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沙化土地少6500万亩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沙化土地少6500万亩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西北今年雨水很多,戈壁变绿洲,这正常吗?
毛乌素沙漠已开始变绿了。将来西北地区也会变成绿洲。今年"七一"去延安,高速两边都被绿化了,走延壶路到了山顶,一个山头一个山头都是绿色。黄河两岸,山陕两省环境大变样。廿多年前去壶口瀑布,北出关中道,一路上全是黄土高坡,(无高速,走国道,铜川,黄陵,洛川,到宜川。)偶有路边小槐树林,眼前一片"黄"画……再过几十年,陕北一定会变成江南风光。
西北今年雨水很多,戈壁变绿州,青海荒山长出了绿草,青海湖湖水面积正在不断扩大,黄河上游龙羊峡水电站提前20天到达汛期水位,甘肃敦煌遭到洪水袭击,@百威天山BRAVEWORLD头条朋友去西北旅行,多次听见青海牧民反映,这些年牧区雨量增多,这在笔者看来,这一切还算正常,只不过是气候发展过程中的波动现象,而今年雨多并不是普降大雨,个别地区仍是干旱,干旱还是西部地区主调。
从西北地理位置来看,这里是世界距离海洋最遥远的地方,四周都是高山,特别是青藏高原的阻挡,水汽难以到达,这里的干旱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从纬度位置来看,西北地区恰恰处于西风环流控制的地带,西风波动带来的的降水,毕竟雨量小,多是阵雨,而且空间不均匀。没有持续性大规模降水,满足不了戈壁变绿州的条件,想要成为人类可宜居的土地不太现实,生态修复还得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成为人类宜居的家园。
西北雨水渐多,我们放长眼光来看待这件事情,我们只能认为这是气候当中的一个小的波动,西北气候的形成不是几十年雨水变多了我们就认为气候改变了,相反它是第四纪喜马拉雅运动之后,6500万年以来,不断演化变成今天的结果,而且一直再延续。从地球的地质历史事件中也可以证明,每一次大规模沧海桑田变化之后,全球气候才重新调整。而第四纪以来地壳活动进入了一个平静期,气候不会改变。
从历史上人类发展来看,楼兰文明的兴盛,古丝绸之路的繁华,也许是我们今天的现状,雨水再变多,荒山长出了绿草,人类活动才开始增多起来,走向了繁华。之后随着气候波动,降水减少,楼兰文明开如衰败,丝绸之路变得冷落,人迹渐渐减少。也许今天又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
西北雨水增多,也恰恰是反映了我国的气候模式发生了变化,虽然我们还找不到其发生原因,但我们仍觉得华北地区干旱还有缓解的那一天,毕竟夏季风对人类的历史来说是永远存在着,这些强弱变化不足改变气候,只能是波动。
近年来,西北地区生态环境逐渐好转,雨量越来越大,充分说明习近平两山理论的正确性,前瞻性,随着西北地区下一步植树造林的进一步深入开展,不久的将来,西北地区也会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有数据说,地球上每年绿色植物以百分之五的速度增长,其中亚洲变绿速度最快,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地球变绿一半以上要归功于中国,因为中国人的努力栽种,辛苦培育,退耕还林的结果;而印度变绿主要来源于农作物面积的扩大。中国绿地面积的增加是积极向上的,而印度的绿地面积的增加隐患很大,令人堪忧。
我国绿色植物增加,植被面积扩大,要感谢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记住我们的植树节,还记住和小编一样收取绿色能量捐树的人,记住那些千千万万默默无闻的开荒种树者,他们才是最可爱的人,有今天的成绩都是大家不断努力的结果。然而在我们勤劳的中国人努力改变生存的环境同时,“老天爷”好像也在“帮”我们的忙,今年我国西北雨水很多,干旱的沙漠戈壁变成绿洲,这正常吗?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我国西北地区,深处亚欧大陆腹地,远离海洋,降水少,气温高、光照长、植被差、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加上千山万水的阻隔,暖湿气流很难达到,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及温度沙漠性气候,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卡拉玛干沙漠位于此地,被称为“死亡之海”,我国最干旱的地区之一。
