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国货船被日船撞翻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中国货船被日船撞翻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挪威的“英斯塔”号护卫舰在参加完三叉戟军演后,回国途中被货船撞沉是怎么回事?你怎么看?
挪威海军战备疏松程度简直让人叹为观止!
挪威广播公司(NRK)网站报道称,挪威当地时间11月8日凌晨4点26分,挪威海军“南森”级护卫舰的三号舰“海尔格·英格斯塔德号护卫舰”参加完北约“三叉戟-2018”联合军事演习后在返回Haakonsvern海军基地途中,在奥斯陆峡湾与马耳他籍油轮“索拉”(SOLA TS)号发生碰撞,事故造成“英斯塔”号护卫舰严重损坏并大量进水,为了避免沉没,该舰立即前往附近沿岸,实施抢滩搁浅措施。
冲滩后的英格斯塔德号护卫舰,可以看见舰中部开始被划开一道大口子。另一方索拉号油轮排水量11.3万吨,体型约为英格斯塔德号的22倍,两者相撞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索拉号当时装在有6.25万桶原油,船只没有明显受损,并未发生任何泄漏事故。
更加祸不单行的事情就是,在11月13日,挪威组织救援“英格斯塔德号”护卫舰过程中,几根固定船体的钢索突然断裂,英格斯塔德号随即发生倾斜,并最终倾覆,舰体完全沉没,该舰也成为世界上第一艘“被击沉”的宙斯盾舰。
沉没后的英格斯塔德号,只剩一体化雷达桅杆等还露出水面挣扎
空中俯视图,沉没后剩余燃油开始逸出
本次事件距离索拉号离开的码头只有大约250米,而且根据挪威海事部门公布的通讯信号称,事发前索拉号油轮通过雷达发现了英格斯塔德号护卫舰靠近,并通过海事部门联络要求其向右转向以避开相撞。但英格斯塔德号护卫舰并未理解船只避让规则,并未做任何规避动作,最终半个小时候后两舰相撞……
解读一下,是索拉号油轮上面的民用破雷达先发现了英格斯塔德号……你的宙斯盾雷达呢?你的军用级的导航雷达、预警雷达呢???还并未理解船只避让规则……人家11万吨的巨型油轮啊,那怕肉眼看上去都跟山一样啊,头铁啊,猪撞树上啊。恐怕绝大部分人都在睡觉才是事情真相把!
英格斯塔德号生前照片,这让人不禁想起灯塔与航母的老笑话。
- 「请改变你的航向朝南15度以避免碰撞」
- 「建议你改变你的航向朝北15度以避免碰撞」
- 「这是美国海军军舰舰长,我再说一次,改变你的航向」
- 「不,我再说一次,改变你的航向」
- 「这是美国海军林肯号航空母舰,美国大西洋舰队第二大舰队,我们与三艘驱逐舰、三艘巡洋舰及多艘支援舰同行,我要求你改变拟订航向朝北15度。我再说一次,朝北15度,否则我们将采取反制措施以确保本舰队安全」
- 「这里是灯塔,现在换你说」
11月8日,挪威英斯塔号护卫舰被货轮撞沉。前不久的美国阿里伯克级驱逐舰 菲茨杰拉德号被撞再加上两年前的英法弹道导弹核潜艇发生撞船事故。
欧美海军军纪涣散。训练水平低下都到这个地步了?是不是有点过分了?
尤其是挪威,你这一下五分之一的主力舰没了.....
缺乏严谨的战备值班,并且核潜艇也就算了,毕竟大家都黑灯瞎火,什么都看不见的。话说这核潜艇都能撞了,实在是够背的。
但是美国和挪威再发生撞船事故期间,基本上都是军舰,早就知道了他们与货轮的好像是重合的,有较大的撞击率,但是战舰均未进行规避,至于这群油轮,能怎么办?那个渣渣转弯能力。
接着都是油轮先发现,军舰正在靠近,并且赶紧向军舰打出请转向的无线电,军舰继续不管
反正甭管说军舰上装备了多少的相控阵雷达,(相控阵雷达太耗电,一般不开。)
那是你的远程警戒雷达呢,你的常规的导航雷达呢?实在没有你上了国际船舶信息网了吧。(应该是叫这个,反正就是一个实时显示全球船只所在地点的应用或者网页。)
但是一切的一切在详细的防护措施
都扛不住,水兵们玩忽职守啊。
11月8日凌晨4点26分,挪威南森级海尔格·英格斯塔德号护卫舰
与马耳他货轮索拉ts号发生碰撞。造成伊斯塔号被划了一个大口子,并且严重进水,所以船长当机立断选择了搁浅,并且麻溜的跑了。
挪威表示这是俄罗斯搞的鬼,是俄罗斯干扰的挪威的GPS信号,
俄罗斯我有一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这又是我的锅
接下来就是神一样的公务员了....挪威公务员标准,朝九晚五不加班,至于船的关我屁事?
