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西班牙洪灾致218死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西班牙洪灾致218死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谁能给我详细介绍下,汽车的配置参数?
额定功率:功率是指发动机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一般功率越高,代表车辆承载的最高车速越大。
最大扭矩:扭矩越大,意味着汽车爆发越高,加速超车或者上坡就越轻松。但是对于配备涡轮增压的车来说还得注意的是转速区间,转速越低,证明涡轮的工作的更早,对车辆的提速就能更加的有效。
轴距:简单的说,就是汽车前轮轴中心到后轮轴中心的距离。轴距是影响乘坐空间最重要的因素,轴距越长,车内的纵向空间也就越大,对于驾乘人员来说也更加的舒适。
最小离地间隙:汽车底盘最突出部位与水平地面的距离。最小离地间隙数值越大,车辆通过有障碍物或凹凸不平的地面的能力就越强,但重心偏高,降低了稳定性;最小离地间隙数值越小,车辆通过有障碍物或凹凸不平的地面的能力就越弱,但重心低,可增加稳定性。
……
218是哪个国家的车牌?
218车牌就是科特迪瓦驻中国大使馆的汽车牌照。
1、154伊朗;155伊拉克;156爱尔兰;157以色列;158意大利;162肯尼亚;164科威特;166老挝; 2、204新加坡;205斯洛伐克;208南非;209西班牙;212瑞典;213瑞士;216泰国;219土耳其; 3、223英国;224美国;233津巴布韦;235日本;300联合国。
秦朝同一时期的欧洲帝国?
公元前220年-公元前200年,这是个好时代哦,对于英雄们来说~
欧洲:罗马!自从前264年-前241年的第一次布匿战争后,罗马用了20年的时间扩张领土,科西嘉、撒丁、伊利里亚、帕杜斯河流域都成了罗马的领地,而迦太基则征服西班牙。公元前218年,欧洲历史上伟大的将领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入侵意大利,从而宣告第二次布匿战争爆发(称为布匿战争的原因是罗马人把迦太基的发源腓尼基称为布匿)。战争从公元前218年打到公元前201年,期间战役有:特拉西美诺湖战役(公元前217年)、1年的费边拖延战争(以罗马独裁官费边命名)、坎尼会战(公元前216年,十分著名~)、西庇阿入侵西班牙(公元前210年)、西庇阿入侵北非,攻击迦太基本土(公元前204年)、札玛决战(公元前202年)西庇阿击败汉尼拔,公元前201年迦太基求和。
希腊,亚历山大死后,他的帝国很快分裂了,希腊本土的马其顿王国进入安提柯王朝(公元前276年-前168年),占据着北希腊7.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中部希腊是由各希腊中部城邦组成的埃托利亚同盟;南部希腊是由希腊南部各邦组成的阿卡亚同盟,以上两同盟一直与马其顿做斗争知道罗马统治希腊。斯巴达的国势虽然削弱很多,但仍能保持独立,国王克里奥米尼三世(公元前235-前222年)和内比斯(公元前207年-前192年)都在进行着为恢复国势而努力的改革。
西亚,小亚西亚有很多自由的希腊城邦,其中珀加蒙最大,然后是黑海南岸的本都,想南穿过卡帕多西亚是亚历山大帝国分裂后在亚洲最大的存在——塞琉古王国,再往南,非洲的埃及处于托勒密王朝统治下,往东,在印度,孔雀帝国仍然在延续着它强大的统治。
非洲,除了在现在突尼斯地区的强大的迦太基外,占据广大北非的努米底亚帝国也是个强大的存在,在常胜汉尼拔的军队中就有很多努米底亚骑兵,而且西庇阿能击败汉尼拔也是靠了努米底亚骑兵的帮助,这个非洲帝国的强大一直存在到罗马马略彻底打败他们的朱古达战争(公元前111年-公元前105年)。
今天先写这么多
罗马人的噩梦,只有三万兵力的汉尼拔,如何赢得特雷比亚河之战?
