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居民存款减1.11万亿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6个相关介绍居民存款减1.11万亿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大量居民存款“流出”,总值已超过万亿,民众们的钱都去哪了?
县城卖毛坯房一百万,还差银行五十万,小子结婚还要准备五十万,工资就四五干,一个工薪家庭三人全部打工,小子工资自己要攒着,谈女朋友及以后生活,老婆工资家庭日常开销,本人现50岁要还房贷至65岁以后才完,还要正常工作至70岁(自己老了备点零花钱)。
10月末结构性存款余额为10.34万亿,相比上月下降5035.78亿。你怎么看?
什么是结构性存款
在普通存款的基础上嵌入某种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是各类期权),通过与利率、汇率、指数等的波动挂钩或与某实体的信用情况挂钩从而使存款人在承受一定风险的基础上获得较高收益的业务产品。
10月末结构性存款下降,主要说明了:
一 监管加严,“假结构性存款”将出清
10月18日,银保监会发布实施《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的通知》,同时设置过渡期12个月。
通知要求,过渡期内,可以继续原有的结构性产品,但应该严格控制产品存量,并有序缩减,对于过渡期结束前,应当及时整改,到期后兑付或结清。
过去市场上,出现了很多“假结构性存款”,这些假的结构性存款,属于表外资产,表外资产很难受到监管,因而,银保监会此举是为了加强监管,规范存款市场。
二 实则防止高息揽储
资管新规之后,保本保息产品发行受阻,为了规避监管,部分中小银行通过“假结构性存款”,代替保本理财产品,实则是属于高息揽储。银保监会对高息揽储这样做法是不允许的。
三 中小银行受影响大,大行普遍影响不大
10月新规规定,商业银行发行结构性存款,应该具备普通类衍生产品交易资格,而大部分中小银行只具备基础类衍生产品交易资格,部分中小银行没有普通类资格,因而会收缩结构性存款。大行普遍都具有这资格,因而影响不大。
银保监会的举动是在于进一步防范金融风险,将表外资金回归表内,更能加强监管。
应该是正常现象,九月末是银行季度考核的关键时点,都会冲业绩,十月份略有下跌正常现象。可以分析一下具体情况,看看存款去向,和企业再对接了解一下,是不是正常使用,如果是被其他银行挖墙脚,就要有所应对。
谢邀。监管部门相继出手,整治了“假结构性存款”,相较于前几个月的余额,结构性存款总体规模的确是有所下降的。
中国银保监与2019年10月18日《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的通知》,其中明确了监管部门要加强结构性存款合规销售;强化信息披露,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加强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依法依规采取监管措施或实施行政处罚。
在结构性存款火爆的背后,“假结构性存款”问题频出,主要出现了产品运作管理不规范、误导销售、违规展业等问题。说白了,银行就是利用结构性存款保本的特点,将其变向包装成保本理财,这点与法律条款起了冲突。
结构性存款保本+高额利息,在法律关系、业务实质、管理模式、会计处理、风险隔离等方面都有着极强的风险。
综上所述,正是因为以上的种种原因,在监管部门重拳打击下,“假结构性存款”得到了初步的规范,结构性存款余额下降,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一个老百姓储户喜欢的好产品,就此要衰落了。从2019年上半年开始,监管部门就屡屡放出信号,要整顿结构性存款,尤其是整顿假结构性存款。到了下半年,随着2009年9月份194号文《关于开展银行保险机构侵害消费者权益乱象整治工作的通知》文件的颁布,正式开启了结构性存款整治工作。在十月十八日银保监会又专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的通知》,现在结构性存款的规模缩减,就是监管整治的效应。
银行结构性存款作为2018年出台的资管新规下的,保本理财产品的替代品,从18年到19年,成为了最受欢迎的网红产品。最高年化利率可以达到6%。规模增长也是非常惊人,短短两年时间,总规模就翻了一番。他作为资管新规下的过渡产品,确实受到大家的欢迎。
