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雷军谈小米被指贴牌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雷军谈小米被指贴牌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小米经营模式,感觉什么都做,是靠价格战吗?
华米科技在美国纽交所上市了。
股份构成,本次公开发行后,黄汪为华米科技第一大单一大股东,持股39.4%;顺为资本为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20.4%;小米旗下基金People Better limited持股为19.3%,为第三大股东。这表明,雷军系资本持有华米科技39.7%的股份,高于黄汪。
资料显示,华米科技成立于2013年12月,由小米公司和合肥华恒电子联合成立,主要做智能可穿戴设备,较为知名的产品有小米手环和小米体重秤等。去年前9个月华米科技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为1160万台,华米科技研发的小米运动和和米动健康App注册用户达4960万。
在上市之前,华米科技共获得两轮融资,2014年1月的A轮由小米科技和顺为资本所投,金额为1000万人民币,当年12月完成B轮3500万美元融资,投资方为高榕资本、红杉中国、晨兴资本和顺为资本。
明白了吧?所谓的小米生态链企业,并不是小米的子公司,只是合作企业,使用小米的商标而已。
关于小米的这种模式,这就是很常见的品牌的战略啊。
比如美的,你知道美的有多少电子产品吗?刚才去官网看了,粗略估算有七八十种。所以照你这么理解,美的也都是贴牌的咯?格力、华为都有几十种。只是这些大厂都是自己仿制生产而已。
这就是品牌效应。小米的手机给人物美价廉的印象,打响了品牌,那么他就以这种品牌影响力,大力拓展其他产品。
我觉得小米的战略很成功。小米如果自己去研发建厂生产,那么所需要的资金就会很多,承受的风险也很大,而且,扩张的速度就慢下来了。而像现在这样,投资生态链企业则要高效的多,风险也降低了很多。
不是说有自己的工厂,就有自己的核心技术。高明的企业玩的都是空手套白狼。比如高通。高通没有自己的工厂,做芯片就找台积电或者三星。自己就负责设计芯片,申请专利,以及起诉侵权,赚的盆满钵满。苹果也没有自己的工厂,找富士康代工就可以了。
为什么大企业都不喜欢建设自己的工厂呢?
一是代工厂赚的都是血汗钱,比如富士康跳楼。二是建设工厂投入巨大,风险当然也很大。
华为有自己的芯片,但是不够用的。小米也研制了自己的芯片。手机的核心技术也就是芯片了。你如果说全部自己做,那根本不可能。自己的厂生产的是不假,但是原材料也都是使用别人的,比如三星的。
小米的商业模式或者说经营模式,并不是通过贴牌的东西来实现自己的拳头产品,而是通过生态链的构建包括互联网业务实现数据价值的体现。
1.智能家居产品的争夺战
家居行业巨头市场格局已经非常明显了,包括格力的空调、美的、海尔等等,都想在智能家居中分的一杯羹,谁都不愿意放弃这个战场。
但是统一调度或者说智能家居的整体解决方案对于用户的体验至关重要,也就是说需要一个枢纽去控制整个智能家居,而如果谁成为了这个枢纽,其他的家居品牌肯定就是“被集成”的命运,这对于目前的家居巨头来说,是不能接受的,毕竟谁也不想被整合或者说被“集成化”。
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小米虽然掌握了很好地调度平台——手机作为智能家居的入口,但是依然无法整合掉所有的智能家居产品,那么小米就要从自身可以整合的家居厂商入手,去构建自己的生态链系统。
而这样的家居需要符合可控制,数据可收集并且有价值,所以小米除了做手机外,还要从多个生态伙伴那共同打造智能家居产品的整体解决方案。
2.从入口到数据
实际上,目前智能家居的体验感并不是非常好,众多的巨头们都在寻找能够打进智能家居的入口级产品,比如最早的开关实现中心化数据收集,但是最终貌似没有成功,又到后来的门锁,到现在的音箱都是在寻找新的入口。
而想必而言即使做智能单品,由于后端的增值服务跟不上,导致国内的很多智能家居巨头厂商没有太大的进步,比如:亚马逊的Echo智能音箱为什么可以火,因为在Echo的背后有亚马逊的自营电商作为增值服务为用户提高购物体验,而国内的智能家居厂商一味的模仿,最终只起到了音箱的作用。
