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村里近1500人姓闪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村里近1500人姓闪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有姓亖的吗?
有姓“亖”的。
“亖”字,它的意思就是“三”上面加“一”横,“四”的意思,读音也是sì,“亖”姓来源于北魏鲜卑族“死”姓,属于以部族名称汉化为氏。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时候,刚开始鲜卑族的人也没有想那么多,既然孝文帝要求改姓,就以自己以前的部族名的读音在汉字中找个字随便代替,然而由于民族融合的加剧,鲜卑族竟然全部融入了汉族,理解了汉字中“死”字意思,其恐怖的姓氏也给他们带来了不便,让这个姓氏的人自改汉姓以来就慢慢减少,姓“死”的人又开始改姓,有人改成了“思”姓、有人改成了“肆”姓,有人改成了“亖”姓,当然还有一部分仍然姓“死”,因此这几个姓1500年前是一家,不过“死”姓和“亖”姓有改为“四”姓的趋势,因为“亖”本来就是“四”的意思,读音也一样,不过好多人不认识“亖”字,这给姓“亖”的人的工作生活带来了不便,因此他们以又趋向于改成“四”姓。即便是“四”姓,全国使用人数目前4500左右。
芦姓氏的故事?
芦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以下是一些关于芦姓的故事:
1. 芦姓的起源:芦姓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芦蒲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2. 芦姓的分布:芦姓在中国的分布比较广泛,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东、中南、西南等地区。在海外,也有一些芦姓族人分布在东南亚、欧美等地。
3. 芦姓的名人:芦姓在历史上有很多名人,如唐代诗人芦照邻、宋代官员芦伸之、明代文学家芦瑛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芦姓增添了光彩。
4. 芦姓的文化:芦姓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芦笙文化、芦笛文化等。芦笙是一种传统的民族乐器,在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中广泛流传。芦笛则是一种古老的吹奏乐器,在中国古代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
总之,芦姓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姓氏,它的故事和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去了解和传承。
龚姓是怎么得来的?
1、出自黄帝之臣共工氏的后裔。据《元和姓纂》所载,黄帝之臣共工氏(炎帝的后代)在黄帝时为水官,因治水有功,被奉为社神。其后有一支开始以单字“共”为整个家族的姓氏。其后裔又再加龙字改成“龚”氏,遂演变成龚姓。
2、出自古共国之后。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共国(今河南省共城,一说今甘肃省泾川县北)共,亦作恭,为商代诸侯国。因侵犯周而受文王姬昌的讨伐,被周文王姬昌所灭。共国灭亡后,其子孙以国为氏。就是共氏。后演变为龚姓。
3、出自姬姓,为共伯和之后。西周后期,有一个王室贵族叫姬和,被封于共(今河南省辉县),为伯爵,称为共伯和。当时,周厉王在“国人暴动”中被赶出国都,然后诸侯便推举他代行天子的权利,史称“共和行政”,这也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共国在春秋时被灭后,其子孙以国名为姓氏,称共氏。后演变为龚姓,是为河南龚姓。
4、也出自姬姓,为晋献公的后裔,以谥号为氏。据《尚友录》所载,春秋时,晋献公(晋国为姬姓诸侯国)的儿子奚齐即位以后,给其兄申生(在被人诬陷后,以自杀表示对父王忠心的前太子)加谥号为“恭君”。因古代“恭”即“共”,申生的后代以谥号为姓氏,也称共氏。后演变为龚姓,是为山西龚姓。
5、仍出自姬姓,为春秋时郑武公的儿子共叔段的后代。据《元和姓纂》、《史记·郑世家》等资料所载,春秋时,郑武公的大儿子郑庄公继承了帝位,后来郑武公的小儿子叔段企图夺取政权,被郑庄公打败后,逃到共,当时在郑国境外,称为共叔段,其后代,或以“段”为氏,或以“共叔”为氏,也有以“共”为氏的,称共氏。后演变为龚姓,是为河南龚姓。
6、出自为避皇帝名讳演变而来。五代十国时,后晋皇帝叫石敬瑭,因为避名讳,“敬”氏改为同义的“恭”氏,后也演变为龚姓,是为河南龚姓。
7、出自姬姓,为翁氏所分。据《六桂堂业刊》所载,周昭王的支庶子孙受封于翁山,后以邑为氏,称“翁”氏。至宋初福建泉州有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其中第五子分姓龚,其子孙也姓龚,此支为其一。洪氏后来为了避仇,便改了自己的姓氏,在洪字上去掉三点水,上面加了一个龙字,就成了龚氏。均是为福建龚姓。
8、出自他氏改姓或小数民族汉姓而来:
①贵州黎平三龙乡兜房族吴姓有改龚姓者。
②土族龚塔氏汉姓龚。
③京、瑶、彝、白等族均有龚姓。
出自姜姓、出自姬姓一支、出自为避皇帝名讳演变而来等。1、出自姜姓:为炎帝后裔。黄帝之臣共工氏,本是炎帝神农氏后裔,阪泉之战后共工氏归附黄帝,为水官。
黄帝之臣共工氏在黄帝时为水官,因治水有功,被奉为社神。其后有一支开始以单字共为整个家族的姓氏。其后裔又再加龙字改成龚氏,遂演变成龚姓。
练姓起源?
