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居民存款减1.11万亿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居民存款减1.11万亿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0月末结构性存款余额为10.34万亿,相比上月下降5035.78亿。你怎么看?
谢邀。监管部门相继出手,整治了“假结构性存款”,相较于前几个月的余额,结构性存款总体规模的确是有所下降的。
中国银保监与2019年10月18日《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的通知》,其中明确了监管部门要加强结构性存款合规销售;强化信息披露,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加强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依法依规采取监管措施或实施行政处罚。
在结构性存款火爆的背后,“假结构性存款”问题频出,主要出现了产品运作管理不规范、误导销售、违规展业等问题。说白了,银行就是利用结构性存款保本的特点,将其变向包装成保本理财,这点与法律条款起了冲突。
结构性存款保本+高额利息,在法律关系、业务实质、管理模式、会计处理、风险隔离等方面都有着极强的风险。
综上所述,正是因为以上的种种原因,在监管部门重拳打击下,“假结构性存款”得到了初步的规范,结构性存款余额下降,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应该是正常现象,九月末是银行季度考核的关键时点,都会冲业绩,十月份略有下跌正常现象。可以分析一下具体情况,看看存款去向,和企业再对接了解一下,是不是正常使用,如果是被其他银行挖墙脚,就要有所应对。
什么是结构性存款
在普通存款的基础上嵌入某种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是各类期权),通过与利率、汇率、指数等的波动挂钩或与某实体的信用情况挂钩从而使存款人在承受一定风险的基础上获得较高收益的业务产品。
10月末结构性存款下降,主要说明了:
一 监管加严,“假结构性存款”将出清
10月18日,银保监会发布实施《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的通知》,同时设置过渡期12个月。
通知要求,过渡期内,可以继续原有的结构性产品,但应该严格控制产品存量,并有序缩减,对于过渡期结束前,应当及时整改,到期后兑付或结清。
过去市场上,出现了很多“假结构性存款”,这些假的结构性存款,属于表外资产,表外资产很难受到监管,因而,银保监会此举是为了加强监管,规范存款市场。
二 实则防止高息揽储
资管新规之后,保本保息产品发行受阻,为了规避监管,部分中小银行通过“假结构性存款”,代替保本理财产品,实则是属于高息揽储。银保监会对高息揽储这样做法是不允许的。
三 中小银行受影响大,大行普遍影响不大
10月新规规定,商业银行发行结构性存款,应该具备普通类衍生产品交易资格,而大部分中小银行只具备基础类衍生产品交易资格,部分中小银行没有普通类资格,因而会收缩结构性存款。大行普遍都具有这资格,因而影响不大。
银保监会的举动是在于进一步防范金融风险,将表外资金回归表内,更能加强监管。
一个老百姓储户喜欢的好产品,就此要衰落了。从2019年上半年开始,监管部门就屡屡放出信号,要整顿结构性存款,尤其是整顿假结构性存款。到了下半年,随着2009年9月份194号文《关于开展银行保险机构侵害消费者权益乱象整治工作的通知》文件的颁布,正式开启了结构性存款整治工作。在十月十八日银保监会又专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的通知》,现在结构性存款的规模缩减,就是监管整治的效应。
银行结构性存款作为2018年出台的资管新规下的,保本理财产品的替代品,从18年到19年,成为了最受欢迎的网红产品。最高年化利率可以达到6%。规模增长也是非常惊人,短短两年时间,总规模就翻了一番。他作为资管新规下的过渡产品,确实受到大家的欢迎。
其实结构性存款产品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创新型存款产品,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存在,但是因为利率的不确定性,以及利率挂钩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复杂性,让银行的客户经理也很难讲得清楚,更别说储户理解了。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是一个小众人群知道的储蓄存款。