近些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气候变化异常紊乱,“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的频发,导致我国西北地区降水明显增多,像新疆的南疆盆地、青藏地区、河西走廊等降水超过往年的两部还多,直接导致塔里木盆地公路被冲毁,黄河汛期提前到来,青海湖面积增大,罗布泊上游的台特玛湖的重新再现,也导致了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出现大面积绿洲。
西北地区变绿变湿这点的确令人欣喜,但是真正原因又是什么呢?这意味着什么呢?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气候特殊波动所引起。西北地区的降水来源于印度洋的暖湿气流过于活跃,与青藏高原的异常“高温”有关。比如,前段时间阿拉伯半岛最大沙漠鲁卜哈利沙漠,二十四小时总降雨量为278mm,是该沙漠九年降水之和,由“梅尔库努”台风影响所致,这也属于印度洋气候变化的一个特殊波动。又比如,青藏高原的异常炎热,海拔3000多米的拉萨温度突破了30℃,打破了有历史以来的最高记录,这也是不太寻常的,跟印度洋气候波动有一定关系。西北地区大量降雨,看似缓解了西北旱情,有利于绿洲出现,但同时也对我国东部地区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导致华北地区旱情严重,高温持续,降水迟迟不肯到来,而且辽宁开源出现罕见的龙卷风,多地受灾严重。西北地区气候特殊波动,降水在不该出现的时间,出现在了不该出现的地方,且戈壁变绿洲,可能警示我们气候异常变化“危机”已经到来,我们人类要时刻警醒,做好防范准备,方为上策,自求多福吧。
谢谢阅读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给出答案:既正常又不正常。是不是有点懵了,懵就对了,且看以下分析。
我国大西北地区由于深居内陆,受海洋水汽影响较小,且处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海拔较高四周群山环绕,地形相对比赛,因此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对于我国大西北而言,雨量增多总归是好事,毕竟靠自然降水实现“戈壁变绿洲”可以打消一些人“海水西调”的念头,而且还可以减少“藏水入疆”等一些配套工程,但是也需要合理利用避免造成土地盐碱化加剧。
不过,如今的天气是越来越捉摸不透了,总体而言呈现出的是“南涝北旱”之态势,比如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跳长时间在南方地区徘徊,主雨带北移缓慢,导致黄淮地区的山东、苏北等地出现了58年来最为严重的旱情。为了缓解旱情,山东日引黄河水达9262万立方米,创造了引黄河水每秒1072立方米的最大记录。
今年入夏以来,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海面温度上升明显,导致了北半球出现了厄尔尼诺现象,这种天气现象会往往会造成干旱和洪闹灾害,甚至引发森林大火,给农作物的生长、人民生民财产安全带来威胁,而这种现象通常每隔几年(一般4~5年)都会出现,因此可以说是既正常又不正常。
尽管我国总体雨量呈现出南多北少、夏半年和冬半年季节性差异较大的时空分布不均的现象,但也有局部地区的个例,而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使得这些不确定的天气现象发生的概率增大,出现旱的旱、涝的涝或者是原本干旱的地区出现洪涝灾害,而原来降雨丰富的地区出现干旱现象,像黄淮局部的干旱和西北雨量增多就是很明显的两个例子。
前面讲到了,我国西北之所以形成草原和荒漠广布的自然景观,其根本原因是由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决定的,因此对于大环境而言局部气候波动可谓是“小巫见大巫”了。但是地球的地表形态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地球内力(地壳运动、火山喷发等)和外力(风化、侵蚀等)以及人类的生产活动(水利枢纽、南水北调等)的共同作用下,地球的外表形态也在无时不刻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或许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时,地表的形态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也就是人们常常说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以上内容,欢迎点评!
新疆为什么那么多戈壁滩呢?以前是大海吗?
