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两船在日本海域相撞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两船在日本海域相撞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甲午战争中日军是如何在花园口登陆的?
有关甲午战争的问题问海研会就对了,陈悦来解答。
甲午战争中日军的花园口登陆行动发生于1894年10月24日至11月7日,大致的情况如下:
战役目标
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后,鉴于北洋海军实力大挫,但主力舰船依然存在。日本大本营为确保在1895年春进行直隶平原大决战时的海上运输安全,决定对北洋海军的维修基地旅顺口以及邻近的大连湾等地区加以进攻,一举歼灭北洋海军。
为此,日本大本营组建了一个新的陆军兵团,即第二军,由大山岩任军司令官。
登陆点的确定
日本第二军发动辽东战役,决定采取海上运兵直接登陆辽东半岛的形式,以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辽东半岛示意图。右上方可以看到花园口。从花园口登陆进攻向旅顺,实际上陆上行程较远,而且中途需要涉渡几条河流,因而日本陆军实际上对此并不赞成)
1894年9月末,日本海军联合舰队与日本第二军的相关军官,乘坐海军军舰前往辽东海岸实施抵近侦查,寻找合适的登陆点。当时旅顺、大连是北洋海军的基地,有清军设防,且沿岸没有适合登陆的海滩地形。为此,日军从大连湾向东北方向海岸线寻找,找到了貔子窝和花园口两处有适合登陆的海滩。日本第二军虽然属意貔子窝,但是日本联合舰队认为貔子窝距离大连湾太近,如果在此登陆,容易被北洋海军袭击,于是在日本联合舰队的坚持下,最后确定以辽东海岸的花园口作为登陆点(今属辽宁省大连市)。
登陆过程
花园口登陆行动开始于1894年10月24日,由日本联合舰队主力执行护航和登陆场的外围警戒。登陆期间的每天情况为:
登陆日(10月24日)
凌晨3点38分,日本海军“八重山”等军舰首先抵近登陆场海域,派出陆战队登陆,发现花园口一带村落没有清军驻扎,随即控制了登陆场,开始实施首批陆军部队的登陆,计包括运输船:名護屋、摄州丸、和泉丸、松山丸、丰桥丸、福冈丸、三池丸、 南越丸、釜山丸、宗谷丸、大洋丸、 东英丸、 宇品丸、广岛丸、横滨丸、新发田丸。
由于辽东海域沿岸潮差极大,每天退潮后会露出纵深很大的滩涂,运输船队无法抵近海岸卸载,只能采取驻泊在稍远的海域,用联合舰队军舰和各运输船搭载的蒸汽艇、舢板来回进行驳运,共动员208艘小艇实施转运。
10月25日
(最先登陆的日军第一师团登陆后,在花园口村中设立的野战司令部)
第一批运输船团搭载的第一师团部队全部登陆完成。
10月26日
(登陆后在花园口村落外就地休息的日军)
第一批运输船团搭载的马匹、物资开始登陆。第二批运输船团抵达登陆海域。
10月27日
(日军为了转运物资方便,临时在花园口近岸搭设的栈桥)
第一批运输船团的登陆行动基本全部完成。开始转运第二批运输船团搭载的人员、物资登陆,包括仁川丸、 熊本丸、胆振丸、佐仓丸、酒田丸、北辰丸、伏木丸、爱国丸、高砂丸、兵库丸、东洋丸、神州丸、小樽丸、萨摩丸、新潟丸、 越后丸。
10月28日
继续进行第二批运输船团的登陆,第三批运输船团(摄阳丸、和歌浦丸、小仓丸、旺洋丸、远江丸、正义丸)抵达登陆海域。
10月29日
第二批、第三批登陆船实施登陆。
10月30日
继续进行登陆行动。
10月31日
进行物资的登陆行动。运输第六师团混成旅团的第四批运输船团(横滨丸、南越丸、大洋丸、广岛丸、三池丸、新发田丸、摄州丸、丰桥丸、護屋丸、釜山丸、和泉丸、福冈丸、松山丸、宇品丸、东英丸、宗谷丸)到达登陆海域。
11月1日
继续进行登陆。
11月2日
第二、三次运输船全部登陆完成。
11月3日至4日
第四次运输船的人员、物资登陆。
11月5日至7日
(登陆后的日军军马)
(11月6日,日军占领金州)
(金州城外战死的清军)
进行马匹卸载登陆,登陆行动全部完成。其间的11月6日,日军攻占辽东重镇金州、大连湾。
总计,日本第二军从10月24日至11月7日,登陆兵力24049人,马匹2740匹。
整个登陆期间,联合舰队主力在花园口西南方海域停泊警戒,防范北洋海军军舰前来袭扰。同时派出军舰前往山东威海、长岛等地实施外围侦查警戒。
在中日甲午黄海海战之后,惨败的北洋水师更是在李鸿章的“御敌报船”命令之下退守到了威海卫,其次也将中国黄海的制海权拱手想让给了日本海军。这样一来,日本海军就可以跟陆军联合向中国发起进攻,从而消灭掉整个北洋舰队。
