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美飞机航展上坠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美飞机航展上坠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首架量产型苏57战机坠毁,这款飞机性能究竟如何?
我认为,这很可能是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问题。既然是批生产的飞机,说明已经完成了设计定型和生产定型,或者是俄罗斯所说的国家试飞,就应该不存在设计方面问题了。俄罗斯重大装备研制历史上曾经有过加强生产过程监督管理之后,大大提高装备质量和可靠性的先例。在其他国家的军机生产力历史,也曾经发生过,由于工艺文件、工艺纪律执行不到位,重复发生相同或者类似低级问题的先例。
12月24日是平安夜,但这一天对于俄罗斯的空天军来说却是不平安。就在当天,一架量产型的苏57坠毁了。按照原计划,该战机是出厂前的最后一次试飞,然后于今天(27日)飞往7000公里外的基地服役。可没想到它一坠毁,俄罗斯于今年装备五代机的计划又泡汤了。
苏57自从2010年亮相以来就争议不断,其中就令人诟病的就是它的隐身性能。苏57采用俄罗斯拿手的中央流体升力布局设计。所谓的中央流体升力布局,就是将机翼和机身融合,机身尽量拉扁,让它也能产生部分升力。而发动机就悬挂在机身下方。这种设计确实有利于提高战机的升力和机动性。你看看,战斗全重30吨的苏33,只要一块12度的上翘甲板就能从航母上起飞。配合优异的发动机,苏27系列及其改进型号都能飞出眼镜蛇、尾冲等高难度动作,如果再换上推力发动机的话,还可以飞出像落叶飘、勾子等匪夷所思的机动。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采用中央流体升力布局设计的苏57却破坏了五代机最至关重要的隐身性能。由于发动机直接悬挂在机体下面,通过进气道就能够看到飞机发动机叶片这个最大的雷达反射源。再加上发动机喷口有一大截直接裸露在外,又成为另一个最大的雷达反射源和红外散射源。正因为这样的设计,使得苏57的隐身性能成了最大的败笔。在中美俄所有的五代机中,苏57的隐身性能是最差的。反观中美的五代机,为了更好的隐身,都采用了卡特尔进气道或DSI进气道设计,机身进气道呈S形,雷达波要经过多次折射才能到达发动机机体。另外,发动机喷口要尽量的深埋进机体,还采用了改变发动机红外波长特征设计,尽量减少和改变它的红外特征。
除了隐身性能外,另一个受人诟病的地方就是它的弹舱。由于苏57比苏27“拍”得更扁,机体非常的纤薄。正因为这纤薄的机体,导致它无法安装更深的内置弹舱,不但大大的限制了它的载弹量,而且它也没有足够大的尺寸和深度来挂载大型的导弹,这无疑是削弱了它的战斗力。
确实,俄罗斯的苏57在机动性方面做得非常好,如果和它比机动性,中美五代机都要落下风。但这种机动性在实战方面能有多大的作用呢?而且如今空空导弹都有几十个G的机动能力,你和空空导弹玩机动,你能玩得过它吗?另外,如果空空导弹来袭,你在玩眼镜蛇、落叶飘等过失速高难度动作,岂不是要直接当人家的靶子了?
俄罗斯生产的苏57首架战机原本计划在12.27日交付空天军,结果在11.24日试飞过程中却意外坠毁了,现在苏57的交付时间不得不延迟了。目前俄罗斯对此次事故的调查已经开始,初步判断原因是战斗机的控制系统突然出现故障,导致飞机尾翼运作失去控制,飞行员经过努力也无法恢复,最终苏57因此失控坠机。好在苏57的弹射系统比较靠谱,飞行员弹射逃生,后备救援的米8飞机救走。
苏57是俄罗斯发展的最新的4代隐身战机,但是这款战机在隐身性能上颇受争议,而且俄罗斯自己也毫不避讳苏57的隐身能力的不足,在红星电视台公布的苏57研发中,已经明确了证明雷达隐身面积高达0.5㎡,与中国的歼20和美国的F22、F35战机0.01㎡根本不在一个级别,在隐身性能上确实有些不足!
最受争议的就是苏57继续采用了直通式进气道,如果光线好,肉眼就能直接通过进气道看到发动机叶片,不过在量产型上据说俄罗斯在进气道里加了一个雷达屏蔽器,至于这个雷达屏蔽器的效果如何,以什么原理来屏蔽?这需要慢慢的解密,目前个人还不是太清楚!