练姓源出有两支:地名和东姓。
第一支出自地名。南朝的《姓苑》记载:“其先仕闽(五代之小国,故地在今福建闽侯),食邑闽之练乡,因氏。”练氏源出不祥,以地名为氏。练的古地有春秋的练渎,故地在今江苏苏州西南。练墟,故地在今江苏吴县西南。练溪,即今安徽歙县东北练河。练江,今广东普宁至潮阳一带。这支练氏的历史至少有1500年。
第二支系自东姓。唐朝时李勐的部将有练何,本姓东,从李勣伐高丽有功,以精练军戎赐姓练氏;这支练氏的历史大约有1400年。
练(Liàn 练)姓源出自东姓。
练姓始祖练何。练何,字子俊,原姓东,是伏羲后裔。粤稽洪荒甫辟,生民浑噩,姓氏未著。自太昊嗣兴帝,号伏羲,伏羲氏以木德王其姓风氏。民之有姓,实自此始。
厥裔羲仲,帝尧时,命掌东方,青阳之令,易风姓为东方氏,取义青阳,曾称济阳为郡。东方氏三传有东不訾者,盖帝舜七友中人,居太原墟,因帝呼为东友,即更其覆,而仍相传为东,由居太原,故又易其郡为太原。
东不訾九十六代嗣裔东何,乃汉仕郎中泾州东富公二十七代元孙,本贯河南省河内县(今沁阳市),以河内为郡。公智勇超常,於唐贞观时为总管府录事参军,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十一月庚子日(农历十一月三十日),诏与李勣伐高句丽,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五月甲申日(农历五月十七日),献火攻策南苏罗城(辽东城,史书又称辽州)遂破之,有功回朝,於贞观十九(645)年十月戊午日(农历十月廿三日),在临渝关的汉武台刻石记功会上,唐太宗以“精练军戎”,赐姓练,封岐山侯,封三世恩荣世袭骑尉将军。
钦差大臣兵御尚书大总管李勣赞曰拜题:“舜友贤裔,岐山侯第,贞观恩及, 赐姓启宇,诗书冠冕,诒谋济美。”妣赵氏,封一品夫人,与夫合葬於河南省河内县紫金坛(今沁阳市神农坛)。生二子:练舜麒、练舜麟。
广东潮阳董姓的来源?
董姓,是中国古老姓氏之一。汉、唐时代的弘农郡(即今天陕西华阴县东南一带),已有董姓族群聚居。
两晋年间,随着中原仕民的逐渐迁徙,中原文化逐渐向东南沿海地区传播,古称“蛮荒”的闽粤地区得以逐渐开发。汉文化和越文化逐渐同化、融合,得以新的发展。南迁的中原董姓,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为开发南方作出了贡献。
后晋入潮
随着闽江流域经济的繁荣和闽南晋江流域的初步开发,闽中、闽南、粤东的联系日渐密切。东晋后期,始有迁居闽中、闽南的董姓仕民进入粤东,选址、定居于澄海南峙山北麓一带,依山傍海,创祖开基,逐渐形成村落。遂以姓名村,称“董坑”。
唐贞观(627—650)年间,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至唐代中期,南方沿海出现了很多商贸兴旺的集市。
商贾云集
地处大南山北麓的峡山,商业日趋繁盛。各种南方特产,由陆路、水路货运至潮汕乃至国内各地。时有世居海隅的澄海董姓,颇具商业意识,不愿老死蓬蒿,始迁至峡山、和平一带,开基创祖,蔚成大族。
一千多年来,潮阳董姓柯枝蔓延,桐叶繁茂。据统计,潮阳现有董姓约10000人,分布于棉城、峡山、贵屿、司马浦、和平、西胪、仙城、谷饶等地。汕头市区约1500人。揭阳、揭东约3000人。蕃衍内地各地约5000人,旅居港澳台地区及海外约5000人。
人文荟萃
明世宗嘉靖42年(1563年),王室诏谕澄海设立县治,时嘉靖帝曾题赐“澄海初开”。当时,董姓人家已先后从南峙山麓迁居至平原地带,散居各乡、村、镇。随着澄海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董姓或从工,或从商,或从农,或入仕途,舟车船楫,繁衍众多,蔚成族系。
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市”称号的澄海,自古人文荟萃,文化、艺术事业昌盛,文化人才辈出,成果累累。潮汕董姓的发源地———南峙山麓,更是潮汕文化渊源较早的地域之一。至今,澄海有董姓约10000人,分布25个镇(街道)百余个管理区(居委会)。其中,尤以城区、莲上、莲下、上华及东里、樟林等处人数为众。
作为潮汕早期入潮之一的董姓,得中原文化、潮汕文化之神韵,出现了颇多活跃在民间的艺人、人才及传人、世家。
1957年,澄海籍的著名潮汕大锣鼓演奏家董峻,随中国代表团出访苏联首都莫斯科,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董峻演奏了《抛网捕鱼》、《画眉跳架》等著名潮汕锣鼓曲目,把古老的潮汕文化艺术推向世界,褒赞如潮,为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的潮汕文化获得了殊荣。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村里近1500人姓闪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村里近1500人姓闪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