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钟南山谈新冠抬头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钟南山谈新冠抬头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钟南山说他孙女感染新冠三天就好了,可信吗?
这不可不信。拜登、特朗普这么大年龄感染新冠也就是3天好了。不过他们所用的新冠病毒治疗药物一定不会是大众平时所用的普通药物。这些药物就是公开告诉人们,你可能抄家底也买不到,更没有这个购买渠道。可是钟南山就不一样了,购买力与购买渠道这两个前提条件,不会有人还去怀疑的吧!
没什么不可信的。我们辖区警员阳了后,吃药对症也差不多三天就转阴了。还有身边的亲人们,各种症状的都有,也都陆续好起来了,不需要太担心-一
政府推荐的药买不到,其他的也可以代替,比如维生素C(提高免疫力)、氨咖黄敏胶囊、午时茶、阿奇霉素、复方穿心莲等等,都是非常不错的一一
还有一家阳了的,却唯有一人只喝"淡盐水与甘草十干姜、闻蒜"仍未阳的,希望继续保持不要阳上,看能否是近期羊人中的奇迹,加油!
只要方法得当,一切皆有可能一一
可信。我是阳过的人,有亲身体验。感染新冠最难受的时候确实只有三天,发烧、口干、喉咙痛、全身酸胀。三天后,逐渐恢复,症状减轻,但味觉不好,咳嗽。真正要痊癒,需要近一个月的时间。
钟南山,1936年出生,今年86周岁,他的孙女可想而知,不是小孩子了,怎么地也在15-20岁之前,算是小大人了,所以作为这个年龄段的人,免疫力强,感染新冠三天就好,也属于正常现象。
另外,这个“好”说的不明确,指的是核酸由阳转阴?还是发烧症状消失?我们不必纠结,钟南山公开声明,更多传递的是新冠没啥可害怕的,就是一场重感冒,打消大家的焦虑和不安。
至于他孙女是几天好,不是啥可深究的话题了。
可信,我女儿第二天就好了,但估计不是所有人都那么快,而我今年33岁症状已经五天了还不见好,出趟门时穿的那么厚还是感觉在背上泼了一盆凉水一样,所以每个人都不一样症状也不一样,能防则防防不住也别慌
钟南山搞新冠后遗症康复与医生感染研究有意义吗?知中医效果吗?
新冠后遗症的康复治疗也是属于临床康复医学关注和研究的一个方向和内容,而医生感染属于院内感染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西医感染科注重解决的一个很现实的临床医学问题。这两项研究都是很具价值的研究对指导今后病毒性感染的综合性全方位治疗和院内感染途径的阻断有方向性指导意义。
中医由于缺乏有效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对于医生院内感染的回顾性研究或前瞻性研究都无法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思路,故此中医缺席在这一领域的参与。但在新冠感染后遗症康复治疗方面,中医却可以参与其中,针对后遗症患者的身体状况做出中医的临床诊断用中医中药的方法进行身体状况的调理,协同西医共同解决后遗症治疗的难题。
全国支援的4万多医护都是各大医院的现代医学没有一个中医土郎中,中医凑凑热闹刷刷存在感,摸着良心说谁是逆行者谁是白衣天使?问问所有康复的重症病人有一个是靠完全喝中药治愈的吗?我总认为医者仁心不应该说假话,现在发现庸医骗子黑白颠倒,真是无耻到了极点!
