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商家扬沙驱赶游客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商家扬沙驱赶游客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清朝的张格尔之乱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如果说到清朝的“张格尔之乱”可能很多人并没有听说过,但是如果说到清乾隆年间发生的“大小和卓之乱”想必知道的人就要多很多了。而发动叛乱的张格尔就是当年被平定的大和卓的孙子。
虽然张格尔之乱很快就被清朝平定了下去,但是这场并不算大的叛乱还是让晚清本身就开始动摇的统治发生了动荡;清廷迅速出击平叛,维护了统一并安定了西北边疆,巩固了统治。
自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府以来,天山南北就被纳入了中原王朝的管辖范围。然而唐朝以后,新疆地区若即若离,直到清朝真正收复以后仍旧不太稳定。
乾隆年间,原本在准噶尔被灭之后归顺清廷的大小和卓再次拥兵自重,发动反叛。乾隆帝弘历派遣大军平定,大小和卓逃出清境被巴达克山的首领诛杀,清朝统一战争正式结束,版图达到极盛。然而大小和卓的后裔仍旧野心勃勃,对于祖先“未竟之业”仍旧耿耿于怀。张格尔等作为大和卓的后裔,认为南疆地区是祖先的地盘,所以贼心不死。
19世纪之后,清朝国力江河日下,平定张格尔之乱从正面来看,维护了疆域的统一,打击人欲借张格尔之乱从清廷获益的浩罕国等势力。
然而,这一场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的边疆动荡,也使得当时已经脆弱不堪的清廷元气大伤。分薄了大量精力应对陆上边患,以至于后来面对东南沿海的列强入侵疲于应付。
清廷平定了张格尔之乱,使得清廷也得到了天山南北大量民众的拥护,使得后来浩罕、沙俄入侵之时,当地民众与清军军民一心。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谈两个问题新疆伊斯兰化和统治权利的变化
一.伊斯兰教在新疆传播的两个主要阶段
和藏传佛教一样,伊斯兰教在新疆传播也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
1.前弘期 喀喇汗国910年阿图什清真寺修建到960年立伊斯兰教为国教让伊斯兰教在南疆西部得到广泛传播
2.后弘期 1354年东察合台秃黑鲁帖木儿皈依伊斯兰教让伊斯兰教在东察合台再次广泛传播
二.新疆统治由世俗权力向政教合一转变
1.1680年噶尔丹立傀儡汗并帮助白山派取得叶尔羌汗国统治权力(弱化世俗权力转向政教合一)
2.准葛尔立黑山派统治叶尔羌汗国 取消汗位不再立傀儡汗(确立政教合一)
三.关于大小和卓和相关叛乱
大小和卓为白山派在1755年乾隆灭准葛尔后被释放,之后消灭黑山派并取得叶尔羌统治地位,1757年叛乱,1759年被乾隆平叛,逃亡国外。
1820年大和卓之孙张格尔回到新疆发动叛乱,1826年被平叛处死
1864年新疆发生民众暴动,邀请大和卓曾孙回来领导,浩罕汗国让阿古柏同往。
第一步取得队伍领导权
第二权力斗争敢走大和卓曾孙
第三再立大和卓后代为汗
第四毒死大和卓后代自立为汗
第五投奔奥斯曼帝国取得哈里发支持,得到正统认证
阿古柏的力量来源
1.前期依靠大和卓带来的号召力
2.浩罕汗国灭亡后余部来投
3.白彦虎叛军来投
4.英国 沙俄 奥斯曼的支持
张格尔之乱爆发于清朝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一直到道光七年(1827年)年底叛乱才被彻底平息,前后共持续七八年之久,大大削弱了清朝国力。据史书记载,为了平定张格尔之乱,清朝共耗资1100多万两,调集各地兵勇三万六千余人、军马二万余匹。张格尔之乱不仅对新疆地区的和平稳定造成了破坏,打破了新疆长达60余年的稳定局面,而且清朝多次出兵镇压,是清朝国力衰弱的重要原因。
张格尔
