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骑手转型无人机飞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骑手转型无人机飞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无人驾驶送外卖技术真的实现了,外卖小哥会失业吗?
无人驾驶送外卖,目前来看,只是外卖企业的一个噱头。一个吸引眼球的新闻,说句实话,外卖行业没什么高科技含量。一个服务性的行业,拼命的往科技性上面靠拢,说明醉翁之意不在酒。
!现在,快递行业已经比较成熟,尚且只是实验阶段。外卖行业,如果有无人机取代送餐员,也是N年之后的事。
另外,以外卖行业这些公司没有担当的表现看。他们投入的精力和财力,基本用在克扣外卖员和商家的手段上了。一份外卖,无人机送餐的成本并不一定比外卖员低。我做过外卖员,系统定位经常出错,有经验的外卖员基本都是用高德导航。客户各种各样,城市的街道,小区,复杂程度并不是所谓的科技能解决的。甚至很多小区压根没有门派号,没有几懂几单元的标志!
唯一的可行性,就是批量外卖订单,送往一个地方,还要同一个时间,同时出餐。但愿早点出现这种情况!!
不可能那么顺利的,首先gps定位一定会有误差,哪怕一点对无人机都是致命的,安全也不能得到保障!而且成本太高,当然对交通来说是一大好处,这点上要支持!但一直在想个问题无人机难道都走窗户吗?还是走电梯?还是让客户自己来拿,这些都是问题,反正现在还不成熟,未来就不一定了。反正支持向那方面发展,以后外卖小哥就不用买电动车了,直接买无人机。还有现在多旋翼无人机大多防水很差,这点必须搞定!
我送了几年的外卖了,对于你这个问题我觉的近5年内外卖小哥不会失望,就举个几个例子
①送餐到写字楼、酒店、等地,需要提前联系顾客下楼接餐,这时候大部分顾客都不会愿意的,因为餐不能直接送到门口麻烦,不如小哥送到手里。有些人会说不能在窗户接餐吗?要知道写字楼、酒店好多地方为了安全窗户只能开一点点的缝隙,就是能打开,安全吗?
②一个外卖小哥忙的时候一次能挂8,9个单子,而无人机只能一单一趟的送,美团需要多少无人机才能运作起来?一个无人机成本、油耗、保养、维修、等等费用算下来得多少?当你头上都是无人机在飞你就不担心他掉下来吗?如果遇见下雨天无人机还能工作吗?
③美团进行无人配送研发的背景是,美团外卖业务日订单量超过2500万单,以及有超过60万名“骑手”。配送业务的规模、成本,以及高峰期运力的稳定性影响着美团点评公司整体的盈利水平,因此美团从2016年10月起内部成立W项目组,开始研发特定场景下无人配送,希望通过机器补充运力。这都几年了还没出来,再说了据我了解美团现在抽商家点太高了,好多商家怨声载道,不能保证美团还能活几年。即使如此,在外卖行业仍在扩张的情况下,认为美团对人力运力的需求,并不会因广泛采用机器解决方案而降低。
④我以前在富士康干过几年,富士康要用机器人代替人工,但是到现在呢?我记得是上过一批机械手臂,但他机械手臂上了不到一个星期全部拆除了,因为机械手臂们精准度达不到,动不动就坏了,只要坏了一个整条线就瘫痪了。
说了这么多,无人机是不会代替外卖小哥,也不会失业,就是失业了无人机也需要人来维修保养是不,这不有是一种工作行业。
任何事情发展都有过渡期,行不行还不一定!
怎么精确定位到顾客手里?不少航拍炸机还有遭人为破坏!还有对人造成受伤害的!天上送外卖都是无人机🙄,快递也上去插一脚!满天无人机!人人出门带钢盔😬👷
喊话姐是做什么的?
喊话姐是一位通过无人机进行喊话的女性,她的身份是城市综合管理局的工作人员,但她的喊话内容幽默、硬核且富有创意,引起了网友的热议和关注。
她曾劝诫公园的大爷们不要钓鱼,呼吁篮球少年疫情期间不要在外聚集打球,还曾温柔地提醒没有戴头盔的电动车骑手戴上头盔。
她的喊话方式既有趣又有效,被广大网友称为“喊话姐”
顺丰跨界做外卖平台,主打企业团餐,这个增量市场你看好吗?
