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80万理财无法兑付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80万理财无法兑付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华夏银行43名客户理财被坑5000万,一审无责二审改判:银行担责20%,怎么看?
该起案件当中个人支持二审法院的观点,犯罪嫌疑人所出售的理财产品与其他产品具有高度类似性,具有一定的迷惑性,银行对于犯罪嫌疑人非法吸收公众资金的行为存在一定的管理疏漏,间接的帮助了犯罪分子达到了其犯罪目的,故而根据其过错酌定20%的过错,我认为没有问题。
事情梗概:
2013年9月至2014年,华夏银行公主坟支行客户经理申某私自向43人销售非该行组织销售的“理财产品”,帮助陈某、张某等人通过“北京蒲黄榆一里、四里房改带危改”等项目募集资金,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共计5000余万元。后客户发现理财无法兑付便向银行维权,却被银行告知客户购买的不是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
二审改判理由:
二审法院改判认为:
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的个人理财等金融服务,具有高度技术性、专门性和智力判断性,由此使得客户与商业银行之间必须具有高度的信赖关系,此种信赖关系要求商业银行具有高度的职业道德与内部严格的自律机制。
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应按照符合客户利益和风险承受能力的原则,审慎尽责地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并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制度,严格实行授权管理制度。如果商业银行违反上述审慎经营规则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应认定其存在过错。
在此案中,申某担任客户经理期间,销售该行理财产品的方式与其私自销售非该行理财产品的方式基本相同,由此造成两种类型产品区别度降低,客观上为申某销售非该行理财产品提供了条件。
同时,华夏银行公主坟支行能够预见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其员工私售行为所带来的风险,但该行却未能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措施发现并纠正其员工申某的私售行为,华夏银行公主坟支行的内部管理有违审慎经营规则,存在过错。
个人看法:
出于对银行的信任,一般民众不会对其理财产品存疑,即便是高利息产品,确实在行内交易并由行内工作人员接待的情况下,任谁都难以区分,加上普通民众对于理财产品的认知程度远不如银行工作人员专业,所以银行的过错在于未能形成有效的管束机制防范员工以银行名义对外吸收资金,间接的放任了这一情况的发生,故而银行不担责会导致银行难以对内部管理制度进行管控,进而形成漏洞,发生类似的事情。
在有能力,有条件进行管控的情况系,应当加重银行的责任才是。
43名客户理财被坑5000万,一审是判了无责,但是二审改判为银行担责20%,也算是比较人道了,因为这里面存在的问题确实是要让客户自己反思的,银行虽然有过失,但是43名客户警觉性太低,导致发生了这种被坑的情况。
43名客户在当时是和客户经理签署了年收益达到11%的理财产品,最终客户经理并没有把这笔款项真正投资在华夏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而是在外的其它理财产品,导致了客户经理在职期间,利用职务便利,做起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事情,最后变成投资到期后无法兑现利润和取回本金。
那华夏银行担责20%,43名客户经理被坑5000万,怎么看?
一、理财应该知晓风险,更要懂得高收益理财产品是否存在陷阱。
客户经理推荐43名华夏客户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是11%,然后签署合同,而银行的理财产品在基本在4%-6%之间年化收益,远远的低于客户经理说到的11%的收益,很显然这里存在猫腻。
43名客户在于对客户经理的信任才导致了发生此类被坑的事件,但是更大的问题在于没有知晓风险,警觉性并不高,这种超高收益是否的目的是为什么?超高收益是否其它行也有?客户是否能去其它支行咨询投资情况或者多咨询其它工作人员,可能就会避免事件发生。
理财收益一旦超过7%,就需要谨慎是否存在高风险,并不是单单的以个人推销就盲目信任,多咨询,多了解才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风险。
二、华夏银行担责20%,其实银行本身就存在问题。
如果不是银行工作人员,客户也不会去做理财产品,这不仅仅是对客户经理的信任,更是对华夏银行的信任。此次因为客户经理的问题导致了被坑5000万,其实也是华夏银行内部管理存在问题导致的事件发生,二审的判决是最公正的。
而去银行存款,很多客户经理在客户打算理财时为了业绩就会隐瞒一些风险,这是需要留意的,任何涉及到预期收益的理财产品都有风险,也不要一味的相信高收益。
总之:此次事件也可以看出,银行存款和理财都要担心客户经理是否存在诱导客户理财,客户经理是否会坑客户,尽量了解清楚产品风险,多和其它人员沟通,了解签署协议里是否有猫腻,避免被坑。
感谢点赞并关注,欢迎评论和转发,每日分享更多观点
业务在银行办理 敢说和银行没关系吗 交通事故 开车的司机赔不起 剩下的车主赔 银行应该陪80% 剩下的让理财经理吐出来 不吐的重判个十年八年的
二审银行责任太轻。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理财经理的,不是银行聘任的理财经理能做理财业务吗?不是在银行任职理财经理能随便取得客户的信任吗?客户首先基于对银行的信任才会信任理财经理,在这个过程中银行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二,银行最初的理财操作,本身客户经理就可以随便操作客户的资金,只需口头询问客户,银行有好的理财产品,是否愿意够买,基于对银行的信任及长期违规对客户的资金账户操作,造成客户不能识别真伪,银行不应该承担主要责任吗?