张格尔,又名札罕格尔,曾作为人质被拘禁于伊犁,嘉庆十九年(1814年)发生了玉努斯案,清政府以为萨木萨克无子,于是停止了此前施行的招抚之策,张格尔随同弟兄几人流亡中叶,伺机潜入喀什噶尔作乱。张格尔之乱前后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八月份, 张格尔初次入卡作乱,其后又欲入侵喀什噶尔,遭到伏击而退。但这时张格尔叛乱并未引起时任南疆最高军政长官的斌静的足够重视,他将清政府调来协助他的官兵一半留守城池。道光四年(1824年)八月, 张格尔又重新纠集部众入侵喀什噶尔,被清军击退后逃走。道光六年(1826年)张格尔在浩罕迈玛达里汗的支持下又发起了入侵,这次喀什噶尔汉城被攻破,张格尔便据此地,自称为“赛亦德张格尔苏丹”。其后清朝调集三万余人重兵进剿,虽然接连收复了叶尔羌、和田等地,但却让张格尔逃脱了,并未彻底平复张格尔之乱。
张格尔家族世系
第二阶段是道光八年(1828年)初,张格尔再次纠集500余人袭扰边界,清政府下令由杨芳、杨遇春带兵迎击,经过几个月的交战,清军重创张格尔部,并于道光八年(1828年)五月将张格尔押送至京城,经刑部严讯后寸磔枭示。
张格尔之乱虽被平息,但却给清政府敲响了警钟,此后清政府开始在新疆地区实行改革,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其一便是改革新疆的伯克制定,规定伯克必须回避原籍,并禁止当地官员贿买伯克。伯克不能由宗教人士兼任,以防止宗教干预政治。其二是在重点边界地区增加驻防兵丁,增设卡伦、土堡,为了防止张格尔之乱时出现的军队集结困难的问题,清政府对天山南部重新进行了军事部署,在回疆地区添设八千名防兵,以资守御。其三是笼络新疆当地官员,主要措施是提高他们的薪俸,允许他们携带家眷。同时建立对当地官员的严格考核制度,借此革除当地官员腐败问题,防止鱼肉百姓。其四便是调整与邻国间的关系,此次张格尔之乱之所以难以平息,与外国势力背后支持不无关旭,因此清廷十分重视改善与浩罕之间的关系,重视西北边疆地区的防务建设。
平定张格尔叛乱油画
尽管清政府对新疆地区实行了一些改革,但张格尔之乱对清朝的影响确实深远的。首先,它打破了新疆地区长期以来的稳定局面,此后动乱不断,清政府曾一度丧失对新疆的控制。其次;其次,张格尔不断入侵喀什噶尔等西四城,对当地的社会经济、生态造成了破坏,此后这里人口逐渐减少,经济凋敝,繁荣局面不复存在;其三,最重要的便是不断耗损了清朝国力,自嘉庆朝后,清朝国力已不可避免地走向衰退,包括张格尔叛乱在内的一系列叛乱让清政府顾此失彼,加速了清朝的覆亡。
参考文献:
张玉芬:《论道光对张格尔叛乱的平定》,《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6期.
王希隆:《张格尔之乱及其影响》,《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2年22卷第3期。
王希隆:《张格尔之乱及其影响》,《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2年第3期.
周卫平:《张格尔之乱始末》,《中国边疆学》2014年。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林小静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季我努学社头条号(搜索季我努学社)及季我努学社微信公号(名称季我努学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学社系国内著名的历史学民间学术社团,已出版中国近现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万字,代表作为《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中国抗战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第一辑5卷,第二辑已出1卷)。其创办的季我努沙龙系国内最著名的公共历史讲座。
历史上同样是游牧民族征服中原王朝,为什么元朝没有剃发易服?