任何研究都是有意义 科学的基础意义就在于尊重每一个客观事实。
就算是中医呈现出的现象,也有研究意义,而且意义还很重大。为什么人参能补元气,有的人又虚不受补?为什么海鲜是寒凉,吃了会腹泻?为什么牛奶又温补又寒凉?科学不能满足于玄学的说辞,而是要找出隐藏在玄学背后的证据。
新冠后遗症康复,如果中医确有效果,那就应该去研究,研究中医方法背后的证据,而不是满足于仅仅靠着一套玄学说辞去用。
钟教授真不该以一己之见而否定中医。也不好好想一想,中医经历了自人类始祖以来与人类共存亡而求索,并弥旧越新的抗击病魔的有效事实与取得地丰硕成果。为什么西医与中医就不能求同存异的共同携手为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健旺长寿共同谱下新的篇章?非要扬西抑中或扬中贬西相互攻伐呢?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这种地步,无不是在前人的经验或技术之上的肩膀上摘取或抄近路摘取的。仅从医学哲学意义上讲,两种医学在服务于人类生命的健康上也是并行不悖的。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之中共同创造出来的为人类生命健康保驾护航而又行之有效的宝贵财富。
媒体到处转发钟南山战胜新冠病毒靠人体免疫力的观点,觉得无聊吗?
看到这个问题还是想谈谈自己一点想法吧!没有针对任何事情或人的意见,只不过单纯站在中医文化思想方面分为三个次第报告给大家参考参考吧!钟老无疑是对国家抗疫防疫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专家啊!我也非常尊重钟老的无私奉献付出精神矣!祝福这样的人能在我们国家多发现一些吧!也希望媒体能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论智慧结晶中医药介入治疗抗疫防疫事实案例吧!
第一个次第关于提升人体免疫力系统来防疫~抗疫这个观念是非常非常之正确矣!但是如果依靠疫苗西药来提升人体免疫力就是纯粹扯淡了啊!如用四个字总结出来就是《南辕北辙》兮!
第二个次第实际上就是世界大面积爆发了病毒疫情,没有任何一个现代医学发达国家能有效控制住疫情蔓延趋势吧?通过此象可以看出来防疫抗疫不是单存的医学问题了吧!同时会跟国家社会体制有紧密关系啊!如用四个字总结出来就是《唇亡齿寒》矣!
第三个次第实际上跟地域本土医学有很大关系啊!古语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那么提升人体免疫力系统的能量不会来自外部吧!按照中医文化思想理论即可知一定还是来源于自身吧!如果夸夸其谈没有实质性的有效提升免疫力的中草药配方,那么谈的再多的观点也是废话无聊吧!如用四个字总结出来就是《纸上谈兵》也!最后还是用见智见仁来作为结束语啊!但愿人人皆安泰愉悦兮!
当是很无聊了。
新冠病毒在世界已经横行两年多了,作为控毒专家,应该明白新冠病毒的毒性和特点。
钟老在抗疫初期,功劳不小,可以说,中国取得抗疫胜利,与钟老的决策是分不开的。
如果说抗疫与人体的免疫力有关,且然是不合实际,等同于外国的群体免疫和与病毒共存,看看目前外国的状态,已经很明白的地告诉了我们,是失败的,一个失败的作为,我们再去做,当然是很无聊了。
相比世界各国的抗疫策略,朝鲜无疑是最优秀的。清除新冠病毒,世界各国只有以朝鲜为榜样,做好病毒清零,新冠疫毒也就会自然消失掉,人类的生活也就回归到从前。
关于抗疫,我们不能考虑到经济利益,而是要为儿女们的身体健康着想,保证他们生活在一个自然生态的环境中,否则就会成为人类的千古罪人。
如何看待钟南山新冠病毒论文:个别潜伏期达24天?
主要论点是个别潜伏期达24天。
个别的意思是一个很大的范围内,只有极少数才会出现的个体,并没有必要恐慌,控制好个人情绪才是对疫情的最大帮助。
只要我们做好防护措施,勤洗手,少出门,出门要戴口罩,遵循党的指挥,听从工作者,志愿者的安排即可。
病毒就在我们身边,哪怕我们松懈一秒都会被入侵,我们要时时刻刻警惕敌人就在身边,齐心协力打倒病毒,还我中华一片安宁。
“10到14天是一个很好的隔离观察期,潜伏期过去了,发病的及时治疗,没发病也就没病!”
这是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1月28日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的一句话。14天的隔离期,成为疫情之下全国复工复产的指导。从湖北疫情高发地区返回工作地、居住地,体温正常的要求到指定场所集中隔离14天;从全国其地方返回工作地、居住地,14天内除了上下班之外,不得随便外出,也不能组织参与聚餐、聚会。
但,14天安然过去了,没有出现发烧、咳嗽、腹泻等症状,是不是就能宽心了?