当然,这一切都是为了获取数据来实现后端大数据价值的挖掘和体现,但是如何衔接并发现价值可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所以,这样来看,小米不仅仅是手机消费厂家,它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移动互联网企业,其不但提供手机上的互联网增值服务,并渴望将手机作为入口来打开智能家居的数据大门,后期通过数据盈利。
小米公司一开始出现,就运用了饥饿营销模式。他打破传统的营销理念。这种营销理念个人认为,他不需要大量积压库存,可以很好的减低了成本。尤其电子数码产品,淘汰太快,一旦积压库存量大,有很大风险。
雷军也在一次采访中说道,他们资金很充沛,最大的原因就是没有库存量的问题。
说小米贴牌,这又是雷军一个方式。他不需要太多的研发人员。不需要在建立工厂的投资。他只需要把好质量就可以。别人给他服务了。
这几年小米品牌力量很大,很多公司都会希望和小米合作,只要小米公司把握住质量,剩下一点问题都不会有。不管哪个产品,他都会有代工厂,苹果代工厂有三星和富士康。小米也用三星家的配件。像电脑CPU全世界只有两家公司,难道都说电脑出来amd和因特尔,剩下都是贴牌的吗?不管哪个公司,他都不会,从头到尾都是自己生产的配件。小米是以高性价比来打市场。如果说质量把关,我真希望各个商家都来打价格战,那样百姓受益了。
对于一个刚刚写完小米品牌延伸策略的人来说,觉得还是有资格去回答这个问题。资格
首先,小米公司在12年成立后,然后推出手机和手机系统为主的经营模式。这种模式最好的就是能够使用户和品牌建立比较深的凝聚力,所以我们能够看到米粉或者是大部分的米粉的品牌凝聚力是非常强的。这就为后来他们能够接受小米推出其他产品做出的铺垫。
后来小米的发展过程中,我看那个小米推出一系列的家用电器,包括电视,好像最近还做了空调。小米的这一动作,可以说是为了他近两年所说的生态链打下的基础。
在进行产品延伸的过程中,始终没有突出它整体的高科技研发和生产制造型企业。他说衍生的产品在一定程度上都保持了设计感,相对于对于新事物接受能力比较强的米粉来说,还是可以接受的。
这一战略在某些程度上是血降低了小米品牌的价值的,所以我们看到在2016年整个一年,小米的整体营业额和品牌价值是下降的,但是在2017年进行了强烈的反弹,这些方面大程度上是得益与他生态链建造的完成
而且它延伸的产品是对于其他产品的降维打击,一方面也可以弥补他手机产业的整体利润低。
小米一方面拖着低价格,然后是首重比较高的手机,一方面用自身的品牌,去做那些整体利润较高的衍生产品,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所以还是希望小米公司能够继续深耕生态链,打造一个更好的科技帝国。
如果你对我所说的还感兴趣的话,请你点个赞,谢谢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
小米市值蒸发2336亿港元,雷军承诺一年不减持,小米股价会止跌吗?
本文是小米大跌的后有感而发的畅想曲。
我觉得雷军承诺太短,承诺三年,小米股价可能就噔噔噔涨三天,涨20%!在行情冰冷的冬天,让投资者感到不会被套现,市场情绪稳定,不至于这样连续大跌。
但减持的时间窗口,只是导火索,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小米自身的估值,可能小米上市前,香港市场对于小米的情况了解不够充分,只是通过网络影响力以及报表观察,不够充分。
更重要的是市场对于小米的发展战略,有了更充分的理解,虽然小米的各项业务增长率极高,但可持续性受高度质疑,质疑的情绪会传染。
经过半年时间的了解,香港市场认为小米股价高,所以,遇到减持的时间,决定卖掉,加速下跌。
小米上市就等于是个黑天鹅了:发行价黑天鹅,发行价高,引发危机。导致小米股价持续创新低。
当初上市真不应该定价17港元,应该低一些,上市就定价4000亿港元,上市前,小米进行了互联网的IPO营销,雷军甚至去香港见李嘉诚,将合影发到网上,他们还去了华尔街宣传IPO,将创始人在华尔街拍的合影,也发到了网上,这些都是为IPO造势。结果是投资者相信了,接受了每股17港元的定价。这些造势必然影响投资者对股票价值的判断。当时我就讲过,小米利用卖手机的营销方法卖IPO的股票。
长期挽救小米股价的希望,就在小米的零售,小米零售有突破性的进展,排他性的竞争力,那么小米的股价长期才有希望。
手机行业是没什么大希望的。手机格局可以借用2006年《赢在中国》小伙预测慧聪将会败给阿里的那段话。现在华为正在打苹果,等华为打败了苹果,就会回头打小米,手机这块,最终只有华为做的好。
所以小米未来的出路只有一条,就是零售!!必须赶在手机能够提供现金流的时间内,将零售业做起来。否则,如果手机无法提供现金流,零售业就难做了。
小米最大的隐患在于雷军表示硬件利润5%,试问,这样的利润率,你是投资者,你会投资小米吗?