蒙古人对被征服者的文化是比较宽容的,对待中原汉人也没有书上说的这么残酷。在文学作品中,朱元璋一家都是被元朝的蒙古统治者饿死的,但历史上的朱元璋却不这么认为。
明军打进元大都时,朱元璋专门下令“元之宗戚,咸俾保全”。追击北元残军时,俘虏了爱猷识理达腊的儿子买的里八剌。满朝文武都要求按照传统在京城举办献俘大典。
朱元璋不仅一口拒绝,还封买的里八剌为“崇礼侯”,养了几年还送到北面继承王位。留在汉地的元朝皇室宗亲也得到了朱元璋的优待,不仅给了高官厚禄,还要求汉人给他们行礼。
在对待元朝的外族统治问题上,明朝大臣们经常批评蒙古人的愚昧与残暴,但朱元璋却不止一次告诫他们:
“元主中国百年,朕与卿等父母皆赖其生养,奈何为此浮薄之言?噩改之。”
“元虽夷狄,入主中国,百年之内生齿浩繁,家给人足,朕之祖父亦享其太平。”
蒙古人统治中原初期确实非常残暴,因为游牧民族社会生产缓慢,没有足够的本钱与定居民族贸易,所以他们只能抢。他们心态是农民是无用的,农田是没有价值的,“不若尽去”,所以他们打完仗就屠城。
随着疆域不断扩大,蒙古统治者不得不依靠被征服民族的精英阶层维护统治后,他们慢慢学会了另一种比抢掠更高效的剥削方式——税收,农民和农田就成了他们要拼命保护的财富之源。
蒙古人对中原的统治很可能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残酷,比如“四等人制度”是汉人控诉蒙古统治最有利的案例。不过很多学者也考证,“四等人制度”从未明确地出现在任何元朝的文献中。
第一次提出“四等人制度”的是清末民初的《蒙兀儿史记》里,结合当时“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社会思潮,这个制度的真实性还是有待专家学者去进一步考证。
蒙古人对不同民族实行不同的统治是不容否认的,但没干“剃发易服”的事情,说明人家也不是太坏,对被统治民族表现出了一定的宽容性,不然以朱元璋的性格也不会说出那些话。
蒙元没有实行“剃发易服”的民族压迫,关键就在于开国皇帝忽必烈的身上。
忽必烈在成为蒙古帝国的汗王前,是蒙哥汗亲授的总理漠南汉地军政的一把手。他在治理汉地期间,得到了一大批汉族文人的相助,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不仅如此,忽必烈在蒙哥汗的要求下,不仅出兵灭了大理国,还担任了蒙古伐宋的东路军总指挥,这一切都少不了汉人的参与。
公元1259年,蒙古帝国汗王蒙哥死在四川钓鱼台下,继任者是阿里不哥,这就引起了忽必烈的不满。
因为阿里不哥能坐上蒙古帝国的汗位,得益于铁木真制定的汗位继承制,而不是他本身的功劳。
所以,忽必烈心里是看不起阿里不哥的,择决之后,忽必烈于公元1260年在蒙古部分诸王和汉族豪强、儒士的拥戴和支持下,在开平即汗位,建元中统,并依靠其治下的汉地人力、物力打败了阿里不哥,成为了蒙古汗王。
可以这么说,如果不是有汉地的基础保障,这场蒙古帝国内部的利益、权势再分配,忽必烈不一定能胜利,因为他违背了成吉思汗铁木真的遗愿。
事实上,支持忽必烈的蒙古贵族毕竟是少数,而且大都是被册封在汉地的贵族。而真正坐镇蒙古草原的传统贵族,几乎都是支持阿里不哥的,他们是蒙古传统的维护者。
正因为如此,让忽必烈看到了汉文化的强大,而汉地的财富也让他有足够的信心可以收服草原那些顽固分子的心,所以他要相对性地讨好汉人,维护自己的统治。
基于这些理由,忽必烈为了让汉族安心,所以没有过分地采取民族压迫政策,比如剃发易服。
同时为了照顾汉族百姓的情绪,忽必烈接受了儒士的提议,于1271年取《易经》中的“大哉乾元”之义,改国号为大元,以大都为国都,正式以正统王朝的身份统治华夏。
当然,忽必烈尽管没有采取过激的行为,但毕竟还是有局限性的,他拒绝科举取士,也使得很多文人儒士归隐山林,不愿意为元朝效力。
