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美俄元首将会晤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美俄元首将会晤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安倍会见美俄首脑时的表现,普通日本人是怎么看的?
这个问题的潜台词就是安倍对美国和俄罗斯似乎低三下四。
如果真这么看,还是会产生一些问题的。
木叔先说说自己的态度:没必要用这样的态度去看日本,这不是一个看国际问题应有的正常反应。
如果说安倍见美俄似乎低三下四,那么很多外国高层见日本天皇也是低三下四呢。
看这张照片,奥巴马见天皇的照片,是不是用低三下四都不能形容了?
所以,国际交往的某一个瞬间的照片也好,某一个场景的特写也好,不能代表两国关系的常态。
如果谁只是从这里去解读国际关系,只能说是缺乏基本的分析能力。
再看这张照片,哈梅内伊穿着凉鞋来会晤安倍,是不是对安倍的不尊重?
其实如果你知道哈梅内伊就是这么打扮。
他见普京也是穿凉鞋,你还会说安倍对伊朗最高宗教领袖低三下四到都不敢抱怨对方穿凉鞋?
因此,木叔提醒各位,一定要从关系本质去看问题。也就是美国和日本、俄罗斯和日本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而不是被表面的一些瞬间所带歪了。
至于普通日本人怎么看?木叔以前就和留学生聊过,也和使馆的朋友谈起过。
至少木叔接触的日本人对这些并不特别在意。
留学生认为安倍在外交上没有问题就行,怎么表现和表达只要不损害日本利益就没事。
使馆的朋友认为,由于美国和日本关系特殊,所以安倍对美国表现的亲密无可厚非。对俄罗斯,日本只是在北方四岛问题上有所求,而且俄罗斯对日本也有所求,毕竟经济更好一些。所以谈不到安倍低三下四。
这个取决于你怎么看待安倍这个人。喜欢安倍的人,会认为他这是一种特殊的外交智慧,能屈能伸,为了日本的国家利益,可以放下自己的身段。不喜欢安倍的人认为他过于卑微,损害了日本的国际形象,让大国对日本予取予求,是一种耻辱。
从这个角度来看,民众怎么看其实并不重要,安倍的支持版块不会因此发生太大的变化。爱者恒爱,不爱者恒不爱。
回到我们的语境之下,就是如何以小事大和以大事小的问题。小国在面对大国的时候不能过于卑微,而要展现出自己的意志力和韧性。大国在面对小国的时候,不能过于霸道,而要关注对方的感受。这是外交技巧的部分,需要小心地处理。我认为,安倍在面对美俄的时候,他的身段绝对是够软的,但日本的外交谈判团队绝对是很强硬的,这两点要分开来看。身段软,不意味会无限地让步。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日本到现在还不能说是一个正常国家。一是没有交战权,二是受制于日美同盟体系的束缚,因此日本的外交风格和二战之前是有很大差别的。那时的日本,是敢于对美国拍桌子,一言不合就退出国联的。所以,目前日本的外交形态也处于“不正常”的状态,随着日本国家正常化的发展和大国心态的复苏,他们的外交风格未来也会发生改变。
日本可以称之为“动漫王国”。日本出产的一些动画片,不论是艺术造诣,还是娱乐性,都可令人称赞。许多艺术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其中最为值得称道的一个形象就是“忍者神龟”。
日本人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人,面对恶劣的生存条件,火山爆发,地震,海啸,泥石流,山体滑坡,暴雨连绵,冰雪覆盖等等大自然的暴力。日本人懂得只有“忍者”,才能天下无敌。
安倍晋三,出身豪门。也是日本政治门阀结合的产物。从小到大,接受的都是日本贵族礼仪教育。应该说安倍长得也算是英俊潇洒,风流倜傥。身上不乏男子汉气魄。这些内在的气质,是安倍能够成为日本历史上,任期最长的首相的重要原因。