顺丰跨界送外卖,硬核砸出500万:成功推荐一个客户送500元
近日,顺丰旗下公司顺丰同城上线名为“丰食”的小程序。5月11日,顺丰控股股价一度涨幅近4%,美团点评跌逾2%。
对于“企业团餐”这个增量市场,饿了么已在全国推出了“企业团餐安心送”,目前供餐餐馆达到了9000多家;美团在深圳、上海、北京等地发起的“放心工作餐”活动,也早已成为企业复工以来最亮丽的风景线。“丰食”在商家上线合作方面主打佣金优惠,其用意不言自明。5月31日签约,佣金仅千分之3,5月31号以后也只是百分之2。如此大的诚意,已经吸引了像德克士、云海肴、西贝等估值过百亿的知名餐饮品牌。可见做外卖,顺丰也始终坚持高品位、高服务。
有媒体分析,顺丰真正想做的是利用自己在配送、渠道、线上运营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差异化的优势服务,将下一个餐饮流量入口掌握在自己手上,并且对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平台形成实质性的威胁!
而1.5亿白领的巨大市场,确实存在着巨大的市场价值。以顺丰原本的定位和优势,或许真的会成为团餐外卖领域的一哥。
微信公众号关注“长青云社”,获取更多行业资讯和管理精髓。
从电商到新零售,商业业态的变革导致物流业的变革,在这个过程中,即时物流成为新增长点。艾媒咨询发布的报告显示,2017年即时配送行业用户规模达2.93亿人,2017年第四季度,中国即时配送行业整体订单规模达37.12亿。对于快递公司来讲,这块“即时物流蛋糕”越来越诱人。2016年一季度,同城即时配单量仅占快递业务量的5%,到2017年四季度已经占到30%。新零售时代,消费者收货将以分钟计算,若失去了即时物流,也就失去了重要的市场。
顺丰做外卖的劣势
外卖是个烧钱的行业,虽然顺丰的利润率在快递公司里算高的,但毛利仍面临天花板,在刚上市面临前三年业绩承诺的压力下也不敢如此冒进。即时物流和快递其实是两种不同的模式,要把传统的一点对多点的快递式配送和多点到散点的外卖配送模式精准分离,不仅需要巨大的人力成本,还要攻克技术上的难题。即时物流的一大关键在于智能调度系统。智能系统能够依据算法来提升并单率,降低空驶里程,缩短订单配送时长。
顺丰做外卖的优势
顺丰有良好的口碑与较高的知名度,这对打开市场有一定优势。此外,顺丰合作的多为大商家,如肯德基、瑞幸咖啡等,与美团这样以中小商户为主的外卖平台,形成差异化竞争。另外,顺丰发力无人配送,也拿到了指定区域内的试点许可证。无人机对于末端配送,有一定想象空间。
市场前景应该是非常不错的,首先学校,企业等团体组织越来越多,团餐需求也逐渐增加,再加上外卖团餐市场比较空白,市场增量非常可观,同时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所以这个市场大有可为。但是有一定的准入门槛,像一格一品这种新颖的外卖模式比较适合,能极大的降低成本,竞争优势比较明显。
感谢邀请!
外卖经过几年的发展,美团外卖和饿了么外卖已经占领了市场大部分份额,貌似这个市场没有了多大空间,这个时候,顺丰站出来了。
那么现在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问题,你看好顺丰吗?
红魔想从以下四个点来阐述一下
一、市场定位
我们之前说的外卖市场已经饱和,主要针对的是C端的市场,简单来讲,主要针对的是个人,而顺丰本次面对的主要是公司,因此客户群体的属性不一样。
相对于C端的优势,顺丰面对美团外卖和饿了么是小巫见大巫的,但是对于B端,也就是公司端,其实美团外卖和饿了么外卖基本上没有太多的染指,因此,这个市场还有有很大想象力的,所以,顺丰这次进入外卖的切入点很好。
在这里顺便提下前几年的滴滴外卖,之所以不是很成功,主要原因还是切入的是C端市场,这种蚍蜉撼大树的行为,一开始就注定了要失败。
二、核心优势
无论C端还是B端,外卖平台的核心一定是配送,这也是为什么美团外卖和饿了么一直减值自己创建配送团队的原因。
对于滴滴自己创建,归根到底还是从零开始,但是顺丰不一样,本身快递小哥面对的客户群体和外卖小哥面对的客户群体的重合度是很高的,因此,顺丰进入外卖是最好的选择。
微信一直想做外卖,甚至推出了很多外卖小程序,但是一直不温不火,究其原因,还是在于配送层面不能解决,虽然有更多的第三方配送公司,但是这种关系是不牢靠的,所以,顺丰的出现,主要的核心还是解决了外卖的配送问题,这也是顺丰相比其他同行的优势所在。
三、顺丰弊端
对于顺丰,在生鲜领域,可谓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从开生鲜店到办公室货架,一直在尝试各种配送之外的业务,目前成功的不多。
对于现在顺丰入驻的店铺,红魔观察大部分在美团外卖的业绩一般,属于传统餐饮品牌,顺丰能不能带他们起来,还是一个未知数。
四、顺丰机会
刚才我们谈到了顺丰的切入点是B端,为什么是B端?
