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虚假医药广告整治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虚假医药广告整治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发布虚假医疗器械广告如何处罚?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七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发布未取得批准文件的医疗器械广告,未事先核实批准文件的真实性即发布医疗器械广告,或者发布广告内容与批准文件不一致的医疗器械广告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有关广告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给予处罚。 篡改经批准的医疗器械广告内容的,由原发证部门撤销该医疗器械的广告批准文件,2年内不受理其广告审批申请。 发布虚假医疗器械广告的,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决定暂停销售该医疗器械,并向社会公布;仍然销售该医疗器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销售的医疗器械,并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博瑞医药信披违规,遭交易所处罚,会成为科创板虚假陈述首案吗?
博瑞医药在新证券法实施的首日被上交所通报批评。博瑞医药直接以公告的方式宣布,公司成功防制瑞德西韦。但是,瑞德西韦并没有在任何国家获批上市,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都没有被证实。
上交所指出,博瑞医药发布的公告里存在信息披露不清晰和不准确。博瑞医药披露,公司成功开发了瑞德西韦原料药合成工艺和制药技术,并已经批量生产出瑞德西韦原料药。瑞德西韦并没有批量生产的资质。
瑞德西韦德分子式已经被吉利德公开,因此,仿制难度并不大。博瑞医药董秘认为,“批量生产”相关表述是药品研发注册领域的术语,这大概率无法影响上交所对于其信息披露不准确的指认。上交所给博瑞医药董秘作出通告批评。
现在最关键的是,在上交所对公司给出监管关注和对董秘给出通报批评的决定后,证监会是否会认定其属于虚假陈述。一般情况下,公司在交易所作出通报批评后,也随后会收到证监会的行政处罚。一旦证监会认定博瑞医药属于虚假陈述给而作出行政处罚,相关受损投资者则可以向法院进行索赔。博瑞医药将成为科创板证券欺诈民事赔偿的首案。
博瑞医药信披违规,遭交易所处罚,会成为科创板虚假陈述首案吗?暂时看,还不一定能成为科创板虚假陈述首个案例。
下图是博瑞医药的走势图,从走势看,博瑞医药确实受到公司公布的消息影响,股价出现上涨,但股价上涨不一定就能代表就是虚假陈述,这是有着质的区别的。
博瑞医药信披违规始末。
春节期间,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席卷全国,引发很大的震动,整个社会翘首以盼的寻找或者是等待治疗新冠状病毒肺炎的特效药,瑞德西韦作为治疗肺炎特效药缘起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中一位美国新冠肺炎患者接受同情用药一天后症状得到极大缓解。国内方面知悉此事以后也以非常快的速度进入了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三期临床试验阶段。有的媒体报道不太客观,作为一种特效药看待,引发国内巨大关注,资本市场也做出了巨大反映。
据大众医药网,博瑞医药于2020年2月12日披露《关于抗病毒药物研制取得进展的公告》称,公司成功开发了瑞德西韦原料药合成工艺和制剂技术,并已经批量生产出瑞德西韦原料药,瑞德西韦制剂批量化生产正在进行中。
但是上交所查明,公司公告中所称“批量生产”实际为药品研发中小试、中试等批次的试验性生产。公司尚未取得药监部门批准,也未取得专利权人授权,不具备进行药物商业化批量生产的应有资质。公司尚未取得药监部门批准,也未取得专利权人授权,不具备进行药物商业化批量生产的应有资质。
