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国际空间站漏气加剧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国际空间站漏气加剧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纵观世界载人航天史,都发生过哪些沉重的灾难?
1.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灾难(2003年)
2003年2月1日,哥伦比亚号在得克萨斯与路易斯安纳上空再入大气层,眼看就要完成其第28次任务之际,事故发生了。本次事故同样造成了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哥伦比亚号爆炸后的残骸从达拉斯的郊外一直飘散到泰勒,甚至有一部分残骸落入了路易斯安纳。同挑战者号事故一样,航天飞机此后停飞两年。
2.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灾难(1986年)
美国东部时间1986年1月28日上午,全美的学生们正满怀期待地观看着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的CNN视频直播,因为机组成员之一的克丽斯塔·麦考利夫将成为进入太空的第一名老师。然而,谁也没想到,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刚升空73秒就发生了解体,机上7名机组人员全部丧命。
3.一九六七年一月二十七日,美国的“阿波罗”飞船在肯尼迪发射中心进行模拟发射试验。由于火箭不装推进剂,人们认为没有多少危险,甚至没有安排消防人员。不料,试验中,飞船座舱内突然间燃起大火,格里森、怀特和查菲三名宇航员来不及打开舱门,全部葬身火海。事故原因是充满纯氧的座舱内出现了电火花。
4.同年四月二十二日,苏联“联盟”1号飞船在轨道上运行完毕返回地面。到达低空时,吊绳缠绕在一起,降落伞无法打开,致使飞船以每秒二百五十米的高速冲向地面。宇航员科马罗夫被活活摔死。这次事故导致“联盟”号飞行停顿了一年半之久。
5.一九七一年六月二十九日,苏联“联盟-11”号飞船在同“礼炮-1号”航天站对接联合飞行以后,离开航天站返回地面。但是却因分离时有某个分离插头漏气,座舱内空气迅速外泄,气压急剧下降,三名宇航员杜勃洛沃尔斯基、沃尔科夫和帕特沙耶夫,因爆炸性减压顿时身亡。
挑战者号,哥伦比亚号,两驾航天飞机的相继失事,沉重打击了美国的太空步伐,个人感觉它们的事故影响了整个人类。愈挫愈勇,我们必将勇往直前,因为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人类探索太空历史并非一帆风顺,也付了很大的代价,以下列举一部分事件(按时间排列)
1967年 阿波罗1号
1967年1月27日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的一次例行测试中,34号发射台的土星IB号运载火箭顶部的阿波罗指令舱,突然发生大火,使三名宇航员(指令长维吉尔·格里森、高级驾驶员爱德华·怀特及驾驶员罗杰·查菲)在17秒中丧生
1967年4月联盟1号飞船
前苏联宇航员科马罗夫1967年4月23日,乘联盟1号飞船升空飞行,24日因飞船在再入过程中降落伞失灵飞船坠毁而身亡,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在执行空间飞行任务时献身的宇航员。
事故调查原因显示降落伞出伞受阻是伞舱内外的压差所致。试图弹出的伞体引起的摩擦阻力使伞挤在了伞舱内无法拉出。
1971年7月联盟11号载人宇宙飞船
联盟11号载人宇宙飞船,原本是帮助苏联开拓空间站技术。3名前苏联宇航员在于太空实验室中工作了创纪录的24天后,他们按照计划,在6月30日凌晨1点35分,返回舱和轨道舱分离,返回舱准备回到地面。返回舱的降落流程还算完满,看起来似乎一切都和原计划差不多。可是,当工作人员打开舱门的时候,发现3名宇航员全部身亡。
调查结果显示这是由于2个计划该先后引爆的螺栓同时爆炸,结果震坏了换气阀门,导致返回舱空气迅速泄露。此时,返回舱还在距离地面168公里的高空,基本属于在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在这样的情况下,返回舱内部压力迅速降低。在这种几乎真空的环境下人体就会无法承受这种的压力。同时由于返回舱设计不合理,内部空间极小,而宇航服又太过笨重,所以3人都没有穿宇航服,酿成了这次悲剧。
1980年3月18日东方号运载火箭
前苏联东方号运载火箭在普列谢茨克发射场进行燃料加注时发生爆炸,45名技术人员当场被炸死,另有5人在送往医院后死亡。这是苏联历史上最严重的航天事故之一。这次事故直到9年后的1989年才有报道。
1986年挑战者航天飞机失事
