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方回应立陶宛挑衅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中方回应立陶宛挑衅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今日头条把“蕞”字推广成了网红字,为何无人问津?
头条把(蕞)字推广成了网红字,为何无人问津?这个字不会读的人可能不少吧,网红字看不懂没有大众化,当然沒人问津。网红字应该用征文活动,让大家参加讨论,也可以调动大家的热情评出几个字,用投票方式选出一个网红字,这样的话就有人问津了。
“蕞”现在用正合适啊!
自不量力的欧洲小国立陶宛,在台湾问题上,屡屡挑衅我东方大国。
近代中国人,称这种小国为“蕞尔”小国,有不屑一顾的意思,用在立陶宛身上,不正合适吗!
类似这种现象在哪个平台上都是普遍存在的,大众早就见怪不怪了;另外,这也非是平台愿意如此、而是不得以而为之(更多是因为太麻烦或需要更多资源投入),实属一种强压之下畸形的产物,这种畸形怎可宣传?所以,谁都装看不见、谁都默认了,只是文化方面乌七八糟被祸害罢了,反正结果是谁都没被伤害到利益。
如果不是今天看到这个“蕞”(zui)字,平时还真不注意,还特意查了字典,才知道这个字。
蕞,现代汉语规范二级字,普通话读音为zuì,最早见于楚系简帛。六书中属形声字。“蕞”字基本含义为古代演习朝会礼仪时捆扎茅草立放着用来标志位次;引申含义为丛聚的样子。
在日常使用中,“蕞”多用作形容词,如:蕞尔小邦(形容地域极小的国家)。
因为平时极少用到,所以好多人估计都不认识,即使头条把它推广成网红字,但是它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没有什么影响,既带不来乐趣,来给不了利益。所以肯定关注的人少了。
其次,蕞字在日常生活中,是形容词,比如:蕞尔小邦。假如不是一些弹丸小国,对我泱泱大国的挑衅,估计“蕞尔小邦”这个词语,知道的人也不多。平时工作忙压力大,哪还有时间来关注一个不熟悉的网红字呢。
因为有吸引力,才会有关注,因为有关注,才会成网红。
所以,即使你在推广,没有一定的吸引力,友友们哪有精力来关注你。不是吗?
不仅是今日头条中,现在几乎所有的网络文章中,都用“蕞”取代了“最”。究其原因,是前一段时间国家明令禁止网络宣传中不能用“最”进行宣传。哪怕是一篇书评,只要有“最”字,发出去就变成*号;但有时候的确是要用到这个字加以形容的。所以用“蕞”取代“最”,其实是无奈之举。
除了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外,历史上还发生过哪些大规模战争?
我是东斯坦因,认真对待每一个问题!
除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拿破仑战争算的上是规模比较大的作战了。
拿破仑战争就是拿破仑统治法国期间与其他欧洲国家爆发的各场战争。自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随后的第二次反法联盟直至第七次反法联盟战争都属于拿破仑战争。
马伦哥战役、奥斯特利茨战役、特拉法尔加海战、耶拿战役、弗里德兰战役、远征俄罗斯、莱比锡战役、滑铁卢战役,这场战争诞生了很多被后人铭记的战役。同时这场战争促使了欧洲的军队发生了重大变革,特别是军事制度,因为实施全民征兵制,使得战争规模庞大、史无前例,让我们看到了现代战争的影子。
法国国势迅速崛起,雄霸欧洲,战争规模空前的庞大。大英帝国,法国,俄罗斯帝国,西班牙王国,葡萄牙王国,荷兰殖民帝国,奥地利帝国,普鲁士王国,奥斯曼帝国,瑞典王国,所有当时的欧洲军事强国都参与了这场大战;战争双方动员军队近1000万,死亡军人近400万;除了欧陆战场,北非、西亚、地中海、大西洋、印度洋、东南亚、美洲殖民地也是狼烟四起,海战甚至到了南半球,战争波及范围也是非常广的。如果大清下场参战的话,那就是世界大战了。
不过在1812年侵俄惨败后,法国国势一落千丈,拿破仑建立的帝国最终战败。最后随着拿破仑在滑铁卢败北,各交战国签订巴黎条约后,拿破仑战争于1815年11月20日结束。一个伟大的王朝不复存在,一个伟大的国家领袖、军事领袖就此退出历史舞台,自此法国失去在欧陆上的领导地位。而英国在获胜后,成为全欧、甚至全球最强大的国家——日不落帝国。
就到这里,各位对此,是否还有其他高见?或者你们还有哪些补充,一起来探讨。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个赞,还有“关注”!!!
