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出了五服不是亲戚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出了五服不是亲戚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古代丧礼中的“五服”是什么意思?
以上关于“五服”的回答,似乎还是有些简略了,兹补充如下:
1.斩衰(cuī)
这是最重的一种丧服,服丧期为三年。斩衰用极粗糙稀疏的生麻布制成。这种丧服的密度是三升(一升为八十缕),即在幅宽二尺二寸的布面上用二百四十根经纱。制作时,将麻布斩断,不缉边,故意让断处的线头外露,故称之为“斩”。以此来表明穿戴这种丧服的人内心极度悲痛,无意于服装的修饰。另外,还要在上衣胸前加一块长六寸、宽四寸的麻布,这片麻布被称为“衰”。
除服(衣裳)外,还有与之相配的冠、履。历代的斩衰冠有所不同:
除斩衰服外,服丧者还要在头上、腰上绑扎用麻制成的麻绳带,分别谓之首绖、腰绖。历代也多有差异:
穿用粗劣的草编织的草鞋,不修剪、修饰缘边,谓之“菅(jiān )履”。
孝子手中要持一根竹棍,谓之苴(jū 雌麻,开花后能结果实。 )杖。之所以要持杖,古人解释说,孝子因为至亲之人逝世,悲痛至极,加之办理丧事期间事务繁忙,守丧期间生活水平恶劣,所以一般会体质羸弱多病,需要依靠拐杖支持,才能行走。不过,妇人、小孩不需用杖。
上述所说的斩衰服为男子穿戴,女子穿戴的斩衰服则稍有不同。
服斩衰服者,与死者关系最紧密。包括儿子、未出嫁的女儿为父亲,即将接任家(族)长的嫡孙为祖父,父亲为嫡长子,妻、妾为丈夫,臣为君穿戴斩衰。穿戴这种丧服的人,持丧杖,服丧时间为三年(实为27个月)。
2.齐衰
这种丧服用较斩衰稍细密一些的四升粗麻布制成,与斩衰服不同的是,这种丧服的毛边要加以缝纫修理,使之略显整齐。
孝子手持用桐木制成的削杖。削杖表面上没有节,象征家无二尊,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低于父亲。
扎布带、穿疏屦,即粗制的麻鞋或草鞋。
根据亲疏关系,齐衰丧服又分为如下四种:
①齐衰三年:若父已去世,子女为母亲;为继母;母亲为嫡长子。穿戴这种丧服的人,持丧杖,丧期为三年。
②齐衰杖期:若父亲仍在世,子女为去世的母亲,丈夫为妻子。持丧杖,丧期一年。
③齐衰不杖期:男子为伯父、伯母、叔叔、婶子,为兄弟,已经出嫁的女子为父母,孙子、孙女为祖父母。不持丧杖,丧期一年。
④齐衰三月:曾孙、曾孙女为曾祖父、曾祖母。丧期三个月。
3.大功
这种丧服是使用经过锻治的微白色的熟麻布制作而成,其密度为八至九升,质地、做工较之齐衰细致、美观。
扎布带,穿绳履。
大功服适用于为从父兄弟(即堂兄弟),已出嫁的姑母、姊妹、女儿,未出嫁的从父姊妹(即堂姊妹),孙女,除嫡长孙以外的其他诸孙,嫡长子之妻,已经出嫁的女子为兄弟和兄弟之子(侄子),女子为伯父、伯母、叔叔、婶子、姑母、姊妹,妻子为丈夫的祖父母、伯父、伯母、叔叔、婶子和丈夫的兄弟的已经出嫁的女儿,出嗣之子为同父兄弟和未出嫁的姊妹。丧期九个月。
4.小功
这种丧服的密度为十升至十一升,质地、做工较之大功更细致、更美观。
穿戴这种丧服的人,还要穿戴用经过洗涤的较白的麻制成的绖、带,穿平常穿的鞋子即可,不过,若鞋鼻上有饰品,应该去掉。
它适用于男子为从祖父母(即父亲的伯叔父母),堂伯叔父母(即父亲的堂兄弟),已经出嫁的从父姊妹,未出嫁的从祖姑姊妹,外祖父母,从母(姨),妻子为丈夫的姑母、姊妹和妯娌,出嗣之子为同父已出嫁的姊妹。服丧时间为五个月。
5.缌麻
这是最轻,也是质地、做工最精致的一种丧服。