其实结构性存款产品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创新型存款产品,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存在,但是因为利率的不确定性,以及利率挂钩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复杂性,让银行的客户经理也很难讲得清楚,更别说储户理解了。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是一个小众人群知道的储蓄存款。
但是在2017年开始,银行内部将此产品开始创新,出现了假结构性存款,他最大的好处就是利率上限达到条件非常清晰明白,在储户购买时,基本知道是否能得到最高上限的利率,不需要再等到产品结束后,要看金融衍生产品的实际效果,才能确定实际回报利率。那么这种就叫假结构性存款。一般会有两个利率告知一个下线保底,一个上限达到,只要不出现极端情况,一般储户拿到的都是上限利率。在这样的情况下,储户的购买热情一下子高涨百倍,成为了中小银行吸收存款的好工具,上线利率也在不断突破,最高曾经达到过6%。
到了2009年,监管开始注意到结构性存款变相突破存款上限,高息揽存的事实。在多项重磅文件的打击下,假结构性存款开始越来越少,真结构性存款如果要发行,商业银行也必须取得金融衍生品资格交易资格。而目前国内仅有百十家商业银行有此资格,过去发行结构性存款的主力城商行,农商行都会受此影响,不能再继续开展此类存款业务。
但是结构性存款作为保本理财产品的替代过渡产品,意义非常重大。他的产品期限从两个月到两年之间,完美的符合了投资人的资金流动性需求。同时本金保底,利率浮动,也是满足了相对保守的投资人的安全诉求。所以可以展望,在未来假结构性存款逐渐退出市场之后,结构性存款市场规模会逐步稳定,并在商业银行取得资格之后还会继续扩张,但是利率可能逐步就会规范在5%以下。他会与大额存单成为未来存款市场的主力存款品种。
以德先生看过来,真结构性存款的产品设计确实相对比较复杂,一般储户也确实看不懂,那么未来在购买时还是要仔细分析和揣摩,咨询相关专家之后再行决定。假结构性存款虽然监管认为违规,但是老百姓明白易懂,简单粗暴,真是个好产品啊。
德先生讲金融和理财,由专业变得通俗。带你一起看透金融逻辑和理财中的所有门道。觉得好关注我!再多点点赞。
7月居民存款减少1.36万亿,老百姓的钱花到哪里去了?
从国家政策主导方向上来说,目前国内经济还处于一个恢复的过程,在国际大环境不好的同时,类似于之前四万亿投资搞基建的大投入缺乏,只能靠拉动内需促进消费来提振经济。如何让老百姓去加大消费力度,除去类似于发放各种政府消费券等形式的官方行为,国家一直在降息,无论是存款还是理财产品,导致一部分资金流向消费领域,一部分流向更高价值投资领域,如基金、股市等,导致银行存款呈现一个下降趋势。
整体经济大环境不行,再加上疫情,一有疫情就是大范围封锁,我一个亲戚是饭店厨师,自从疫情以来饭店就禁止堂食,生意几乎没有,然后所有员工就上一天歇三天的,工资自然也相应减少,但是吃喝拉撒不可能停啊,只能吃老本,压缩开支,这只是从个人看,从整个社会看,每个人都压缩开支赚不到钱,那不是恶性循环么?
老百姓的钱去哪里了,你问,他问,大家都在问。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也是大家都关心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其实,大家都知道钱去哪儿了,不就是买房子,买车了,教育孩子了,日常消费了吗!
第一、老百姓的钱一大部分购买了房子,包括房子家装,购买家具、家电等等。这一笔费用,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是一个人一生中消费最大的一笔钱,这笔钱需要奋斗一生,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才能赚到。现在,四五线城市一套房子需要几十万,省会城市大致需要上百万,北上广深一套房子需要几百上千万,绝大多数工薪阶层一个成年人月收入为三千元左右,不吃不喝需要多少年努力才能买到一套房子,这是一道简单的算术题,通过计算您就知道钱到哪儿去了。
第二、现在不少家庭都购买小桥车了。出门看一看,大街上、家属院,车辆已经成灾,已经到了没有地方停放的地步,马路上堵车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一般的小桥车都需要十万左右,算一算,普通人工作几年才能购买一辆小桥车?现在很多家庭都有小轿车,没有小轿车反倒不正常;许多人就是贷款按揭也要买车,到了发工资的时候,工资还没有到账,就要考虑按揭,您说钱到哪儿去了。
第三、现在虽然初中以下教育都是免费,但补习费高得惊人,补习文化课,练钢琴、练舞蹈等等兴趣学习,那一项不需要钱;上高中、上大学的费用也不低啊,您说钱去哪儿了。
第四、柴米油盐酱醋茶等日常消费,都需要花钱。
如此等等,买房、买车、教育养育孩子和日常消费,哪有钱存银行呢!