但是,跑遍全世界,被称之为“俯视地球仪”外交的安倍,平时那也是庄严大气,颇有几分政治家的范。可是,每当安倍见到美国总统特朗普,俄罗斯总统普京,立马就让人感觉,安倍要是不去扮演“忍者神龟”,真的瞎了材料。
日本和美国,作为亚洲最重要的盟友。安倍和特朗普会面,已有十几次。然而,每一次会面时,特朗普都拿安倍不当干部。
安倍头一次会见特朗普,就被特朗普热情握手,给握得龇牙咧嘴。俩人在日本打高尔夫球时,安倍为了给特朗普捡球,摔了一个狗抢食,惹得特朗普开怀大笑。安倍却表现出来,只要你开心就好的大度。最近一次见特朗普,还被特朗普给挤下红地毯。安倍却表现出来的是,一脸的不在乎。
安倍会见他国元首,次数最多的人,莫过于俄罗斯总统普京。即使是普京去日本会见安倍,也让安倍苦逼等了三个多小时。普京会见安倍,就没有一次准时过。如果有的话,肯定能上国际媒体头条新闻。安倍会见普京,最夸张的一次,就是面带笑容,故意端起胳膊,一溜小跑奔向普京大帝,双手紧紧握住普京大帝的手,幸福快乐满心头。
日本媒体记者,在报道安倍会见特朗普,会见普京大帝时,一般都不会对安倍低三下四的表现,多给镜头。所以,安倍会见美俄领导人的那些囧事,在日本知道的不多。
日本普通民众,对安倍会见美俄领导人时,只关心他们会谈的内容。至于说安倍受到的委屈,受到的伤害,日本民众认为,作为一个日本国的首相,能够做个“忍者”,那是必须的。
如果说安倍晋三,能够给普京大帝跪下,磕头作辑,要回“北方四岛”。日本老百姓肯定会给安倍塑个金身,供奉庙宇。
日本民众老百姓,对美国心存敬畏之心,只要是安倍能够做到,让美国总统特朗普开心一刻。让美日同盟关系,变得亲上加亲。安倍就是被当猴耍,也是无所谓滴!
做日本人有点难。做日本首相很难,做到“忍者神龟”似的首相,难上加难。安倍瘪三真的辛苦你了。
忍气吞声、没办法。
安倍每次见美国总统,都要“受欺负”。比如第一次见特朗普时,被特朗普的手力按得花容失色。最近一次见特朗普的时候,又被特朗普排除在红毯之外。就算跟特朗普套近乎打高尔夫,自己摔了个跟头,特朗普不但不慰问,还在国际会议场合提起这段事取笑。
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时,安倍屡次被爱迟到的普京穿小鞋。一等就等半小时。
没办法,这些都被好事的日本媒体公布于日本民众眼前。日本民众虽然对自家政客不那么信任,但遇到这种情况,谁都会难受。但改变不了什么。
因为日本在国际社会就是美国的小跟班,被穿小鞋也无可奈何。虽然日本普遍不喜欢俄罗斯,但为了要回北方四岛,也只好忍气吞声。因为日本知道,普京和俄罗斯不好惹。
日本唯一敢狐假虎威的就是借美国的威风,在亚洲作威作福这一点了。每当这个时刻发生时,日本人估计也找回了某种“损失感”,很奇怪的民族。
特朗普会晤普京后,美俄关系会有转变吗?
普京以及与俄罗斯人不光干预了美国2016总统大选,而且还有欧洲其它国家的选举这一影响太“深入人心”了;
因此,仅仅一次“双普会“,美俄就可以缓和紧张关系;欧盟国家也都步美国的后尘,纷纷与俄罗斯改善关系是绝对不可能的。
只需要浏览世界各大报刊标题就可一见端倪:
周二,法国《世界报》(the Monde)的头版称: 川普是“普京最好的盟友”;
德国的《日报》Die Welt的标题是:川普让普京(办事)很容易;
芬兰《商业日报》Kauppalehti的标题是:俄罗斯1:美国0;
意大利的《意大利日报》(Corriere della Sera)表示,赫尔辛基标志着“美国向俄罗斯投降”;
意大利《共和报》(La Repubblica)看到了基于规则的战后世界秩序象征性终结;
法国《世界报》(Le Monde)称川普-普京让整个世界都看到了一种“危险的联系”;
德国《时代》Die Zeit周刊网站评论“川普是普京时盟友;
英国的《镜报》 the mirror称川普是“普京的狮子狗”;
《每日快报》(The Daily Express)则将川普称为普京的“新最好的伙伴”;“点点头,眨眨眼,冷战结束”;