第二个就是苏57隐身涂料据说并不靠谱,甚至很多媒体认为苏57根本就没用隐身涂料,从这些信息来说,显然苏57的隐身涂料极有可能是不靠谱的;
第三就是零部件的锯齿处理,在歼20、F22、F35明显能看到零部件之间采用了锯齿处理以增加雷达波散射,有效降低雷达波反射回去。但是我们在苏57并没有看到这样的处理,甚至连发动机尾喷口都没有进行锯齿处理。不过与前面那些比起来,这个零部件的处理细节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俄罗斯自己也毫不避讳自家苏57隐身性能不足的问题,而且这可能是俄罗斯一种务实的做法,俄罗斯为苏57定义的战场环境是在自家境内,有预警机、地面警戒雷达系统等为其作为支撑,隐身性差一点也是能够接受的。既然隐身性能不足,那么俄罗斯便将苏57重点放在了战机的飞行性能、战场感知能力和电子对抗性上。
首先苏57被公认为四代机中机动性最强的存在,他本身采用了苏27升力体结构的成熟技术,甚至被很多人戏称为“拍扁的苏27”,而苏27系列战机的机动性能是公认的三代机中最强,那么苏57恐怕也将是四代机中机动性最强的一款了,当然是要在装备产品30发动机的基础上!一旦产品30成熟并装备苏57战机上,那么这款战机超音速巡航能力、超机动性应该能碾压其他四代机!
第二点苏57有尤为重视战场感知能力,既然隐身差点就在探测能力上下功夫,苏57机载雷达、各种探测设备之多简直闻所未闻,甚至很多令人怀疑,但这些设备确实存在。比如苏57相控阵雷达就在分布在机头,机首两侧,机翼前缘安装了多达5部有源相控阵雷达,能够完成360度的搜索扫描,而且机翼前缘的采用的L波段的长波段雷达,长波段雷达就是专门用来对付隐身战机的!
除了雷达系统,苏57还在全身安装了一系列101KS“环礁”光电套件,对飞机周围几十上百公里实施光电、红外探测,还能起到导弹预警的功能。“环礁”由101KS-V红外搜索和跟踪(IRST)装置、四个紫外线导弹接近警告传感器(MAWS)、两个101KS-O红外定向干扰传感器、一个用于低空飞行和降落的101KS-P小型前视红外传感器组成。另外苏57试飞中还试验了一款隐身光电吊舱。
这说明苏57虽然隐身能力差了一点,但却想方设法弥补不足,用各种各样手段来探测和猎杀隐身战机,这些都是俄罗斯扬长避短的手段,隐身能力不行就加强探测手段,来达到攻守平衡,防御不行就加强进攻手段!
第三点就是加强电子对抗是俄罗斯战机的传统,苏57上装备了最新的L402“喜马拉雅”电子战系统,系统在尾椎上有个独立的电子战宽频有源天线,在N036雷达的频率上则可以共用雷达天线进行电子战任务。
这一系列的措施都是为了强化苏57隐身性能不足的手段,至于效果如何就只能等时间来检验了,而且俄罗斯对苏57作战有些理想化的成分,比如预警机和地面雷达的支持,一旦脱离了这些系统怎么办?一旦这些都被摧毁了又怎么办?
当然苏57的能力也不仅仅于此,以俄罗斯自己的理解就是苏57=F22+F35,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苏57不但有叫板F22空中格斗能力,他还强调F35的多功能型,其实看看苏57那一堆电子装备就知道了,这些设备对地、对海搜索能力恐怕也不会差,自然多功能作战能力也不会差!
综合来说,苏57在四代机里的性能基本就是隐身性最差的一款,但在机动能力上最强,战场感知能力方面恐怕也不会差于其他四代机,如果不是考虑到俄罗斯电子设备落后,恐怕这样的配置就已经比其他战机强了,至于综合作战能力,个人觉得应该比歼20略强一些,仅仅是个人的看法!
