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外交部回应美限芯令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外交部回应美限芯令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ARM建立中国公司,高通与中国企业合资建立企业,你怎么看?
由于中兴事件,我们大家对对于高端制造尤其是芯片行业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芯片制造业业可以说是未来物联网时代的“工业粮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事件之后,国家更加重视半导体行业的发展,标杆企业例如阿里巴巴等也开始有所行动向互联网上游工业发力。当然这些行动是应该做而且必须要做的,奋起直追,才能不受制于人。
事件风波犹在,在通信半导体行业又发生了两件事,也就是题主所说。就这两件事,我说说自己的看法。
大唐联芯与高通合资
大唐电信,大家并不陌生,旗下大唐移动是第三代通信技术国际标准TD-SCDMA的制定者,2004年世界上第一台TD-SCDMA手机由大唐移动研制成功。回首往日,中国通信行业曾有“巨大中华”之称,而今来看“中华”兴盛。被ST了的大唐电信,在5月5日宣布旗下联芯科技与美国高通等成立合资公司瓴盛科技(贵州),注册资金约29.8亿元,高通和联芯科技各持股24.13% 。然而让人意外的是,该公司主要目标是针对低端智能手机芯片市场,开展包括芯片设计、封装、测试、服务等业务。然而这一举动,也引来不少争议,毕竟高通骁龙在中高端市场一直是霸主。有通信半导体领域资深人士表示合资定位低端芯片,不利于掌握学习高通技术专利,同时也会给本土企业造成冲击。清华紫光展讯是世界第三大芯片供应商,主要供应中低端芯片市场,这次成立的公司与展讯业务重合,以后的发展,拭目以待吧!这里就不再多说了。好还是不好,目前只能让时间证明了。
ARM与中资合作正式运营
ARM与中资建立合资公司ARM mini China已经正式运营,该公司中资持股51%,ARM持股49%。大家都知道,ARM原是源于英国的移动芯片设计巨头,本身只是设计芯片方案然后授权给需要的公司,本身不生产芯片,前年被日本软银集团收购。ARM是移动终端芯片领域的“霸主”,包括高通、三星、联发科等在内的全球1300余家移动芯片制造商都采用的是ARM芯片架构。全球有超过85%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以及超过70%的智能电视的芯片均采用的是ARM架构处理器。这次合作,对上游芯片设计行业(不仅仅是通信)的发展是利好的,如果正常可以促进整个IC产业更进一步发展,但是也不排ARM实行有限范围的合作。
无论如何,都要对我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充满信心,伴随着中国制造2025,通信产业将会更好更快发展,让我们自己掌握自己的“芯”。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
悟空问答的网友大家好。ARM、高通纷纷进军中国市场,特酷君认为是对中国市场的乐观所致。他们明白芯片市场最大的需求者是中国,而作为国外公司凭借一己之力是很难打开这个市场的,只有和本土企业合作。当然,这必然会面临技术转让的问题,尤其是在中美贸易紧张的背景下,这可能会是一个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高通近日在贵阳举行的大数据博览会上宣布,将服务器芯片的开发交给与贵阳政府的合资公司华芯通来开发,此举同样是和高通与大唐电信等建立合资公司的逻辑一样,高通希望把更多非核心的业务交给合作伙伴,自己聚焦在未来5G物联网所带来的巨大的边缘计算的市场。
要知道中国芯片市场的需求非常大,现在是各个企业寻求发展的时候,还没有到要争得你死我活的阶段,因此尽管ARM和高通都成立合资公司,但是对本土企业展讯而言并不会是个压力。况且展讯凭借政府的支持已经做得很好,成为中国芯片行业的支柱。所谓的“扼杀”完全是耸人听闻。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Teku特酷#
竹叶青茶名字怎么来的?