红魔认为有两个原因:
第一、C端已经是红海,B端的市场空间还远远没有被挖掘出来;
第二、疫情之后,办公室团餐出现了很大的增长,市场需要有这样的一个平台。
从市场层面上,红魔认为顺丰的机会还是很大的。
对于这次进入外卖,为什么很多人看好,究其原因,更多的还是商家对于美团外卖的不满情绪和对于饿了么疲软的无奈,更多商家希望出现一个救世主,顺丰在快递行业的成功,给了这些商家一些希望。
但是,在红魔看来,顺丰这条路还有很长时间需要走,至少美团外卖也好,饿了么也好,都是花了上百亿砸出来的,但是顺丰貌似没有这么大的魄力
目前顺丰采用的是推荐人制度,据说拿出500万奖励,但是在红魔看来,这点钱是远远不够的,当然,目前还是在初始阶段,我们只能祝顺丰好运吧!
毕竟市场多一个选择,就少了一份垄断,美团外卖不得人心已经不是一天两天,至于顺丰能不能扮演“救世主”的角色,我们拭目以待吧!
我是红魔,红魔外卖课堂首席导师,使命:赋能100万外卖商家,开启外卖“轻模式”时代!
欢迎关注“红魔外卖课堂”,一起探讨如何更轻松的做外卖!
无人机什么时候开始装载武器,最先哪个国家发明出来?
现代无人机使用武器是美国人最先开发出来的,但要说到“无人机”这种装备最先被发明出武器攻击能力,那得上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其实人们早就希望战争中能有无人驾驶的战机参战,而且早期的战斗机性能也并不算太出众,因此通过电波控制的早期无人机便应运而生了。而这些最早期的无人机,没有一个是用来侦察的,大都只有一个目的——打仗。
20世纪初,莱特兄弟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从此揭开了一场航空序幕。到1905年,莱特兄弟开发出了真正能实用化飞行的“飞行者3号”,各国的航空事业也如火如荼的展开。
这时候,美国发明家埃尔默·斯佩里在1909年发明了飞行稳定陀螺仪,为航空时代又带来了一场革命。“陀螺仪”对今天的人而言并不陌生,而当时的美军希望它能变成一种武器,能让鱼雷飞起来靠近对方军舰再发射。
随后,美国海军通过各项目专家,先后研发出西部电器的无线电操控系统和寇蒂斯的无人驾驶飞机,陀螺仪在其中负责惯性导航的任务。到1917年,名为“寇蒂斯·斯佩里”的飞行鱼雷研究成功。
最早期的这批无人机其实就是个航模,既没有16#数据链连接,更没有卫星信号实时传输,连照相机都玩不溜,它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挂上炸弹,然后遥控到对面阵地上丢东西。
1914年,大英军事航空学会接到卡德尔、皮切尔两位将军开创性的设想——用无线电操纵小飞机,挂上炸弹轰炸敌人。理事长亨德森爵士当即为这个点子拍案叫绝,正为战争焦头烂额的军队立马拉来了专家A.M.洛教授组成研究团队,开发无人轰炸机。
研究计划被命名为“AT”,研究地点被放到了研究机构众多的布鲁克兰兹,并且被授予了密级。洛教授将人员分为了两拨,一拨研究无线电控制器,另一组则由飞机设计专家进行小型化的机体开发。
现代人无法想象那年代的人为了一个“航模”如此披荆斩棘,由航空专家杰佛里·德哈维兰设计出的原型机亦是直到1917年才得到试飞的机会。这种上单翼结构的小飞机可靠性颇差,问题主要集中在发动机上,发动机屡次熄火,直接造成了两架原型机损毁,有一架还砸进了看热闹的人群,伤了不少吃瓜群众。
此时战争已经到了尾声,整个研究前景一片灰暗,航空学会不愿意再花钱到这种无意义的小玩意儿上,“AT”计划宣告终结。
上图,1917年试飞的Kettering Bug,单价400美金,挂载300磅炸弹,美军曾经下达了许多订单,但战争结束了。
