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两船在日本海域相撞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两船在日本海域相撞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甲午战争时,日本联合舰队击沉英国的运兵船英国有没有什么反应?
有反应,英国愤而出兵,日方连忙派人赔礼道歉,安抚了英国人,李鸿章的计策落空了。
当时除了海盗与交战国之外,没有哪个国家敢击沉挂有英国国旗的船只,因为当时英国是海洋霸主,也是当时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因此,李鸿章故意用英国商船运兵,逼日方击沉,以便挑起英日战争。
只可惜,英国想让中日单挑,不想参战,然后扶持胜者,在远东牵制沙俄。
后来清朝战败,英国扶持日本,十年后,在英国的支持下,日本打败沙俄,英国扶持日本制衡沙俄的战略获得了成功。
由于甲午战争时期英国已经有意扶持日本在远东对抗俄国,因此在高升号事件上采取了偏袒日本的做法。
丰岛海战示意图
1894年7月21日,清政府雇用了英国商船爱仁、飞鲸、高升运送清军士兵前往牙山,丁汝昌派出济远、广乙、威远前往护航。得到消息的日本海军随即派出吉野、秋津洲、浪速在丰岛不宣而战,发动了进攻。
在战斗中广乙重伤搁浅,济远不敌而逃,运输船操江被日军俘虏,而高升号上的北塘防军官兵1116人因为不愿意投降,表示除非返回大沽,否则宁可拼死一战。日本海军浪速号开炮将高升号击沉。
由于此时中日尚未正式宣战,日本海军击沉了一艘运载清军士兵的英国商船一时让日本政府有些被动。李鸿章也一度认为这会促使英国干涉。
浪速号巡洋舰
为了避免英国干涉,日本政府一面下令立即对浪速号上的官兵、高升号上英国船长和大副、其他相关人员的证言进行整理,做了有利于自己的《关于高升号事件之报告书》,未外交斡旋做准备。一面主动约见英国公使,保证配合英国调查,愿意承担相应责任。另一方面,日本政府拨出专款收买西方舆论,以形成对自己有利的舆论影响。
日本的这一系列做法确实在外交上争取到了主动,然而更重要的是此时英国也并不愿意因此事介入中日战争。
被日本俘虏的操江号
对于英国来说,一直有意在亚洲扶持一个国家遏制俄国在远东的扩张。早期英国认为只有清政府才具备这个实力,因此有意和清政府结盟。然而清政府内保守势力强大,即使李鸿章等人也对英国抱有戒心,主张利用英俄矛盾“以夷制夷”,因此一直没有做出积极回应。
而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国力日渐上升,而且日本全力西化的方针也让英国更为欣赏。因此英国逐步就把结盟对象转成了日本,日本深知自己国力有限,也有意借助英国之力。在1894年7月16日,日本和英国签订了《日英通商航海条约》,两国的关系得到大幅度改善。
在这种情况下,英国认为日本海军在击沉高升号前,双方已经处于战争状态,因此日本海军有权将其扣留或者击沉,相关损失由清政府承担,做出了对日本有利的判决,李鸿章的如意算盘落空。
搁浅自毁以后的广乙
这个问题本身有错误,因为其实日本不是击沉英国的运兵船,而是英国怡和公司的商船。不过这艘船被大清政府租用,往朝鲜国牙山运输士兵和军火辎重,结果在1894年7月25日,该船驶入丰岛附近海域,遭到日本军舰浪速舰拦截并击沉。
英国人为啥没反应过来?原因也不复杂,因为英国人本身就投资了日本侵华发动甲午战争,而做大生意就不能算小账,所以英国船高升号虽然是被日本军队打沉的,但是英国人也不会因此跟日本人翻脸,反而要中国赔钱。这篇文章就来聊聊英国在甲午战争中如何支持日本和高升号让大清赔了多少钱?
