最高的美国海军陆战队,要求450多米精确射击考核,但自动步枪是要配备瞄准镜的,不然也不可能有效击中。
大家算一算,赵刚打的是150米的敌人机枪组,肯定是趴着甚至蹲着的。
也就是说,敌人其实比靶子还小,射击难度更大。
其实,如果说赵刚是比较优秀的射手,采用精度较高的步枪,仔细瞄准以后一枪击毙一个敌人,还是完全有可能的。
你要说连续三枪打倒三个敌人,难度就很大,可能性是比较低的。
更别说,赵刚是随手拿了一支枪,三枪都击中敌人的脑袋,更重要的是敌人还在移动,实战中这根本就不可能。
电视剧而已,有些夸大很正常。
其实,赵刚还有更牛的:他说能在500米的距离上将敌人暴头,李云龙听了半信半疑。赵刚用一支三八式步枪稍加瞄准,就准确的命中了500米外的敌军炮手,李云龙看得目瞪口呆,从此对赵政委是心服口服。
三八式步枪的精度射程为400多米,再远的话子弹就有明显偏差。
原则上来说,500米距离不用光学瞄准具,一枪击毙敌人的可能性极低,甚至有瞎猫碰到死耗子的感觉。
即便是视力极好的人,500米距离看敌人就非常小了,用机械瞄准具进行瞄准难度非常大。
二战中,狙击手的作用并不大,充其量只是特种作战,骚扰敌人,瓦解士气而已。
我们以柳德米拉为例,这个苏联女狙击手宣称狙杀309名德军,但德军仍然她最多击毙了几十人。
且不谈战绩真假,就算真的击毙309人也不算什么,对德军来说一顿炮击也能造成这种伤亡,斯大林格勒的苏军任何一次冲锋,都会损失这么多人。
而且,这些苏军狙击手均是使用专业狙击步枪。
大家注意,电影《兵临城下》的瓦西里第一次用的是没有瞄准镜的步枪,他只能保证在100米内射中敌人头部。
很多人不知道,志愿军狙击手张桃芳,最初战绩非常不好。因为他的步枪就没有瞄准镜,远距离射击瞄准困难,还要计算提前量。
实际上,张桃芳的狙击同二战期间是不同的。二战期间狙击手往往相距四五百米以上,远距离狙击。
而官方记录:张桃芳的射击距离多在400米以下,100、200米的不少。较远距离如800米的仅有寥寥数次,且成功次数不多。他所在的位置是上甘岭597.9高地(即美军的三角高地)上宽度约30多米的班阵地,共有五处射击位置。他回忆的四次狙击经验,四天各打死(中)一名、三名、两名、一名。每次目标的警觉性都不低,或不定向不定时地观测,或有惑敌闪躲的动作,更布置有假人。他都需耐心等待。 他遇见至少一名狙击手(虽不清楚有无使用瞄准镜)尝试反制他。
可见,张桃芳大部分狙击就是一二百米。
而即便是张桃芳如此优秀的射手,在32天内射击442发毙敌214名,也就是一天平均射击13.8发毙敌6.68名,命中率48.4%。
试问,狙击高手张桃芳尚且只有48%的命中率,赵刚是什么来头?
后羿转世?
亮剑中政委赵刚150米连开三枪击毙三名日军机枪手,很困难吗!
题主说的不错,距离150米的目标甭说手枪,就是步枪也很难打准目标。
当时亮剑中的赵刚使用的驳壳手枪,众所周知驳壳枪的有效射程也就是70多米,比一般手枪在射程上多出20米,因为驳壳枪的子弹比一般手枪的子弹直径大。
影视为夺人眼球,往往在排戏时做一些夸张动作。比如说杨子荣打虎上山哪场戏中,描写杨子荣一枪把一只大老虎打死。现实中用手枪打老虎那是不容易的,七十年代时我的一位战友他是全师出名的神枪手,有一次在上岗的路上碰到一只金钱豹,用冲锋枪给豹子打了几个回合,最终打了几个点射才总算把豹子打死。可想而知打一只虎有多难。关键是老虎豹子这种野兽动作太灵敏,来不及开枪它就把你瞬间扑倒咬住脖子,使你归西。
为啥说步枪在150米处也难以瞄准目标呢?因为我在部队打靶时,都是距离靶100米处,距离150米处我们的肉眼就看不清靶的中心。因此狙击手给枪上加装瞄准镜,有了瞄准镜那1000米也能打准目标。可惜抗日战争时期我八路军不具备这种装备。
所以综合上述《亮剑》电视剧中的赵刚用手枪,在距离日本鬼子机枪手150米处,连开三枪打死三名日本兵那是演戏的艺术加工,现实那是不容易,很难做到。
谢谢邀请。我打过上千发实弹,谈谈感觉。首先,150米并不是太远的距离。我军训练还有200米的设置。在这个距离,只要受过良好的训练,枪法精准,打中人形目标并不难。
其次,三八大盖步枪很精准,6.5步枪弹初速很高,在150米距离完全有狙击步枪的精度。
第三,好的射手其实在近距离已经不完全依赖瞄具了。只要能看到弹着点,心里虚拟弹道就形成了。只要开了第一枪,后面的不看瞄具都可以命中。
所以,赵刚用机械瞄具打中150米外的敌人机枪手并不是太难,只是连续打中三个有些戏剧化。毕竟敌人看到有狙击手也懂得隐蔽
《亮剑》中,赵刚150米外无倍镜爆头日军,现实可以做到吗?