1986年1月28日,美国成千上万名儿童正通过学校的有线电视新闻网,观看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第10次发射的直播,因为宇航员Christa McAuliffe将成为第一位进入太空的教师。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因其右侧固体火箭助推器(SRB)的O型环密封圈失效,毗邻的外部燃料舱在泄漏出的火焰的高温烧灼下结构失效,使高速飞行中的航天飞机在空气阻力的作用下于发射后的第73秒解体并在空中发生剧烈爆炸,导致7名宇航员死亡,这就是著名的挑战者号灾难。
1986年泰坦运载火箭爆炸
同样是多灾多难的1986年,1986年4月18日,美国空军的一枚大力神火箭在加利福尼亚州南部的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发射仅仅8秒钟后爆炸。爆炸摧毁了基地的发射台和所携带的价值数十亿美元的KH-11型秘密电子通讯卫星,有58人受伤。爆炸时升起一个巨大的桔红色火球,一团带有毒气的浓烟弥漫天空,火箭碎片散落到基地各处,这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昂贵的发射灾难之一。
1996年 阿丽亚娜5号
1996年6月4日,首次试射的“阿丽亚娜”5运载火箭6月4日在南美洲东北部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中心发射升空40秒钟之后发生了爆炸。这次鉴定发射叫做“阿丽亚娜”由欧洲航天局和法国国家航天研究中心共同主持。这架造价70亿美元的火箭项目是10年研发后的首次发射。损毁的火箭和货仓就价值5亿美元。事故调查委员会两个周后给出了爆炸的起因,声称是惯性参考系统的一个软件错误引发的,使火箭大约以每秒30度的速率改变俯仰和偏航姿态。结果火箭在气动载荷作用下迅速断裂,从而触发了自毁系统。
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爆炸
2003年2月1日,就在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即将完成它的第28次任务前不久,当它试图再次返回地球大气时,在德克萨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上空发生解体,导致7名机组成员全部遇难。最终调查结果是超高温空气从机体表面缝隙入侵隔热瓦下部四处乱窜,最终造成航天飞机在返航途中解体坠毁,七名宇航员丧生
在事故发生后,太空飞行任务被推迟了超过两年时间,国际空间站的建设也被延迟,而且29个月的时间里完全依靠俄罗斯航天局为空间站提供供给。而且“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爆炸使航天飞机的用途受到压缩。
2016年9月1日 猎鹰9号
2016年9约2号猎鹰9号在卡纳维拉尔角基地常规的发射前测试中发生了爆炸,事故摧毁了价值2亿美金的以色列通讯卫星,并损坏了SpaceX公司的主要发射平台
SpaceX发现在火箭发射器的上面级氧气箱中的氦低温系统出现了“重大的故障”。
人类探索之路从不会平坦,但也永远阻挡不了人类前进的勇气。
- 1967年,前苏联“联盟1号”坠地事故。在飞船进入轨道后,出现故障,飞船推进器燃料燃烧了起来,航天员科马洛夫丧失了生命。
- 1967年,美国“阿波罗4A”飞船模拟飞行实验时,不料到了最后的倒计时,飞船仓起火,3名航天员被不幸烧死。
- 1971年,“联盟11号”飞船空气泄露事故。3名航天员因为飞船制服设计不合理的原因,导致缺氧死亡。
- 1986年,美国的“挑战者号”航天飞船爆炸💥,七名航天员全部遇难,还包括一名女教师。这是迄今为止最惨的一次航天事故。
- 2003年,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在返航的途中爆炸解体,7名航天员遇难,这是载人航天史上的又一大悲剧。
(图片来源于网站)
1.美国东部时间1986年1月28日上午,全美的学生们正满怀期待地观看着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的CNN视频直播,因为机组成员之一的克丽斯塔·麦考利夫将成为进入太空的第一名老师。然而,谁也没想到,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刚升空73秒就发生了解体,机上7名机组人员全部丧命
2.2003年2月1日,哥伦比亚号在得克萨斯与路易斯安纳上空再入大气层,眼看就要完成其第28次任务之际,事故发生了。本次事故同样造成了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哥伦比亚号爆炸后的残骸从达拉斯的郊外一直飘散到泰勒,甚至有一部分残骸落入了路易斯安纳。同挑战者号事故一样,航天飞机此后停飞两年
3.1986年对于美国宇航局来说注定是多灾多难的一年。在挑战者号航天飞机遇难几个月后,美国历史上最昂贵的一次航天灾难也随即发生。1986年4月18日,NASA正计划用泰坦34D-9KH9-20火箭将价值数十亿美金的摄影侦察卫星送进太空,发射后仅八秒的一场爆炸将一切化为乌有。NASA用数十亿美金,给全人类放了一场凄美的烟花!