谢谢邀请。汉尼拔用三万人马赢得特雷比亚河之战,主要是采用了诱敌渡河+伏兵攻击的策略。
特雷比亚河战役发生在公元前218年,是布匿战争初期的一次著名战役,也是迦太基统帅汉尼拔进入意大利后打的第一个大胜仗。
这次战争双方兵力大致相当:汉尼拔是3万兵力,罗马方则是近4万人。双方队伍中都有大量的高卢盟军。罗马步兵占优势,而汉尼拔骑兵占优势,还拥有8头大象。而战役结果,罗马军仅有1万人逃走,迦太基军则只损失了几千人。
在这次战役中,汉尼拔能击溃兵力略占优势的强敌,主要在于他针对敌我的优劣势进行了精心部署,将敌军引诱成为背水一战的格局,并用埋伏的奇兵冲乱了敌人的阵脚,从而取得胜利。
要了解这次胜利,需要对欧洲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战争模式有个了解。那时候的西方,战争通常是以步兵方阵作为主力。步兵方阵的士兵身穿盔甲,手持长矛盾牌,正面的抗冲击力很强。但一旦阵脚乱了,或者遭到几个方向的夹击,却可能崩溃并造成大量伤亡。
公元前218年的形势,是汉尼拔初次到达意大利,与老西庇阿率领的罗马军团进行了一些小规模冲突,并在提基努斯河战役中给与罗马军队一定打击。后来,另一个执政官隆古斯带领南线军团赶到后,反对老西庇阿的固守策略。再加上汉尼拔在当地不断挖罗马墙角,使得许多高卢人加入迦太基一方。最终,罗马人决定向汉尼拔挑战。
此时双方的营地隔着特雷比亚河。汉尼拔派出几千名努米底亚骑兵,引诱罗马军队出阵,并最终把罗马近4万人的主力全部都引过河来。这时候,正面的迦太基二万重装步兵也在高地上布阵,而努米底亚骑兵则和其他的一些盟友骑兵组成两翼。隆古斯则在正面部署32000步兵,而4000骑兵和几千轻步兵则分配给两翼。
战斗很快展开了。在两翼,汉尼拔以优势的骑兵配合8头大象攻打罗马两翼的骑兵和轻步兵,很快取得了压倒性优势,并开始向罗马中央合围。但是罗马人的中央步兵则明显占据优势,不但压迫着汉尼拔的步兵,而且还能分出一部分兵力,抵挡两翼包抄过来的迦太基骑兵和大象,甚至把迦太基翻过阿尔卑斯山后仅剩的8头大象杀死了7头。
一时之间,双方陷入了胶着。如果罗马军队先突破汉尼拔的中央步兵,那汉尼拔军就会被切成两段,遭到各个击破;如果汉尼拔先完全击溃罗马步兵方阵的两翼,就会令罗马军完全失去阵型。但是,由于罗马军数量上的优势,而且又不那么担心伤亡,所以打的更加勇猛。汉尼拔见状,则下令部队逐渐往后撤退。罗马人大喜,以为迦太基人终于抵挡不住了,遂全力发动猛攻,把迦太基阵型逼得一步一步离开河岸。
但这样一来,罗马人把自己阵型的背面拉得远离河岸,实际上使原本背水列阵的格局,屁股后面露出了老大的空档。这时候汉尼拔预先部署的3000伏兵大发神威,猛冲出来,从侧后方攻击罗马人阵列中的同盟军。那些依附于罗马人的部族,本来斗志就不如罗马正规军,遭到这种突袭顿时溃乱,于是罗马整个方阵也支持不住。汉尼拔趁机挥军掩杀,努米底亚骑兵放马追击着罗马军,还有很多人淹死在河中。不过,有部分罗马军主动留下来死战断后,这才保证了执政官隆古斯带着一万人逃过河来。
此战汉尼拔之所以能取胜,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在庙算上,他是主动求战的一方,用计将敌人引入自己部署好的阵地,而罗马方则是两位执政官意见不一,以及被政治逼迫着不得不战,军事上已然被动。其次在战地选择上,汉尼拔首先使敌人置于背水一战的不利格局,己方步兵占据高地抗衡优势的罗马步兵,保证了初期不至于被罗马的优势步兵打崩溃,得手后则能歼灭大量敌军。最后,汉尼拔在第一阶段战斗中充分发挥己方骑兵和大象的优势,制造局部落差;一旦发现难以完成目标后,又将罗马军团引诱得离开河岸从而露出空档,再以伏兵突袭,终于摧毁罗马阵列,取得了全胜。
汉尼拔不仅是罗马人的噩梦,而且也是罗马人的克星。
第一次布匿战争的时候,汉尼拔的父亲哈米尔卡经曾经率领弱小的迦太基军队对抗强大的罗马军团。
在汉尼拔很小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和姐夫一起随军同行,深受父亲和姐夫的影响,年幼的汉尼拔在神殿内立下重誓:表示和罗马的仇恨不死不休!
在父亲和姐夫死了之后,年仅25岁的汉尼拔被驻扎在西班牙的军队推选为统帅。
由于罗马公然违反第一次布匿战争的条约,随即引发了第二次布匿战争,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迦太基政府直接向罗马宣战。
汉尼拔认为,与其等待罗马打上门来,还不如主动出击,把战火烧到意大利去。
由于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中,迦太基丧失了制海权,因此选择从海上向罗马挺进是已经不可能的。
而如果坐等罗马的进攻,迦太基会势必落败,于是汉尼拔选择了一条常人难以想象的路线——从西班牙翻越比利牛斯山和阿尔卑斯山,从敌人的背后杀向罗马。
其实,罗马也早就拟定了进攻迦太基的作战计划,他们兵分两路:一路由执政官塞姆普洛尼乌斯率领从西西里岛进攻迦太基。
而另一路由执政官西庇阿率领渡海去西班牙,以牵制汉尼拔!