竹叶青茶的名字:
话说竹叶青名字是一位卓识远见的领导人道出的。
1964年外交部长陈毅元帅出访亚非等国归来后,便到峨眉山万年寺休息度假,在与庙中老僧人品茗捉棋时,对所品茗的茶汤赞不绝口,于是问老僧人:“这茶是什么茶”。
老僧人说道:“这茶产自峨眉山,暂时还没有茶名。”并请陈元帅为茶赐名,元帅说道:“此茶形此茶色多像嫩竹叶啊,就取名叫竹叶青吧!”竹叶青,一个优雅别区一格的绿茶品名就这样得来,竹叶青,生长在峨眉高~山特殊区域,不畏寒雪,破芽而出,采摘于清明节前,并从几万颗芽芯中,层层筛选,只挑选出500g珍贵茶芽,历经数十道严苛工序,才造就颗颗茶芽的顶级珍品,竹叶青因而成为川茶名片,广为媒体和富豪关注。
如何看待紫光赵伟国炮轰高通?
这真的是赵伟国在炮轰高通吗?稍微有点阅读理解能力的人都看出来了,这是赵伟国在攻击以大唐电信为主的一批既得利益者。
赵伟国首先表达了紫光的现状,那就是拿出33%的营收来研发。但紫光的技术和那些领头羊还是有些差距的,因此他们要从低端入手。紫光收购了展讯和锐迪科之后,将两家公司整合为紫光展锐,目前紫光展锐已经成为中国第一排名的芯片企业(手机芯片设计领域),在全球出货量排第三,主要目标是100美元以下的智能手机市场。
他抨击的公司叫做瓴盛科技,这是由大唐电信、高通、建广资产和智路资本合资创建的,据悉其中75%的资本由中方投入,高通公司和大唐旗下的联芯科技均出资7.2亿元,占比24.1%股份。
这件事高通一家公司做不成,没有大唐电信,就没这事,展讯瞄准的手机市场本来国家是支持和保护的,然后高通也想占领国内100美元手机的市场,但是它进入并不容易,当然,高通也不是很在意这一部分市场,因为这一部分主要被联发科等公司占据,高通的主要目的是打压竞争对手,大唐电信给了高通一个进入的机会——就是这个合资企业。 表面上紫光在骂高通,其实是指桑骂槐,骂的是大唐电信的既得利益者。
大家可以去了解一下大唐电信是什么样的企业,正常情况下它早就应该倒闭了。
赵伟国的目的是什么?!是为紫光展讯向政府要更多的补贴来舆论造势
紫光赵伟国与英特尔合资成立紫光展讯本来是一拍即合,双方的目的是通过合资 可以不需要关税 同时打上“自主”的标签可以拿到中国政府的补贴 以不考虑生产成本的价格打价格战 先把你亏倒闭 再通过紫光展讯垄断市场涨价 这样一来 英特尔在甩掉毫无希望亏损巨大的移动芯片这个包袱的同时还能与赵伟国一起在中国市场掠夺巨额的财富 更阴险的是还可以用落后的技术拖后中国的技术发展 浪费宝贵的政府资源。喷子们被人家收了智商税还要帮赵伟国之流数钱啊😄
紫光集团是国内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急先锋,过去几年中先后收购了展讯、瑞迪科以及武汉新芯科技等半导体公司,旗下的几大业务聚焦在处理器、存储芯片等国内急需发展的关键行业中。在这个过程中,紫光公司免不了要跟海外的半导体巨头展开竞争,存储芯片目前还没量产,谈不上竞争之说,但在芯片行业,紫光展锐跟高通、联发科等公司是有直接竞争关系的,尤其是在高通与大唐电信旗下的联芯科技成立专注低端手机芯片的合资公司之后,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昨天在出席首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时表示(高通等)外国公司应该更有远见,给中国企业一口饭吃。
昨天首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开幕,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出席了这次会议,并发表演讲,而高通公司总裁Cristiano Amon同样也出席了这次会议,赵伟国发表的演讲中所提的外国公司意有所指,紫光跟高通公司去年就因为高通联芯的合资公司瓴盛科技而发生了几次交锋,赵伟国对瓴盛科技的成立表示了极大不满。