为什么大家都说,8%以上的理财产品不能相信,八成是坑?
并不是说80%以上的理财产品不能相信,而是对于投资来讲,风险和收益永远是成正比的,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当前,资本使用成本大约在八个点左右,这也就是一个无形的鸿沟,这表明8%以上的收益属于高风险投资。
每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不同,选择的投资种类也不同。相对较保守的投资者来讲,可以选择银行储蓄、各类货币基金、国债、长短期定存,固收类相对来讲风险较低,同样,收益也比较低,就目前来讲,收益率应该在4%以内。对于稳健型投资者,可以适当比例的配置一定债券,理财,保险,基金。对于高风险偏好者来讲,可以配置一定比例的股票,期货,信托,房产商铺等,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讲,高风险偏好的产品并不适合,因为它们不但不能保证本金,很有可能会部分或者全部丧失本金,对于某些投资,国家明确规定,合格投资者。合格的投资者就意味着本身具有承担损失的能力,他们本身净资产高,赚钱能力强,一定程度的损失并不会给他们生活带来影响。对于普通大众来讲,千万不要听信各种暴富神话,你看中的是高收益,他看中的却是你的本金。倘若受到蛊惑将自己的全部收入投入,就代表所有的钱打水漂儿,对于一个普通家庭而言,这就是灭顶之灾。投资时候一定要拒绝高利诱惑,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理财方式。
我是Roseview财经,更多问题敬请关注,欢迎一起交流讨论,希望对您有帮助。
倒也不能这么讲,只要是合格的理财产品,也不一定是坑。
我们很多人存在的理财误区,就是规定了收益率必须要保障,而且要确保本金安全。
现在来看,只有银行存款和国债等安全性较高的理财产品,才能够达到这样。但是他们的收益率很低,3~5年期的定期产品收益率才能够达到4%~4.27%之间。
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看收益率8%的产品,确实里边有一定的坑。但是,并不一定肯定会亏损。
真正的理财只是有专门的理财经理按照科学的理财方式,组合投资产品,能够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理财产品会公布可能的收益率。按照2018年资管新规的要求,银行理财产品不得明确保本保收益。银保监会很明确,要彻底打破银行理财产品的刚性兑付。
为此,各大商业银行还陆续成立了理财的全资子公司,开发更加专业的理财产品。5月22日,银保监会批准工商银行的全资理财子公司,工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主要从事发行公募理财产品、发行私募理财产品、理财顾问和咨询等资产管理相关业务。
光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这是有限责任的。
过去由于银行自行开发理财产品,会出现一些理财风险。当收益率不理想时,有的银行会违法公允价值对理财产品进行保质保收益;有的还通过滚动发布理财产品的方式实现产品保本的收益有点像我们的长期定损。资产管理产品万一出现不能偿付,有的还会通过担保方式,通过自行筹集资金或者委托其他金融机构代为偿付。
通过有限责任的划分,就很明确的实现了责任的切割。就跟银行卖的保险一样,出了问题我们不可能去找银行,我们应当找保险公司。未来银行理财产品出了问题,我们应当找银行理财公司,而不是找银行。
国家在不断加强教育者的投资风险教育,要求投资者理解“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理财理念。
责任的切割并不是一件坏事情。这样投资理财将会更加专业化,而且银行理财产品投资于股票、期货等高收益产品的比例会更高。因此,收益的可能性也会更高。比如今年1~4月份,A股的牛市,不少基金收益率达到了20%~30%。如果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股票的比例较高的话,收益率也会更好一些。其实这种方式也可以避免我们散户去炒股的情况,散户炒股风险太大。
所以,不管是收益是8%还是多高的银行理财产品,我们首先要确保的是它是正规理财产品,然后再考虑它存在风险的可能性,真的不一定全是坑。像我们的民间借贷,利率10%~15%的也大有人在,但是并不全是坑啊。
关于投资理财,这是大家一辈子都在做的事情,特别房地产没有上涨空间之后,选择理财产品进行投资,成为很好的选择。不过,在理财的道路上,很多人发现坑比机会多,如何理解8%以上收益率的理财产品,大概率是一个坑呢?