但是汉尼拔却出其不意的翻越比利牛斯山突然出现在罗马境内,这着实让罗马人大吃一惊。
情急之下的罗马,急忙派出原来预定前往北非的2500人的队伍和由塞姆普洛尼乌斯率领的四万多军队准备渡河与汉尼拔进行决战。
但汉尼拔早有准备,他把军队部署成中间凸起的圆月型,待交锋之后又把军队变成凹陷的选月型。
在困乏不堪的罗马士兵刚刚渡过冰凉的特蕾比亚河之后,恰恰也正遇上了以逸待劳蓄势待发的迦太基军队的冲击。
汉尼拔在此次交战中,采用了罗马人从未曾想到过的战术:先以战象攻击罗马军团的骑兵,继而又以骑兵部队从侧面进攻罗马军团的步兵。
然后再以预先潜伏在树丛中的迦太基2000多骑兵扰乱敌人的后方。
在出其不意的打击下,罗马军队不敌迦太基军队,许多罗马士兵不是被迦太基军队砍死,就是在激流中淹死,最后塞姆普罗乌斯只带了一万余人冲出迦太基军队的包围圈。
此战过后,汉尼拔又率领迦太基军队屡次大败罗马军队,但后来罗马军队也学会了汉尼拔的作战策略,他们也派兵向迦太基进攻,迫使汉尼拔最终撤回迦太基。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汉尼拔胜利并不稀奇,因为他实力雄厚。
汉尼拔率领大约10万翻越阿尔卑斯山,结果损失了大部分人马,只剩下士兵26,000人。
但是,这些牺牲是值得的,因为他完全突入了罗马帝国的腹地。
罗马的主力都在国外四面远征,国内的兵力空虚。
同时,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以后,当地的高卢人本来就极度抗拒罗马人的殖民,全部投靠迦太基人。
随即,汉尼拔又击败罗马执政官兼远征军统帅西庇阿,后者负重伤。
不但意大利北部都被迦太基控制,当地诸如利古里亚部落也投靠汉尼拔。
由此,汉尼拔兵力猛增到9万,恢复了以前的水平。
这种兵力,已经可以对付罗马的任何不对。
果然,雷比亚河之战爆发。
驻军西西里岛的执政官塞姆普罗纽斯·朗戈斯,率领主力赶来,同西庇阿大军相距不远。。
本来2支罗马军联合起来,实力还强于汉尼拔。
然而,汉尼拔的军事能力极强。
他先派骑兵骚扰塞姆普罗纽斯的部队,并且不断打假的败仗。
塞姆普罗纽斯性格急躁,认为迦太基人没什么了不起。他没有和西庇阿回合,就率领4万多主力冒进,试图同汉尼拔的3万多人决战。
罗马大军在雨雪交加的天气下,艰难渡过特雷比亚河,急行军追赶汉尼拔的诱饵部队。
在非常疲惫的情况下,以逸待劳的汉尼拔主力发动正面攻击,疲惫的罗马人战斗力大减。
在两军正面激烈战斗的时候,汉尼拔埋伏在侧翼的伏兵突然冲出。
罗马军队猝不及防,全线崩溃,伤亡约3万人,只剩1万多人勉强突围。
汉尼拔损失5000人,大获全胜。
其实,当时罗马人总兵力4万多人,但汉尼拔也有3万多人。
而且汉尼拔的军队战斗力很强,包括2万名重步兵,还有高达1万骑兵,还有37头战象。
即便汉尼拔不用伏兵,正面硬拼,4万多罗马人也不是对手,更别说还中计。
另外,汉尼拔总兵力高达9万,在整个大局上也是可控的。
第二次布匿战争,为什么汉尼拔不选择一鼓作气拿下罗马而是选择回伽太基支援?