女子在解除隔离6天后确诊
河源市2月16日新增新冠病毒肺炎确诊病例1例,患者是一位只有 24岁的女孩。
她跟姐姐,于1月23日从武汉回到河源。防疫意识较强的姐妹俩,一下车就直奔医院,所幸检查正常,随后去了指定地点集中隔离。
2月2日,女孩自觉喉咙不舒服,但经鼻咽拭子核酸检测结果阴性,也就放心了。2月8日隔离期满,姐妹俩高高兴兴离开隔离点,当天下午戴口罩出去买了点东西,也就回家了。
此后身体一直未出现异样。谁知2月14日女孩开始出现咳嗽,但无发热症状,第二天上医院进行隔离治疗。2月16日,她确诊患上新冠病毒肺炎。
此前,全国范围内已经出现过多起结束隔离后确诊的患者。四川一位64岁老母亲在家自我隔离14天后,第19天突然确诊新冠病毒肺炎。还有珠海一位保安哥哥,从湖北回来28天后确诊感染新冠病毒。
河南信阳一度传出两病例出现潜伏期34天、94天,引得人心惶惶。后经核查活动轨迹及发病时间:患者吴某某还在隔离期就出现发热症状,因三次核酸检测前两次都是阳性,导致确诊晚了。患者宁某某与武汉岳父的接触时间是从2019年11月13日算起,直至1月31日新县首次发现确诊病例之前,他安然度过了数个14天隔离期,但是完全有可能是31日后外出被传染。因此,所谓潜伏期34天、94天的说法并不准确。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长的潜伏期?
医学上的“潜伏期”,是指从患者感染病毒开始到真正出现症状的时间。有症状的感染者才能界定“潜伏期”。对于无症状感染者(没有发烧、 咳嗽等临床症状,但标本检测为阳性的人),很难估算其潜伏期。
目前认为,新冠病毒的常见潜伏期是14天,但这些真实存在的超14天潜伏期案例,令人担心病毒发生变异,也质疑病毒核酸检测的准确性。尤其是看到,一则有关 “温州490例里有40%是全新变异的病毒”的传言在微信群流传,加剧人们的恐慌。传言还称疾控中心要排查从温州回到广东的人。
对此,广州疾控中心紧急辟谣:“我国最新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没有发生明显变异”,提醒大家仔细辨别。
2月18日下午,钟南山院士在广东省政府新闻办疫情防控第二十四场新闻发布会上回应超长潜伏期一事。他明确表示,此前其团队研究的1099病例中,大多数患者潜伏期是2-7天,超过14天的有13例,潜伏期长达24天的只有1例。科学合理评判潜伏期取的是平均数,但总有例外的。
当然,是否存在“超长潜伏期”,防控专家们尚不确定。根据现有的病例资料显示,超14天潜伏期的只是个案,不能代表普遍现象。潜伏期变长的患者,可能是因为前期的症状较轻,被忽略了,也可能是因为体内病毒量小,没有出现症状,没有被及时检测出来,核酸检测技术需要优化提升。
就目前而言,防控新冠病毒疫情蔓延,采取14天的医学观察隔离期,仍然是比较合理、恰当的。
14天隔离结束后警惕2点
在隔离期内,有密切接触史或者从重点疫情区回来的人,在正确隔离的同时有必要进行多次的核酸检测。因为一次核酸检测阴性结果,并不能完全排除,可能需要考虑结合胸部CT检体进行评估。
对于核酸检测的准确性,钟南山表示,只要是正规进行,比较准确取材,核酸检测是比较准确的。“有人说核酸检测率只有30%-50%,甚至说只有20%-30%,我认为这种说法是非常片面的。应该相信核酸检测,对采样操作进行正确培训,提高准确率。“
核酸诊断是尖端病原学,病人感染发病会产生抗体IgM抗体。面对疑似病例,通过核酸检测和IgM抗体检测相互印证,可以提高鉴别诊断率。已有企业着手研发检测IgM抗体的快检试剂盒。