这种情况持续到元仁宗才结束。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坚持汉化的元仁宗为了进一步加强统治,恢复了科举取士,史称“延祐复科”。
这一措施,才真正让那些隐居的宋朝大儒们认为蒙元脱下了野蛮的兽皮,穿上了文明的大衣,才纷纷出山为元政府效力。
以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还有很多汉族文人还以大元遗老自居,不愿为明朝服务,这种轮回确实惊奇!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我是文开石有靠谱答案。
元朝和清朝对自身的认知是有区别的,不能单纯的用游牧民族、异族征服中原来一概而论。
元朝蒙古族认为自己就是统治者。
因为他们打下了太大的地方。真正做到了【我来了!我看见了!我征服了!】。
蒙古族自认为不需要别人承认不承认,因为他们是胜利者,怎么说都可以。
另外蒙古人自身的社会形态类似于封建制度,大汗有直属的部族,同时又有一些小一点汗效忠于大汗,小汗有自己的部属,内部自治,一般仅仅在外交和军事上服从大汗。
所以蒙古人征服了一个新的地区,按照他们的惯例就是找到被征服地区有统治能力的家族或者组织,这些人只要和他们合作,那这个地区就属于这些人的了,只要这些统治者完成义务,义务主要包括出兵、出钱。
对于这些汉人的侯,他们一样按照蒙古人的惯例,不管他们内部的事。你爱读孔孟的书你就读,你爱穿什么衣服梳什么发型随便你,只要你能完成你的义务就行。
而清朝的自身认知是有一个变化过程的。
努尔哈赤——女真的王
爱新觉罗的族长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宣布建立女真人国家,国号是金,这就是后金汗国建立的标志。后金国君主的称号是奉天覆育列国英明汗,很明显,努尔哈赤认为自己是上天选定的女真人君王。
皇太极——女真的王,蒙古的大汗
女真人君主皇太极(开国君王的儿子)再次作出了重大决定,他宣布后金汗国改名为大清帝国。在此之前,他打败了成吉思汗(蒙古人第一个大汗)直系子孙林丹汗,并得到了元朝皇帝的玉玺。皇太极认为他要承续元朝皇帝的政治使命,实现女真人的大业,拥有元帝玉玺后,他登基称帝。爱新觉罗的族长同时是女真人(满族)君主,还是蒙古大汗。他们死后,会拥有蒙古的汗号。
皇太极、顺治——女真的王,蒙古的大汗、中原的天子
爱新觉罗家族征服了中原,他们把首都迁到了北京,宣布自己承续明朝的天命。这个时候,清朝皇帝的身份更加辉煌,他得到了最为荣耀的君王身份——中央王国(费正清先生观点)君主。这个身份被人们简称为天子,就是中原人的天神之子。清朝皇帝此刻是中国的王,女真人(满族)的主宰,蒙古人的汗,以至于他每年都要用三大文字来写新年诏书。分别是蒙古文,汉语,女真语。清朝皇帝的子孙从小也学习这三大类语言,因为他们之中注定有人要继承皇位,同时接受三份君主的职责。
清朝随着扩大,一边融合,一般给自己正统的身份找背书。所以汉化与剃发易服并举。
金人和满族同属女真族,金人为生女真,满族为熟女真,女真族罪孽深重,两次入侵中原,在金人灭宋,满族灭明,和太平天国三个时间段里共杀戮汉族三个亿,致使华夏文明两次大倒退,几乎回到奴隶制时代,致使在近代文明程度严重落后于西方,成为近代遭到西方殖民侵略和日本侵略的根本原因。金兀术赵构应该跪在岳飞墓前,皇太极崇祯帝跪在袁崇焕墓前。当年皇太极正面战场打不过袁崇焕,就使用离间计离间崇祯帝和袁崇焕的君臣关系,就像金兀术打不过岳飞,使用离间计离间赵构和岳飞的君臣关系一样,女真族善用阴招。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商家扬沙驱赶游客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商家扬沙驱赶游客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