苏-57是俄罗斯首款第五战斗机,其性能指标主要包括超音速巡航、隐身性能、超机动性和先进的航电设备等。苏-57搭载新型数字化驾驶舱,隐身性也是苏-57的典型特征,其雷达截面积为苏-27的1/30,约0.1~1平方米。苏-57早期会使用NPO Saturn的izdeliye 117(AL-41F1)发动机,后期预计会升级至izdeliye 30,其推力达到107kN,加力燃烧室推力也达到176kN。这能保障苏-57最高速度能达2600千米/时,航程达到3500公里,爬升率为350 m/s,实用升限达2万米。
苏-57的机身中还大量引入复合材料,覆盖七成的机身表面积,钛合金占到3/4的机身重量。苏-57为了降低雷达反射截面积,它还将两个内置单舱放在机身中轴位置。苏-57在设计中以复合材料、气动布局、削减发动机特征等手段来达到降低雷达反射、光学和红外特征等。
早在1980年代,前苏联便开始着手研发一款面向未来的战斗机,当时主要为了取代米格-29和苏-27执行空优任务。当时米格拿出的机型为米格1.44,而苏霍伊则是S-32。随着前苏联的解体,米格1.44严重落后于研发进度,而且相比美国的F-22严重落伍,最终整个项目还被取消了。
于是1998年俄罗斯拿出了第五代战斗机的计划“前线空军的前瞻航空系统”,并在苏霍伊、米格和雅克列夫的设计中最终选定苏霍伊T-50,也就是后来的T-57。但是由于俄罗斯的经费极度紧张,最后还有40%的研发费用无从解决。从苏-57的外形我们可以看到,它使用翼身融合式设计,其水平和垂直安定面都是全动式,发动机也具备矢量推力系统,在结合先进的飞行控制系统,苏-57能作出高机动性动作。
苏57与F22,歼20,F35并列为第四代隐身战斗机,其性能还是有可圈可点地方的!
苏57战斗机最被人黑的就是隐身性,其次就是航电系统。
苏57战斗机的隐身性能
实话实说,苏57的隐身性能的确不如F22,F35,歼20,但还是要比阵风,台风,F18,歼16等三代半战斗机的RCS小的。苏57的RCS=0.4㎡,相比于F22的0.01,F35的0.08还是要大了一个数量级。这也就是说苏57在对抗F22等四代机时就处于劣势,最起码不占据率先发现对手的先机。其实现在中远距空空导弹的主动雷达导引头想要稳定的锁定苏57也不太容易,这就为后续的近距格斗打下了基础。也可以说,俄罗斯设计师知道本国的航空工业实力如何,在隐身性能无法与F22等战机相比的情况下。只有尽力缩小苏57的RCS,提升苏57的机动性,为最终的胜利尽最大的努力。
苏57座舱右侧的圆形红外探测器,分体式座舱盖,近乎直通通的进气道,机身蒙皮的处理,裸露的发动机都是苏57战机的强雷达反射源。从这些情况也可以看得出来,苏57是一架仓促上马的机型。其次,俄罗斯对隐身技术的研究并没有中美两国深入。再者,俄罗斯航空工业在某些方面的发展也不如中美两国。这三点原因,就促使了苏57目前的境地。
苏57的航电系统
众所周知,俄罗斯在航电领域一直是落后欧美的,这些在苏系战机和上面体现的淋漓尽致。航电系统包括了雷达,通信,目标截获,电子战等一系列功能,并不是战斗机座舱内几块液晶显示器可以体现出来的。战斗机的态势感知能力越强,电子战能力越好就可以证明其航电系统越先进。
苏57战斗机安装了N-036系列有源相控阵雷达,以及L402电子战系统和SH121无线电系统。其中N-036系列雷达共5部,3部安装在机头和两侧,这三部雷达都工作在X波段,以提高苏57的探测能力。另外两部安装在襟翼上面,都工作在L波段,用于探测隐身目标。而L402电子战系统并不具备类似ASQ-239那样在雷达静默的状态下,精确定位辐射源,并引导空空导弹发起攻击的能力。L402电子战系统只能对探测到的辐射源进行干扰,所以说,苏57想要攻击对方还必须依靠机载雷达。如此一来,苏57在F22或者F35眼中就如同黑夜里的一束灯光那样显眼。
综上所述,苏57战斗机在隐身性能和航电性能上确实不如F22和F35以及歼20,至于苏57依靠的近距格斗能否顺利实现还是个未知数。不过苏57的机动性确实不错,即便其机体较为宽大,且发动机采用双间距布局,但其矢量发动机可以差动偏转以促进机体的横滚,提升敏捷性。(图片来自网络)
印度无人机“苍鹭”在技术上大概是什么水平?
昨天印度承认了无人机侵入中国这件事情。印度政府内部消息人士的话称,印度确实有一架无人驾驶飞行器“穿越”了中印边境实控线“进入”中国领空,事发锡金邦。该消息人士称,该无人机正在进行例行训练,地面失去对其控制后穿越了中印边境实控线。
不管印度是不是狡辩,印度的小算盘世人皆知,印度的野心也是世人皆知,我国应该认真对待。无人机在我国境内坠毁是事实。我们关心的是这架坠毁的无人机在技术上是什么水平,是哪里制造的,我国的无人机技术如何,能比得过这架无人机么?