刚参加完北约“三叉戟接点-2018”联合演习的挪威海军护卫舰“英斯塔”号成为了“举世瞩目”的焦点。8日上午与一艘挂马耳他旗的油轮发生冲撞,船体开裂,大量海水涌入,舰体右倾
达20度,搁浅在海岸上。
“英斯塔”号是挪威“南森级”护卫舰,由西班牙建造最小的装备宙斯盾系统的战舰,该级别护卫舰满载排水量5290吨。相比之下和它相撞的索拉号油轮应该是一艘巨无霸。
虽然战舰有强悍的战斗力,但是与大型油轮发生碰撞,受伤的一般都是军用战舰。“英斯塔”号护卫舰只有5290吨,而索拉号油轮吨位为11.3万吨,比航母都要大得多,发生碰撞的结果只能是军用战舰被装出大口子,损坏严重,而大型货船和油轮上的感觉并不是很明显。
军用战舰的优势是速度快,机动性好,又有先进的雷达。常理来说军舰能提前避让。发生碰撞的原因可能是受到了天气状况的影响,军舰上的人员在处理、评估复杂状况时能力弱。另外的原因也可能是舰员进行了近半个月的军演长期处于超负荷高压状态,导致疲劳注力散漫。
从目前的官方公布的来看,油轮是被拖船拖带状态下正常出港,油轮首部直接怼在了护卫舰尾部,很可能护卫舰是肇事者,被顶歪的护卫舰在油轮侧舷留下了一些痕迹,但油轮总体受伤
不大。
苍龙级也撞了?洛杉矶级曾把渔船顶翻,先进的潜艇为何老撞轮船?
问题的根本在于:当前的潜望镜这个装置,已经过时了!
通常,水质极好的热带岛屿浅海地区,水下的能见度也只是十几米而已,海水严格来讲是一种混合物,里面有大量的碎屑、浮游生物或者是垃圾。
因此,潜艇在水下想要探知水面状况,除了用声纳,还有就是用潜望镜了。潜望镜是一套光学折射系统,可以在水下几米的地方探出水面,进行观察,行踪较为隐秘,在蔚蓝色的海水背景上,非常隐蔽。
但是,现在的反潜机可以紧贴水面飞行,施放声纳浮标,探知水下情况,通常来讲,潜艇还真的不敢在潜望镜深度进行巡航。
更有甚者,有些反潜装置,可以判断水下几米的光线折射变化、航迹变化来锁定潜水艇。
解决方案其实很简单,现在的光纤非常发达,直接用一个摄像头(当然比监控摄像头复杂很多),浮出水面,光线可以弯曲缠绕,也能够迅速回收,小小的摄像头可以在水下100米就可以释放出来,浮导水面观察,就算是遇到大船的螺旋桨,也只是损失一个摄像头而已,艇身还在100米的水下呢。
实际上,这种上浮装置,大小相当于一个鞋盒子,颜色是深海背景色,除非刻意靠近,按照反潜飞机的尿性,还真的看不到,以为是一块垃圾。或者可以做成一条死鱼、烂木头、海藻群的形状,迷惑性更强。
关键这货还可以用来接收基地的电磁波信号,根本就不用冒险上浮。如果用来瞄准攻击,在漂浮装置里面加上定位系统,可以计算艇身攻击位置。
遇到危险,可以立即收回光纤,总比紧急下潜强啊!
