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高校书记侵吞科研费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高校书记侵吞科研费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高校行政管理岗位副处级和教学科研岗位副教授,哪一个更好?
高校行政岗副处和教学岗副教授,这两个岗位很难说哪个更好,不同的高校情况不一样,不同的人看法也不一样。我可以给大家详细分析一下。
第一,如果看社会地位,也就是受尊敬受认可程度,那副处要高于副教授,尤其是在学校里面。其实原因也简单,在高校里,上副处更难,大多数都在35岁到45岁之间才能提上副处,而且工作的年限也有要求,所以副处在学校里通常都是老资格、老员工。相反,副教授就容易不少,业绩好的博士进校2年内就能评副教授,有的学院8成老师都是副教授、教授,你说一个副教授能有什么地位?
第二,从职业发展路径来看,教师要做双肩挑行政岗,多数是从教授起步的。比如学院副院长(副处级),基本就是教授,除非是小学院教授不够用。到学校机关做副处长,基本上也都是教授。从这个角度看,副教授要比副处略低一头。
第三,从收入待遇来看,两个岗位按政策来说是差不太多的,但不同的高校情况大不一样。比如在部属高校,普遍是副教授工资略高于副处,但副教授就能拿各种项目,可以挣外快,这些收入远高于副处,所以,在这些学校,很容易见到很多刚工作不久的副教授开啊BBA,而副处只能开代步车的情况。但有的高校却相反,学校实力不够,副教授项目不多,主要靠课时费,而绩效考核条件很高,很多老师都拿不满,副处则能拿到全部绩效,所以副处又比副教授高。
第四,从个人选择来看,这两个岗位就因人而异了。行政岗稳定,有虚名,但需要花很多时间在人际交往上,工作上的隐性压力也不小。而专技岗单纯,付出都是为了自己,但考核压力和工作强度很大,而且社会资源不多。有的人喜欢与人打交道,那肯定愿意当副处,但也有的人不喜欢和人打交道,比如真经自己,就不是特别喜欢行政岗,我就宁愿在学校做一个副高级的实验员,如果能给我一个副教授,我可能此生就满足了。
因人而异,副处收入比较稳定,科研不稳定,今年能搞来项目,明年甚至以后就搞不来一个项目,国基如果是水中月,天上星,你就选择副处吧!如果你能保证自己的实验室年年出成果,申报项目小菜一碟,你就选择副教授吧!但是,这个态势只有985和部分211的名教授有此实力,掂量掂量吧!
我个人认为教学科研岗位副教授要好一些,理由如下:
1.教学科研岗副教授是掌握了一门技术的,可以教授课程,无论到哪个学校都可以胜任
2.高校行政管理岗位副处级在本校是副处级,但没有掌握一技之长,行政人人会做,若到了其他学校没有这个官衔了,啥都不是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肯定选择副处级行政管理岗位,这是管人的,主要管的就是学校里的没有行政岗位的老师,管你什么讲师,副教授,教授,通通都要被管理,这是现实。副教授是做事的,负责自己的教学,份内的事,其他的事自己左右不了,没有发言权,工资,绩效考核,奖金,津贴,等等,你都不知道怎么算的。在当前大环境下,管人的比做事的牛多了。行政岗位比教学岗位要轻松,待遇要好很多,以后退休待遇也要比教学岗位高。行政岗位有升职空间,教学岗位顶多做到教授。行政管理在学校里那些指挥棒,制定计划,教学岗位只能服从,实施计划。
这样一对比,就知道自己该怎么选择了。
这个绝对是看高校,教授治校理念下,好的学校里,副教授前途明显高,而且评上教授的可能性也很大。而在一些行政化的学校里,尤其是一些不重视学术只重视教学的专科或二本学校,行政领导说一不二,大家都去巴结,没有一点文人风骨。
北大党委书记建议不要压缩重点高校科研经费,你怎么看?