在演讲中,赵伟国表示紫光集团去年营收600亿元左右,研发投入就有200亿,今年的研发投入也会在200亿元左右,从研发占比这个角度来看,紫光集团是国内占比最高的公司,但是无论如何,紫光公司都得咬紧牙关往前挪。
赵伟国表示高通就不喜欢紫光,他提到高通在国内成立合资公司瓴盛科技,紫光的芯片针对50到100美元的手机,而高通合资的瓴盛科技就专做100美元的手机。
赵伟国表示中国的情况非常复杂,高通成立了瓴盛科技,行业因素变复杂了,也影响了高通收购恩智浦NXP公司。赵伟国饶有意味地表示外国公司应该更有远见,给中国企业一口饭吃。
赵伟国这番表态意味深长,不过紫光跟高通的恩怨始于去年高通与大唐电信旗下的联芯科技成立了瓴盛科技,这是一家专门做低端手机芯片的公司。不管高通此举是为了应对联发科在低端领域的竞争,还是真的要扼杀中国手机芯片公司,赵伟国对此事反应极其强烈,将此事比作汪精卫投日,大骂高通中国区总裁孟璞为买办,顺便把大唐电信也损了一通。
除了赵伟国之外,另外一位中国半导体行业的重要人物——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所长叶甜春也在朋友圈表示这次高通与联芯的合资公司定位是低端芯片,这是引狼入室打乱仗,目标不是联发科而是展讯,国字号资本不应该干这事。
想了解更多有关科技、数码、游戏、硬件等专业问答知识,欢迎右上角点击关注我们【超能网】头条号。
业内尽人皆知紫光系早就面临银行断贷融资无路,投资人对紫光企业经营不善业绩亏损巨大质问连连,近日清华大学又宣布转让紫光股权以示划清界限脱出紫光泥潭,更让赵伟国雪上加霜。情急中赵伟国又故伎重演~大嘴博眼球,肆意炒作媒体制造虚假舆论,意图绑架政府绑架投资人。无奈穷途末路的赵伟国赵大嘴忽悠中依然漏洞百出:1.展锐的手机芯片在国内智能手机市场上无一款使用,哪怕在功能机的山寨手机山寨平板上也难觅一二。2.2017年印度手机市场以华为、小米等为代表的9家中国手机厂家与三星一起占据了前十名,同苹果一起瓜分了印度手机市场的70%(其它为印度当地品牌),其中无一款使用展锐芯片。而在紫光反复宣传中标榜,展锐90%的移动芯片销往了印度,占据了印度手机芯片市场的40%。这充分说明了赵伟国以中国政府补贴的紫光展讯低价出售给印度厂商,竞争打压中国企业的卑劣无耻。
赵伟国大嘴叫嚣“展锐去年营收600亿研发用了200亿”,如果赵伟国所说是真,展锐在移动芯片市场的落后恰恰说明了紫光经营混乱财务黑洞巨大;如果赵伟国所说200亿是假,就更说明赵伟国无底线的道德和作为股东的英特尔为紫光展讯提供的技术所谓先进性的谎言。
青岛老火腿的做法?
主料:火腿中方(或火腿芯肉)10片,内脂豆腐1盒,小青菜10株
调料:料酒、盐、味精适量、熟猪油适量
操作要点:该菜对刀工要求较高,豆腐、火腿片的厚薄均匀是关键。
菜式特点:色彩明艳、豆腐滑嫩、火腿鲜美,是春节菜肴中养眼又养胃的“小家碧玉”。
金腿麒麟豆腐:取内脂豆腐一盒,将其从盒内取出后,去除边角以及底部有印痕的表层,以使豆腐表面光滑整洁。再把它放入水中焯一下,捞起沥水,并切成约1厘米厚的均匀薄片,放一边待用。再取火腿中方一小块,切成约0.5厘米厚的均匀薄片,逐一插入两豆腐片之间,装入容器。
接下去的程序是加热:在豆腐上撒上适量盐、味精,并淋上酒,将小青菜在两旁围边以作装饰,然后放入锅内隔水煮(或放入电饭煲蒸笼内蒸)约10分钟,拿出淋上猪油即可上桌。
金腿三鲜:取火腿中方一小块,五花肉、冬笋适量,均切成厚片,用开水烫片刻以除去异味、血水等,再用凉水冲洗,放一边待用。再取砂锅一只,下放姜片、五花肉,再在其上放入千张、冬笋,最后在最上面放上火腿片。加入料酒、适量汤水,用大火煮,待水开后再用中小火慢炖约半小时,至汤浓白后加入盐、味精、胡椒粉等调至合适口味,再炖片刻后撒上葱段、小菜芯,淋上猪油后即可享用。
主料:火腿中方10片,五花肉100克,冬笋50克,千张150克,小菜芯5株
调料:姜片、葱段若干,料酒、盐、味精、猪油适量
菜式特点:汤浓白味醇厚清鲜,采用目前金华煲的制作方法,用火腿更显金华地方风味。
末敏弹是一款什么样的武器?其威力如何?
