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列车脱线亲历者发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列车脱线亲历者发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小学生研究癌症获奖遭质疑,一等奖撤销。青少年该不该搞科研?
我们需要做的是完善赛制,而并非质疑青少年搞科研这件事情本身。我相信主办方的出发点是好的,激发青少年的创造力,这是社会主旋律,不仅要鼓励,而且还要坚持办好。但主办方的一记自摆乌龙,让本应弘扬的正能量变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娱乐八卦,这的确应该反思。
我是神兽奶爸醉逍遥@神兽奶爸醉逍遥 ,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我从一个父亲的角度来谈谈我的看法。
我一开始和大家一样非常愤慨,学术造假,还是小学生,背后还有父母作为“后台”,那还了得,正如众多朋友说的,“此风不可长也!”但随后又想,不能这么草率地下定论,理由如下:
学生是否遵循赛制要求完赛
我们制定一项赛事,必然都有他的游戏规则,我们是否在制定规则时有说明发生今天这种情况的违规处理。学生是否在赛制规定的要求内提交了自己的作品,达成了完赛。并且没有出现规定动作以外的违规行为。
如果学生在上述过程中未出现不实之举,那么孩子赢得一等奖当之无愧。
所有实验是否亲自参与是否能够自圆其说
看过最强大脑的朋友都清楚,什么叫后生可畏。大家都在谈论话题“太过专业”或是“小学生不可能”之类的,对于孩子的参与过程确只字不提,他们是否亲自参与实验,并在家长、老师的协助下得到了有效的实验结果,孩子是否对实验结果有清楚的知识。要知道,一个高知家庭让孩子了解一些不为常人所识的专业知识是无可厚非的,所谓“专家”们谈论的“太专业”、“不了解”的内容也许恰恰是他们家庭中经常提到的高频词汇。
如果孩子能够现场为自己的研究成果正名,可以对此发表出专业的见解时,所谓的“专家”们会汗颜么?
家长是包办还是鼓励探索
关于家长在这次科研大赛中充当什么角色,也成了本次事件的焦点,家长是彻底包办,拿自己的科研成果来“共享”,还是引导孩子发现科学之美,这个几乎成为了事件定性的关键。如果是前者,那是“学术造假”无疑,是板上钉钉的事儿;但如果是后者,呵呵,那这位家长简直就是家长们的楷模,是大家学习的榜样,这是在传递科普知识而非一些人口中的十恶不赦。
社会对于孩子成长的宽容度在哪?
这些年来出的这种类似的事情其实不少。因学校操场质量差,于是禁止学生们进行室外活动。因为下楼出现过采踏事件,所以禁止学生们下课后下楼。因为太晚放学会让学生易发生危险,因此就早早放学,就连学生午睡的时间都压缩或取消了,美其名曰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等等。今天就因为几个“专家”出来说了句“小学生不可能这么专业”的话,就在没有调查的情况下擅自取消了学生原有奖项,从“王者”一直降至“平民”,无论事实结果如何,这都不是什么明智之举,甚至成了娱乐八卦新闻,这是我们想看到的结果么?这与疫情期间处理“吹哨人”的方式几乎如出一辙。我们要一错再错么?
孩子到底做错了什么?
说到底,社会、学校、家长到底谁之过,这里受到伤害最深的就是那几个得奖的孩子们,他们错了么?对于他们来说,只是参加了一场游戏,一场有关于“科研”的游戏。而撤销奖项无疑是对他们成果的全盘否定。无辜的孩子们变成了众矢之的,这对于孩子来说太过沉重,也是不公平的。孩子在鼓励之下才能更好地创造奇迹。孩子不能也不应该变成人们用来消费的谈资。
我们真正该鼓励的是什么,该摒弃的又是什么
我们需要鼓励创新精神,大国工匠精神和创造力,这里面没有一样是依靠打压得来的,我们需要支持青少年的创新行为,青少年科研应该多办,而且还得办好,而非叫停。
我们需要反思我们在过程中的不完善,并拿出改进措施,让我们的科研活动越办越好。毕竟孩子们才是祖的未来。
关于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至今我没看到任何一个组织或个人站出来说可以为此事负责,站出来发声的只有一位学生的家长,那个始作俑者之人。我不知道对于他来讲将面临着什么,至少他是一个有担当的人,并足以成为孩子的榜样。
我说完了。欢迎反驳和吐槽。
(注:以上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速删!)
“小学生研究癌症论文”一等奖被撤销,青少年不是该不该搞科研,而是这其中孩子是不是有真正参与?是不是做到了实事求是?他对科研项目的研究和认知以及写作能力是不是都是学以致用?否则就是弄虚作假。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做父母对孩子的殷切期望,但父母这种欺世盗名的行为反而弄巧成拙、揠苗助长。
小学生研究癌症论文”一等奖被撤销,其父致歉:承认过度参与
公开信四点内容:实验数据都是孩子做出来的、孩子掌握了相关理论概念和研究方法、“我”不小心没看到只能本人研究、“代表孩子”请大家宽容放过孩子……
信中明明就是还在狡辩,意思是只有文字材料是代劳,研究是孩子自己进行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从头到尾就是在弄虚作假!最后还是没有承认错误!
站在孩子父母的角度来看:以研究员的智商不至于认为评委们会看不出是不是小孩子的手笔或者是由大人代劳,但是他还是去做了,而且获奖了。可见他们是心照不宣的,只是不料却被人发现,曝光发到网上了。
发现了才迫于舆论压力致歉,没有发现肯定就心安理得的领奖了,名利双收啊。而且致歉信从头到尾丝毫看不出有半点歉意,都是在避重就轻找理由,简直就是把群众的智商狠狠踩在脚下一次又一次地碾压,难道这就是他们这种高知的嘴脸?