《亮剑》说的150米爆头应该是有难度的,但不是做不到。小时候我听我爷爷说过我们村一个神枪手,叫韩俊才。那时候他和我爷爷都是区小队的战士,这个人打枪几乎弹无虚发,附近很有名。有天坐在我们南山下树林里潜伏,突然看见南山顶上出现个人影,太阳下闪光,肯定是鬼子,戴着钢盔呢。小队里有个爱打赌的说,韩俊才,你枪法准,能打中山上那鬼子不?打中了我给你两瓶酒。这韩俊才说那我得看看。三八枪拉拴上膛啪一枪,那鬼子轱辘就掉下来了。这下潜伏暴露了,回来三个人都受处分了。按我爷爷说的位置,那个狙击位置离鬼子站的有三百来米。
抗战中远距离狙击最有名的是在庐山被国军一位班长爆头的日本所谓军神101师团的饭冢国五郎联队长。这逼喜欢出风头,东京记者拜访他。他拿出军神的派头,在将军阵前上蹿下跳,猖狂不已。对面叶肇的160师兄弟看着恨的牙根痒痒。可是大家用的都是汉阳造,有效射程500米,够着这家伙费劲,正在这时,过来几个老兵,为首的是个班长,老兵油子,用的三八大盖,有效射程800,而且这哥们枪法好。听到这事他说他奶奶的老子打他一枪试试。对面这饭冢耍到高潮,那催命鬼记者正鼓动饭桶,您在战壕上摆个pose,让帝国人民知道您英武大大滴。饭桶一听正合吾意。于是这家伙嗷嗷叫着跳出战壕,双手舞动军刀。就在他pose拜好一瞬间,鬼子记者按下快门,对面我们国军老兵手里的三八大盖也冰勾一声响了。饭桶的闪亮钢盔就多了个洞,这家伙满脸疑惑的栽倒战壕里嗝屁了。所谓军神也成了一个笑话。据史料记载,这位国军击毙饭冢距离有几百米,具体不详,但是肯定超过了赵刚政委的150米。
电视里面是说一百五十米?一百五十米给把三八步枪,跪姿射击,我也十拿九稳啊。实战中这都做不到的该退役处理了。一百五十米射击,对三八步枪来说,说是近距离射击毫不为过,对任何步枪来说也都是一个非常合适、非常舒服的射击距离。
这个距离上,别说步枪,用盒子炮打死日军,我都觉得算不上高手,只能勉强算优秀。电视里赵刚赵政委是靠这一枪立威的,事后还说以前的训练教官夸他有狙击手天赋,我也忘了电视里具体是说赵刚打了多少米,但记得他打的是要放小钢炮的日本鬼子,综合这些因素,我觉得五百米比较合适,这个距离上,没有倍镜,跪姿射击相对固定目标,一枪毙敌的成绩,能镇住一帮老八路,那才算说的过去,要不然光是小鬼子拿小钢炮,跑到阵前一百五十米的地方架炮射击就说不过去呀,不成抗日神剧著名硬伤了?
小钢炮好歹得架到轻机枪射程之外去吧?一百五十米单腿跪那里放炮,但凡训练射击开过三枪的人,趴地上随便找个东西架好枪,多半就能打死小鬼子炮手。打过两仗的老兵,任何一个都能确保打死他,绝对不会有例外。在李云龙团面前这么干的话,就不怕有人摸近前一点,朝炮位甩手榴弹?总之实战里一百五十米,太近了!双方都到这个距离,指挥官都该通知大家上刺刀了!