在1917年前后这段时间里,美国、英国等许多国家都进行了无人机的研究,而且普遍是冲着直接作战能力而来的。但随着“AT”计划的失败,采用无线电技术进行无人操纵战机的研究也陷入低潮。美军又搞了几款同类产品,但最后结论是这些东西是非常优秀的“靶机”,可以用他们训练。
洛教授的整个班子依然被最大限度的保留了下来,毕竟这是一项高科技研究,即便无法带来军人们想要的东西,也可以作为学府的研究继续进行。就这样,洛教授为这个无人机计划持续奉献了10年的时间。
在这10年内,原型机被继续研磨,尤其是发动机熄火问题与载重操控问题逐一得到了解决,洛教授将新无人机命名为“喉”,这种单翼无人机能够挂载250磅的炸弹,以322km/h的速度飞行。
此后,“喉”式在英国军方的关照下,继续参与了新的测试。它果然不负众望,成功的降落R级驱逐舰“堡垒号”上进行了海面试飞。当时持续飞行了480km,轰动世界。
很显然,无人机又被海军看上了,当时的人们把无人机当做能通过军舰在海上放飞并精确攻击敌人的武器,这简直是反舰导弹嘛。
不过在经过30年代的激荡,二战彻底爆发以后,“喉”式这种小打小闹的玩意却消失了。
英国人1935年研发的“DH.82B Havilland Queen Bee”,皇家空军购置了380架,统统用作靶机。在一次丘吉尔参加的视察中,海军的高射炮居然打不中这架飞机,最后还因为错误的射击让靶机坠毁在高官们身边,导致丘吉尔震怒,所有的高级职员都被撤职了。
德国人在二战却搞出了不一样的无人机——通过电波制导的V1巡航飞弹其实就是种自杀式无人机(或者说导弹也可以,本质上巡航导弹就是这一类东西)。V1飞弹采用电波控制切断油路的方式,在预定的地点进行自杀轰炸,但是战果寥寥,比起之后的弹道导弹V2来差多了。
不过德国人还有另一个奇特的东西,通过FW-190“驾驶”的JU88无人轰炸机。这种被称为“槲寄生”的复合机原理很简单,就是让一架FW190骑在无人控制的JU88头上,让JU88完成投弹。遭遇到拦截时,就扔掉JU88自己飞回来。
“槲寄生”严格的说不算无人机,只能算是“外挂战机”,这种结构看似脑残,实际是德国人逼不得已做出的办法。最起码高速灵活的FW190可以让飞行员逃回来,而轰炸机飞行员已经经不起消耗了,整个砸下去的JU88威力也会更恐怖。
现代无人机使用武器是美国人最先开发出来的,但要说到“无人机”这种装备最先被发明出武器攻击能力,那得上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其实人们早就希望战争中能有无人驾驶的战机参战,而且早期的战斗机性能也并不算太出众,因此通过电波控制的早期无人机便应运而生了。而这些最早期的无人机,没有一个是用来侦察的,大都只有一个目的——打仗。
MG-1无人机,绰号“捕食者”,作为世界第一款具有实战意义的察打一体机,早已如雷贯耳。
美国空军在描述它是“中海拔、长时程”无人机系统。它可以进行侦查工作,也可以发射两枚AGM-114地狱火导弹。它是一种遥控飞行器,机长8.27米,翼展14.87米,最大活动半径3700公里,最大飞行速度240公里/小时,在目标上空留空时间24小时,最大续航时间60小时。它装有光电/红外侦查设备、GPS导航设备和具有全天候侦查能力的合成孔径雷达,在4000公尺的高空分辨率为0.3米,对目标定位精度为0.25米。
性能参数
生产厂家:美国通用公司
操作员:2名(1名技师及1名传感器操作员)
长度:8.22米
翼展:14.8米
高度:2.1米
空重:512公斤
载重:1020公斤
最大起飞重量:1020公斤
发动机:1*Rotax 914F涡轮增压四缸发动机,115匹马力
最高速度:217公里/小时
巡航速度:130~165公里/小时
失速速度:100公里/小时
