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飞机疑玻璃开裂返航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飞机疑玻璃开裂返航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俾斯麦号究竟是被击沉的还是被凿沉的?
二战时期,1941年5月24日,在丹麦海峡,德军俾斯麦号战列舰与重型巡洋舰欧根亲王号遭遇英皇家海军战列巡洋舰胡德号和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双方随即开始了激烈的炮战。
俾斯麦号的一发380毫米主炮炮弹击穿了胡德号薄弱的甲板装甲,引爆了主弹药库,胡德号瞬间折成两半,迅速沉入海中,包括霍兰中将在内的1418名官兵阵亡,负重伤的威尔士亲王号被迫撤出海战场。
英国皇家海军引以为豪的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战列巡洋舰48800吨的胡德号沉没,岂能吞下这口恶气,立即调动了大批主战舰艇,前来围殴俾斯麦号和欧根亲王号这两艘德海军主力战舰。
由于俾斯麦号中弹,导致左舷一座锅炉被击毁,2号发电机舱被水淹没,右侧螺旋桨尖出水,航速下降至26节,为日后被围歼埋下了祸根,又与重巡欧根亲王号分手,最后是一己之力面对英海军数十艘舰艇的围殴。
返航法国修理途中,俾斯麦被从英海军胜利号航母上起飞的舰载机命中一枚鱼雷,尽管造成了轻微的损伤,但却暴露了自身位置,大批英海军舰艇正从远处赶来。
5月26日,俾斯麦号再遭英舰载机鱼雷攻击,被3枚鱼雷击中,其中1枚击中舰尾,舵机受损导致俾斯麦号的舵角卡死在15度,速度再度降低,且已很难控制航向。
5月27日晨,包括英王乔治五世号与罗德尼号战列舰以及巡洋舰、驱逐舰的英海军主力追击舰队赶到,用舰炮炮弹、鱼雷轮番对操纵失灵的独狼俾斯麦号进行轮番攻击。
俾斯麦号中406毫米主炮炮弹26枚,加上至少1枚鱼雷,激烈的海战中,在没有希望的情况下,德海军试图凿沉军舰以避免被俘获。
但英海军多塞特郡号重巡洋舰,却在近距离内连续发射了3枚鱼雷,而且全都命中目标,俾斯麦号终于沉没于布雷斯特以西400海里水域,所谓“永不沉没的战舰”,德意志帝国的骄傲,俾斯麦号战列舰终于走完了其短暂的一生。
综上,二战时期,德意志海军最强的战列舰,在遭遇数十艘英海军围殴,寡不敌众的前提下,确实有舰员打算凿沉军舰以避免被俘获,但却再遭到英海军一番鱼雷攻击,最终是被击沉大西洋底,并未自凿沉没成功。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图片均下载网络,无意侵犯作者版权,特此声明。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败的德国一直想摆脱《凡尔赛和约》的限制。早在1932年,德国海军就开始对建造3.5万吨的战列舰进行了理论性研究,并对其武备、装甲和航速进行了可行性论证。
在纳粹德国宣布撕毁《凡尔赛和约》之后,1935年与英国签订《英德海军协定》。德国海军开始准备建造俾斯麦级战列舰。英国曾要求德国将该型舰的排水量限制在35000吨,但德国以其不是《华盛顿海军条约》签字国为由断然拒绝。
俾斯麦号战列舰就此诞生!
俾斯麦号战列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艘闻名于世的德国战列舰,为俾斯麦级的一号舰。名称的来源是19世纪的德国铁血首相奥托·冯·俾斯麦,而俾斯麦号其中一个成名原因是在1941年5月的丹麦海峡海战中击沉了被称为英国皇家海军的骄傲——胡德号战列巡洋舰并击伤威尔士亲王号,被时任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点名下达“击沉俾斯麦号”的命令。
英国皇家海军因此派遣了大量军舰前往拦截俾斯麦号,3日后,1941年5月27日被以“英王乔治五世”号、“罗德尼号”战列舰和“胜利号”、“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为首的60余艘英国皇家海军的各型军舰及数型飞机围攻后沉没。
在海战史上,从未有一艘战舰象俾斯麦号这样,如此传奇、如此悲壮、如此的令后人神思梦想。不夸张的说,俾斯麦号战列舰代表了男人特有的浪漫。
很多战舰爱好者痴迷上俾斯麦号首先是被它俊朗、优雅的外形所吸引:前后各两座的背负式炮塔、经典的双联装式主炮、破浪型舰首、堡垒式舰桥,这一切令俾斯麦号看上去颀长、坚毅,就像身着第三帝国军服的日耳曼男人一样。
如果单从火力而论,俾斯麦号并不是当时最强大的战舰,但相较于第三帝国海军的对手——大英帝国海军而言,却是无可匹敌的强大战舰。当俾斯麦号出海巡航时,英国海军竟无一舰可与相抗,只能采用群狼攻虎之术,围猎俾斯麦。
英军飞机在此次作战中所表现出相当突出的作用,更是充分说明制空权对与制海权的巨大影响。英军22日首先发现德舰离开卑尔根的是飞机,26日在搜索毫无收效的情况下发现德舰踪迹的又是飞机,而给予德舰致命损伤的,最终导致其沉没的还是飞机!可以说,在整个海上围歼战中,每到关键时刻,总是飞机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反观德军,因为没有远洋航空力量,“俾斯麦”号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况下成为英军的靶标。
然而一直以来,对俾斯麦号到底是如何沉没的存在争议。
英国人认为,俾斯麦是被其重巡多特塞郡号发射的鱼雷击沉的;德国人则认为,军舰是由于军舰已经丧失战斗力,为了避免更多的炮击和伤亡,由大副厄尔下令自行凿沉的。
在俾斯麦号成立60周年之际,参战双方的部分老兵和科考队重走当年它的灭亡之路,来到当年的沉船地点对军舰残骸进行实地勘察。经过对残骸的细致考察发现,当年鱼雷炸开的舱壁很平整,钢板并没有凹,没有被击穿,也没有裂开,看起来完整无缺,有油槽,水槽的舱壁就像缓冲区,挡住了鱼雷的冲击。
核心没有进水,鱼雷是无法在最后几分钟让军舰沉没的。因此,事实的鉴识证据支持了德国人的说法,也解释了老兵们为什么能生还。
据幸存老兵卡尔·华特回忆:最后一战中,大家都知道的弃船命令已下达。200人不断推挤穿过左舷后甲板门,其中包括下令弃船的大副厄尔,可是一枚炮弹击穿左舷装甲在他们之间爆炸,几乎炸死了所有人,考察人员也在左舷找到了老兵所说的那个炮弹打出弹孔,证实了这个说法!