这次苍龙号潜艇上浮受到撞击,完全就是航行事故,艇长、值班员都要受到严厉处分。如果采用了软上浮观察装置,压根就不会出问题。
此次苍龙级潜艇航行中,以为这是在自家领海或者专属经济区,太过掉以轻心,认为上浮一下没什么太大问题,哪知道,日本的近海,是比较繁忙的水道,每天都有大量的货轮、油轮甚至是军舰往来,苍龙号就是撞大运了。
真不知道潜艇专家们成天在忙什么,这种简单的观察结构,义乌随便一家工厂都可以搞定。
2021年的2月8日,日本海上自卫队最先进的潜艇,也是日本海上自卫队第五代潜艇“苍龙”级的“苍龙”号潜艇,在号在高知县附近水域进行上浮时,与一艘商船发生碰撞事故。据媒体披露,苍龙号潜艇上浮时在潜望镜深度发现了商船,紧急下浮已经来不及了,不过还好,假如苍龙号潜艇上浮速度快一点,估计苍龙号潜艇就被撞沉海底了。
做为一艘先进的常规潜艇,是什么原因导致上浮时没有探测到商船巨大的螺旋桨噪音,又是什么原因导致苍龙号潜艇上浮时不能有效的探测到水面的情况?这是一个值得推敲的问题。
此次事故,造成苍龙潜艇围壳损坏,观通设备、围壳舵折断,通讯中断三个小时,最后只能依靠手机通信。这次事故,造成三名艇员受伤,而商船却没有感觉到发生撞击了,真够丢人的,也真够讽刺的。
其实,我们只要翻翻旧账就会发现,潜艇撞击事件可真不少,而且是像美国,日本这样的先进潜艇更是事故多多,仿佛是越先进越容易发生撞击事故,这是怎么回事?下面让我们看看日本潜艇的撞击事件。1988年7月23日,日本海上自队“滩潮”级潜艇通过浦贺水道前往横须贺海军基地时,与日本垂钓船“第一富士丸”发生撞击事件,导致垂钓船上30人死亡17人受伤。2006年11月21日,日本海自“朝潮”号潜艇在上浮时与一的巴拿马籍货轮相撞,造成潜水艇立舵变形,而货轮据说“没感觉”。2009年日本海自潜艇就发生两起撞击事故,只不过是不是很严重。自从日本海上自卫队拥有潜艇至今,光是潜艇撞击事件就发生了十数起,这还不算损失不大的,不了了之的。
我们在来看看美国的潜艇海上肇事吧,美国潜艇都是核潜艇,也是先进潜艇的代名词,美国的核潜艇撞击事件也是高大上,例如,1966年1月,美国“鹦鹉螺”号核潜艇在演习中与美国的“埃塞克斯”号航母相撞,潜艇围壳被撞烂;
2009年3月20日,美国“哈特福德”号核潜艇与美国“新奥尔良”号两栖登陆舰在霍尔木兹海峡相撞;
2007年1月9日,美国“纽波特纽斯”号核潜艇把日本 “最上川”号超级油轮给撞了。
美国核潜艇除了撞击航母、两栖攻击舰、超级油轮,它们也撞击补给舰、大型集装箱船等。撞击民用船舶也是美国核潜艇撞击事件的重头戏。2001年2月9日中午,日本爱媛县宇和岛水产高中的"爱媛号"实习拖网渔在距夏威夷瓦胡岛约16公里海面上,突然被美国核潜艇快速上浮时撞击沉没。船上35名乘员中12人受伤9人失踪。肇事者美国的"格林维尔"号核潜艇。2017年,2019年美国核潜艇也发生了撞击渔船的事件。美国潜艇撞击事件是全球最多的。
除了美国,英国,俄罗斯也多次发生潜艇撞击事件。那么,如此先进的潜艇怎么总是频发撞击事件呢?
根据美国方面在潜艇出现撞击事件后的解释:潜艇在浮出水面前,被动声呐是最佳的探测传感器。只所以不使用主动声呐探测,不光是因为主动声呐会暴露潜艇位置,对于一艘要上浮的潜艇,是否暴露位置显得不重要了。主要是主动声呐探测时,潜艇与海面之间有一个温度较高的水层,主动声纳发出的声波不易反射回来,也就是说,海水温度变化会影响主动声呐探测效果。
英国在日本潜艇撞击事件后也解释说,复杂的水面环境让被动声呐会受到很大影响,可能会导致声呐盲区或者失效。这一点从美国核潜艇内部众多声呐探测显示屏也可以看出来。每一个声波信号都会在显示屏上形成一绿色的线,众多的声音信号特征对于声呐系统的真正水平是一个考验,对于声呐兵的水平也是一个考验。由此可见,只凭借先进的声纳系统并无法保证潜艇在上浮过程中的安全。
不过,潜艇被动声呐探测守株待兔的舰船是无法探测到的,但对于声波信号强烈的货轮是不难的,由此可见,日本潜艇的撞击事件要么是艇员不认真,盲目上浮,要么是日本潜艇所谓的先进性并不像日本吹嘘的那么好。
(以上是兔哥哨位个人观点,欢迎关注兔哥哨位,欢迎探讨评论,图片来源网络)
受货船触碰底梁影响,高埗大桥实施交通管制, 你怎么看?