我是铁匠君,下面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因为题目是“世界历史上还有哪些大规模的战争?”那因为规模不太好计算,所以铁匠君就从比较好统计的战争死亡人数解答一下这个问题。
三国,丰富了后世的文坛,却是当时的苦难
古代战争中,死亡人数最多的无疑是三国时期的各种鏖战。三国时期,军阀混战,而以此带来的战士死亡和百姓流失也相当高。整个三国中,赤壁、官渡、夷陵,伤亡都在十万以上,而像小一些的战役更是连绵近百年,根据统计,公元156年,东汉人口5007万,黄巾起义和三国混战后,公元208年赤壁大战时的全国人口为140万,公元221年人口下降到90万;损失了98.3%。
汉尼拔是第二次布匿战争时期迦太基统帅,结果被自己人弄死了
三次布匿战争期间双方领土变迁
而古代外国战争当中,有统计的死亡人数最高的战争是罗马人和迦太基人展开的布匿战争。迦太基是前7世纪至前2世纪期间以北非突尼斯沿岸迦太基城为中心兴起的一个古国,这个国家兴起之后,先是与希腊城邦联盟展开了希腊-迦太基战争,战后希腊和迦太基平分地中海东西部霸权。在罗马崛起之后又与罗马展开了布匿战争,著名的汉尼拔就是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迦太基统帅,但经过三次布匿战争之后,迦太基被罗马人夷为平地,成为了罗马的一个行省。在布匿战争期间,死亡人数在125万到185万之间。
《射雕英雄传》里的托雷,现实中就是他、他爹、还有他的兄弟、儿子等人进行了蒙古西征(当然郭靖是杜撰的)
蒙古征战的版图变迁
中古战争当中,死亡人数最高的莫过于蒙古征战。在13世纪蒙古帝国建立后,成吉思汗及其子嗣在欧亚大陆各地征战,领土在一百多年间迅速扩长,其领土幅度为历史上连续性版图最辽阔的国家。在此期间,蒙古灭掉了阿兰王国、阿萨辛派、库曼汗国、大理国、金朝、西辽、花剌子模帝国、基辅罗斯、基马克汗国、南宋、鞑靼联盟、保加尔汗国、西夏等国家。使安条克公国、奇里乞亚亚美尼亚王国、占婆、的黎波里伯国、陈朝、大理国、乔治亚王国、高丽王朝、诺夫哥罗德共和国、高昌回鹘国、鲁姆苏丹国、保加利亚第二帝国、素可泰王国、特拉比松帝国成为蒙古附庸,更是重创了欧洲的波兰和匈牙利。在一百年的征战历史当中,蒙古人共造成了3千万到4千万人死亡。
二战是近现代死亡人数最多的战争
刨除二战,死亡人数最多的便是明清战争了,图为反映扬州十日的漫画场景
而近代战争当中,死亡人数最高的莫过于二战,但如果刨除二战,死亡人数就是是明清战争。1589年,女真爱新觉罗部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1616年建立后金,1644年清兵入关。经过40年战争,清军击败明军及农民军势力,压制关内反对者、成功入主中原。在战争过程中,清军屠杀多处,例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以及庚寅之劫,而农民军及明军亦有军纪败坏及参与屠蜀等屠杀的记载。在整个明清战争当中死亡人数超过两千五百万人。