但是在2017年开始,银行内部将此产品开始创新,出现了假结构性存款,他最大的好处就是利率上限达到条件非常清晰明白,在储户购买时,基本知道是否能得到最高上限的利率,不需要再等到产品结束后,要看金融衍生产品的实际效果,才能确定实际回报利率。那么这种就叫假结构性存款。一般会有两个利率告知一个下线保底,一个上限达到,只要不出现极端情况,一般储户拿到的都是上限利率。在这样的情况下,储户的购买热情一下子高涨百倍,成为了中小银行吸收存款的好工具,上线利率也在不断突破,最高曾经达到过6%。
到了2009年,监管开始注意到结构性存款变相突破存款上限,高息揽存的事实。在多项重磅文件的打击下,假结构性存款开始越来越少,真结构性存款如果要发行,商业银行也必须取得金融衍生品资格交易资格。而目前国内仅有百十家商业银行有此资格,过去发行结构性存款的主力城商行,农商行都会受此影响,不能再继续开展此类存款业务。
但是结构性存款作为保本理财产品的替代过渡产品,意义非常重大。他的产品期限从两个月到两年之间,完美的符合了投资人的资金流动性需求。同时本金保底,利率浮动,也是满足了相对保守的投资人的安全诉求。所以可以展望,在未来假结构性存款逐渐退出市场之后,结构性存款市场规模会逐步稳定,并在商业银行取得资格之后还会继续扩张,但是利率可能逐步就会规范在5%以下。他会与大额存单成为未来存款市场的主力存款品种。
以德先生看过来,真结构性存款的产品设计确实相对比较复杂,一般储户也确实看不懂,那么未来在购买时还是要仔细分析和揣摩,咨询相关专家之后再行决定。假结构性存款虽然监管认为违规,但是老百姓明白易懂,简单粗暴,真是个好产品啊。
德先生讲金融和理财,由专业变得通俗。带你一起看透金融逻辑和理财中的所有门道。觉得好关注我!再多点点赞。
银行万亿存款“不翼而飞”,对此你怎么看?
看法很简单,储蓄率直线下降,无非就以下几点。
1、高房价:房价高企,很多城市的所谓中产阶级都将钱扔在房子上,看似每月拿着高薪,但实际相当部分钱用来还贷款了。而买一套房子,只要是普通工薪阶层,基本上都得把上一辈老人的积蓄花光,否则能拿靠年轻人自己拿下一套天价房。至于买不起房的,那也没好到哪儿去,因为这钱不得不抽出一部分扔在房租上。
2、高消费:现在的年轻人根本没储蓄观念,基本都是月光族,每月有多少用多少,严重的甚至啃老,花完自己的再花老人的。每月消费完全不是按照自己实际的经济收入来进行,先享受了再说。一月收入不过万,却还要高消费,养车、买名牌包包,高级化妆品,各种衣服鞋子买买买。
3、来钱容易:这里说的来钱容易指的是各种赊账消费,信用卡、消费贷,现在网贷流行,没钱了直接贷款一下钱就来了,实在是太容易了。除了P2P网贷、还有互联网金融、还有银行等等,均都有推出网贷产品,这些大大助长了超前消费。
4、虚荣攀比:现有的社会价值观出了问题,相互之间比的是谁会玩,谁用的东西更好,奢侈品名牌你有我也要有,完全不顾自己的实际经济能力是否能支撑起这些消费。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各种买买买。钱不够了就消费贷,甚至走上裸贷这种路。
各种因素混合在一起后的结果就是国人的人均储蓄率直线下降,如果用题主问题描述中的话来说,就是大家没钱了。
之前曾看媒体的消息称,目前国内有一半人是零储蓄,可以说这个数据很吓人。这也意味着有相当数量的国人一旦失业,就成为无经济来源的人,将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
感谢阅读,给点个赞鼓励下吧,欢迎关注【NB下载】,谢谢!
存款下降最直接的原因信贷收缩了。
存款这东西不管怎么倒腾,都是从这家银行搬到那家银行,就算是所谓理财也不过是借给某家公司方便它买东西,结果钱依然会被存在某个收款公司的银行账户里。
说完基本概念,就要给各位普及一个基本知识,钱除了一部分是人民银行发行出来的,大部分都是通过银行的信贷系统膨胀出来的。任何一笔钱A存在银行,但是银行要盈利就要贷出去为银行产生效益的,贷出去的款无论是流动资金还是货款,都还是会存在了另一个银行账户里变成存款B(因为存贷比最高75%,也就是说B最多是A的75%)。然后被B又经过一轮贷款变成存款C。理论上依次循环直到数字小到不能再操作比如1块钱,累计产生的存款将是存款A的十倍左右。
接下里存款蒸发的原因其实就很简单了,这个循环被打破了,银行觉得市场风险开始加大停止了一部分信贷,整体存款就会缩小。
4月份有清明节,一个清明节人均花费930块钱不要奇怪,要怪的可能是油价太高,物价太贵。
估计8月份或者9月份也会数据不好,因为现在虽然是免费教育,但是比我们小时候收费教育好像贵很多。
中国房产市值450万亿,居民存款170万亿,对此你怎么看?