首先,要看投资者在哪里买的理财产品,如果在银行里面购买,至少这个产品是真实的存在,如果在银行以外的地方购买,这样的产品是100%属于坑和骗局。
其次,如果在银行购买8%的收益率产品,需要分析判断这个产品的类型和投资条款,如果银行告诉您这个产品是保证赚钱和没有任何风险,则说明这个产品是坑,因为在投资世界里面,没有任何资产和产品可以保证收益率。
最后,告诉大家,现在在银行里面的理财产品,产品收益率在4%以下的产品,属于风险很低的产品,如果超过4%的产品,都需要注意风险。同时,建议在大型银行购买理财产品,如果在农商银行或者小银行购买产品,也会有风险。
遇见是缘,请点赞或转发,谢谢!
要不相信可以试一下哈,也许经历过并付出过惨痛代价之后就深有体会。有多少人就因为不信邪,偏偏喜欢那些所谓的“高收益+保本”理财产品,最后发生本金亏损的教训。比如说,去年以来发生爆雷或跑路的一大堆P2P平台,让无数人的本金打了水漂。
去年开始,受央行多次定向降准的影响,包括银行理财产品和货币基金市场收益率都呈现下降趋势,并面临着较大的下行压力。比如大家更为熟悉的余额宝,其七日年化收益率跌破3.0就发生在去年7月份的那次降准之后。
当大多数理财产品、基金等都出现收益下降趋势甚至为负的情况下,不少P2P平台的年化收益率依旧是在8%以上,有些甚至高达50%或者更多。大家可以想一想,当大多数普通投资者都只能享受4%不到的理财收益时,有些人享受着远远高于8%的收益,这正常吗?
倒不是说,完全没有收益率超过8%以上的理财产品,比如信托基金就有可能突破8%~10%之间的。另外,像债券基金和可转债都可以达到10%以上的年化收益。而且债券基金是2018年唯一为正收益的基金。
总之,近年来的理财市场尽管创新不断,但一定要警惕并防范非法集资活动,千万不要随意轻信那些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从来都没有“高收益+保本”的理财产品,因为高收益必定高风险相伴。如果投资者意识不到这个问题,就很可能陷入理财的陷进去了。
8%以上的理财产品八成是坑,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因为对于没有太多金融理财知识的朋友,在选择高收益率产品时,很难看清楚产品的本质,故很容易踩到坑。
1.市面上8%以上的合规产品有哪些?
市面上8%以上固定收益率产品主要包括信托、私募基金、P2P等,其收益率区间在8%-12%。前二者都是面对高净值客户的产品,门槛通常在100万以上,信托的安全性要大大高于私募基金。P2P则是面向小额资金的用户,通常100元起购买,由于备案仍在进行中,风险非常高,若投一定要选头部平台。
另一大类就是浮动收益率的产品,理论上投资得当,收益率可以达到8%以上,但这类产品对专业知识要求高,有亏损本金的可能。例如股票基金、混合基金等。
2.市面上8%以上不合规产品有哪些?
要说市面上不合规的产品,那就千奇百怪、层出不穷,难以以产品的形式一一描述。归结起来可以说,凡是庞氏骗局的产品,表面收益率一定能够达到8%,并且远远高于8%。这类产品的特征就是借新还旧,用新用户的钱来还老用户的本金和利息,只要后续资金跟不上之后,就会爆掉。
3.为什么很多人知道可能是坑还是被骗?
对于金融犯罪,几十年来从未停止过,一些规模还非常大,让人防不胜防!对于被骗的朋友,一是因知识匮乏被骗,再是明知有风险,确认为自己可以先跑一步。
对于知识匮乏的朋友,他们通常不了解金融的方方面面,甚至连基础的高风险高收益都不明白。在利益的驱使下,容易迷失自己。对于明知道有风险却参与的朋友,玩的就是赌博和心跳,不加以过多评论,要相信经过设计的骗局是不按常规出牌的。
在理财市场,高收益率一定匹配高风险,甚至匹配的是大坑,在投资理财时务必要小心谨慎。不少理财产品收益率确实能够达到8%,但需要有挑选识别产品的能力,过高收益率的产品建议不要参与。
大南山伯爵,MIT-NUS博士后,资深金融人士,用专业的知识、大白话的方式为您科普投资理财知识,让天下没有难懂的金融!欢迎关注、留言交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80万理财无法兑付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80万理财无法兑付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