看来,美俄关系真正有所扭转之时,应当是普京总统任期结束之日。
单凭特朗普仅在“特普会”上发个对“通俄门”调查的牢骚就被全美国政坛口诛笔伐来看,美国政坛建制派反俄的根本倾向没有转变,美俄关系短期内不会有太大的变动,仍会维持目前较为恶劣的情势。
自克里米亚、伊核协议、叙利亚、北约东扩等问题发生以来,美俄关系处于近十几年来的低谷,为了缓和继续恶化的美俄关系,特朗普才决定在芬兰赫尔辛基同普京进行单边长时间的磋商。从会谈时间和事后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中可以看出,双方确实出现了缓和的迹象,加深了个人关系,但相关具体问题仍存在分歧。
美俄关系的“症结”主要有两点:
症结之一是美国的“单边与霸权主义”同俄罗斯推动“多边与多极主义”的矛盾。自冷战开始以来,美国就一直凭借自身综合国力存在以维护自由世界为基础进行干涉别国内政的霸权主义行为。而由于小布什时期美国过于干涉导致国内赤字率上升,再加之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美国发展陷入停滞。这就导致民粹主义特朗普上台后,为维持美国现行地位而采取旨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单边主义行为。
而普京上台后俄罗斯综合国力得到增强,在地区事务上扩大影响力并奉行多边外交。除了以往欧洲传统外交领域,还拓展了东亚、南亚、中东等新兴地区领域的外交关系。在多边外交基础上,普京开始推动倡导多极主义,强调在维持自身利益的基础上参与或组织主要经济体介入的国际事务,反对一家独大。所以这就同美国的理念大相径庭,也决定了美国同俄罗斯不会有根本性的相向而行。
症结之二是美国传统政治精英基于冷战思维和霸权主义的对俄态度问题。自冷战初期的麦卡锡主义以来,美国传统政治精英始终在冷战时期采取对苏敌视的态度,假前苏联之手维护自身自由世界捍卫者的地位,而冷战期间阴云密布的核威胁同样也给美国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前苏联/俄罗斯就此被定性为足以撼动美国的国家。冷战结束后世界性政治危机也随之烟消云散,美国尽管一超独霸,但丧失战略竞争对手以维持自身捍卫者的合理性,所以美国传统政治精英重新审视潜在竞争对手,作为前苏联主体的俄罗斯映入眼帘。
自普京上台后,尽管在早期美俄关系达到新高度,但美国传统政治精英的敌视始终存在,并且通过格鲁吉亚和波罗的海三国的北约东扩进一步压缩俄罗斯生存空间。而在奥巴马时期,反俄似乎成为了政客们的一项每日必备政治上的任务。正是这种冷战思维在美国政坛的长期存在,导致了美国对俄关系的始终淡漠化。而政客们控制的舆论媒体,更是成为反俄思想宣传的急先锋。
所以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特朗普仅仅发个牢骚就被整个美国骂得够呛,以至于一项态度强硬的特朗普不得不专门召开发布会进行澄清。
所以基于这两个问题,即便总统有心促和,但无奈政坛不给力。而且共和党目前面临中期选举的竞争,不能太过于在对俄问题上失去民意。再加上克里米亚问题俄罗斯不容谈判,叙利亚问题双方针对政府军和反对派的意见分歧很大,欧洲问题没有共识。所以未来一段时间美俄关系恐怕仍将维持现状。
特朗普和普京正式在赫尔辛基会晤后,美俄关系在美国行政分支,也就是白宫层面会有进一步修复动作,但在国会、媒体和主流舆论场,不但不会改善,而且还会因为特朗普的处理手法出现倒退。
之所以会出现这类特朗普“多做多措”的局面,根本原因是美国目前国内的政治气氛,不允许理性地讨论俄罗斯。
虽然,普京和特朗普两人在赫尔辛基的几小时热络、高效,但俄罗斯对美国毕竟是严格意义上的战略竞争对手。
两人都互相展现出共同治理部分全球和地区问题的意愿,但其实也在感知究竟就是谁更需要谁?