汉尼拔是迦太基著名的军事统帅和国务活动家,西方国家军事家眼中的战神。
迦太基是一个非洲北岸的沿海国家,有发达的商业和先进文明,同时在军事上也不弱。
但是这个国家的命运似乎并不太好,事实上迦太基建城的时间比罗马还早。
在建城的初期,当时的迦太基还只是一个贩卖奴隶和海上贸易的中转站,但随着势力的不断增强,它也开始了扩张。
在扩张初期,它当时的对手还不是罗马而是希腊,从此两个军事上的对手围绕着地中海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双方打得相当的激烈并互有胜负,但是后来在希腊境内发生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希腊元气大伤,由此迦太基便占据了上风,逐渐取得了地中海的控制权。
但是令迦太基人没有想到的是,希腊虽然退出了地中海的争夺,但却迎来了另一个更加可怕的对手——罗马。
迦太基自恃有发达的商业和农业,收入十分的丰厚,但是这些优势却掌握在贵族的寡头手里, 他们代表的阶级不同,并因此常常为了利益的争夺而发生冲突,彼此在相互之间进行牵制,迦太基表面上看起来很强大,但却由于彼此之间过于自私而影响了团结对外。
但是罗马就不是这样了,当时的罗马实行的是共和制,军事实力非常强大,类似于今天的美利坚帝国。
迦太基和罗马两个都是以扩张为目的国家,为了各自的利益变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前后共发生过三次大规模的战争,俗称布匿战争。
而汉尼拔时期和罗马发生的战争正是第二次布匿战争。
第一次布匿战争打的相当惨烈,由于当时的罗马国运正处于上升势头,在军事上占据了优势,经过23年的激战,最终迦太基战败求和,在赔款的同时不得不撤出了西西里岛。
但迦太基是不甘心就此认输的,为了在战争中争取主动,汉尼拔认为要想取得胜利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主动出击,把战火烧到意大利去!
当时年仅25岁的汉尼拔已经成为了迦太基帝国的军事统帅,在早年间就曾跟随父亲和姐夫随行出征的汉尼拔已经拥有了丰富的作战经验。
在公元前的218年,汉尼拔率领着9万步兵、1.2万名骑兵和几十头战象编成的大军出发远征。
他们经过艰难的跋涉,翻越阿尔卑斯山脉突然出现在意大利的北部地区。
当时的罗马元老院十分惊慌,他们立即派出执政官朗格斯和西庇阿联合对付汉尼拔。
在特拉比亚河一战,汉尼拔大败罗马军队。
在公元前的217年,在通往罗马城的交通要道上,汉尼拔设下埋伏,在特拉西美诺湖北岸有一次大败罗马军团。
此时的汉尼拔已经率军兵临罗马城下,但是由于只有区区的4万兵力,同时又缺乏攻城的设备,于是汉尼拔并不急着攻城,而是前往意大利的中南部地区寻找意大利的人的起义部队,以此来打击罗马人的士气。
但是罗马人是不甘心失败的,在公元前的216年,他们又一次出动了十万人的庞大兵力,由两位执政官率领,企图一举击败汉尼拔军队。
但是天才的军事统帅汉尼拔运用新战术以少打多,成功的击败和包围了罗马军队,最后汉尼拔军队共杀死和俘虏了罗马军队7万余人。
自此以后,罗马人算是真正的知道了汉尼拔的厉害,他们再也不敢和汉尼拔进行正面的对抗,当时有很多的罗马国内的城邦投靠了汉尼拔。
但不幸的是,迦太基人太过于自私,他们在彼此之间都相互争夺各自的利益,对于汉尼拔的浴血奋战,当时的国内一直没有对汉尼拔提供人力和武器上的支援,使得汉尼拔虽屡获胜利,但不得不孤军作战。
这种情况使罗马人获得了喘息的机会,从而使他们抓住了一线生机。
汉尼拔这种把战火燃烧到意大利的战略策略,同时也提醒了罗马人。
他们不再派出军队和汉尼拔进行正面的对抗,而是派出军队也打到迦太基去。
迦太基最精锐的军队在跟随汉尼拔在意大利作战,因此迦太基国内形同虚设,没有能够和罗马军队作战的力量,在此情况之下汉尼拔不得不撤回到迦太基。
回到迦太基之后,汉尼拔继续率军和罗马军队作战,但不幸的是此时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原先和迦太基有着同盟关系的东努米底亚王临阵倒戈,投靠了罗马人。
于是汉尼拔最终失败了,由此罗马人信心大增,而迦太基人眼看大势已去,随即向罗马人投降。
第二次布匿战争失败之后,汉尼拔依然没有忘记少年时代立下的和罗马人不共戴天的誓言,他四处流亡,先后帮助过不少国家对抗罗马人。
但是这些国家不敢也不愿意继续和罗马人作对,由此汉尼拔不由得心灰意冷。
最终,在公元前的183年,汉尼拔隐居的房子被罗马人知道,他不愿意活着被罗马人被俘受辱服毒自尽,终年64岁!
写外国史要比写中国历史难度大得多,但喜欢读的人却很少,请看在东方评史创作不易的份上多给点流量和点赞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西班牙洪灾致218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西班牙洪灾致218死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