新疆以前还真的是大海,且不仅新疆是大海,就连新疆南部的青藏高原原先也都是大海,这一点通过地区地质考察就能得到准确验证。不过,新疆的海洋环境距离现代非常遥远,至少可以追溯到4亿多年前的古生代,且新疆的戈壁滩也不是由原先的海洋环境而遗留的,相反海洋消失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新疆都没有戈壁、沙漠,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新疆地貌,是海洋消失后至少2亿年以上才逐渐形成的。
从当前新疆的地形地貌来看,其不但距离海洋非常遥远,且四周及中心部位都被高山包围,北面有阿尔泰山,中部有天山山脉,南部则是连绵青藏高原,这样的环境看起来与海洋没有一丁点关系,实则不然。4.4亿年前的古生代,新疆地区属于古特提斯海的一部分,那个时候地球的气候还相对比较炎热,七大洲还不是呈当前这种排列方式。
而到了中生代时期,冈瓦纳古陆开始解体,非洲板块和印度板块相继向北移动,古特提斯海开始慢慢收拢,我国新疆地区才逐渐从海洋环境转变为陆地。不过,这个转变过程至少持续了近2亿年,直到距今 约6500 万年前的始新世晚期,印度板块彻底与亚欧大陆板块相撞,形成了剧烈的地壳板块构造运动,青藏高原隆起,古特提斯海彻底消亡,整个新疆才彻底转变为陆地样态。
再后来发生的事情基本上我们就都清楚了,由于青藏高原阻挡了印度洋水汽北上,新疆地区降雨量变得非常稀少,再加上人类活动汲取新疆河流淡水越来越多,最终新疆盆地内的多个湖泊干涸为沙漠,比如著名的罗布泊。
欢迎点击关注,留言一起探讨。
新疆为什么那么多戈壁滩呢?新疆不但有沙漠,还有戈壁,戈壁的地貌类型表现形式多样,有石海、石河、石冰川、砾石,还有裸露在地表的基岩统统称之为戈壁。戈壁这种地貌不仅在新疆发育,在高纬度地区或高山上由于气候严寒,冰川作用也会形成戈壁,只不过由于新疆自然条件比较恶劣,戈壁、沙漠等地貌比较集中,面积比较广大,备受人们关注而已。
上图,新疆的天山两侧山麓地带、阿尔泰山南麓,昆仑山北等地,到处都是石海、石河、石冰川等地貌类型,一眼望云,不见花草树木,石海连天,鸟飞绝,人踪灭,一种不可名状的恐惧,一种同亲人隔绝、同大地分离的孤独感油然而生。
新疆是世界上距离海洋最远的地方,少雨、干旱、多风沙。日温差特别大使得裸露在地表的岩石不断地反复崩解破碎,受重力影响发生滚落坍塌,最后在山前地带堆积起来,形成石海、石河等地貌。
上图:还不能忘记第四纪大冰川的作用,冻融的冰川下滑携带着大块岩石,刻蚀着地表,把堆积物推移到山前地带形成石河、砾石等冰碛物。
上图:在石河、石海等基础上,经过风力的选择作用形成了砾石滩,也是戈壁的一种地貌类型。
戈壁就是没有生产能力的土壤,之所以形成这种景观,就是缺乏水这种最活跃的地理要素,有了水,会改变新疆的所有地表状态,变为最和谐的生态环境。
那么新疆在远古时代,是怎样的一种环境呢?很早以前是一片汪洋大海,生物种类齐全,海洋低等生物繁生,后来由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青藏高原隆起,新疆才变得干旱起来,这些低等生物经过成千上万年沉积,形成了石油矿藏。北疆的克拉玛依、南疆的油气资源就是浅海环境的例证。
新疆,在很早以前就是大海。
后来因为地壳运动和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而成了现在的陆地,因海平面的推出,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的隆起。挡住了太平洋的气流,造成了新疆现在有的干燥。
新疆,就是新的疆土的意思。
新疆的地形地貌,很多就可以证明以前的新疆就是大海。例如乌尔禾的魔鬼城,典型的雅丹地貌,和周边的克拉玛依油城就是很好的佐证。遍地的金丝玉宝石,就是原来海底的瑰宝啊。
新疆的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因为地壳运动海平面下降,喜马拉雅山的隆起,而造就了现在的三山加两盆的地形特征。现在的新疆,涵盖了地球上除了海洋以外的所有自然景观。你可以看到森林,湖泊,冰川,雪山,草原,沙漠等。唯独看不到大海!
新疆是个好地方,欢迎全国各地的朋友,疫情过后到新疆来旅游。
我是林导新疆,新疆旅行社自驾游领队,致力于新疆旅游和美食文化的推广。关注我,为你讲新疆的故事。
题主的想法是对的。在亿万年前,新疆南疆的塔里木盆地和北疆的准噶尔盆地(这两大盆地是中国的第一大盆地和第二大盆地)就是海洋的海底!
20多年来,新疆南疆的塔里木盆地发现的石油储藏量是大庆油田和胜利油田的总和。新疆北疆的乌尔禾魔鬼城一带煤层很厚、揭开表层就可以直接装车啦!不像兰州的阿干镇煤矿和 “煤都”山西大同等其他地方煤矿要往山底下钻探开发。
在不久的将来,国家的重大工程“藏水入疆”建成时,连同新疆的四纵四横铁路干线、全国最多的航空线,将会为新疆插上腾飞的翅膀展翅飞翔!