从目前情况看,隔离14天后没有出现症状,也不代表就高枕无忧,有过密切接触史依然要保持高度警惕:
一是警惕自己是超14天潜伏期的感染者,发病延后。
二是警惕自己可能是无症状感染者,同样有排出病毒的可能性,有可能会传染他人。
过了隔离期回到家中,依然需要做好防护,戴口罩、勤洗手、避免不必要的外出,注意家人的防护,居家做好清洁消毒。
哪些人可能出现比较长的潜伏期?不能说免疫力较强,病毒潜伏期长,目前发现的超过14天隔离期的确诊患者,既有年轻人,也有老年人,但共同特点都是密切接触者。所以,新冠病毒的密切接触者都要当心,潜伏期未必只有14天。
参考资料:
1、广东省政府新闻办疫情防控第二十四场新闻发布会.南方网
2、专家回应“河南信阳超常规病例”:属于普通病例 传染源不明确。中新社
3、河源新增1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市卫健局公布其活动轨迹。河源网,河源日报
最近钟南山团队于2月9日在专业学术网站Medrxiv上发表了他对新型冠状病毒的首份研究论文——《中国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
经过对迄今为止最大的超过千例(1099例)的患者样本数量研究发现:
潜伏期:新型冠状病毒的中位潜伏期天数为3天,要比此前研究发现的更短(之前报道是5.2天)。不过从此次多地确诊的1099例患者样本来看,潜伏期最长可达24天,最短为0天。
简单来说就是绝大部分病毒潜伏期是3天左右,最短的不到一天也就是0天,最长的目前发现的有24天。
总的来说接触史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几乎所有病例都有接触史,也就是有没有去过疫区,或者去过聚集性病例的区域,或者接触过确诊患者或疑似患者,这些信息更重要。
新型肺炎有哪些症状?
据有品PICOOC高血压临床医学海外研究中心统计发现,有43.8%的患者于早期出现发热症状,住院后发热的比例激增到87.9%。
虽然大多数人都有发烧的症状,但也有不发烧的情况。
最常见的是87.9%患者发烧和67.7%患者咳嗽,然而却只有3.7%患者出现腹泻和5%的患者出现呕吐的现象。
并且在这些患者当中有25.2%的患者患有至少一种基础疾病(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等疾病)。
哪些人风险最高?
从目前结果来看,接触病毒的量很重要。如果接触到大量病毒,即使是免疫功能正常的青壮年也可能染病。
而且青壮年染病后可能出现严重炎症反应,容易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绝不能掉以轻心。
免疫功能较差的老人、有基础疾病(糖尿病、肿瘤、艾滋等)的人、有肝肾功能障碍的人需要额外注意,这些人染病后往往病情严重且恶化快。
而儿童和婴幼儿发病较少,症状较轻,这点与当初SARS时的状况类似。
目前疫情控制
从目前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全国疫情通报情况来看,并按照钟南山院士的分析,疫情发生和扩散传播控制效果比预想的好很多。
就目前疫情发病情况来看,已经初步得到了有效控制。
另外我国医学研究科研水平,比03年非典疫情发生时,已有非常大的提高,不可同日而语。
并且新型冠状病毒适合在湿冷的环境下存活,但随着天气的炎热,以及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医学诊疗方面研究,预计这场抗击新型冠状肺炎的攻坚战,很快会取得最终胜利。