我出身军人世家,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能,肯定能,而且很多人都能。
我先拿我自己说说。现在的人感觉这个150米无瞄准镜爆头困难,主要是因为视力问题。现在的孩子很可怜,都是应试教育,小小年纪就戴上了眼镜。
而我们那个时候是素质教育,大家在大自然茁壮成长,视力根本没有问题。我上学的时候找我的女朋友,站在桥上,放眼一望,就看到并分辨出至少1.5公里外的女朋友。因此,我相信《亮剑》那时候的人,视力肯定更达标。
至于说射击。对于我们这些大院长大的孩子,从小就摸过枪,对射击并不陌生。我在军训的时候,还闹过笑话。教官来自部队,当然和我们这些部队大院的孩子自来熟,平常当然和我们打成一片。
在实弹射击的时候,我第一个开枪,枪声一响,对面就晃起十环的旗子。我还没有来得及得意,就听到教官大声的喝彩,“好枪法,十环啊,可惜打到别人的靶上去了。”第一次射击本来想出个彩,结果一个乌龙,给闹个大红脸。
《亮剑》里赵刚用的是三八步枪,这种步枪的特点是精度高,子弹稳定性好。根据我的经验,如果让我用这种步枪射击,我肯定能够集中150米外的目标,但是爆头我是不敢保证的。
不过,我不能保证爆头,并不能说别人不能爆头。就我所知,我的一个亲戚就肯定能够做到。他本来是我的小说里面的素材,但是,他强烈反对把他写出来,不愿意抛头露面,我只好在这里把他匿名了。
他是我国三大主力集团军之一的射击比武第一名。现在他过去的弟子也早就是师爷级别了。当年他用的枪五六式半自动步枪,这种枪是根本没有瞄准镜的。他可以用这枪在晚上二百米外打碎点亮的灯泡,至于150米外爆头机枪手对于他根本就不在话下。
我们一起探讨过,只有打电线杆上电线是打不断的。因为电线杆上的电线有弹性,子弹带不住劲。一般电线断了,大多数原因应该是电线杆倒了或者打瓷瓶带断的。
他不允许我说他在部队上的事情。我就在这里来一段他转业后的一个小故事,给大家逗个乐。他在转业后,到了地方上一个工厂上班。由于刚去,还是部队转业的,便让他暂时到武装部帮忙。
正好一年一度组织民兵训练,他就带队去了。教官是部队的一个班长,由于来自王牌军,有点架子。可他在我亲戚眼里就是个新兵蛋子,不值一提,也没有理睬他。
结果有一天这个班长对我的亲戚有点忍不住了,就跟他说,你为什么不参加训练?我亲戚说,在部队上早练腻了。这班长指着别的人说,他们也是部队下来的,他们能够参加训练,你怎么不参加?我亲戚说,我跟他们不一样,他们才当了几年兵?
班长看看我亲戚那副不屑一顾的样子,脸上有点挂不住。说,那好,看起来你也是个老兵了。咱们比比枪法,你要是比我强,你就不用参加训练。我亲戚不愿意。后来一群人起哄,那个班长说,那好,我再加一条烟。我亲戚无可奈何的答应了。
那个班长确实有两下子,他应该是对自己的枪法有信心才提出来比枪法。他精心立了个靶子,我亲戚让他先打,他十枪打了十个十环。然后让我亲戚上。
我亲戚上去一脚就把靶子踢倒了。说了一声,碍事。然后让拿十个酒瓶子来。紧接着一个速射,十个酒瓶子应声而碎。那个班长输得心服口服,从此见了我亲戚一口一个前辈,讨教射击要领。至于说酒瓶子比靶子不好打,这我不必解释了吧。
我这亲戚后来跟我说,学了这门手艺,没有上成战场,白瞎了。但是,有了部队勇当第一的经历,他很快转行成了业务骨干。后来他在网上看到个狙击手处置非常事件的新闻,跟我说,如果那个狙击手是我的话,在他打一枪的时间,我能打三枪,还绝对命中。
从我亲戚身上,我可以感受到,这个世界上,没有最强,只有更强。尤其是在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里,藏龙卧虎,能够用五六式半自动打出带瞄准镜的精度,只有我们的解放军能够做到了。
因此,赵刚的150米外爆头日本机枪手,我是绝对相信能够做到的。不过战场上要求的是杀伤敌人,爆头是没有必要追求的,这个情节是电视剧的艺术加工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歼灭日军150多万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歼灭日军150多万人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