1999年去新疆时看见过戈壁滩,看上去土壤也还可以,就是缺水,风沙大,本来雨水就少,蒸发太快。风大的时候汽车都不能通行,我们计划从乌鲁木齐到吐鲁番去,当地人根据天气预报变了几次计划,都是因为风大,不能通行。据说卡车在风大的时候,都是两两并行,以防止侧翻。所以认为戈壁滩是由于自然原因造成的,原因就是干旱和风大。过去可能是大海,由于地球的变化,造成现在这种情况。但愿有一天自然本身的改变,或者人类文明的进步能改变现状,变戈壁滩为绿洲。从美国的拉斯维加斯到洛杉矶的公路上,有好多的荒芜的土地,不知道是不是戈壁滩,比新疆的戈壁滩稍微好一点,偶尔能看到一点绿色,没有什么依据,只看到这样一个现象,也许是没人开发的缘故。
鳄鱼海贼王原名?
克洛克达尔
称号“沙漠之王”,十字公会创立者兼干部(实际控制者),悬赏金为19亿6500万贝里。沙沙果实能力者,能自由的操控沙子,并能将身体沙化。
原为犯罪集团巴洛克工作社社长,代号“Mr.0”,也曾是王下七武海之一,加入七武海之前的悬赏为8100万贝里。在阿拉巴斯坦被蒙奇·D·路飞击败后被除名,并被关进海底大监狱推进城,之后在路飞等人的帮助下成功越狱,并参与顶上战争,随后与达兹·波尼斯前往新世界。梦想是成为海贼王。两年后创立了十字公会
沙·克洛克达尔,日本漫画《航海王》及其衍生作品中的角色。
别名
Mr.0、沙鳄鱼、沙漠之王、Sir·克洛克达尔
砂·克洛克达尔食用沙沙果实能力者,又名沙鳄鱼。做为海贼王中最早出现的七武海其能自由操控啥子,且可沙化。做为犯罪集团巴洛克工作社社长,不但与海军合作且妄图统治微微公主的家乡。
砂.克洛克达尔(鳄鱼)。
是著名漫画《海贼王》的一个重要角色,隶属于王下七武海,又名沙鳄鱼。是草帽团遇到的第一个真正的强敌。具有着沙之果实能力,能自由的操控沙子,并能将身体沙化
原名叫砂.克洛克达尔。
沙·克洛克达尔,日本漫画《航海王》及其衍生作品中的角色,称号“沙漠之王”,沙·克洛克达尔留着大背头,脸上有一道横断的长伤疤,右耳带耳环,喜欢抽雪茄。左手是金钩,内部藏有带蝎毒的极毒钩子和一枚刀刃,中毒者如果不马上消毒,很快就会毒发身亡。喜欢身披黑色毛皮大衣,初登场时在毛皮大衣里面穿了一件橙色格子长袖衬衫。
为什么现在都说绿化好了很多,可全球变暖仍在加快?
网友问题很有趣,但因果关系有些错乱。因为全球变暖下,西北地区积雪融化才得以融化,加之降雨量增加,大西北最近几十年才呈现出一片片湖泊、绿洲。
全球升温是不争的事实,但原因存在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化石燃料无休止的燃烧逐渐引发了全球变暖;一种说法是地球运转及太阳活动等因素下,地球自发地进入温暖期。
事实上,在工业革命之前尚未有石油、煤炭等大规模应用之前,地球已经历了两个“温暖期”,一个是5000-6500年间,一个是盛唐之时。以我国为例,那时水稻在大西北河套地区多有种植,河北等地出现了亚热带植物,四川竟能吃到自家宅院长出的荔枝,而荔枝是典型的热带水果。
安史之乱后,全球开始进入寒冷期直至现在,所以有专家根据近年来地球、太阳呈现出的种种迹象推测,全球再次进入了温暖期,雨带北移大概率会成为现实!
化石燃料导致全球变暖,这样有充分的证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2021年的报告中指出,如果不采取措施2050年全球平均温度比现在高出0.5-2℃。而根据我国气象记录,从建国之后起大西北地区气温、降雨量均发生巨大变化。
先说降雨。从2011到2018年的年平均降水量比上世纪60年代足足高出43毫米,增幅超过30%,每年递增幅度还有扩大的态势!
再说气温。从最近几十年的气温记录不难发现,西北每隔10年平均气温大约增加0.3度,最近几个十年的平均递增温度又增加到了0.36度。结果是青海省每年输出水量以每年几百亿立方米的体积增加,这些水量几乎全是高山积雪融化而来!