2020年2月12日,博瑞医药时任董事会秘书王征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公司研发生产的瑞德西韦原料药和制剂,肯定不是实验室的那种样品,而是可以批量生产的。
为此上交所认为,博瑞医药信息披露不清晰、不准确,根据相关规定,上交所科创板公司监管部对博瑞医药予以监管关注,上交所还向博瑞医药时任董事会秘书王征野作出通报批评的纪律处分。
上交所的措辞是不清晰、不准确,这与虚假陈述的定性是有很大不同的,要认定虚假陈述的逻辑性不是太严密。
我们仔细分析,从事化工或者医药生产的技术人员都知道,小试与中试不同,小试不能说批量生产,中试与正常生产不同,中试属于小批量生产范畴,进入中试阶段,是可以说批量生产的,但更准确的说法是中试产品,中试生产,硬要说批量生产,虽然不够准确,也不至于出现太大的质疑。上交所一句话我们需要重视“瑞德西韦制剂批量化生产正在进行中。”,公司是在批量化生产中,而不是大批量已经生产,这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因此上交所的措辞不清晰不准确是很正确的,没有使用虚假陈述一词,这是如何定性的问题,所以显得相当的慎重。
公司公告成功开发了瑞德西韦原料药合成工艺和制剂技术,没有提到已经拿到了专利权人授权,因此这里就留了一个悬念,只是说公司有相应的技术储备,有生产能力,是不是可以拿到专利授权进行生产,公司没有说明,缘何造成这一疏漏,我们无从知晓,个人猜测未必准确,是公司没有拿到专利授权,也就没有披露,所以就造成了公司不具备进行药物商业化批量生产的应有资质,但这里留下了争议,公司可以说,我只有生产的能力而没有说公司就可以生产药品向市场供应。
董秘接受媒体采访也一样,公司确实进行了中试,肯定不是实验室的那种样品,是可以批量生产的,但能够批量生产,在专利保护下,未必就可以商品化。
面对疾病的影响,社会出现浮躁心态,对于药物的巨大市场空间,公司走在了专利授权的前面,提前进行技术上的布局,可是忽略了专利取得的难度,是对法律的不尊重,才会有今天纠纷。
新证券法对信披的要求。
新证券法在3月1日开始执行,对信息披露的要求是信息披露义务人披露的信息,应当真实、准确、完整,简明清晰,通俗易懂,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
从博瑞医药信息披露来看,与真实、准确、完整相比,缺少的是准确,很难说不真实,但还可以说不完整,不准确不完整在于没有披露专利授权问题,仅仅披露技术能力。
证券法对信息披露的要求“应当真实、准确、完整,简明清晰,通俗易懂”与“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是上下句关系,按照我个人理解,没有达到信披要求,不代表就是信息披露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虚假陈述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要比没有达到信息披露严重得多严格得多,有的是存在信息披露的瑕疵,但没有严重到构成“虚假陈述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
截止目前,我还是没有发现有关证监会对博瑞医药信息披露违规进行调查的新闻和公告出现,证监会会不会启动相关调查和并作出处罚,任何人难以下结论,需要等待水落石出。
新证券法已经实行了集体诉讼机制,一旦因为虚假陈述被投资者索赔,赔偿金额与以往相比,就会以倍数增加,对上市公司和高管是一个难以承载的压力,因此监管也会更加的慎重。
特别声明,我不持有博瑞医药的股票,上述只是一个投资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任何一方的利益,仅供大家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这种虚假陈述,特别容易误导股民,应该零容忍。强制退市。没收全部资产。还股市一片净土。罚个几万有什么意思,而利用假消息挣了好几亿,把股民的钱吸干榨尽了,因此为了股市长期稳定的发展,必须零容忍。如观点一致请关注点赞。
有的医生会过度、虚假、诱导医疗,该怎样杜绝这种现象?