记得近期有篇文章说,国内房地产掏空了居民财富。虽然对于这一观点,似乎存在略有夸大的说法,但实际上,近年来房价过于火爆的表现,却导致越来越多的家庭,深陷供房还房贷的漫长过程。与此同时,居民存款的波动,多与购房偿还房贷等因素有关。此外,对于国内部分地区的房地产,已经远远超出了居住的属性,甚至被赋予了投机炒作,乃至囤房增值的属性,这已经起到了扰乱市场正常运行秩序的影响,对国内房价以及居民生活的影响还是比较深刻的。中国房产市值450万亿,居民存款170万亿,同时仍需要看居民杠杆率情况,实际上当前国内居民对房地产的痴迷程度非常明显,但这并非正常的现象,引导房产价格理性回归,降低居民的潜在杠杆率,这也是提升未来经济风险防御能力的关键所在,而对于当前国内的房地产价格,其波动率高低,却牵动着亿万家庭的财富命运。
房地产的繁荣和捉襟见肘的存款
中国房地产的总市值达到了450万亿人民币!而我国目前的人民币存款余额大概为170万亿,其中住户存款约60万亿,人均仅4万元!
房地产市值是住户存款总额的7.5倍!全国人民的钱套在了房子上。
是全年GDP的5.5倍!全国人民劳动一年买不了市面上的房子。
是广义货币M2的3倍!市场上所有的钱买不了市面上的房子。
房地产透支了全国的消费,老百姓存钱是为了买房,不敢消费,拼多多带动的“消费降级”是不敢花钱的缩影。
房地产的增值统计不在通货膨胀指标中,CPI中是柴米油盐的价格指数,每年仅有3%的变化,而房子的涨幅十年翻了多少倍?
房地产像黑洞一样吞噬了辛苦劳动的人的财富,辛苦劳动的人看到敢于贷款加杠杆的人通过买房赚了自己一辈子的钱,清华毕业证书不敌旁边华清嘉园一套房,全部的教育和知识被颠覆,读书无用论大行其道。
没买房的人盼望房子涨,如果房价跌就让他们的奋斗失去了意义,所有买了房的人盼望房子涨,因为可以每天看到自己的资产升值。
所有人盼望房子涨,房子也会一直涨。
房产市值450万亿,居民存款170万亿(这其中还包含了企业存款余额),如果把一个国家看作是一个大的家庭或者企业,这样的资产配置显然是不合理的,固定资产占比是现金流的2.5倍多,这大致反映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房地产泡沫过大:
看到上面的数据让我想起了90年代的日本,那时,日本的房地产市场与我们当前的房地产市场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时东京的地价相当于整个美国的土地价格(注:美国的面积是东京的1.5万倍),于是有日本人就放出豪言要买下整个美国,只是最后被无情的打脸!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目前我们的房地产市值高达450万亿,而2017年我们全年的GDP总值也不过82万亿,固定资产价格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过大,房地产泡沫越来越大,对于整个经济的发展是个巨大的隐患。
二、经济增速放缓,居民收入增速放缓!
曾几何时,中国经济长期保持着8%以上的增速,而最近几年中国经济增长明显放缓,不仅破了8,也破了7,反映在个人家庭上就是:居民收入增速放缓,收入增长慢下来了,而物价却在不断上涨,最后居民存款自然就变少了。
三、消费能力减弱:
数据显示,自1979年至2018年这39年间,我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同比增速从未跌破9%。据央行数据显示,今年8月,我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同比增长8.3%,创40年来最低。而7月份银行存款余额更是出现了负增长,存款减少了2900亿。
老百姓的存款变少,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消费能力的下降,没钱消费了,最终的结果就是制造业发展艰难。
四、负债率急速上升:
老百姓手上没有现金消费,而又不得不消费的时候,于是很多家庭选择了负债消费、超前消费,不管手上有没有钱,房和车是必须要买的,首付贷和分期付款盛行,据统计的数据显示,2017年居民债务占GDP的比重达49%,而2007年这一数据是19%.