为此,日本大本营更是做出了在1895年春天在直隶平原与清军决战的作战计划,并要求日本陆军在1894年年底必须占领整个旅顺半岛,建立起决战根据地。1894年9月21日,日本大本营开始部署登陆兵力,编成了第二方面军,由第一师团、第二师团、第六师团混成第十二旅及其各附属部队,由陆军大将大山严作为第二军的司令官来指挥部队进行登陆作战。
与此同时,朝鲜半岛的清军在经过平壤会战之后已经被日本第一方面军击溃,正在向中国国内的鸭绿江一线败退,而新组建的第二方面军更是要密切与第一方面军以及日本联合舰队密切配合,由第一方面军首先牵制住北面败退回来的清军以及从盛京和直隶调来的清军主力部队,其次第二方面军要伺机占领旅顺半岛,为翌年的直隶平原作战计划建立根据地。
再来看一下日本陆军第二方面军所选中的登陆地点,早先日本海军选择的登陆地点是大连貔子窝,但经过侦查发现该地地势平坦,海面一览无余,不利于整个联合舰队的隐蔽,且貔子窝距离旅顺军港又相当近,日本人更是担心在联合舰队执行登陆作业的时候,旅顺港内的鱼雷艇如果实施夜间偷袭的话,那么整个联合舰队就会遭遇危险。为此,日本海军在经过慎重选择之后将登陆地点选择在了花园口,但日本陆军司令官却对此提案做出了强烈反对,原因是花园口海岸退潮时淤泥带宽达1500米左右,涨潮时海浪又高,舢板小艇靠岸极其不易,便要求登陆地点要再靠近大连湾。
由于日本海军和陆军就登陆地点产生的严重分歧,不得由大本营裁决登陆地点。为此,日本大本营分别派出海陆两军的两名参谋乘坐海军军舰“高千穗”号沿着海岸巡视,以寻求最佳登陆地点。但结果并没有更加合适的登陆地点,为了不延误对旅顺半岛作战的时机,陆军方面还是同意了海军从花园口登陆的方案。
花园口登陆
此次登陆在中国辽东半岛展开,也是日本对外战争侵略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登陆作战,总共要输送第二方面军三万多名士兵进行登陆。为此,日本动员了全国上下军用、民用在内的运输船只高达48艘,登陆小艇208艘。另外,日本大本营还收到了来自前线的情报,称辽东半岛上有大量的古城墙,陆军野炮对坚固的城墙其威力明显不足以摧毁城墙,故日本大本营更是命令大阪兵工厂抓紧铸造威力更加强大的12厘米加农炮、15厘米臼炮、9厘米臼炮用于前线作战。
整个日本第二方面军兵分两路展开此次登陆作战,第一路先遣部队混成第十二旅于9月24日至28日分别搭乘19艘运输船先在朝鲜半岛的仁川进行登陆,再经过朝鲜向辽东半岛迂回。第二路部队为第二方面军的主力部队,分三个登陆批次在花园口登陆。第一批次包括司令部在内的主力部队于10月15日至16日分别搭乘16艘运输船出航,第二批次于17日至18日分别搭乘16艘运输船出航,前两个批次的兵力分别于19日至22日之间到达朝鲜,第三个批次等待前两个批次的运输船返回,于10月23日至11月22日分别搭乘11艘运输船在大连湾登陆。
10月24日,集结在鸭绿江东岸的日本第一方面军与已经抵达中国近海的第二方面军同时向中国本土发起进攻。第二方面军的几个批次兵力在联合舰队的护卫之下向辽东半岛庄河以南的花园口发起登陆作战,此外日本军舰“浪速”、“秋津洲”更是在威海卫近海游弋,密切监视着港内北洋舰队的一举一动,大连湾海域的日本联合舰队更是严阵以待,准备随时与北洋舰队进行决战。
10月24日凌晨3时,先头的51名海军陆战队员登陆花园口抢占滩头阵地,侦探敌情,但此时的花园口港岸并没有日本陆海军预想到的那样,会发生激烈的海滩阻击战。为此,日本陆军加紧登陆作业速度,第二方面军又分四批从24日至31日最终全部在花园口登陆完毕。但是一些与作战相关的物资资源的登陆却异常缓慢,直到11月7日整个花园口登陆才全部结束。
花园口日本陆军登陆之后,紧接着就展开了金州旅顺攻防战,不久登陆的日军部队就在旅顺展开了惨绝人寰的旅顺大屠杀。
多有疏漏,烦请纠正。
文|宇泽历史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有人做过介绍,有一个形容是这么说的,当时,花园口一带就是无人区,你能明甴不。后来,张召忠教授曾到过花园口一带。大家可以这样想,当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相遇时,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我们的近代史就是这样,当时,小日本可比我们现代,处处比我们先进一点点,就差这一点,我们就成了那个被揍的人,并切让人揍的还很残
电影《甲午风云》中致远舰上的水兵从炮弹里倒出沙子的情节,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吗?