末敏弹,就是一种智能灵巧弹药,它的战斗部是一种爆炸成型弹丸,也就是常说的EFP战斗部或者是自锻破片。这种战斗部和空心装药破甲弹一样都拥有一个药形罩,只不过EFP的药形罩夹角特别的大,一般在120度以上;破甲弹的药形罩夹角特别小,一般在90度以下。用于侵彻的弹丸是一种动能战斗部,大多以子母弹的方式进行投放(当然在阿富汗中也被大量应用到路边炸弹),大多执行反装甲
的任务。
爆炸成型弹丸
▲这是一个爆炸成型翻转弹,大多EFP战斗部都是这种翻转弹,杵体弹很少,下图是美军在阿富汗缴获的制作EFP战斗部的药形罩,可以看到其角度特别大
众所周知,破甲弹依靠金属射流来击穿装甲目标,但是破甲弹的药罩在形成高速高温高压金属射流的同时还会形成一小段的金属杵体,只不过这个杵体并不参与穿甲过程,但是当药形罩角度特别大时就会形成一大段固体的杵体以及少量的金属射流,这个杵体的速度一般能达到2000米到3000米每秒,这样就成为了一个高速动能穿甲战斗部。此外还有一种药形罩在装药作用的过程中会产生翻转现象,而不是形成杵体和金属射流,这时候同样会形成一个高速的穿甲侵彻体。
反坦克末敏弹
▲末敏弹实物图和他的作用过程,此外末敏弹还可以通过大口径榴弹投放
反坦克末敏弹一般以子母弹的方式通过战机或大口径火炮投放,当里面的子末敏弹被抛出后,雷达波进行第一次测距,根据高度打开涡轮式降落伞并带动末敏弹旋转,弹体上的扫描装置(一般是红外探测器)开始做螺旋状扫描,继续下降到一定高度后解除战斗部的保险,当到达威力范围高度后如果扫描范围内有目标(比如坦克),起爆信号就会引爆EFP战斗部,形成的高速侵彻体就会轻易击穿坦克防护最为薄弱的顶部,如果到达最低高度还没有扫描到目标,弹体自爆,后来为了提高破坏威力,就出现了一种将大角度药形罩并列起来的多爆炸成型弹药。
▲可以看到末敏弹的EFP战斗部攻击坦克时在空中形成的烟雾以及白色的降落伞
这里咋们以美军装备的CBU-105子母弹为例(也就是集束炸弹),每个CBU-105子母弹有10个BLU108反坦克子弹药,每个BLU108反坦克子弹药里面又有4个末敏弹,4个末敏弹被BLU108通过高速自旋的方式甩出去,于是40枚末敏弹就开始旋转扫描目标,40枚末敏弹说不定还装有多个EFP战斗部,这样的火力密度足以对装甲集群形成毁灭性的打击。
简单来说,末敏弹就是介于导弹和普通弹药之间的一个存在,一般指的是子弹药(或集束弹药)。
先说普通弹药,没有制导、不能感应目标,弹道逐元在发射时设定,控制起爆一般是时间引信、机械引信等,也就是弹道不可变,末端作用不可变。
导弹是最智能的,发射后可以探测导弹、控制改变导弹、配用智能引信。
末敏弹顾名思义是在末端感应目标,达到最佳攻击效果。虽然有控制功能,但仅仅是在目标进入攻击范围后通过调姿调速和引信控制来完成攻击。其命中率和毁伤效果较普通弹药显著提升,其结构相对导弹简单,成本相对导弹低。
个人理解末敏弹核心是智能引信,组合不同战斗部形成的特殊武器。所以末敏弹不一定是EFP装药。
末敏弹是一种装有传感器,在弹道末段开机,可以独立搜索及跟踪目标并予以毁伤的弹药。
组成及作战过程
末敏弹由减速减旋系统、传感器系统、中央控制器、自锻成型战斗部、热电池和弹体等组成。
末端弹经炮射或飞机投掷飞抵目标上空后,充气减速器被充气展开,同时减速旋翼展开,共同对子弹实施减速减旋、定向和稳定,调整姿态。同时热电池向控制系统充电。在中央控制器控制下,毫米波雷达不断测定子弹与地面距离。达预定值时,抛减速器,拉出涡旋式旋转降落伞,带动末敏弹旋转降落。随后,中央控制器根据各传感器数据,调整参数以抑制假目标和干扰,获得最大探测概率。到预定高度,中央控制器控制各传感器扫描,解除最后一道保险。通常,对目标两次扫描判定:首次扫过目标后,向中央控制器报告目标信息;第二次扫过时对比目标数据与特征值,做最后判定。如确定目标正确无误,便发动攻击。如扫描结果为非攻击目标,则继续探测其他目标。一直未发现目标则自毁。