除了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外,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就是蒙古西征了。蒙古西征时虽然蒙古军队的总数一直都没有超过10万人,然而蒙古军队仍然在顿河区域,多瑙河区域大败俄罗斯公国和匈牙利王国并攻占了布达佩斯,莫斯科等城市。随后,蒙古军队又以2万人在欧洲大草原上击败了神圣罗马帝国的15万联军。
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
这种战役规模和伤亡数量是冷兵器时代极其罕见的。即使是拿破仑战争期间的滑铁卢战役在正面投入军队的数量都没有如此这般的规模。而且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欧洲各国对蒙古军队的入侵都进行了强烈反抗,所以蒙古军队只要攻下欧洲城市就对该城市内上到王公大臣,下到鸡鸭猫狗全部屠杀,可以说是真正的鸡犬不留,蒙古军队最终1.7亿~2亿的屠杀数量甚
至还被记录于1984年版吉尼斯世界记录。
图为蒙古西征
其次,就是七年战争。七年战争一共有6大洲被卷入战争,也是导致拿破仑战争发生的最大祸源。在七年战争中,欧洲各国从莱茵河打到地中海,从地中海又打到五大湖,并最终使得美国成功独立,普鲁士(今德国)和奥匈帝国(今捷克,匈牙利等国)也得此机遇成功崛起并且形成新的三足鼎立。
图为七年战争
而法国作为七年战争的战败国,不仅失去了所有的北美殖民地和南亚殖民地。连南美和埃及的统治也因此发生动摇。这也导致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建立并发动了“夺回”利益的拿破仑战争。
朝鲜战争,中朝苏对抗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
越南战争,中越苏对抗法国美国南越
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和美国支援的以色列
任何战争实质上都有一个势力集团,只不过再败后操纵罢了!
立陶宛宣称推翻俄罗斯政权,为何立陶宛如此得瑟?谁给他的勇气?
爱叫的狗不咬人,爱哭的孩子有奶吃。一个两三百万人口的弹丸小国竟敢如此得瑟,接连挑衅世界两大强国,其背后肯定有人支持和撺掇,其目的明眼人一看便知,无非就是想在美西方国家身上捞点好处费而已。其实,它就和乌克兰一样是别人手中的一枚棋子,乌克兰替别人打仗,立陶宛替别人作传声筒。
立陶宛是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位于波罗的海右岸,人口不到300万,面积6.53万平方公里,首都维尔纽斯,1990年率先从苏联独立出来,开启了分裂前苏联的先河,2003年加入欧盟,得到了欧盟的援助,尝到了甜头,这次看到欧盟对俄罗斯实施的制裁,立陶宛就迫不及待跳了出来,冲在反俄最前线,叫嚣推翻俄罗斯,起到了推波助澜表决心的作用,这其实也是欧盟北约的主张,就像英国首相约翰逊说的,确保俄罗斯被打败,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也说过要削弱俄罗斯。
所以立陶宛如此得瑟,只有美北约、欧盟在后面撑腰,才有此蛤蟆气,打打哈欠——欠揍!
图片来源全网
葛尔丹是叛乱吗?原来就是属于大清吗?