什么时候会迎来转变?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冠状病毒”比当年“非典病毒”传播速度和范围以及危害的人数程度要轻很多。
其次我国已经有了控制“突发性病毒”的经验和科学防范系统,另外还组织了相关专家对“冠状病毒”进行科学研究,以及研发出针对此病毒的药物控制方法。
老护士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取得控制和治疗“冠状病毒”科学研究成果,到时候就会像当年消灭“非典病毒”一样,让其消灭在科学研制的药物中,让其永远不会危害人类。
总体而言如果疫情能在2月15号越过峰值,那么5月1日前应该可以完全结束战斗,也就是说新型冠状病结束的时候,所有的新型冠状病患者都康复了,再也没有新的病例发现,这个时候就是新型冠状病结束的时候了。
写在最后
我们此时万万不可松懈,必须继续严格执行控制疫情的举措,切不可放松警惕。虽然大家都在家憋了很久了,那就让我们一鼓作气,彻底解除疫情。
一旦疫情出现反复,状况开始回滚,之前所做的一切就前功尽弃。难道有人还想再憋在家里半个月吗?防疫的关键不只是在一线医护人员,更是在阅读此文的你。
病毒的潜伏,是跟人的个体抗性差异有关还是根病毒自身的存活性质有关?之前说是7-14天的潜伏期,这种结论是不是跟据以往的类似病毒来进行判断的?如果是常规下的认知,是不是或许认为病毒的潜伏期最高也就14天了?那么为什么钟南山会得出24天这么一个结论?尽管文中提到千分之一的概率,但是在中国14亿人口这个大数据下,千分之一的概率不算低了。如果这个病毒的潜伏与人的个体抗性有关的话,那是好事,因为人类的适应性是最强的,潜伏越久,表示人类越能适应,最终甚至不治而愈。但如果与病毒本体存活性质有关的话,那么病毒有可能为了存活下去去适应人类的自身抗体或是药物抗体,最终变异,因为病毒突变是真实存在的。钟南山的结论或许就考虑到了这一方面。因此,我们必须做最坏的打算,相信病毒24天的潜伏期,甚至更长。在这里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未雨绸缪,因为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所以希望每一个人都配合好检测与治疗,同时也积极的配合国家做好个人防护,杜绝病毒的传染渠道,让国家以最快的速度消灭病毒,才有可能结束这场战争。国之大事,人人有责。
如何看待钟南山新冠病毒论文:个别潜伏期达24天?
这篇文章是美国冷泉实验室网站上的一个预印本,就是还没有正式发表,2月9日预先发在网上供同行评议。
文章标题就清楚地显示,这是一篇有关“COVID-19”(WHO已经正式将这种疾病命名为冠状病毒疾病-19)1099病例临床特征的回顾性报告。
今天,通讯作者钟南山已经专门就24天超长潜伏期问题向社会做了回应,称:
24天潜伏期的患者仅有一例,占千分之一还不到,因此用一个极端来以偏概全是不合适的。
钟南山同时强调:
作为文章的撰写,它必须忠实于原始的描述(似乎应该指原始数据)。
接着,他又给出了应有的“科学方法”:
应该使用四分位数法,绝对大多数病人潜伏期在2到7天,中位数是4天(论文给出的是3天)。
最后,钟南山以狂犬病部分病例的超长潜伏期来比喻说,这24天潜伏期不代表大多数,并强调:
这些数据不应该被媒体引用,也不能作为临床处理的依据。
如何来看待论文中给出24天潜伏期,和钟院士的回应呢?
公众对24天潜伏期为什么如此高度敏感?