昨天,看到澎湃新闻上的一则消息: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邱水平表示,国家经济遇到困难,高校也要做好过紧日子的准备。但正值科技攻关的关键时期,高校又是国家的科研主力,建议不要压缩重点高校的科研经费。
说实话,看到这一则新闻,不仅为这位党委书记的逻辑着急。我们尝试来分析一下:
原因——国家经济困难;
结果——高校要过紧日子。
这一逻辑没有任何问题,毕竟,今年的经济下行压力,是众所周知的,总理也在大会上强调:
本级支出安排负增长,其中非急需性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各项支出务必精打细算,一定要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一定要让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有真真切切的感受。
连最高的本级支出都要压缩50%,那么,哪一个地方不需要过紧日子呢?
作为高校,依靠财政支出,可最高的本级支出都压缩了,高校又岂能不过紧日子?
我们再来看后面:
国家经济困难,高校要过紧日子;正值科技攻关的关键时期,高校是科研主力,所以,不能压缩重点高校科研经费。
高校是科研主力与不能压缩重点高校科研经费,有什么必然的逻辑联系呢?
再说了,哪些是重点高校?不就是北大清华这些吗?
但北大清华,究竟为国计民生,培养了多少真正的人?有拿的出多少真正的科研成果?
不客气地说,到时为国外特别是欧美培养了不少的人!
这从美国制裁清单中就可以看出。当名单一出来,网友们惊呼:为什么没有北大清华?以至于有网友就认为:
科研经费应该向这十三所大学倾斜湖南大学、同济大学、四川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南昌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另外向华为这样的科技公司也应该考虑考虑。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位邱书记,得罪人的本事倒还不小。
高校都要过紧日子,重点高校的科研经费不压缩——那怎么办呢?
总的馍馍变小了,重点高校啃的还要跟原来一样,自然,其他高校,就更少了!
不知道那些一般高校的领导老师们,看到这一则消息,作何感受哦!
国家给的科研经费必须要专款专用,国家必须要有监督审纪,发现问题必须要严惩!拨款必须要和研究成果挂钩,如果没有项目没有创新研究成果的,资金被挪用的国家必须追回拨款。造假骗取国家科研经费的必须要严查严惩!决不能让投机分子套取国家的财富,挥霍浪费,肥了个人,坑了国家。
国家处于困难时期,作为国内最高学府,清北不应该只是哭穷,更应该展现出担当的姿态。
两会期间,北大党委书记邱水平表示,国家经济遇到困难,高校也要做好过紧日子的准备。但正值科技攻关的关键时期,高校又是国家的科研主力,建议不要压缩重点高校的科研经费。
北大是离上面最近的高校,北大都说要压缩科研经费,那估计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门是有此动作的。而从两会报告中也可以听出,各项经费支出缩减是在所难免的。那么,科研经费到底该不该减呢?真经认为,需要分类型,关于国家战略的重大研发计划不要减,而普通科研项目应该减。
像清华北大这样的高校,科研经费一般来自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所谓纵向项目,也就是国家给钱,比如国家自然基金委的重大、重点、面上、青年、联合等等基金项目,都是纵向项目。
二是所谓横向项目,也就是企业给钱,包括一些国企的重大研发项目,还有大量大大小小的技术合作等等。
三是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这也算是国家给钱,但这个钱不是按项目,而且打包给学校,学校再进行内部分配。这个钱主要用于支持4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一般新教师入校后的科研启动经费就是从这里出的。
实际上,这三种经费中,前两种是大头,而且都是老师们靠本事争取的,是否缩减主要看老师们的水平。以清华北大的科研水平,经费是不成问题的。2019年,清华科研经费153亿,北大也有91亿。
当然,普通的纵向项目经费肯定会有所缩水,比如一个青年基金,此前可能给25万,现在可能给15到20万。而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则肯定会缩减,对青年教师的资助方面,高校恐怕需要自己筹措资金。但这个缩减,并不涉及邱书记说的科研攻关。