其实炮弹里面有没有沙子我是不知道,但我们从到单纯的战斗情况和战局走向来看,北洋以一己之力对抗日本联合舰队,不管如何,我国还有南洋舰队。而且以少打多,以无备打有备,以旧船打新船,以威慑舰队物资打决战舰队物资,能打成这样,北洋已经属于表现不错了。而且战争结束,我定远镇远都在,而且还保持了相当的战斗力,还能撤回港口,军人表现十分出色。
关键所谓的速射炮威力实在是不值一提,战争结束之后,全球海军,包括日本海军,都将大舰巨炮作为发展方向,证明我北洋海军的路子完全没错。错在哪里?错在时代,错在天不佑紫禁城。
大东沟海战结束的一百多年后,我们的新巨舰驰骋在古老的渤海湾,再也没有挂着膏药旗的铁船敢对着我们开炮了,这就是天佑。
北洋海军的覆灭,这是一个悲剧。
众所周知,北洋海军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支比较完备的近代海军,也是洋务派为了构建中国的海防花费大力筹建的强大武装力量,据当时的美国海军顾问估计,1888年清朝的北洋海军综合实力在英法德俄之下,美日之前。但是在1895年,甲午海战之时却出现了致远舰上的水兵从炮弹里倒出沙子的情节,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吗?
答案是肯定的。但是这种事情并不是像电视剧里那样的。电视剧李说的是是由于军费被贪污,北洋海军不得不用沙子冒充火药填充炮弹。但实际上这种填沙的炮弹实际上也是一种炮弹。
当时各国水兵的战舰所运用的炮弹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开花弹,另一种则是实心弹。开花弹的弹头内填充的是火药或炸药,击中方针后会发生爆破。而实心弹的弹头内则很少装药或不装药,更多时分是填充泥土、沙石来配重。实心弹击中方针后当然不会爆破,其作战目的是凭借重力加速度击穿敌舰引起进水。
当然实战效果最好的还是开花弹。那么北洋海军为什么不用开花弹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大清没钱。北洋海军的军费本就不多,而且又被各级单位包括慈禧太后大肆挪用,所以不得不采用成本较低的实心弹了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弹头填充沙子本身就是当时实心穿甲弹的实际情况,根本不是假冒伪劣产品,而是当时这是标准流程工艺。
这些炮弹不是采购自外洋的,而是天津制造的,应该是150口径前后炮的。
拍摄电影是个特殊时期的政治正确,所以有一些艺术加工,包括憎恨洋人之类的。帝国主义没好的。
但是实际上当时在北洋舰队的外国教官们大部分都是希望清国赢的,不存在跟随本国利益做间谍的事情,他们中大多数人在本国不得志,都是在清国享受到极高待遇。
包括那电影里拍的刘步蟾也是个奸诈小人,其实刘步蟾是那批留学管带中最优秀的,但是他因为觉得自己一个堂堂懂得天地经纬的留学生被一个旱鸭子傻逼丁汝昌管着,很不得志,结果抽大烟。
但是从实际水平来说,刘步蟾作为海军军官还是很强的。
《甲午风云》里“致远”舰的水兵从弹壳里往外倒出沙子的情节非常具有艺术感染力,但非常遗憾的是,这个情节完全是编造的,完全不真实。
有关北洋海军在甲午战争中出现了炮弹装沙子的事,这个情况可谓众所周知,但是要介绍当时的实际情况,需要首先说明一下炮弹的基本知识。
关于炮弹,有两个基本的名词要了解,即构成炮弹的两个要件:弹头、发射药。
弹头
弹头,通常被我们俗称为炮弹。就是前部尖锐,内部填充炸药的弹丸。