据了解,这架“苍鹭”无人机是由以色列研发的大型高空长航时无人侦察机,机翼展为16.6米,机身长为8.5米,最大起飞重量为1150千克(负荷250千克),其最大飞行速度达220千米/小时,最大升限超过9200米,作战半径约为350千米,续航时间20-45小时,配备有2套相互独立的自动起降系统。“苍鹭”无人机在世界十大无人机中位列第九,是一种可以远距离飞行的无人机,拥有捕食者一样的眼睛。有效负荷为1吨,能够在日间或夜间对移动目标进行高清晰跟踪,可携带光电和合成孔径雷达执行侦察任务。
电影《战狼2》火爆上映后,更是掀起了一股无人机潮,并且在近年的一些反恐作战、武装冲突、局部战争中,无人机可以说是武器装备当中的一匹黑马,迅速走红。
我国军用无人机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已崛起为名副其实的军用无人机出口大国。
自2010年以来,中国在最近的几年中连续推出17种大中型无人机,其中仅大型无人机就包括7种:他们分别是2015年,曝光了沈飞研制的“神雕”高空长航时反隐身无人机;2014年曝光了成飞研制的“翔龙”高空长航时无人机、“利剑”隐身无人攻击机验证机、“翔龙”隐身无人机技术验证机、2012年曝光的“天翼”中高空长航时无人机、以及2013年曝光某型中高空长航时无人攻击机,最后,还包括2012年,由西北工业大学研制的某型高空长航时隐身侦察无人机。
我国研制的新型“翔龙”高空长航时无人机,目前只有中国和美国两个国家能够生产。
以色列研制的最大无人机——“苍鹭”TP无人机还不及中国“翔龙”无人机体积的70%,更不要说体积更加庞大的“神雕”无人机。
中国无人机技术的先进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对中国辛辛苦苦研究出来的技术进行保护已经迫在眉睫,限制出口是最佳途径之一。2015年7月31日,中国商务部、海关总署发布联合公告,为维护国家安全,自2015年8月15日起,对部分无人驾驶航空飞行器和高性能计算机实施出口管制。
而印度的无人机在过去两年中,曾经三度被邻国巴基斯坦“猎杀”。具体过程大家可以自己去百度一下。
不知道我的回答是否令大家满意,在此胡诌让大家见笑了。
这次在中印边界中国境内坠毁的「苍鹭」无人机,牵动了国内广大军事爱好者和中国人民的心,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我们可以从这款无人机的性能特点等方面结合来看一下 。
“苍鹭”无人机
“苍鹭”(Heron)是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马拉特子公司研制的大型高空战略长航时无人机。该机的研制计划始于1993年底,1994年10月第一架原型机首飞,整个研制时间为10个月,1996年底正式投入使用。“苍鹭”TP是以空军目前最大的无人驾驶机,由以色列最大的飞机制造商以色列航空航天工业公司历时10年开发完成。“苍鹭”TP的翼展26米,大小和波音737客机相当。
“苍鹭”无人机特点
该机的设计特点是,采用复合材料结构、整体油箱机翼、先进的气动力设计(L/D>20)、可收放式起落架、大型机舱、电源系统功率大、传感器视野好等。
“苍鹭”无人机性能
苍鹭主要用于实时监视、电子侦察和干扰、通信中继和海上巡逻等任务,可搭载包括合成孔径雷达、海上扫描雷达、电子或通信情报任务系统在内的250千克有效载荷。苍鹭翼展16.6米,最大起飞重量1100千克,可以连续飞行30小时,最高时速225千米,每架飞机可以监控50-60平方千米的面积,最大飞行高度为9000米。
印度引进“苍鹭”无人机
2011年1月17日,印度海军航空兵的以色列制“苍鹭”无人机古在吉拉特邦布莱尔港正式启用。 它的装备是孟买袭击事件后印军加强海岸监视力量的计划的组成部分
总结
在当今社会,民用无人机的应用都搞得热火朝天,限制可飞行范围早已不是什么问题。印度在中印有争议的边界位置,部署“苍鹭无人机”这类续航时间长,适用于监控的无人机,存的什么心思,明眼人都心知肚明。
从另一方面来说,在进入中国境内就“失联”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除了这款无人机某些性能以及中印军事力量的比较。
关于科技数码、尤其是智能数码产品类的问题,欢迎邀请我一起聊^^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美飞机航展上坠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美飞机航展上坠毁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