客观上说,相对于普京,特朗普更有得出具体外交成果的强烈意愿。他更有这个需求。
特朗普与普京7月16号在赫尔辛基举行峰会,双方只携带翻译,进行了近两个小时的一对一会谈。紧接着,特朗普希望借一场记者会,彰显峰会成果,但却事与愿违。
历史上,美国总统与他国领导人只携带翻译进行会谈,往往是个人与双边关系的积极体现。
但对于完全缺乏互信的美国与俄罗斯,这样的会晤却适得其反,特朗普反而“倒贴”了一部分自己的支持。
由于特朗普拒绝当面谴责俄罗斯干预美国大选,反对者抨击特朗普叛国,自由派媒体称特朗普向俄罗斯投降,就连福克斯新闻等保守派媒体也批评特朗普软弱,总统本人、甚至整个白宫陷入了一场公关危机。
反对俄罗斯、反对普京,是美国国内政治认知中的一个“公约数”。
反对特朗普的媒体和政敌可以高姿态、堂而皇之地攻击特朗普,而不太会被戴上“政治抹黑”的帽子。也就是说,他们可以在俄罗斯问题上,“安全地”批特朗普的所有与俄修好言行。
特朗普极力否认他和普京见面有任何不妥,或他在会晤中有任何“叛国”行为。同时,还力促普京访问华盛顿。
国防部长马蒂斯在峰会后,第一时间和白宫幕僚长约翰•凯利,以及国安顾问博尔顿进行了密切沟通。马蒂斯7月27日说,特朗普与普京会晤后,美国的对俄政策没有改变。
马蒂斯证实了有关他考虑与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进行谈判的报道,这表明在建立美俄正常关系的意愿上,这位军人国防部长选择同特朗普保持一致。
白宫内部没有出现内部“反水”现象,但国会那边,对特朗普与普京的双边会晤心存疑虑,并在峰会后,立即要求国务卿蓬佩奥出席听证会向国会进行说明。
普京非常清楚美国国内在政治游戏。他也不停策应这特朗普,甚至帮他做球:邀请他访问莫斯科后。特朗普欣然接受。
为了更频繁交往,拿出具体成果,双方都力争再次会晤。
从总统外交权限来说,特朗普有权邀请普京到美国。但普京或许要考虑以什么级别访问,工作访问、正式访问还是国事访问,还是海湖庄园会那样的特别拜会?
现在看来,如果普京实现访美,规格也不会太高,至少不会获邀到国会演讲。国会众院议长瑞安、资深参议员麦凯恩在内的国会议员,都表示不会邀请普京到访国会。
在白宫,普京是受欢迎的人。
但出了白宫,普京恐怕要面对排山倒海的反对声。(完)
本来人们仅仅知道美国国内有个“通俄门”调查,对于特朗普到底是否通俄还是认为可能性不大,这仅仅是美国国内政党政治斗争的手段需要。谁知道经过特朗普和普京的赫尔辛基会谈,以及看到在整个会谈过程中特朗普的所有言行表现,可能都会不得不相信特朗普与俄罗斯有通俄的嫌疑,特朗普与普京肯定有着不一般的关系。
特朗普在记者会上讲话里外不分,没有原则立场胳膊往外拐,当面极力肯定普京的说辞。反过来否定指责,美国自己的所有情报部门的做法是错误的,从而激怒了整个美国社会。特朗普的行为,在美国掀起了轩然大波,几乎是国会共和与民主两党大多数议员,纷纷共同指责特朗普的不耻行为,前中情局局长布伦南甚至直斥特朗普的言行属于叛国行为。
整个美国社会,从国会到媒体都对特朗普无原则,不顾身份迎合讨好普京,贬低本国情报机构以及攻击盟友的行为,感到不能理解。对这次的欧洲之行特朗普对待盟友恶语相向,指手画脚,而反过来对普京却是温顺如猫。尤其使国会和媒体感到愤怒的是,美俄关系多年的恶化,特朗普称完全是美国的责任,是华盛顿前几任总统“多年的愚蠢”决定所造成的。
而美国政坛主流建制派一贯认为俄罗斯是一个邪恶国家,美国面对俄罗斯的交往必须要保持原则。 可以看出这次特朗普与普京的赫尔辛基会谈,尽管特朗普本人有修好改善与俄罗斯关系的强烈愿望,也不管特朗普是真通俄还是假通俄,但是肯定得不到美国国内强烈的反俄环境所容许。 毋庸置疑,美俄关系不会由于这次首脑会谈出现大的改善,其原因虽然十分复杂,但是总的原因美国与俄罗斯交恶太久。冰冻三尺,美俄双方根本没有互信。
特朗普的剃头挑子一头热,解决不了问题。特朗普回到国内之后,将会受到更多的质疑和限制。 美国社会对于特朗普不顾一切的要改善与俄罗斯的关系,表示疑问和无法理解。美国主流建制派认为在比如克里米亚等原则问题上,是决不能向俄罗斯让步的。
特朗普的这一次美俄首脑会谈最大的成果,就是实现了一次双方正式会谈,对以后的美俄关系改善助推作用不大。特朗普在众目睽睽的记者会上指责本国情报部门,反而称赞普京关于俄罗斯没有干扰美大选的解释有道理。为此特朗普在回国的飞机上还继续在为自己辩护,称自己决定与普京会谈,是从“大的政治”考虑。
但是特朗普7月17日回到美国,面对汹涌而来的指责声感到情况不对,马上就推翻了在赫尔辛基记者会的胡乱发言。改口承认俄罗斯干扰了美国2016年总统大选,并且声称“我完全相信且支持美国伟大的情报机构,我一直都是这样”。如此没有节操的自己打自己嘴巴的特朗普,又一次出尔反尔,言而无信。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特朗普肯定会再次失去了对俄关系主导权,可以预见,美俄关系不会因为这次首脑会谈有大的改变。
美俄首脑会晤,两国的目标是什么?