图片来自网络(雷军与苍井空)
其次,智能手机在全球市场下跌趋势,谁也无法抵挡,从一定程度来说,智能手机已没有太大潜力。
再次,小米未来寄望在物联网和智能家居方向,但小米生态链规模看起来很大,其IoT智能生活业务为小米带来上百亿营收,2015年营收仅为50亿元,到2017年增长至235亿,而2018年三季度累计收入为289亿元。
不过,在我看来,这靓丽的数字背后很虚胖,例如早前智米CEO苏峻给出的数据显示,这200亿营收中,其中80%来自不到10款产品,如果这个数据真实可信,那么靓丽的数字背后是否暗藏风险?首先小米所培育众多的生态链企业,频繁向市场推出各种智能设备,不能为用户创造价值,仅是为了刷存在感值得深思。
最后,小米创业7年营收就突破千亿,2017年总营收1146亿,2018年前三季度营收累计1304亿,高于去年全年,这个成长速度堪称奇迹,此外,经过多年培育,智能家居业务呈现高速增长态势。作为新兴互联网企业,去年在香港上市成为热门话题,但上市首日破发,随后面几个交易日,2018年7月18日小米冲高至22.2港元,对应市值为5570亿港元。只是,随后一路下挫,截至2019年1月10日2501亿港元,相比高位跌幅高达55%,市值缩水3069亿港元,已被腰斩的小米令人惋惜。
雷军与董明珠世纪豪赌:
以硬件、新零售和互联网服务为核心的商业模式,推动小米高速发展,至此雷军更是和董明珠玩起了任性豪赌,明珠作为企业界的铁娘子,同样也是话题不断,对于格力来说,董明珠就是最好的代言人。两个人在央视年度经济人物典礼上相遇,一场关于10亿豪赌就此开始。
在此之后,格力和小米均得到了告诉发展,格力电器在2018年营收有望达2000亿,小米2018年前三季度营收累计1304亿,这一场豪赌明珠声称基本上了雷军,并表示与雷军的赌局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两者不具备可比性。
止跌与减不减持没啥关系,1月9日之前小米的限售股没解禁,股价不照样跌跌了40%吗?
小米上市之初,雷总在庆功宴上宣称:要让在上市首日买入小米公司股票的投资人赚一倍。可是一年过去了,当初买入的人不仅没赚一倍反而被套40%以上。
2018年年前三季度,全球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了6%。小米虽然同比增长了21.2%,但是手机行业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面临很大挑战。十年前中国的网民增长率在50%以上,而现在已经到6%左右了。
这就意味着互联网的人口红利期已经结束,现在进入存量时期,君不见农村老头老太太现在都人手一部手机。人口红利消失,拿什么来高速增长!