航程:3704公里飞机的主轴由一台Rotax 914型发动机驱动,这是一个四缸、四冲程发动机,一般这种发动机多用于雪地车。主轴驱动“捕食者”可调螺距式双螺旋桨推进器,推进器为后置,为无人机提供足够的升力和推力。负责远程控制无人机的飞行员可以通过改变螺旋桨的桨距,来控制无人机的降低和提高飞行高度,并能使无人机达到最高速度。此外,很大的翼展提供了良好的升力,使得无人机能够飞到海拔7620米,细长的机身和倒V形尾翼为无人机增加了稳定性,而无人机下面方向舵可以控制无人机的飞行方向。
“捕食者”的机身是碳纤维和石英纤维混合以后,再用“凯夫拉“纤维调合而成的。机身的下面使用了诺梅克斯、泡沫和木材压制的层压板进行保护。在层压板各层中间夹入一层高强度织物,以便为内部元件提供绝缘环境。结构中的翼肋部分由碳/玻璃纤维带加上铝质材料制成,传感器外壳和轮子也是铝制的。
机翼的边缘为钛材,并布有微小的渗透孔,可让乙二醇溶液从内部容器中流出,可以除去机翼上结的冰。
“捕食者”无人机所使用的是很普通的机械系统,无人机的电子器件由一台3瓦特的启动发电机或交流发电机来供电,此外还有辅助电源。首尾的两个油箱都含有橡胶油囊,可以通过机身顶部的油孔方便加油。操作员可将启动发电机或地面电瓶车的线路连接到位于机身底盘外侧的启动发动机控制接口。要停止发动机时,操作员只需拉一下无人机侧面、机翼后方一个切断开关即可。“捕食者”无人机两个油箱可以携带270公斤燃油,润滑用油7.6升,除了风冷以外还有传统的防冻液来冷却发动机。机上还带有两个3.6公斤,14安培小时的镍镉电池组,以备紧急时继续供电。“捕食者”在执行任务时,使用一组机鼻摄像机进行监控,具有全彩、可变光圈、红外的功能。合成孔径雷达,用于透过雾气、烟雾和云层进行观察。“捕食者”具有侦查机的所有优点,同时驾驶人员又不会暴露在敌人环境中。
“捕食者”从侦查到战斗需要做一些调整,首先,先将摄像机换成多谱瞄准系统(MTS),安装外挂架,配备两枚海尔法导弹,一个华丽转身,从观察者就转变成为杀手了。
MTS包括一个包括一个瞄准系统、光电红外系统、激光指示器和激光照射器。“捕食者”通过位于机鼻附近的MTS转塔,发射一束激光或红外线,这束光线可以引导导弹击中目标,也可以被机上计算机设计弹道和距离。
MTS还包括一组各类传感器,用于收集风速、风向和其它信息。
“捕食者”无人机远程控制站(GCS)
完整的系统包括四架“捕食者”、一个配备飞行员和操作员的GCS、一个“捕食者”卫星通信套件。
这款无人机参加了许多次战争,阿富汗、波黑、科索沃、伊拉克和也门冲突都能看见它的身影。这款无人机的控制主要用C波段视距链路进形,超出范围改用Ka波段卫星链路进行控制。
“捕食者”不是美国唯一无人机,还有RQ-2“先锋”、RQ-3“暗星”、RQ-4“全球鹰”、RQ-5“猎人”、RQ-6“超骑手”、RQ-7“影子”、MQ-9“死神”、RQ-2B“先锋”、RQ-15“海王星”、RQ-5A/MQ-5B“猎人”、RQ-7A/B“影子”200、MQ-1C“天空勇士”、RQ-8A/B“火力侦察兵”等。今年3月9日“捕食者”将光荣退役,从1994年首飞已经服役23年了。之后“捕食者”的战斗任务将由“死神”接替,“死神”的体积更大、起飞重量量更大、载荷种类更多。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大家围观!文中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骑手转型无人机飞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骑手转型无人机飞手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