但是光有弹头的话,火炮是无法发射的,火炮发射还需要发射药。
发射药
发射药,日本海军称为“装药”,是用来将弹头从炮管中发射出去的火药。
火炮发射的原理非常简单,即按照弹头——发射药的次序装入炮膛。而后通过摩擦发火或者撞击发、电击发等方法,把发射药点燃。发射药燃烧后形成高压气体,将弹头从炮管中怼了出去。
《甲午风云》炮弹情节错误之一——穿越的整装弹
在现代,我们常见的炮弹是弹、药一体式的,即弹头和装着发射药的弹壳连接在一起,火炮发射之后,弹头飞出去了,发射药烧光了的空弹壳会从炮膛里退出来。《甲午风云》电影里出现的那种炮弹,就是这种带有弹壳的一体式炮弹,又称为整装弹。
(电影《甲午风云》中出现的带药筒的整装弹)
然而在甲午战争的时代,发射药装在弹壳里的整装弹,是速射炮的专用品。北洋海军包括“致远”在内的各舰,其炮弹形式是分装式,即弹头和发射药不是连为一体的,而且其发射药也不是装在弹壳里,而是装在绸布的药包内。发射时,先把弹头装入炮膛,而后装入药包。发射完毕,药包的包裹物和火药一起都基本焚烧完毕。
所以从这一点看,《甲午风云》中北洋海军军舰上出现铜弹壳的整装弹,本身就是十分穿越的错误,因为北洋海军的大部分军舰根本没有这种样子的炮弹。
(北洋海军大多数火炮都是弹药分装式,装填时就类似照片中这样,先把弹头塞进炮膛,而后再装用绸布单独包装的发射药。照片中右下角的两名士兵拎着的大布筒里就是发射药,而弹头已经在吊杆上吊到了炮尾。)
《甲午风云》炮弹情节错误之二——张冠李戴的炮弹装沙子故事
在《甲午风云》电影的相关情节中,表现了水兵拔下炮弹的弹头后,从弹壳里倒出了沙子的桥段,以此说明后勤官僚的可恶。
弹壳是用来装发射药的,那么这个桥段讲述的故事是北洋海军炮弹的发射药被换成了沙子,如此,炮弹根本就不可能从炮管里被发射出去,而电影里也的确是这么描述的。
(所谓北洋海军在炮弹里装砂土,说的是这种弹头,沙子是填在弹头里面)
但是真实的历史中,北洋海军装沙子炮弹不是发射不出去,而是发射出、命中目标后不会炸。即,从来没有史料说北洋海军的炮弹发射药被换成了沙子,北洋海军炮弹装沙子的问题,实际上是说弹头里面有沙子。
据此,电影中所谓炮弹发射不出去的故事,完全是错误的。
炮弹装沙子究竟怎么回事
以往,北洋海军炮弹弹头里装沙子,以至于命中目标不爆炸的事件,曾被解读为是后勤部门贪污、舞弊的罪证。
但是从近年来发现的海军技术史料看,弹头装沙子与贪墨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因为弹头装沙子是当时德国克虏伯公司的一种标准炮弹工艺。
(日本海军兵学校炮术教科书中关于填砂炮弹的说明。)
19世纪80年代中叶,克虏伯公司解决不了可靠的弹底引信,因而克虏伯火炮配套的穿甲弹根本没有引信。在这种情况下,穿甲弹内就算是装了火药,命中目标后也没有太大的爆炸概率,于是克虏伯公司干脆将穿甲弹设定成是用动能破坏敌方舰体结构的弹种。为了保证弹头的重量,这种炮弹仍然是制造成中空的,内部不填充火药,而是填充砂土配重。
甲午战争时,这种炮弹不仅北洋海军有,其实日本海军也有这种炮弹。日本海军克虏伯火炮所采用的这种炮弹,标准名称为“填砂弹”,又称“实弹”。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两船在日本海域相撞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两船在日本海域相撞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