根据央行统计的数据显示,7月我国居民的存款减少了1.36万亿!
那么现在问题就来了,在经济依旧保持正向增长的背景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存款减少的现象呢?相信很多人都想到了,是的,答案就是因为市场上的房价出现了上涨。
根据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平均房价上涨了6.3%,目前是10485元/平米。房价上涨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就是,居民买房需要花费更多成本,这就是为什么居民的存款会出现减少的原因。因为大部分居民的钱都拿来买房了,或者是用来偿还房贷。
为什么敢这么说呢?因为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上半年全国楼市销售额以及销售面积都出现了上涨,这就说明上半年全国购房者的数量在增加。所以不管是购房需求还是月供都会占用居民一大笔资金,然后市场上的存款自然就会减少。
而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是因为居民的消费习惯改变了,很多人已经习惯了提前消费。最简单的例子i就是,现在的青年人在买东西的时候,都会习惯使用花呗,借呗之类的消费工具。所以每个月居民的收入有一大笔需要用来偿还上个月的债务,所以粗七年的人肯定会变得越来越少。
更何况,近两年因为货币放水的原因,市场上的物价也在不断上涨,这就让居民的生活成本出现增加,生活成本的增加肯定会让存款变少。
存款新增10.86万亿,居民存款掣肘经济复苏?储蓄行为怎么看?
不可控的因素太多,社会变化太快。房地产等大件掏空了两代人的积蓄,对风险还存在侥幸心理,真风险来临时发现活不下去了。所以痛定思痛,对标之前物质匮乏年代都挺过来,现在可以继续减少需求,降低欲望把钱存起来!
中国居民被一场疫情给打醒了,不浮躁,务实了,以前的狂热,超前消费坑了多少人,现在居民明白了一个道理,存钱是王道,因为,灾难来临的时候,只有自己有钱才能自救,所以,一切回归正常的生活,有钱就存着以备不时之需。
居民存款增加10万亿是定期存款吗?
居民存款增加10万亿,这个存款是包括定期和活期存款的。
今年所有银行理财都去除了刚性兑付,采取净值化管理,部分理财本金还亏损了,而存款安全性最高,所以普通老百姓都是选择银行存款。所以今年我国银行的居民存款较比去年同期有较大的增长。
一季度存款增加8万亿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经济在短期内出现了大量的储蓄行为,有利于资本积累和金融市场的稳定。
原因是,如果一季度存款增加8万亿,说明有很多人和企业都进行了存款的行为,这反映了人们对未来的经济预期较为乐观,愿意将资金用于储蓄,而不是进行消费。
这样的积极储蓄行为能够提高银行的财务状况,并为未来的投资提供了更大的资金来源。
同时,金融市场能够借此稳定其金融基础,从而确保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此外,存款的增加也反映了货币政策效果,在宏观经济政策调控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意味着银行业吸收了大量资金,这说明货币政策调控效果明显。货币政策一般通过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来调节经济发展速度和通货膨胀。如果经济发展过快,货币政策就会向紧缩方向调节,减少货币供应,让经济放缓;如果经济增长缓慢,货币政策就会向扩大方向调节,增加货币供应,以刺激经济增长。
存款增加了8万亿,说明银行系统吸收了数量巨大的资金,这也意味着央行货币政策调控明显扩大了银行体系的存款规模。在这种情况下,银行拥有更多的资金来扩大贷款规模,支持经济增长并应对冠状病毒疫情的影响。这同时也意味着未来银行利率和贷款条件方面的调整将备受关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居民存款减1.11万亿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居民存款减1.11万亿的6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