以上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性建议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居民存款把前面那个1去掉,近70万亿。另100万亿是政府和企业存款。
目前居民的银行贷款近50万亿。净存款与日俱降中。
当然还有股票理财等流动资产,可也有网贷高利贷等流动负债。
股市每年几万亿,楼市每年13万亿,消费每年30万亿,等居民接盘的太多。
有几点思考,1 房产市值怎么算?也就是房产的市场价值?市场价值是由供需决定的。具体需要做评估。 所以所谓的450万亿的市值,是谁的市值,反正不是老百姓的。450亿如果是规范开放市场运行的结果,无可厚非,但很明显这不是。 2 老百姓的170万亿,是目前存在老百姓手里的货币。 这个国家可以通过手段增加。 3 一个国家的供需总体是需要均衡的,这就是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的存在价值。 所以通过经济手段,把450亿的地产及相关行业的价值降到150亿为何不可? 把居民存款增加到450亿,为何不可? 4 总体上说,这是调经济的结构问题,而不全是市场运行的结果。 把这个调整作为看得见得手辅助看不见得手的首要任务。 否则任其发展,会导致经济崩溃。 影响政治经济和民生。
数据显示,7月份居民存款减少了1.36万亿,这些存款去了哪里呢?
7月份居民存款减少了1.36万亿,这些存款去哪儿了呢?
减少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一、可能流入了股市。
经过个人统计,6月份沪深股市交易金额298728亿元,7月份沪深股市交易金额300948.83亿元,7月份交易金额比6月份仅多2220.83亿元。
这说明就算有部分流入股市,流入的金额也不会太多,顶多1000亿。
二、经济和疫情原因,导致很多人失业在家开始坐吃山空,甚至吃老本。
不可否认经济下行和疫情原因导致很多小微企业破产倒闭,据天眼搜集到的数据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有46万家公司倒闭,包括运营执照被取消的,以及自我宣布停止营业的公司,还包括26000家从事出口的企业。
又据企查查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共关闭注销中小企业及个体工商户301万户。
今年应该更多。而大量的企业、实体店破产倒闭,必然会让很多人失业,这部分失业的人没了收入,只能吃老本,导致居民存款下降。
个人认为这个是主要原因。个人在当地农贸市场做个调查,自从猪肉涨价疫情开始,当地的猪肉消费量,不及原来的一半,主要也是因为收入减少的原因,甚至波及到了早餐店。
本地前几年年年发的公务员的年终奖,这两个也无法兑现了。
三、买房首付款。
从人民银行公布的7月份金融统计数据来看,7月份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0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905亿元。其中,住户贷款增加4059亿元,而中长期贷款占了98%。
又有数据说7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金额同比分别下降8.5%和7.1%,环比分别下降42%和40%,跌至近一年最低。
很显然中长期部分是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那么,就有可能是购房付首付款导致居民存款下降,但也不会超过2000亿,从住房销售面积和金额下降来看,购房的资金有一部分,但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并不是下降的主要原因。
四、投资理财
从银行业理财托管中心发布的数据来看,6月末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达25.80万亿元,同比增长5.37%。
同时,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达到6137.73万个,同比增长137.71%
七月末理财产品存续规模没有查到,但查到全国银行理财发行量5182款,环比下滑1013款。这个数据说明理财产品存续规模7月份可能也是下降的。
当然,银行6月份为了冲存款时点数,可能会把理财产品设计在接近6月末那几天到期,把大量到期理财产品转变为居民个人存款,而七月初又转变为理财产品,导致居民存款下降,从个人在金融系统的经验来看,这个数据应该有上千亿。
五、富豪移民,留学等原因导致居民存款下降。
越来越多的富豪纷纷加入移民行列,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资产的流失。据数据统计,2018年我国约有1.5万名富豪进行移民,相比于前一年增长了一半,这个人数在世界上也是最多的。
金融投资报8月发布的文章也显示,近几年国内转移国外的离岸信托资产也是上千亿,像马云、雷军、刘强东这类企业家,均有自己的离岸信托。当然,也不是所有的离岸信托都是为了移民,但其中部分必定如此。
但这些都无法找到详细的数据进行分析,留学的情况也如此。
总之,由上面的数据分析可知,居民存款减少的主要原因一是疫情、电商和经济下行的影响导致很多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关门倒闭,大量人员失业开始吃老本;二是大量富豪移民,转移资产;三是银行为冲存款时点数把理财产品集中到6月末到期变为存款,7月初又转化为理财产品导致存款下降;还有少部分流入了股市和买房。
以上仅个人的粗浅分析,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居民存款减1.11万亿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居民存款减1.11万亿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