穿戴这种丧服的人,与死者的血缘关系最疏远。它适用于男子为族曾祖父母、族伯祖父母、族伯叔父母、族兄弟,为已嫁之从祖姑与从祖姊妹,外祖父母为外孙,以及婿与岳父母、甥与舅、表兄弟之间相互为服。丧期均为三个月。
具体考证问题,可参看丁鼎著《〈仪礼·丧服〉考论》
服丧者在守丧期间,在饮食、居住、言谈、举止、容貌等方面,都要遵从与自己所穿丧服相适应的各种禁忌和规范。《仪礼·丧服》与《礼记·间传》等儒家礼书对这些规范都有较全面的记载。
1.饮食
(1)去世当天
服斩衰者,三天不能饮食。
服齐衰者,二天不能饮食。
服大功者,三餐(即一天)不能饮食。
服小功、緦麻者,有两餐不能饮食。
无丧服,前来帮忙参与殡殓的人,一天有一餐不能饮食。
(2)既殡后
服斩衰者可以早、晚吃稀粥充饥。
(3)举行虞祭、卒哭礼后
服斩衰者可以吃白饭、喝水,不能吃蔬菜、水果。
(4)一年后
举行小祥祭礼,服斩衰者才可以吃蔬菜、水果。
(5) 二年后
举行大祥祭礼,服斩衰者才可以在饭菜里加醋、酱等调料。
(6)服丧二十五个月(一说为二十七个月)后
举行禫祭,才可以饮酒吃肉。但开始的时候,只能喝味道很淡的醴酒,吃肉干。
服齐衰者,丧礼进行时,就可以吃白饭、喝水,只是不能吃蔬菜、水果。服大功者,饮食中不能加醋、酱等调料。服小功、緦麻者,不能喝醴酒。
2.居住
服斩衰者要居住在“倚庐”里。倚庐是将木头斜靠在房屋中门外东墙下搭建而成的小屋,只用茅草覆盖,不涂泥,向北开门。丧礼及守丧期间,孝子要住在“倚庐”里,睡在草席上,用土块作枕头,表示悲痛至极。
举行虞祭、卒哭礼后,倚庐可以加高,在内部涂泥,以遮蔽风寒,门改向西开。
举行小祥礼后,孝子可以住进用白土涂抹过的房子里(谓之“垩(è)室”),躺坐在席子上。
举行大祥礼后,可以返回原来的房室内居住,举行禫祭后,就可以与妻子同房了。
服齐衰者一开始就居住在“垩室”里。
服大功者睡眠休息时可以铺设席子。
服小功、緦麻者可照常在家里床上睡眠、休息。
3.言谈
服丧者讲话不求文雅,而求简短。与丧事无关的话,尽可能不谈,尽可能保持沉默。
服斩衰者面对他人询问,沉默不语是不礼貌的。但若滔滔不绝的应答,也属失礼。合礼的做法是,应答一声“唯”,不必再说其它话。
服齐衰者可以做简短的应答,但不要长篇累牍的说话。
服大功者可以比较详细的应答,但不要评议是非。服小功、緦麻者可以详细应答,可以评议是非,但言辞不能涉及娱乐、快乐、喜庆之类的话题。
4.行为
守丧期间,不得婚嫁,停止一切喜庆应酬。若为父或母守丧,三年之内,不准从政做官。服齐衰、大功者,三个月内不得从政做官。
平民守丧期间,政府应免除其徭役、力役。当然,如果严格的按照礼书的这一规定,那么,一旦国家面临危急状况,如果许多人因为遵礼守丧,无疑会削弱国家从事各项活动的力量。因此,礼书中也规定,若统治者、国家有紧急需要,或举行重大的祭祀天地、社稷礼仪,那么,服丧者应暂时停止服丧,承担起自己应该履行的职责。
隋唐时期居丧制度全面法律化,不仅将居丧制度全面入律,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条款被列入“十恶”罪中。与此相应,便形成了官员的“丁忧”致仕制度”。守丧期满后,重新做官,叫做“起复”。丁忧期间,守丧的人不准为官。如无特殊原因,国家也不可以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因特殊原因国家强招丁忧的人为官,谓之 “夺情”。
万历五年(1577年)九月二十六日,张居正父亲病死。张居正权势正如日中天,不想回家乡丁忧守丧。暗中指使大宦官冯保等鼓动万历帝出面挽留。户部侍郎李幼滋为讨好张居正,“首倡夺情”之议。当时也有一些朝臣上书反对张居正“夺情”,触怒了张居正,受到了残酷的“廷杖”和流放的惩罚。最后万历帝同意张居正夺情,在官守制。张居正虽成功“夺情”,仍旧独执大权,但这件事也成为他死后被论罪抄家的祸根。