(1)英国人如何扶持日本人
在甲午战争爆发之前的1894年7月17日,日本就跟英国签署了《英日通商条约》,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政府发行的战争公债大多数都由英格兰银行购买走了,也就是日本人之所以有钱跟大清对抗,最主要就是英国给了融资,也就是说在甲午战争爆发之前,英国就早已站到了日本一边。所以在日本舰队击沉英国货船“高升”号,抓了落水的大清军人之后,英国政府却睁一眼闭一眼,反过头来斥责大清。
而英国人的投资也收到了大回报,在甲午战争之后,日本从大清勒索了2.3亿两白银,而按照当初跟大债主英格兰银行的约定,日本作为战胜国,必须要物理说服大清王朝将所有的赔款全部折合为英镑,然后存入英格兰银行生息,可以说日本是替英国人打工的。
然而英国也不是真心真意帮助日本的,只是借日本的手榨大清的油,所以在甲午战争之后,日本想要吃掉中国辽东地区,而如果日本真的达成了这一效果,届时日本将会实力大增,这将导致英国无法继续节制日本。于是在“三国(法、德、俄)干涉还辽”事件中,英国对日本要求出手帮忙表示拒绝,并且明确地表示“英国对日本抱有最诚笃之友情,同时也不能不考虑本国的利益。因此不能应日本之请而援助日本。”这让日本人非常生气,以至于在靖国神厕里头还有一块写着“卧薪尝胆”的牌子,说的就是这事。
(2)高升号的耻辱结局
不过令人没想到的是击沉高升号,赔钱的却是大清,所以大清在1912年彻底没了也实在不冤枉。高升号被击沉这件事情其实一直在扯皮,这艘英国船的沉没到底是日本还是中国应该负责任一直是讨论的焦点。不过英国人更喜欢欺负弱小,于是在1902年5月,英国新任驻华公使萨道义找到庆亲王奕劻扯皮这件事,当时赔钱赔大发了的中国官员说:“大家何必为了高升号这样的小事纠缠不休呢?为了“双方的友好关系”,所以中国政府可以给予高升号船东“慈善性”的补偿。”
于是大清这个冤大头最后跟印度支那航运公司终于商定了总数为33,411英镑的“慈善补偿”,并且在1903年3月此款交割。可以说高升号的遭遇就说明了一点,对错不重要,谁的拳头大比较重要。
我是蓝白旗帜,如果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我!
其实英国还是有反应的,只不过当时英国三个群体的反应不一样.
1894年,日本不宣而战袭击了英国的为清朝运兵的舰船”高升号”,虽然日本救了船上的船长,水手等英国人,但是却导致了871淮军精锐葬身大海,导致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
英国人民听到这个消息群情激奋,要求政府立即对日宣战,可惜他们没有宣战权.
英国的远东舰队司令斐里曼特更是在没有得到政府许可的情况下,派出主力舰,摆出兴师问罪的架势,更是发电报请战惩罚日本.很可惜舰队也没有宣战权.
英国政府却做了符合自己”搅屎棍”称号的决定,不对日宣战,而是举行听证会,和平解决此事,还与日本达成了谅解,英国还向清朝索赔了三万多英镑(哎,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啊),作为对”高升号”的赔偿.很可惜英国政府拥有宣战权和决定权.
英国此时做出这样的决定,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你们都是小弟
在英国看来,清朝和日本都是弱国,都是给自己提鞋的角色,给一百个胆子,他们都不敢和英国正面对战,更不要说向英国发动战争.英国明白日本醉翁之意不在酒,并没有向自己挑衅的意思,目标是清朝,既然是两个小弟打架,只要自己没损失,就当是看个乐了.
我想扶植你
当时的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逐步被美国和德国超过,实力已经不是绝对且唯一的超级大国,自己在远东和俄国争夺领导权,也有点力不从心,所以想在清朝和日本中间选择一个进行扶植,来一起对抗俄国.本着优胜劣汰的原则,英国不想阻止这场战争,而是把这次战争当成了一次考试,奖励就是和自己结盟.
可恶的英国政府,也可以算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帮凶之一.