但降雨、增温带来的变化显而易见。比如青海湖面积大幅增加,周边的林地道路绿了不少;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出现一片片湖泊和绿植。所以有专家预测,若干年后西北地区很有可能重现西周、盛唐时的自然景观!
所以网友所提到的西北雨水变多、温度提升,或将一直持续下去!
植树造林“没有用”,不仅没有让地球降温,反而变得更热了,都说绿化好了很多,可全球变暖仍在加快,并且中国的绿化覆盖率已经好了很多,西部地区的绿化更多,什么毛乌素沙漠都快绿到原来水草丰茂的时代了,那为何就这么热,没有降温呢?这不是矛盾的吗?所以很多人又在质疑这个问题了“为什么都说绿化好了很多,可全球变暖仍在加快?”
确实,如果单独从绿化的角度来讲,我们改善环境,改善地球生态系统,地球应该降温才对,而不是我们说的全球变暖,这完全是不合理的模式,也是不符合科学的模式,是不是有问题呢?我们一步一步地来看。
全球变暖
自从工业化时代以来,全球变暖就呈现在大家的视野之中,就没有停止改变过,由于不断对温室气体的排放——例如二氧化碳、甲烷等等,加大了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的不平衡,导致多余的能量不断积累,所以导致地球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并且在全球变暖的情况之下,导致的连锁效应也很强,其中,降雨,干旱分布不均匀,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等都在出现。
从而使得这些自然灾难的发生,导致我们地球生命受到威胁也更大。然而,这些事情已经发生了,可是人类对温室气体的排放并没有减少,所以全球变暖仍然在持续之中。根据IPCC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浓度达410ppm,高于200万年以来的任何时候。
2011年至2020年全球地表温度比工业革命时期上升了1.09℃,其中约1.07℃的增温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如果气候变暖得不到改善,未来20年,和工业革命时期相比,全球温升将达到或超过1.5℃,持续下去2度的“临界点”也可能被突破,所以,地球变暖依然是趋势,并且暂时还是“不可逆转”的情况。
那植树造林真的“没有用”?
确实,近些年来,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已经大大提升,并且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23.04%,森林蓄积量达到175.6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56.1%,湿地保护率达到52%,治理沙化土地1.5亿亩。预计到2025年,我国将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24.1%,森林蓄积量达到190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57%的突破。
所以未来我们看到的森林面积,或者说绿化面积将更大。而关于毛乌素沙漠的建设,确实这个曾经被称为“沙漠之地”的区域,已经被我国彻底征服了,到了21世纪初,已经有600多万亩沙地被治理,并且2020年陕西省林业局发布数据显示,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这意味着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
也就是毛乌素沙漠就快没了,这完全是我国大力兴建防风林带,引水拉沙,引洪淤地,开展了改造沙漠的巨大工程的巨大成果,辛辛苦苦几十年了,也算是一种好的回报,并且确实也对北方“沙城”的改变非常大。然而,环境确实变好了,不少人依然在问植树造林有没有用的问题,其实这完全是错误的现象,植树造林肯定是有用的,
那为何全球变暖仍在持续?