五服指的是五种丧服:斩衰、齐衰、大功、小、缌麻,在中国古代社会,以丧服来表示亲属之间血缘关系的远近以及尊卑关系,服丧时间依次减少。“五服”制度是中国礼治中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制度。亲属范围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后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通常称为本宗九族。在此范围内的亲属,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为有服亲属,死为服丧。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
简单的说就是一个人去世后,他的所有亲人根据亲疏远近不同,分别穿的五种丧服,越亲的人穿的孝服就越重,服丧的时间就越长。五服丧葬制度是儒家设计出来的,十分的繁琐,也不实用,平民百姓是用不起的,现在基本不用五服丧葬制度了。
所谓五服分别是: 斩榱、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五种丧服。人们普通认为五服之内是亲戚,出了五服就不是亲戚了。
一, 斩榱
斩榱上衣下裳都用最粗的本色生麻布制成的,是用刀剁成的不能缝边的很粗的生麻布做成的丧服,意思是最亲的人死了,无心讲究,表示悲痛。这是最亲的人才穿的孝服。
父母去世后:儿子儿媳、孙子孙媳、未出嫁之女穿斩榱,服丧三年,不得婚娶;丈夫去世后:妻子得服丧三年。天子驾崩后,大臣也得服丧三年。
二、齐衰
用本色精生麻衣制成,可以裁剪,缝边等。出嫁的女儿为父亲服丧一年;儿子及未出嫁女为母亲(母死父在)服孝一年;丈夫为亡妻服孝一年。
三、大功
用熟麻布制作的,质料比“齐榱”用料稍细,可用剪刀剪裁、缝边。为伯叔父母、为堂兄弟或未嫁的堂姐妹、已嫁的姑姑或已嫁的姐妹、妻子为丈夫的祖父母,以及已嫁女为母亲、伯叔父、兄弟服丧都要穿这种“大功”丧服。大功服丧时间九个月。
四、小功
用较细的熟麻布制作的,可用剪刀剪裁、缝边。这种丧服是为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姐妹、兄弟之妻、重堂兄弟、未嫁重堂姐妹,以及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服丧而穿的。小功服丧时间五个月。
五、缌麻
用稍细的熟麻布做成的,现在大多用漂白的布做成,可用剪刀剪裁、缝边。凡为族伯父母、族兄弟姐妹、未嫁族姐妹,和外姓中为表兄弟、为岳父母、为女婿、为外甥、为外孙穿孝都在这个档次。缌麻服丧时间三个月。
五服丧葬制度跟九族是密切相关的,所谓的九族是指:自己、父、祖、曾祖、高祖;子、孙、曾孙、玄孙,总共九族。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家族变成小家庭,很多传统文化消失了,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五服,就是丧服。源于周朝(孔子所处的那个时代)。
周朝的丧服由重到轻有五个等级:1、斩衰,2、齐衰,3、大功,4、小功,5、缌麻。称为“五服”。最重(指的是孝义,不是衣服的重量)的丧服是斩衰。
“斩衰”丧服是个什么样式呢?