所以说靠山山倒,靠人人走,还是要自强![碰拳]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没有太大反应。
这是一个大话题,简单来说说。
高升号虽然是英国船只,但确实是搭载了满清的作战人员和武器,赶赴战区。
然而,中日既然没有宣战,原则上这并不违法,日本无权拦截、检查中立国船只,更没有权力开火和击沉。
但日本辩解认为,当时济远号和吉野号等日本军舰已经在1个多小时开炮对射,双方处于实际冲突状态,应该自动认为适用“战时国际法”。
如果高升号只是运载普通中国乘客,日本军舰当然无权拦截、击沉。然而高升号运输的是军人,所以日本击沉高升号并不违法。
另外,日本方面认为,高升号的船长曾试图投降,但被清军士兵挟持。
9时15分,日本军舰“浪速”发出信号勒令“高升”号停轮、下锚,以备“浪速”舰派出军官登船检查,命令“高升”号跟随“浪速”舰行驶,意在俘虏“高升”号。
英国船长高惠悌抗议无效后,为了保住船只,表示服从。此后,“浪速”舰再次命令“高升”号立刻跟随其行驶。
然而,高升号的清军士兵认为这样一定会被俘虏,阻止了英国船员的行动,并愤怒地宣布誓死不降。
之后,清军官兵将英方船长高惠悌看守了起来。
船长高惠悌要求发信号再与“浪速”舰交涉,内容是以未知宣战为名,争取将船驶回大连或旅顺。“浪速”舰再次派员交涉,但对“高升”号的要求未予允诺。交涉结束后,“浪速”舰发出“船员离舰”的警告。清军官兵不允许任何人离开“高升”号。船长高惠悌要求“浪速”舰再派出小船。“浪速”舰予以拒绝,并且升起代表攻击的红旗。
英国船长和其他西方人士随即跳船。清军认为洋员是临阵脱逃,开枪射击西方人士。而日军则旋即发炮进攻,清军也据船以步枪迎敌。
下午1时,“高升”号被“浪速”舰击沉。
此时,西方船员与清军官兵多数落水,日军以机枪向落水人群扫射。清军官兵两人被俘,其余皆被射死或溺亡,殉难者达七百余名。英国船长高惠悌和两位西方船员被日方挽救。德国顾问汉纳根少校游到岸边。
日军认为是高升号被清军官兵挟持,拒绝投降,日军才开炮炮击。
其实,以上都是扯。
当时英国对于日本是支持态度,他明白高升号是被日军胡乱击沉的。但英国不可能去因为一艘军舰去同日本开战。
当时英国在东亚主要的敌人并不是后起之秀日本,而是实力强大的沙俄。
英国认为满清的实力无足轻重,迟早会被日本打败。这样一来,扶持日本以对抗沙俄,对于维持英国在东亚的利益是很关键的。
所以,高升号事件日本国内舆论虽沸腾,政府却坚持责任属于中国,而忽视国际法专家的意见,显示其主要目的是维护英国商业利益,及鼓励日本在亚洲的地位。
日本的警察和军队有历史恩怨吗?
感谢邀请。
这个问题首先要说一件事情,就是在日本占领的满洲时代,应该说这片土地是日本关东夺取。与国家行为发动战争不动,而是军队的中的一部分军人密谋发动对外战争,然后国家才承认。所以关东军一直自认为自己是打江山的。但是在满洲来自日本各个部门的出向人员中,警示厅人员与关东军发生矛盾时,一般是警权为大,因此在后世写历史时,很多警察出身的人自豪地说,自己是遏制军部暴走的唯一部门。
日本警察的历史要比军队的历史长,明治维新以后的军队在大村的改革下,从过去的各地方诸侯的私人军队,被改造成只忠于天皇的皇军。而明治维新时警察的最高机关东京地方警示厅,与幕府时代的町奉叶所的形式一样,也是维护治安,除暴安良。只不过过去对将军效忠,现在是对天皇效忠。
随着日本近代化体制的确立,日本军权与警权的矛盾时常发生。但是按照当时的管理,军队是天皇的军队,所以警察不能管,而是要宪兵管。但是实际上在日本国内有很多军人,却没有这么多宪兵,军人的蛮横与警场执着,最终引发了著名的天六事件发生。
1933年,在大阪的第4师团的中村一等兵外出,在红灯时横穿了马路。这者举动被在场的警察发现,立刻被喝止。但是中村当然不愿意被警察管,就发生冲突,两者都受伤。消息传到第四师团驻地,当时就派出人员把中村从警察手中抢了回来,并要惩罚当事警察。第四师团的高层与大阪府警察部长都各不相让,最终桶到了日本中央政府。陆军大臣与内务大臣也是各执一词,因为从明治时期开始,日本政府就靠内务省住逐步掌控全国,镇压异己,对内是内务省,对外是军人,这两个打起来,对天皇的统治都不是好消息。