这里就得说明全球化的问题,我们都知道,虽然我国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并且减少排放等也做到了,但是我们的大气是一个整体。肯定不是我们国家做好了,地球就彻底逆转了,全球变暖就停止了,这完全不可能。只有全球所有的国家都如我们如今所做的事情一样,减少排放,多植树造林,这才可能逆转全球变暖。
所以,只有大家团结一心,共同做到改善全球变暖的计划,这样才可能实实在在地改变气候,不然是不可能做到的。这个需要从全球的角度来看问题,而不是只看我们自己。
并且2021年,全球的温室气体再次达到了新高点,那意味着温室气体的排放还在加剧,所以全球变暖还是没有“逆转”,只会越来越热,不过这里需要说明下,全球变暖仍在持续,没有缓解。但是没有证据说明全球变暖“加快”或者“加速”,这个与全球变暖持续是不一样的说法。
这就是为何,如今绿化那么多,我们地球还在变暖,主要就是因为整个地球的变暖趋势还在存在。不过我们就从身边来看,其实我们自己改善了缓解,至少气候的缓解上也表现出来了,所以未来还得努力,我们也只能期待全球所有的国家都共同来维护地球生态系统,不能持续破坏下去了,不然最终可能没有任何人可以逃离地球的影响。
人类阻止不了地球的气候
我们正处在第四纪大冰期中的间冰期,间冰期是大冰期中比较温暖的时候,而间冰期又会有很多更小的间冰期,也就造就了一段时间很冷一段时间有很暖和的历史,这只是地球的正常操作而已,过些时间下一次寒冷还会来的
地球的正常温度六七十度,我们由于处在大冰期当中才会觉得三十五六度就很热,
事实上对于地球而言现在很冷,好多人都认为人类可能会灭绝于下一次大灭绝,我更倾向于人类会灭绝与第四纪冰期结束,因为地球的正常状态根本就不适合人类生存,人类出现于第四纪大冰期的间冰期,而这个间冰期恰好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而已,说不定那天就会在现实里上演一部《后天》
今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愈演愈烈
北极的冰雪融化,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带解冻出现大量气泡鼓包、深坑,格陵兰岛的冰盖融化坍塌,青藏高原的冰川退缩,……,到处都是气候变暖的坏消息。
几年也许太短,不足以说是趋势,几十年对地球气候变化也只是瞬间,在我自己生活的这60几年里,小时候的冬天和现在的冬天有多大的区别同龄人恐怕都能感受到,以北京为例,60年代穿棉裤是很正常的,羊剪绒的棉帽子很时髦;
到80年代厚绒裤加厚毛裤要一起穿,羽绒服很时髦,但是棉裤没人穿了;
到了2000年,穿一条厚毛裤还是必要的;
前不久,穿秋裤成了调侃对象,我自己过冬也只是一条秋裤一条厚牛仔裤。
这个变化不可谓不大。
气候变暖的趋势已经很明显了,虽然不能将这个趋势完全怪罪于人类活动,历史上没有人类时气候一样会周期性变化,大的周期性变化以及小的周期性波动。我们知道黄土高原是风吹来的,山西的地下有17层煤田,煤是树木变的,那么就是说,山西这个地方有时是几万年都是参天大树的原始森林,有时是几万年漫天黄沙的不毛之地,这样的循环至少发生了17次,而且转变的过程非常迅速,否则煤层与黄土的分界不会那么整齐,总要有个渐变层吧?
但是人类活动对气候变暖有没有影响呢?肯定有!
我上中学的时候最喜欢每年元旦时从收音机里听新年贺词,那时会告诉我们钢产量达到了几千万吨,粮食产量达到了几千亿斤,煤炭、原油、棉花等几个的产量数据,总在盘算着再有几年我们的钢产量就可以追上日本了,心里有一种自豪感,希望着这些物资生产得越多越好……
几十年过去,我们的钢产量早已经是世界第一,恨不能全世界一多半的钢铁都是我们炼成的,我们的煤炭产量也占全球产量的绝大部分,而且曾经一度我们还很缺煤,煤老板们用麻袋装着钱来北京买房子,大富大贵啊!每年接近40亿吨的煤哪去了?只有一个结局:烧了!变成二氧化碳和煤灰,促成了世界第一的钢铁、水泥、玻璃、砖瓦……,还有据说够44亿人住的楼房,有两套三套房的人家几乎遍布所有人,说没房的是说在一线二线城市里没有,老家里也没有?谁信啊?!
从60~70年代每家只有人均2~3平方的悲催时代
到现在人均几十平方,我们只用了30几年时间。“中国煤炭产量自1989年突破十亿吨大关后,一直保持世界第一。过去的20年里,中国煤炭产量增幅在人类发展史上堪称是绝无仅有。2000年中国的煤炭产量还只有13.84亿吨,2004年突破20亿吨,2009年突破30亿吨,2013年产量接近40亿吨。”(转)。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我们为大气层贡献了多少二氧化碳?我们又消耗了多少吸收二氧化碳的树木?自己的树砍了,东南亚的木材又卖给了谁?亚马逊的雨林……?我们是富裕了,夏天有空调冬天烧暖气,每天洗澡,吃各种山珍海味,衣服穿几次就不要了,……
我们有权力过好日子,可是我们没有权力挥霍资源
山西地下的煤是几亿年才形成的,如果在我们这几代人手上挖光了,我们的子孙用什么?几千年来,有什么比断子绝孙更恶毒的诅咒?
可是我们今天却在做着这种事情,我们不怕后人骂我们吗?
几百年后的历史课本里会如何写我们?
我希望是几十年后的课本就出现。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沙化土地少6500万亩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沙化土地少6500万亩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