道理很简单,COVID-19疫情正在席卷全国,目前没有针对性治疗药物,重症占据很大比例,到目前已经引发1000多人死亡,全国各地正在严防死守。
这意味着,对于任何一个个体来说,一旦感染将有可能面临巨大灾难。
而免于灾难的方法就是预防。
而预防的重中之重就是避免与患者或者潜在的带毒者密切接触。
而研究已经证实,COVID-19潜伏期内也具有传染性。
那么,潜伏期的长短直接决定着很多预防措施,甚至是公共卫生政策。
这就是公众对24天超长潜伏期如此敏感的原因。
这个24天超常潜伏不具有可信性
首先,这是一篇回顾性临床观察报告,而不是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文章明确说,“流行病学特征(包括近期接触史),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均来自电子病历。”
虽然文章没有明确说,但是,也没有特别说明包括潜伏期在内的流行病学数据来源样本,应该是来自全部1099例患者。
结果部分关于潜伏期的描述仅有一句话:
中位数潜伏期为3.0天(范围为0天至24.0天)
可见,3天这个中位数潜伏期是一个统计学处理的数据,却没有按照常规给出可信区间,即钟院士回应中说的四分位数的2到7天。
而最短和最长的0和24天显然是没有经过统计学处理的原始数据。
业内人士都知道,流行病学调查是一个很难的事,很多资料数据都是模糊的,不确定。
具体到接触史,资料来源通常是患者对发病前几天、十几天甚至几十天所有接触的人和物的回忆。
调查人员再从中筛选出认为是可信的东西进行记录。
因此,绝大多数病人很难明确具体的接触史。
而只有非常明确接触史的患者,才可以用来计算潜伏期。
比如,前面我已经举过的越南第一个本地传染病例哦例子。一位27岁越南人一直住在越南,没有与新冠病人接触的任何机会。他父母从武汉回到越南住在酒店,在父子首次见面后3天,他发生症状,并最终确诊。
这个病例的接触史就非常明确,可以说他患病的潜伏期就是3天。
而在一个包含1099例的样本组中有多少是有明确接触史,可以用来计算潜伏期的呢?
应该很少。
比如,日前,疾控中心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的425例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中,具有明确接触史,可以用于潜伏期计算的仅有区区10例。
给出的平均(理应是中位数)潜伏期是5.2天,95%可信区间是4.1到7天。
也就是说,在4.1到7天范围内都是有可能的,是可以相信的,超出这个范围的可信度就很低(5%以下)。
而95%可信的潜伏期长度是12.5,天,也就是最长可信的潜伏期是12.5天。
这个数据最大的缺陷是样本数太少,而最大的优点是原始资料来源严谨的流行病学调查,并剔除了绝大部分不可用的数据(415例),同时还经过了规范的统计学处理。
反观,钟院士团队文章中给出3天的中位数潜伏期(范围0到24天),样本数虽然增加了100倍,但是,可信性反而远远低于疾控从10个病例得出的统计学处理数据。
尤其是,24天这个超长潜伏期,如果进行规范的统计学处理,应该被作为“坏点”处理掉。
那样,得出的最长潜伏期应该大大低于24天。
这个24天最大可能是那位患者有二次即以上的接触史。
比如说,他可能在发病前24天曾经与某患者接触,但是当时没有传染上。
过了一段时间,他又与另外一位患者接触并被传染,却没有回忆起来,或者他不知道第二位已经被确诊,或者第二位原本就是一例无症状感染者。
所有这些情况都有可能造成错误的原始数据。
而医学上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一个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处理掉一些可能存在的偏差。
总之,这个24小时超长潜伏期没有任何参考价值,原本就不应该出现在文章中。
这也就是涉及了钟院士回应中提到的,科学论文怎样才算忠实于原始数据?
怎样看待钟院士的回应?
钟院士说,文章应该忠实于原始数据。
这没错。
但是,忠实于原始数据就等于照搬不经过统计学处理的可能存在明显缺陷的原始数据吗?
显然不是。
如果是的话,根本就不会有医学统计学这门科学了。
具体到这个24天超长潜伏期,最大可能并不是钟院士说的狂犬病那些超过1年的超长潜伏期和个别现象,而更可能是偏差造成的一个缺陷数字。
钟院士用狂犬病超长潜伏期来打比方,意思是不认为这个24天可能是一个研究偏差造成的错误,而是真实可信的,少数个别现象。
也就是说,不仅这个24天超长潜伏期是不可信的,钟院士的回应也并不恰当。
钟南山说新冠病毒不会经常性爆发,是不是也存在偶尔爆发的可能?
肯定的,因为现在还有些身体健康的人携带病毒,而这些人检查身体健康但是携带病毒。还有不部分人患病但没检查,因为现在的检查并没有全覆盖,局部偶尔爆发是可能得,并且可能性非常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钟南山谈新冠抬头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钟南山谈新冠抬头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