这是航海人罗罗第 375 篇原创问答。
船舶碰撞桥梁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但对于驾驶的船员来说一定是大事故。开船开车一个道理,那是责任心的一种体现。
航海人罗罗一名从事水上工作十余年的操船手,我们一起来聊聊船过大桥的那些事儿。
一、船撞大桥,每年总有那么几次
船舶不仅撞大桥,它还能跑上沿江大堤。就在这个月的中旬,黄浦江里有一艘货船就因为操作失控开上了外滩河堤。
这突入其来的状况让当时在堤上散步的行人大惊失色,一些市民掏出手机拍下了这震撼的一幕,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在网上搜一搜当时的视频。
这样的碰撞事件肯定是事故,而且还是一起不小的事故。对于船舶驾驶员,对于船舶公司以及对外滩的建筑都是一种伤害,这样的情况大家是不想看到却在我们身边发生的事。
相比较船舶发生的碰撞,我们日常生活中更多了解的是汽车事故案件,其实它们本质上都遵循一个道理,小心才方驶得万年船(车)!
二、大桥,不是你想撞就能撞的事
船舶驾驶和我们日常的汽车驾驶是有本质上的区别,在对于船舶驾驶员的筛选更是有严格的要求。相对于汽车驾驶两三个月就能拿本上路,但是对于船舶上的人员,要一两年才能做一个入门驾驶员,这不是什么新鲜的事儿。
普通的船员,其实是没有资格去撞大桥的,这主要是因为相关的法规所决定的。在一些重点航段,狭窄航段、船舶受控制的航段,以及过桥、过闸都是由船长来操作或者监航。
主管机关制定这样的规定,就是从根本上来解决这些难题,对各项建筑物更是一种保护。航行于国内的海船特别是丙一以上的船舶船长,大多是不值航行班。当船舶通过这些重点航段时就亲自操作,这样也保证他有精力和时间来做好这些事。
人有失手,马有失蹄。就算是船长操作,在遇到一些特殊情况下也会有失误的时候。比如遇到机械事故、遇到异常的天气情况,以及一些人为的误操作而导致船舶撞桥或者撞上其它建筑物。这些因素是造成船舶事故的主要原因,不可避免只能尽量的减少发生率。
交通事故,无论是汽车驾驶还是船舶操纵,大家从内心都不愿意这些事故的发生。无论是交通规则还是各种交通检查,都是降低这类事故发生的有效措施。
责任二字重千金。人的因素在其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任何时候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发生这样的事故,对于任何一名驾驶员都敲响了安全警钟,防患于未然。
我是航海人罗罗,分享行业内更多有趣有料的故事;传播行业正能量,有我在行动
怎样看待挪威“南森”级护卫舰与油轮相撞险些沉没的事件?
11月8日,根据挪威广播公司(NRK)报道,挪威海军一艘“南森级”护卫舰“英斯塔”号于8日凌晨(当地时间)与一艘油轮相撞。目前事故已造成油轮上7人受伤,“英斯塔”号1人受轻伤。因担心“英斯塔”号最终沉没,舰上的137名舰员,留下10人处理可能发生的燃油泄露,其余全部撤离。
这起舰船相撞事故发生在8日的凌晨4:03(当地时间),刚刚参加完北约“三叉戟接点2018”多国联合军演的挪威海军护卫舰“英斯塔”号(舷号F313)正在向南航行,事发于返回母港的途中。这艘悬挂马耳他旗的油轮于3:43离开斯图雷石油终端站,船上载有62.5万升原油,事发地点位于挪威卑尔根市以北海域。截止到目前,还没有原油泄漏的报告。挪威联合救援协调中心负责人向媒体证实:碰撞导致舰体出现巨大开口,船员无法控制进水。
从现场图片上来看,舰体右舷后侧水线上出现了非常大的裂缝,从烟囱部位一直延伸到了舰尾直升机甲板处。发生碰撞之后,“英斯塔”号立即驶往岸边抢滩搁浅,搁浅成功后,舰体右倾舰尾进水非常严重。黎明时,“英斯塔”号的直升机甲板还没有没入水中。到了天亮之后,舰尾已经几乎完全浸入到了水里。事故原因仍在调查之中,根据挪威事故调查部门的说法,这起相撞事故还牵扯到了一艘拖轮,但是该部门并未透露这艘拖轮对这起事故的影响。
不过,“英斯塔”号搁浅成功,已经是不可能再沉没了。如果不是冲到了岸边搁浅,它就真的沉了。“英斯塔”号是挪威命名的“南森级”护卫舰的第4艘,由西班牙建造,25亿美元,2009年服役。该级舰共建成5艘,配备美制宙斯盾战斗系统,“南森级”护卫舰以反潜作战为主,并不具备区域防空作战能力,称不上是真正的“盾舰”。目前,该舰是挪威海军的主力战舰。该舰排水量5290,但是存在着战斗力不足的问题,升级的空间很大。
对于导致这起事故的具体原因尚不清楚,也就无从谈起如何看待了。军舰与民用船舶相撞的事并不新鲜,排名世界第一的美国海军,它的太平洋舰队就曾在一年内接连发生军舰相撞事故,太平洋舰队的司令等高官也因此换了新人。发生这种事故,就是人为因素导致,没其它的可能性。没能及时发现其它舰船,最终导致无法避让——再好的装备,也离不开人的操控!