所以,接下来手机行业只能靠创新,小米没有创新,没有亮点,消费者凭什么选择小米而不是大米。而创新靠的就是研发。
那么小米的研发实力到底怎么样?老规矩,不瞎猜,看数据。
根据小米的CDR招股说明书,2015年-2017年期间小米的营业收入分别为668亿、684亿、1146亿,而同期的研发费用为15.12亿、21.04亿、31.57亿,研发费用占营业总收入的2.26%、3.07%、2.75%。
这是什么水平?以小米的竞争对手华为为例,华为2015年到2017年期间,研发费用分别为596.07亿、763.91亿、897亿,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5.09%、14.65%、14.86%。由此可以看到小米的研发投入无论是绝对值还是相对值都不及华为的零头。没有研发,拿什么来支撑小米的梦想。
靠小米生态链吗?别闹了,无论是小米电视、还是小米空调,小米最多是贴牌生产而已,小米生态链说白了,如果做成了最多是互联网销售杂货铺,如果做不成,那就是一大堆累赘。
君不见,小米入股TCL之后,股价非但没反弹,反而下跌了百分之十几。小米生态链的未来,资本市场已经用脚投票了!
小米,为发烧而生,但愿是米粉发烧,而不是小米自己发烧!
小米发行238.37亿股毎股负4.4912港元,总计负资产1103.38亿港元,收益支撑不住现在的股价,按现在收益得7-8年还债,香港股市比较成熟,不跌才怪
融资风投的转嫁给股民买单,前期的亏损和借贷银行的1000亿自己得慢慢还,每年50多亿利息还得自己背负
小米要上市啦!这些大佬们创业的故事谁知道,给讲讲?
雷军在年轻时,就当了金山的总经理,在40岁时和十几个合伙人创办了小米。小米早在2014年就估值450亿美金,当时被称为国内第一独角兽,也是ATM中最强有力的竞争者。经过2015年和16年的下滑状态,赢得了2017年的绝地反击,2017年手机销量超过9000万台,在年底时开了loT物联网开发者大会,2018年相信小米会更加强大。
提起雷军,大家能联想到的除了小米就是金山,进入金山毒霸当程序员是雷军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从22岁到38岁,16年时间,他从一个小程序员开始,一路升级打怪,做到金山公司总经理的位置,“雷军”几乎成了金山的代名词。
没有人是能随随便便成功的,雷军作为一个非富二代、非红二代,靠的是他的勤奋,当然能力肯定也是杠杠的,毕竟武大毕业的。雷军自己曾说过,那些年他几乎都是7*16小时的工作制。
事业到达顶峰,雷布斯辞职创办了小米。从小米1开始就制造了很大的噱头,小米的饥饿营销简直就是教科书级别的,从小米1到小米4,几乎每出新款都有人挤破脑袋地去抢。当然,如果不是性价比高,也不会有这么好的效果。
成功的创业故事往往传播度很广,但谁还不是在失败的泥坑里挣扎了几回才站起来的呢。雷布斯也是有过失败经历的。
雷军1987年进的武大,要说他是真牛啊,两年修完全部学分,还能成绩不错,本人是做不到的,就算能做到,大三大四两年估计也是各种浪了。但雷军的大三大四过得丰富多彩,他不仅看了很多书,还跟朋友们开了个公司。
大三暑假,王全国(现金山软件集团副总裁)、王全国一个同事,还有同事的一个朋友,想办一家公司,拉雷军入伙,雷军当时收到乔布斯、比尔盖茨等大咖的影响,热血沸腾地加入了。▲王全国
他们创办了一个叫“三色Sunsir”的公司,他跟王全国负责技术和服务,其他俩人负责市场销售,但是他们连资金从哪来、主要业务是什么,怎么盈利都不知道。
他们在一个饭店租了一间十几平米的房间,这里晚上是卧室,白天就是办公室。他们不知道以什么为主要业务,只能是什么赚钱就赚什么,所以他们卖过电脑,做过仿制汉卡,也接过打字印刷的活。
穷的时候他们连饭都吃不起,靠一个兄弟跟食堂师傅打麻将赢饭菜票。不过熬着熬着,这个团队最多的时候也有14个人。
这样的日子熬了半年多,高涨的创业热情被残酷的现实一天天消磨殆尽,雷军开始思考:作为一个大四的学生,是否具备创业所需要的能力。想了几天后,他提出了散伙。
尽管这是一次失败的创业经历,但这也为雷军之后的成功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失败乃成功之母”,这话虽然很老,但一点也没错。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雷军谈小米被指贴牌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雷军谈小米被指贴牌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