国际空间站投入巨大,可以通过维护不退役吗?
维护?维护恐怕也不便宜吧。地面设施维护,成本低,损耗的成本低于新的制造成本,维护当然是可以的,但它们也是一样有设计使用寿命的。再说外太空设施,那个的维护成本就高了,先说人员,必须是培训好的科学家,要有操作能力,要有发现问题的能力,还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能够具备航天知识,身体还必须好,能上太空顶得住6个g的过载。国家培养这么个人,得花多少资源?舍得就让他去修太空站?问题是一个肯定不够,得是一群才行。再看看材料成本。外太空的环境,那就不用说了,基本是绝对零度了吧!还要防止陨石,太空垃圾,射线辐射等等的,用的材料当然是目前为止人类能拿出的最好最优秀的材料了,在材料学上没有新的突破之前,这些材料的使用寿命在太空的极端环境中,并不算长。关键是运上去就更难了,花费更大。何况,太空作业能比在地面装好在发射上去更划算?!!所以,目前来说,靠维护这是不存在的。
其实准确的说,空间站的建造投入和维护投入都是十分巨大的,简单的说等同黄金,也就是运多少质量的东西上去成本就是那么重的黄金的钱,甚至更多!而一个空间站的结构是非常复杂的,无数部件、结构在运转着,每个部件的寿命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在自然损耗的情况下(没有撞击等突发事件),金属部件的寿命更长一些,但是大量的树脂、塑料、涂层等部件的老化就要快很多了,一般模块化的内部仪器设备等维护更新相对成本低一些,而对于很多部位的更新成本甚至不如再造一个运输上去,因为在地面造好了运上去组装甚至比直接维护要划算的多。国家无数工作者在进行着各方各面的计算等事项,肯定是要达到最优化的。
花了1600亿美元建造起来的国际空间站,参与国确实不想放弃它,因此尽管国际空间站现在老出问题,但是仍然是“修修补补”继续使用,重新建造的代价还是太大了。
前不久国际空间站的一个舱发生了漏气的事故,现在都还不明白到底是宇航员在太空待烦了自己钻的眼,还是飞船建造阶段失误留下的一个小眼导致,好在发现比较及时,国际空间站驻守的宇航员将它修补了,然而经过这个事之后,空间站的使用就比较谨慎了,在原因未知的情况下继续保持人员驻留是有点危险的。不过这个舱并不是空间站常规的组合部分,最后会随着一批宇航员回到地球。这个事件之外,也曾发生过包括厕所损坏在内的多种事故,但国际空间站的参与建造国,依然是选择维护,然后继续使用。虽然也有新的空间站的建造计划,但那需要时间。
但是国际空间站毕竟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筹建的东西,有些设备确实有点过时,在太空经过这么多时间后,一些部件也受太空的影响受损,早晚有一天它迟早得退役坠落地球。所以尽管目前采取了多种方式维护,核心舱等关键舱室现在已经难以替换了。而且随着空间站的不断衰老,维护所需的费用也可能逐渐升高,在实际投入超过空间站带来的价值的时候,大概就是它退役之日。或许也会在等待新的空间站的建造时暂时保留。
随着人类航天需求的增加,也有过新的空间站的建设计划,我国有一个,美俄也有,甚至有在月球轨道建设空间站的计划,不过在新的空间站出现之前,现在的空间站还能挺一段时间,未必会像之前说的那样2024年退役。
出入空间站的通道叫什么?