邱书记说的经费应该主要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这是科技部牵头实施的一个专项计划,支持的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国家核心竞争力和战略安全的科学问题,这些经费,再苦再难,我们也得抠出来。
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在国家缩减研究经费的大背景下,高校要做的,并不是哭穷,而是努力做好资源调配,精打细算,把每一分钱都用到刀刃上。
很多人可能不了解,很多科研项目的经费是非常难花的,有一些门类的钱都花不出去,但花不出去也并没有妨碍项目结题。而像基本科研业务费,国家要求必须花完,否则下一年减少额度。所以,很多时候,琢磨怎么花钱比项目本身更伤脑筋。
还有横向项目,企业常常会分几批到账,而往往钱还没到齐,项目已经做完了,这些钱也不好报出来了,甚至老师都忘了有这些钱了。于是就成为沉淀资金,我敢肯定,像清北这样的学校,类似的科研沉淀资金估计有几十个亿。这些钱也不能随便花,实际上就躺在那里贬值。
此外,劳务费的滥发也是一个突出问题,很多老师为了从劳务费中套现,把学生的银行卡和身份证都收集起来,用学生的名义领取,也引发了不少的经济问题。
所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目前国内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还有很多地方是需要完善和改进的。而只要我们把资源、资金盘活了,实际上是不会对科研工作造成影响的。因此,这一次疫情,也算是一次倒逼高校内部治理改革的良机。
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高校科研经费,具体有哪些用途。简单点说,高校科研经费分为3种。
(1)科技3项费用,即新产品试制费、中间试验费、重要科学研究补助费。这是国家为促进科技发展、加速现代化而建立的科技拨款制度。它属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学校不提取管理费。
(2)代管科研经费,是国家或地方有关部门委托学校完成某项科研任务而拨入的科研事业费。学校设明细账户分项目、分课题核算。学校可按规定提取管理费。
(3)国家和有关部门设立的科学基金,以及科研成果转让费等。各高等学校从学校基金中提取一定比例补充学校社会科学研究经费。项目完成后经费如有结余可留给承担单位,优先用于项目负责人的研究工作,学校还可从结余的经费中提出一定比例,奖励优秀的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
可见,科研经费的多少,会决定高校在科研试验及学校教育发展有绝对的主导作用。北大清华作为国内顶尖学府,每年享受的教育资金数十亿,所以才有了今日之辉煌。那如果国家压缩对清华北大科研资金的投入,这两所大学会怎样呢?
5月2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山西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邱水平表示,国家经济遇到困难,高校也要做好过紧日子的准备。但正值科技攻关的关键时期,高校又是国家的科研主力,建议不要压缩重点高校的科研经费。
为什么北大领导会担心科研经费的压缩?难不成缺少资金,科技就攻不了关?还是因为以前过惯了“优越”的日子,一时手上没钱花起来不方便?
据有关数据显示,2019年度清华大学预算总收入达297.21亿,其中财政拨款达54.12亿,北大总收入达190.07亿,财政拨款达58.33亿。相比于某些双一流几千万的财政拨款,清华北大可以说是富得流油了。
咱不必说5、60年代贫困时期,科学家在怎样的困难条件下研制出来的东方红卫星、原子弹和氢弹,就说目前某些高校在国家投入巨额教育资金后,很多科研经费不明不白地就花没了。这其中,就有因为资金监督管理上的漏洞,才使一些人达到以搞科研项目的名义套取科研资金目的。
在某些人眼里,教育资金就是一个大蛋糕,不吃白不吃、不拿白不拿,这些人采取虚报、瞒报科研支出,虽然表面上做出了符合预算内的科研成果,而实际上更多的很多于学术研究的经费在几经周折后就落入了私人腰包。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科学研究离不开资金的投入,但如果因为压缩科研经费就说出不了成果,未免令人费解。(文中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高校书记侵吞科研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高校书记侵吞科研费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