昭和天皇都为此感到忧劳揪心,为解决此事特意找到了寺内寿一的好友-兵库县知事白根竹介,寄希望于他可以从中调解平复此事,军方一听到天皇都为此过分操心了,态度随即180度大转变,主动向警方示好以求和解。其实警方从事件的开始就寄希望于和解处理,怎奈陆军方面始终不依不饶,这也是为何事件最终解决后,民间仍旧认为是军方战胜了警方。所以日本战败以后,内务省虽然撤销,但警察机构还继续保持,军队也是失败者,皇军被麦克阿瑟元帅取消。在审判战争罪犯时,日本警察对军方的人员的关押严厉程度要超过对文职人员的管理,原因也在这里。
日本警察隶属于日本警视厅,他与日本陆上自卫队(陆军)目前关系一般,但仍然存在着历史恩怨,这主要是历史遗留问题。就在1936年2月26日日本陆军少壮派发动了改变日本国运的226兵变,从此日本警视厅和日本陆军的恩怨从此结下。
我们都知道日本陆军和海军严重不合,这不仅牵扯到历史问题而且还牵扯到原则问题。但是警视厅从来就不掺合陆海两家的事情,他也不想也不敢掺和进来。但是到了1936年的226兵变,陆军不但将海军的大佬们杀,而且也将警视厅的一些大佬们给杀了,所以警视厅与陆军的矛盾就此结下,但不上升到原则问题。
日本陆军少壮派一直不满海军内阁对中国的蚕食政策不满,主张直接攻打中国,并且吞并中国、南打东南亚,北踢苏联,中间还要干翻美国,对于陆军这种幼稚的想法海军表示“理都不想理你”,但是就在1936年2月26日陆军少壮派终于发动兵变,集结了几千士兵分别冲到各政府要员的家里并且将绝大部分政府要员给杀了,其中就包括警视厅的政府要员,并且在大街上与警视厅发生了直接冲突。最后警视厅跟随海军剿灭了此次兵变。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肯定是有恩怨,但最终都以警察认怂为结束。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军人实际操纵国家大权,只对天皇负责。
而日本警察隶属今天的内务省,对政府负责。
所以,随着军方力量越来越强,不要说警察,就连政府也不敢招惹军人。
军人肆无忌惮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
1933年,大阪的第4师团的士兵中村政一,在大街上闯红灯,被巡警拦住。
本来就是批评训斥几句的事情,然而中村政一仗着军人身份,出言不逊,拒不认错。
巡警认为:不管是陆军还是海军,随便闯红灯就是不幸。
中村政一则说:就算我闯了红灯,也轮不到你管,要找宪兵来管。
说罢就要走。
巡警感觉尊严受损,拦住中村政一不许前进。
中村双方激烈口角,期间中村政一挥拳打去,将巡警嘴角打破。
光天化日之下,殴打警官,这如何得了。
于是,群众将中村政一围住,同时报告附近警察局。
警察局来了一群警察,将中村政一制服拖走。
中村政一大吵大闹,一个警察忍无可忍,狠狠抽了他一个耳光,打伤了中村政一的耳膜。
这边,得知自己的士兵被打,第4师团长寺内寿一中将勃然大怒。
第二天,他带着一群师团司令部的士兵,冲到警察局,强行将中村政一抢走,还将警察局一顿乱砸。
警察们不敢和全副武装的军人们对抗,只得认怂。
但大阪市警察局不服,上告到内务省。
内务省却不敢得罪军部,只能低三下四去和军部协商。
军部却毫不给面子,直接护短。军部说军人不属于政府管理,警察应该移交给宪兵队,明明是检查做的部队。
最终,内务省忍气吞声,不了了之。
这只是第一次,1936年还有一次。
226兵变中,1000多名激进派官兵在东京到处杀人放火。
其中450名军人,直接攻击日本警视厅。
当时防卫警察厅的几十名警察奋起抵抗,但他们只有手枪,被手持机枪的军人杀得落花流水,当场被打死10多人,剩下的也被包围缴械。
警视厅大楼被军人占领,随后宣布废除警察的执法权。
在攻击警视厅的同时,内务大臣后藤文夫的家也被军人袭击。
军人冲入后藤文夫的卧室,四处寻找没有发现人。
后来知道,后藤文夫临时决定去外地视察,侥幸逃过一劫。
总之,在军国主义时期,军人丝毫不把警察放在眼里。
不过,自卫队时期,警察则是监视军人的工具,反而是军人怕警察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两船在日本海域相撞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两船在日本海域相撞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