6月24日,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俄罗斯总统普京和美国总统特朗普会晤的具体日期还不确定。佩斯科夫证实了“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博尔顿即将访问莫斯科”。
6月22日,美国务卿蓬佩奥公开表示,希望博尔顿此行能够促成两国领导人会晤。此前就有多家媒体报道称,博尔顿访问莫斯科是为普京和特朗普的会晤做准备。
顺利实现是有很大可能的,美、俄双方都在为此而努力。之所以说“实现的可能性很大”,是因为美、俄首脑会晤有这个基础——两国领导人都想改善美、俄之间的关系。也有这个必要——美、俄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核大国,首脑会谈会增加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以免发生形势误判。 但是两国领导人的会晤也有很大的阻力,主要是来自于美国国内。在6月初的时候,美国防部长马蒂斯曾警告称,对于和俄罗斯的关系必须保持清醒,俄罗斯在“试图破坏美国的道德权威”。
美国总统自参加竞选开始就提出了“与俄罗斯改善关系”的政治主张,上台后也在为这一目标而努力,只是陷入“通俄门”之后,特朗普才不再提这件事——特朗普是迫于其执政压力,从而做出来的妥协举动,包括制裁俄罗斯、驱逐俄罗斯外交官等等,但这并不是他的执政理念发生了变化。美国驻俄罗斯大使已经在为两国首脑的会晤在做着准备,与俄罗斯方面进行协商。
对于俄罗斯总统普京来说,与特朗普的会晤就更重要了——解除美国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对普京来说是最重要的。受西方制裁、油价下跌的影响,俄罗斯的经济始终很糟糕。2017年,受油价趋稳的影响,再加上经济多元化的努力等,俄罗斯经济得以缓慢提高,但是西方的制裁无疑是限制了俄罗斯经济的发展。想要解除西方的制裁,把美国搞定,无疑是最有效的办法。
特朗普与普京预计7月中旬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会晤,他们各自希望的目标是什么? 特朗普的目标在其竞选时就已经说的很清楚了:联合俄罗斯打压我们。特朗普实际上很聪明,就是有些过于自信,想法是不错,想要实现?不是一般的难。俄罗斯虽然军事实力很强,仅次于美国,然而其经济发展是最大的短板,这将严重制约俄罗斯未来的发展。换句话说就是,俄罗斯没钱在军事、科技等领域投入太多,其发展速度必然缓慢,与美国的差距只能是越来越大,所以特朗普不怕。这种小孩子的把戏,也亏他能想的出来。
普京的目标当然是希望能够解除美国对俄罗斯经济制裁,尽管实现的可能性很小、很小、很小。美国主导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使其经济始终不景气,这也是俄罗斯开始“向东看”最重要的原因,没有之一。面对西方的打压,不可能指望特朗普一任政府就改变这种情况,但是哪怕能改变一点,普京也得想办法去做。这是对俄罗斯国家有利,对俄罗斯百姓有利的事,普京自然不会放弃。
两人会晤即便是顺利实现,对当今的世界局势都不会有什么影响,更不会改变世界格局。尽管两人寻求的都是“改善美、俄关系”,但是双方的目的却是差的太远:美国寻求继续它的世界霸主地位,俄罗斯寻求的是建立一个强大的俄罗斯。两国之间在这上就已经有了冲突,强大的俄罗斯威胁的是美国的霸权。美国能源部长佩里于周二在华盛顿会见俄罗斯能源部长亚历山大•诺瓦克,看看两国就能源能谈出什么东西?
特朗普的贸易战已经是大大的超过了他的预期,下面就等着看他还能搞出什么幺蛾子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美俄元首将会晤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美俄元首将会晤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