事故示意图
11月8日,挪威广播公司(NRK)网站报道称,挪威一艘“南森”级护卫舰“英斯塔”号在参加北约“三叉戟接点2018”军事演习之后返回途中,与一艘悬挂马耳他国旗的油轮发生碰撞,造成“英斯塔”号护卫舰严重损坏进水的后果,为了避免沉没,该舰立即前往附近沿岸,实施抢滩搁浅措施,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英斯塔”号的情况并不乐观,其入水和倾斜程度均比较严重,处理不当的话,有可能会沉没的第一艘宙斯盾战舰。
虽然“英斯塔”号是军舰,而与其碰撞的仅仅是一艘油轮,但是很明显“英斯塔”号没能撞得过油轮。究其原因,首先在于两舰的体型和排水量差距太大,“英斯塔”号是“南森”级护卫舰的四号舰,其排水量约为5000吨左右,为目前世界上最小的宙斯盾战舰,而与之碰撞的油轮Sola TS号则是十万吨级的大船,该船体积庞大,且当时满载62.5万升原油,其“吨位”远远大于“英斯塔”号,一旦发生碰撞,Sola TS号无疑会在规模上完压“英斯塔”号这样的5000吨级战舰。
事实上,战舰撞民船的情况并不是第一次发生,之前美军的伯克级驱逐舰也曾经和大型货船发生过碰撞,结果也是伯克级驱逐舰“失败”。当时这艘名为“菲茨杰拉德”号的驱逐舰被商船ACX Crystal撞中右舷舰桥下方位置,对“宙斯盾”雷达系统造成严重损坏。伯克级驱逐舰排水量超过8000吨,但是商船ACX Crystal的排水量接近30000吨,相比之下,伯克级驱逐舰的身板显得非常单薄。
另据专家介绍,一般船舶的钢板厚度会视位置而不同,船首和船尾的钢板厚度比较厚,而其余部位的钢板厚度可能会薄一些,因此如果一艘船用它的船首撞击另一艘船的中间位置,则被撞击的船将会受损严重。伯克级驱逐舰“菲茨杰拉德”号遇到的就是这种情况,商船ACX Crystal刚好从一边撞向了其薄弱区,所以造成的损坏很大,如果是伯克级驱逐舰“菲茨杰拉德”号的船首撞击商船ACX Crystal的薄弱区,那么就可能是另一种结果。
同样地,挪威的“英斯塔”号护卫舰显然也是用侧面和油轮Sola TS号发生了碰撞,这就决定“英斯塔”号护卫舰将自己较为薄弱的位置暴露在撞击角度上。Sola TS号本身就有体积和排水量的优势,再加上撞击位置的问题,“英斯塔”号自然就处于劣势了。事实上,“英斯塔”号能够在撞击发生之后还进行抢滩搁浅,已经是十分不容易的了。
另一点需要注意的是,现代化的战舰,更强调隐蔽能力和防御机制的确立,因此不再像以前的战列舰一样,通过加装厚重的护甲还保护自己了。特别是像“英斯塔”号这样的5000吨级护卫舰,更不可能刻意往舰身上堆护甲,因为那样不仅会增加生产成本,而且也会导致舰体过于沉重,影响航速和有效载荷。由于本身设计就不刻意考虑撞击的问题,所以“英斯塔”号的撞击能力本来也不强,撞不过商船其实也不奇怪。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货船被日船撞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货船被日船撞翻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