要知道葛尔丹(一般写作:噶尔丹)是不是算叛乱,首先就得摸清楚大清国和蒙古部落是个什么情况呢?这里又分两种,第一种是很早投奔的,譬如科尔沁部,早在后金时期便已经成为附属。“本朝龙兴,蒙古科尔沁部率先归附,及既灭察哈尔,诸部相继来降。于是。。。设理藩院以统之。”
所以后来,大清便把蒙古部落按照远近关系分为内札萨克蒙古与外札萨克蒙古。内札萨克蒙古是较早归附清朝的蒙古部落,不但政治地位较高,还保留了一定的兵权。后来归附的各部,便称为外札萨克蒙古。
准噶尔部,不是内札萨克蒙古,只能说是外札萨克蒙古。顺治三年(1646),卫拉特各部(包括准噶尔部)首领二十二人曾经联名奉表贡,清廷赐以甲胄弓矢,命其统辖诸部。——从清朝的角度来说,这便确定了主从关系,青藏高原和新疆等地正式纳入清王朝的主权版图。
当然,不管是内外,都是大清的子民。所以准噶尔部是卫拉特的一支,抗拒清朝的指令,就是改变了卫拉特与清朝的主从关系,改变了准噶尔部与清朝的关系,确实是叛乱。
噶尔丹上台执掌准噶尔部,发生在康熙九年,八年之后,他进军青海,此时实际上已经与大清为敌,也正因这个缘故,他害怕清军甘肃关外兵断其后,中途回师——但从正式手续上讲,他还是大清的臣子,不算叛国,只能说是内部矛盾。
这个时候,噶尔丹得到了达赖喇嘛的支持,他出兵占领哈密和吐鲁番之后,曾被达赖喇嘛封为“博硕克图汗”。康熙十九年,更应达赖喇嘛之请,派兵帮助天山南路“白山派”与“黑山派”争斗,夺占南疆地区。
到康熙二十六年,噶尔丹起兵分南北两路征讨喀尔喀蒙古,请注意,此时他扬言借俄军为援。喀尔喀蒙古正是在俄军与噶尔丹两路包抄之下,被击败——这个时候,内部矛盾已经有外力的介入。
但到这个时候,噶尔丹其实还没有与康熙完全翻脸。康熙二十七年,北京便派了一等侍卫携敕到达他那里,命其罢兵;同时征调部队,尤其是得知噶尔丹兵已至呼伦贝尔后,康熙帝从盛京调兵,会合科尔沁部,而这一次,噶尔丹主动由呼伦贝尔撤走。
当然,到此时不翻脸已经不可能了,康熙帝调大军云集,并收拢被噶尔丹打败的土谢图汗等蒙古势力。到康熙二十九年五月,噶尔丹真的在沙俄殖民者的支持怂恿下,打败大清理藩院尚书阿喇尼带领的前线部队之后,他的叛乱就完全是事实了。
于是,康熙帝决议亲征,一场大战由此拉开序幕。
谢谢邀请。
首先,噶尔丹是人名,他是准噶尔首领巴图尔珲台吉第六子,僧格的异母弟。幼年的噶尔丹被认定为三世尹咱呼图克图的转世,1656年噶尔丹赴西藏拉萨大昭寺接受五世达赖喇嘛灌顶。
准噶尔的部落首领本来是僧格,1670年时,准噶尔发生内乱,僧格被杀。噶尔丹归国平定叛乱,继任首领。噶尔丹在位期间不断对外扩张,准噶尔的势力达到顶峰,成为中亚地区的霸主。
你所说的噶尔丹叛乱指的是在1686年时,噶尔丹趁喀尔喀(喀尔喀是清朝的“北藩”属国。)发生内乱之机插手喀尔喀事务,占据蒙古草原,并联合俄罗斯对抗东方的清朝。1690年的时候,他的驻地科布多发生大旱,噶尔丹被迫东征清朝。清朝康熙帝派兵攻打准噶尔,在乌兰布通、昭莫多两次击败噶尔丹。噶尔丹兵败逃亡,此时策妄阿拉布坦(僧格的长子)已趁机占据准噶尔故地,噶尔丹走投无路,被迫自杀。
而噶尔丹部原来是清朝的属国,噶尔丹的汗位并不是清朝封的,而是僧格被杀后,回国平定叛乱后上位的。
本人水平有限,欢迎指正。
有喜欢的可以点赞和关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方回应立陶宛挑衅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方回应立陶宛挑衅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