它是分上下裳,用最粗的麻布做成,剪裁简陋,断处外露,不缉边(因而称为“斩”);该丧服当胸处,缀有长六寸、宽四寸的麻布(称之为“衰”)。衰,又泛指丧服上衣,它的袖子比常服要宽出三分之一。
【图片中人物,身着的是“斩衰”,只不过是不标准的,有点不伦不类,属改良版吧】
那么,什么人适合穿戴“斩衰”呢?简单的说,就是最亲近的下位人。比如,天子死了,诸侯要穿“斩衰”;君主死了,臣子要穿“斩衰”;老子死了,儿子要穿“斩衰”。
“齐衰”,是次重的丧服。齐是平整,是指粗麻制成的上衣衣边、下裳的裙边是缉平了的。其它三类的“大功、小功、缌麻”都是丧服,是依次递减为轻的丧服,主要是在衣服的材料上(或者制作的精细上)来表现其轻重。衣料粗、制作粗为重丧服,反之为轻丧服。
周礼的丧服轻重是越粗糙的,礼仪越重,孝义越重,跟现代人的价值观相反。
来奔丧的人,穿什么丧服,连同其在丧礼上的饮食和住宿等,将受到不同的限制,简单的说,着重丧服的少吃或者不吃(吃点儿瓜果之类)并且睡粗床(如柴火堆),着轻丧服的可以吃更多样的食物并且睡较软的床。
另外,穿什么类型的丧服就要服什么丧期。比如,着“斩衰”,号称其“服期”,其着丧服的时间为“假三年”(据荀子解释说,实际上服期是二十五个月。民间的说法是三个年头)。着“齐衰”的,其服期三月、五月、一年不等(也有三年的,是先死了父亲的儿子,在母亲死时,必须为母亲服丧三年)。
显然,丧服做工粗细构成五服,这五种丧服谁该穿哪一个类型的,以及随之而来的服丧期的确定,主要是由生者与死者的关系来决定的。
五服原指将亲属按照亲疏远近参加葬礼时应穿戴的服饰。后代指有亲缘关系的人。
有两种说法来算五服亲戚关系:
一、以血缘来,从自己为起算为同父同母一服,同父异母为二服,同爷爷为三服,同曾爷爷为四服,同太爷爷为五服。(古代因为一夫多妾子女有嫡庶之分,嫡子不能和庶子一样故有所区分。现代因为一夫一妻制就算离婚再娶都属嫡子就不在讲究了都成一服)
二、以辈分来,自己为一服,父亲以及同父平辈为二服,爷爷以及同爷爷以内的亲戚为三服,以下一次类推。
五服代指的的五种服饰: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由亲及疏所需穿戴)
出服,即没有之间没有亲缘关系,可以不用服丧,可以通婚的情况。
以自己三服同爷爷的堂兄弟为例,堂兄弟为三服,但其子女就不在五服之列,算作出服与自己再没有亲缘关系。
五服中的九族概念
即自己往上的四服和往下的四服加上自己构成。
出了五服就不是亲戚五服啥意思?
现在的“五服”是指亲戚关系的五辈九族,用“五服”划分亲属关系的标准是以父亲家族为标准划分的,范围包括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这九代人,被称为本宗九族,这九代以外的本家族的人是“出五服”的人。这九代以外的本家族的人是“出五服”的人,关系较远。也就是指与自己为圆点,自己往上四辈(父亲、爷爷、曾祖、高祖),自己往下四辈(儿子、孙子、曾孙、玄孙),超过这四辈人的亲戚关系就是“出五服了”。
出了五服能结婚吗?
出了五服的亲戚是可以结婚的。
最早的时候,五服指的是五种不同的孝服,根据关系的亲疏,在为其服丧的时候,从而穿不同的衣服。依次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所以也被称为五服。后来的五服就变成了从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以及自身五代人,但实际上五服并不是五代人之意,而是五代人算一服,所以五服差不多要到二十五代了。不过也有说法是一爷之孙不出服,所以五服也就是九族之意,即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
亲戚关系中“出五服”的含义所谓的出五服,指的就是出了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这九代人,那么从亲戚关系上来说的话,是属于那种比较不亲的亲戚。出了五服之后,这些亲戚们也可以进行谈婚论嫁和婚配,因为这些亲戚们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太大的血缘关系了,所以即便是结婚,对于后代也是没有多大影响。
出了五服是可以结婚的。我国新婚姻法规定,直系三代旁系血亲是禁止通婚的。而出五服不在直系三代旁系血亲内,但同宗同族联姻会遭本族人谴责和阻挠,压力山大。可情到浓时,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须避世俗,遵循法理,让爱天长地久,甜蜜温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出了五服不是亲戚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出了五服不是亲戚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