孩子无辜受累,最应该追责的是急功近利的父母以及一叶障目的评委。
【事件回放】一名6年级小学生引发争议的获奖项目为《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该项目不仅获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还获得了第34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一等奖。
面对网友的致疑,这名小学生的父亲发文道歉,:
其中,他说孩子是根据自身科研兴趣选择了本课题,并基本掌握了该项目涉及的基础概念和研究方法,承认自己过度参与该项目。
不言而喻,水份太多。作为科研人员首先面对科学就要有最基本的科学素养,诚信和责任。父亲激发孩子对于科技的兴趣没有错,但是这些研究内容是否孩子真的感兴趣?还是人为地让孩子去感“兴趣”?
对于小学6年级的学生,如果说他们对于看科幻书籍、玩网络游戏、 参加体育活动感兴趣,这还比较让人信服,一个白天读小学课本的学生,回家会和父亲研究如此高深的科研项目,你会信吗?
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大学生,如果没有任何科学研究能力,或者是身处在特有的研究环境之中,让小学生或大学生面对这些深奥的知识和研究内容,那就是天方夜谭,更何况这个研究课题都是一名大学生无法完成的。
7月15日,第34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办公室就“小学生研究癌症论文”一事发布调查和处理结果情况通报,专家组认定:项目研究报告的专业程度超出了作者认知水平和写作能力,项目研究报告不可能由作者本人独立撰写,大赛组委会根据评委会建议,决定撤销该项目第34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项目(小学组)一等奖奖项,收回奖牌和证书。
对于这名小学生来说,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全都占齐了,所以,轻而易举地就拿到了这个全国的奖项。
对于这类全国性的奖项,有几个疑问:
1、这类奖项评比是否需要参赛费?是交了钱就有奖项,还是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核实、评比参赛内容?
2、是否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嫌疑?连网友都能看出做假的成分,怎么评审组的成员都没有发现不妥之处?按理说,他们的水平比网友更高才对。
3、如果仅仅是“绣花枕头”,为了获奖证书,让那些青少年成为“摆设”或“傀儡”的话,那么,除了让学生们学到了“另辟蹊径” 和”投机取巧“以外,学生们又能从比赛中学到什么?
4、个别父母真的是用心良苦,从小就开始“包装”学生,无论这些全国的证书是否对于孩子升学考试有无加分,父母的作法已经为孩子做了一个“错误”的表率作用。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真相就是真相,不是你的东西,终将会失去。对于名和利来说,让小学生承担起他们应该承担的那部分,而不是过早地让他们沾染成人世界的是是非非。
试想,这短暂的荣耀对于孩子的影响和事件本身对于孩子影响哪个更大呢?他是以有这样一个能帮助自己的父亲为荣,还是以最终奖牌和证书为收回而尴尬呢?(文中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青少年搞科研没毛病啊!
这个小学生明显是父母为了让孩子出名,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说成是孩子的研究成果,这是弄虚作假!
弄虚作假,哗众取宠和真搞科研是两码事。
青少年搞科研一点问题都没有,从小热爱科学,培养兴趣,是好事情。
但是不要拔苗助长,不要弄虚作假,不要把父母的研究成果说成是孩子的研究成果。这样的家长一点道德品质都没有,把孩子也教坏了。
科研来不得半点虚假,这种态度怎么能够搞好科研呢?
首先说明一下,这个作品是云南的一等奖,但只是全国的三等奖,而已。
关于这个作品,真经已经不想再做评价了,其父亲的回复也不咸不淡,一方面想强调孩子确实有天分,另一面也强调自己只是对规则理解不到位,插足得深了一点。个人觉得这种回复一点诚意都没有,这就好比让孩子随便画个圆,最后成品却是梵高的《向日葵》,还说是孩子画的。问问孩子,他相信吗?他估计都是懵的。
站在学术角度,这个父亲的狡辩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这就是学术不端。而站在教育的角度,这个父亲似乎是为了孩子好,为孩子铺路,但实则害了孩子。
孩子在实验室里拍了几张照片,按照父母的授意写了日记,配了图,感觉比老师的家庭作业还简单,然后就获奖了,还是全国大奖,然后就被称为小神童、未来科学家,孩子心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他会不会认为,原来科学这么简单啊,我动动手指头就能拿奖?更重要的是,事件败露后,这个孩子在同学们心中的形象恐怕一落千丈,不知道孩子自己是否能够承受。
真经认为,青创赛这样的比赛,要么直接取消别办了,要么就和所有个人相关的东西脱钩,最多就是给一个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这样才能回归科学的纯真。一个孩子选择做科学研究,靠的应该是兴趣,而不是利益的,如果过早用利益掩盖了他的兴趣,实际上是断送了他的科研之路。
虽然有这样那样的歪门邪道,但真经依然坚信,青少年应该搞科研,但这个科学研究绝不是前沿研究,或者创新性研究,而是有成熟理论基础的探索性研究,说白了,我们不要指望孩子能搞出什么新东西来,也不要指望孩子能掌握高深的理论,孩子现阶段就是学习和观察。个人认为,最大程度,也就是大学物理、化学的实验内容,再高深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比如如果有机会,让孩子做一做双缝干涉实验,让孩子对光的波粒二象性有一个初步概念等等,这些实验,虽然没有创新,也没法获奖,但却能为孩子种下科学的种子。
在本次青创赛中,有几个一等奖就比较有意义,比如带着孩子发豆芽做豆乳,通过改变一些变量,调节最终结果。还有小区的天气观测,也是通过观察,来寻找其中规律。有定量、变量,有不同的结果,然后寻找之间的逻辑关系,这其实就是真正的科学研究。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列车脱线亲历者发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列车脱线亲历者发声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