出入空间站的通道叫气闸舱。空间站通常由对接舱、气闸舱、轨道舱、生活舱、服务舱、专用设备舱和太阳电池翼等部分组成。 气闸舱是航天员在轨道上出入太空站的通道。轨道舱是宇航员在轨道上的主要工作场所。生活舱是供宇航员进餐、睡眠和休息的地方。站内一般设有卧室、餐厅和卫生间等。服务舱内一般装有推进系统、气源和电源等设备,为整个太空站服务。
气闸舱是航天员进入和返回太空用的气密性装置。航天器座舱内有空气,舱外的外太空没有空气,是真空,所以不能打开门直接出来,必须经过气闸舱。
航天员在进入气闸舱前,要给气闸舱泵入空气。
航天员进入气闸舱后,要关闭内闸门,把气闸舱内的空气抽入座舱才能打开外闸门,否则航天员就会被气压给冲出去了。
宇航员进出舱内的口叫舱门,
轨道舱,也称太空舱,轨道舱是飞船进入轨道后航天员工作、生活的场所;舱内除备有食物、饮水和大小便收集器等生活装置外,还有空间应用和科学试验用的仪器设备。
返回舱又称座舱,它是航天员的“驾驶室”。
空间站通常由对接舱、气闸舱、轨道舱、生活舱、服务舱、专用设备舱和太阳电池翼等部分组成。
气闸舱
气闸舱是载人航天器中供航天员进入太空或由太空返回用的气密性装置。
载人航天器中供航天员进入太空或由太空返回用的气密性装置。气闸舱有两个气闸门,一个与密封座舱连接,称内闸门;另一个是可通向太空的外闸门。闸门的启闭可用电动机构,也可手动。气闸舱内设有闸门控制台、开启闸门前的给气排气装置、通信和照明设备,以及航天员出舱活动穿的航天服。
闸门的启闭必须十分小心和熟练,避免漏气危险。航天员出舱进入太空活动前,在座舱内穿好航天服,走出内闸门后关闭内闸门,把气闸舱内空气抽入座舱内,当气闸舱内和外界空间的压力相等时才能打开外闸门进入太空。航天员返回气闸舱时按相反的顺序操作:关闭外闸门,把座舱内的空气泵入气闸舱,俟两者压力相等时,打开内闸门,航天员就可进入座舱。内、外闸门的气密性绝对可靠是气闸舱工作的基本条件。
航天员需要乘坐什么进入深远浩瀚的太空?
我们知道,航天员是乘坐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在太空中,航天员的绝大部分时间也是呆在宇宙飞船的座舱里,可有时候,航天员要走出座舱,进入太空。这可不像我们从教室走到操场那样简单。
因为在载人航天器中,如宇宙飞船、空间站等,座舱里都保持着一定的气压和温度,与我们地面上的大气环境基本相似,航天员不用穿戴任何仪器,就可自由呼吸、生活。可是,在这些载人航天器的外面,则是茫茫太空,不仅温度极低而且高度真空。所以在航天器内外是气压和温度相差极大的两个天地。
航天员从座舱进入太空时,不仅要穿上特制的航天服,保护自身的安全,还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证载人航天器中的环境不因为航天员的出入而遭到破坏。所以,科学家为各种载人航天器专门设计了一种气闸舱。
航天员要从航天器里出来,好像要从一个封闭的气球里走出来。如果像我们平时走出屋子那样从座舱进入太空,即使门关得再快,航天器里的空气也会很快跑光,就像气球被戳破。但是如果有两扇门,当人走出第一扇门时,第二扇门还关着。然后,先关闭第一扇门,再打开第二扇门走出去。这样,始终有一扇门是关着的,航天器就能保持密封状态,而不会漏气。气闸舱就是按照这个道理设计的。
身穿航天服的航天员在进入太空之前,首先进入气闸舱。然后,关闭气闸舱与座舱之间的舱门,使气闸舱与座舱隔离。接着,气闸舱以一定的速度减压,直至达到与舱外一样的空间压力。这时候,气闸舱的舱门被打开,航天员就能出舱进入太空了。当然,这时候保持一定的压力和温度,维持和保护航天员生命的任务就交给航天服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国际空间站漏气加剧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国际空间站漏气加剧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