过度医疗,不外乎两个原因:一,面对恶劣医患关系,实行保护性医疗,保护医生自己。恨不得做完所有检查,生怕漏掉点什么。恨不得全部收住院,就怕门诊病人回家病情变坏发生意外。其二,为了增加收入(一般大医院或者繁忙的县市医院可能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无论门诊住院还是辅助检查部门,不是病人少,而是太多了,严重超标超负荷运作了。至于小医院或者私人医院,还是可能存在的。)。
任何职业都会有害群之马,但是相信这只是一少部分。
必须分清楚全面检查和过度检查的区别。由于现在医疗纠纷越来越多,医生必须排除一切可能的误诊因素。即使万分之一的可能性也不能发生。比如一个简单的发热,医生要考虑细菌感染,病毒感染,血液疾病,内分泌紊乱等等。必须通过各种检查才能确诊。有人说以前老中医摸摸脉就能诊断纯属扯蛋,那是没统计过多少人被误诊治死。
国家提倡小病去小医院,大病去大医院。这个要是信了就太天真了。怎么判断小病大病?医疗中一个小失误就可能出人命,所以到大医院找有经验的医生绝对安全的多。
再者,以前的医院医生开检查有提成,收入高,所以社会上一度盛行过度检查。现在大医院都取消提成了,患者的检查费用和医生没关系。所以医生并没有动力给患者多开检查。
再再者,国家出了一个奇葩规定,医生开药不能超过患者住院费用一定比例。所以现在医院的医生很多必须的药都不给患者开了。患者只能去药店买,药店价格超贵没人管,还不能报销。有的患者非要在医院开,那也行,医生多开些检查,把药费比例降下来,但是整个医疗费用就会很高。
所以现在大家抱怨看病难看病贵,千万别在怨医生了,和医生真没多大关系。
为什么电视台卖假药的广告屡禁不止?
效益,与效益有关。再者说与监管力度不到位。
说实在的,没有几个人喜欢卖假药的广告。药假字也假,最不喜欢卖假药的广告还把字写成错别字。误导人。影响文字审美观。记得有个“补血”的广告写成“朴血”。真的让人好无语。广告商想引人注目其实不然,拙劣的广告词令人厌烦。
一个广告都是论秒计算的,一个单子广告几秒,几十秒就是几万十几万块钱💰甚至上百万。不就是电视台利益所在嘛。
一轮假药广告一经投入全国上下都能看到,总有一些人有病乱投医,买来试一试效果。不行了上当就一遭。其实假药害人,广告也成了间接害人的平台。贻误病人。让一些真正的广告受到影响,吃过的上当了,不治病,再也不看广告不去买了。
可老浏客骗怕了,小浏客又长大了。对于经验不足的一些年轻人再次尝试。所以广告商和药厂及电视台三联合都有利益可图效果又好怎么会能禁止。
现在电视台广告又转移到自媒体上了,以前手机不盛行时电视台广告火爆。近年来,人人都有手机了,看电视的少了。各大媒体都集中网上了,都分散到无线区域上投广告了。
看有些自媒体平台成了卖物品的平台,所以与自媒体合作都是双赢怎么会禁止。禁止不了,为了利益都是变着法的赚吆喝。
我不喜欢在某平台上买药但有时也禁不住广告的诱惑就买些花花草草的及其它小日用品比如绞馅机,笔墨纸砚的小物件等。可就这也上当。
看这是说的4年生的,梅根粗壮,梅花好漂亮,看到这个谁心里不动,便宜还漂亮就是能买一棵真的也值呀。心想自己喜欢画画买来肯定写生画出来好看,天天模仿临摹不知道真正的梅花长啥样子呢。试了几次不敢买怕上当受骗。最后越看越想买,下了决心买下了。可到家一看傻眼了。
三棵还没一棵粗[可爱][可爱][可爱],一看外观不用打开就知道上当了。
越看越不像梅花树苗。分明象桃树苗,大家看是不是梅花。
所以广告有好处,能让大家看到心里想买的东西。但不能造假。造假伤人心。只有一次交易。一锤子的买卖。何苦来着。不如真实的广告有长久的效益。想做某一行的生意谁不希望长久发下去。
有谁和我一样买这个上当受骗的么。分享出来,心情会舒服点,憋在心里对身体有影响的[可爱][可爱][可爱]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虚假医药广告整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虚假医药广告整治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