产生背景
末敏弹最早是冷战期间西方国家提出来研制的。主要目标是对付苏军的坦克群。由于冷战时期苏军在中欧方向投入巨资部署了大量性能先进的T80、T64、T72主战坦克,不仅在数量上处于绝对优势,在性能上也足以抗衡西方最先进的豹2、M1、挑战者等坦克。可以说,华约集团的装甲集群是北约军事战略规划人员头脑中去除不掉的梦魇。
美军的研制历史
美国最早开始研制这类武器。早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几家大公司就同时进行过间瞄武器末制导的研究,于1970年10月份分别提出研究报告,并在此基础上于1972年提出了《“目标定向末端激活弹在武器上的应用”的报告》,完成了末敏弹的概念研究。之后,在国防高级计划研究局DARPA的资助下,美国陆海军开展了“斯塔夫"(STAFF)和“萨达姆”(SADARM)两种末敏弹的研制工作,后以SADARM为主。SADARM弹药适用于155毫米火炮,在1989年进行了首次实弹射击试验;然而,1993年试射结果很糟:42枚子弹药中只有9枚命中了目标。在对该子弹做了改进之后,1994年试验结果较好:在射击15公里距离目标时,26枚子弹中有11枚命中了目标,8枚子弹落在距目 标1 m的范围内。但最大射程下的命中率仍成问题。1996年3、4月在尤马靶场试验时,在接近最大射程的18公里距离上,18枚子弹药击中8个目标,超过了设计要求。6月研制阶段结束,1997年2月开始试生产,型号为M898。
中国的情况
我国兵器203所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着手研究末敏弹系统的。而到了1996年国家把该技术又列为了重点技术攻关项目。可以说中国末敏弹在一开始的时候就站在了一个比较高的起点上,采用了红外/毫米波双模复合制导系统,相当于SADARM。
上世纪90年代,我军从俄罗斯引进龙卷风火箭炮,即引进了9K55K1末敏弹,为我们提高的自已相关技术提供了机会。9K55K1只有红外传感器,采用线列阵,而国产的红外/毫米波双模复合制导系统无论是在探测能力、覆盖范围还是抗干扰能力都要略胜一筹。所以俄方希望引进国产末敏弹控制与目标探测识别组件技术,用于升级本国的末敏弹。
国内曾在2007年进行过仿制末敏弹的实车实爆实验,在3000米x200米的长方形区域内,均匀设置12辆62式轻坦。在50公里外使用PHL03式300毫米远程火箭炮进行半满管齐射6枚火箭弹,每枚火箭弹携5枚末敏弹,在200米高开舱释放末敏弹,经减速和稳态扫描,末敏弹在130~80米的高度纷纷被引爆,半数以上62式坦克被摧毁,说明一个12门制的300毫米远程火箭炮营,可一次齐射就能在70公里以外摧毁大约150辆敌人坦克和装甲车辆,大致是半个装甲旅。
在2011年4月7日,中国科协在北京召开学术建设新闻发布会,对包括兵器科学技术在内的22个学科进行了发布。白春礼院士在发布会上宣布:中国智能弹药——末敏弹技术取得瞩目成果:继自主研制成世界一流的火箭末敏弹武器之后,又取得炮射末敏弹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和跨越。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外交部回应美限芯令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外交部回应美限芯令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