俾斯麦号战列舰是二战中纳粹德国海军主力水面舰艇之一,是二战时德国所建造的火力最强的战列舰。最后一役在60多艘英国军舰及数型飞机的围攻下,沉没于布雷斯特以西400海里水域。
一个说法是,俾斯麦被60余艘英国军舰及数型飞机围攻,因为抗损性太差,经过几小时的炮轰之后,俾斯麦被击沉。
另一个说法是,德军不想让俾斯麦落到英国人手里而打开了通海阀让俾斯麦自沉,因为英军的强大炮火对俾斯麦来说并不致命,况且从残骸来看,除舰身和上层结构遭到严重破坏之外,其余保存完号。
本人观点:综合残骸的完整及沉没的速度来看,应该是遭到炮轰之后,主炮全毁已无力还击,胜利无望也无法脱身,其实沉没是早晚的事,德军士兵打开通海阀加速了沉没的速度。如同一个士兵已身中数弹,最后补一枪自己了结。
实际上纠缠俾斯麦号究竟是击沉还是凿沉的问题并无实际意义,只能满足德棍的精神需求而已。
就俾斯麦号幸存者回忆,俾斯麦号当时确实安放了炸开通海阀的炸药,而副长下令弃舰时也确实下令引爆这些炸药,但是首先此时俾斯麦已经丧失机动能力并严重侧倾,进水已经完全无法遏制,沉没只是迟早的问题,其次并没有确凿证据表明那些炸药确实被引爆并起到了决定性得效果。
天际线上燃烧的俾斯麦号
从另一个角度说,英国人也没打算把俾斯麦号拖回去,因为交战区域已经存在德国潜艇威胁,托维在战列舰停火后下令多塞特郡号巡洋舰带尚有鱼雷的驱逐舰去对俾斯麦号舰体进行最后处分,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讲,不管通海阀有没有炸开,俾斯麦的倾覆沉没不过是早一点晚一点的问题而已。
罗德尼号向俾斯麦号开火
至于卢金斯,根据幸存者供述,一般认为他已经在战斗开始后不久被英军命中舰桥的炮弹炸死了,至于俾斯麦号幸存者数量问题,是综合原因造成的,一方面俾斯麦号不是什么匪夷所思的原因即使在下令弃舰后也始终没有降下战旗(也许是忘了下令,也许单纯是混乱中没人去做),这导致在弃舰开始后相当一段时间英国战舰仍然在对俾斯麦号水线以上舰体猛轰,聚集在甲板上准备弃舰的官兵在这个阶段伤亡惨重,而英舰直到确认俾斯麦号已经停止抵抗并弃舰才停火,最终落水幸存者大约只有400人左右,另一方面,留下对俾斯麦号舰体进行最后处分的巡洋舰和驱逐舰在对落水幸存者进行一小时打捞后,由于发现德国潜艇威胁存在(当时确实有U艇在场了,但是那条艇已经耗尽了鱼雷,但是英国人并不知道),所以很快就结束打捞离开现场,而德国潜艇上浮赶到也只捞起了三个人,等其他德国救援力量赶到时海面已经剩不下什么了,最终英国人捞起了110人(其中1人重伤死亡),U艇捞起3个,德棍拖船捞起两个,最终捞起115人,生存114人。
多塞特郡号捞起幸存者
在与英国海军舰艇长时间的交火中,虽然“俾斯麦”号战列舰的上层建筑和各种武器都被完全摧毁,但是其舰体损伤不大,动力系统仍处于运转状态。为了避免被英军俘虏,舰上的官兵打开了“俾斯麦”号的通海阀做自沉处理。
“俾斯麦”号战列舰
1941年5月18日,“俾斯麦”号战列舰与“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一起,离开格丁尼亚的港口,准备进入大西洋进行破交战(莱茵演习行动)。1941年5月24日,两舰在丹麦海峡,遭遇了前来拦截的英国皇家海军“胡德”号战列巡洋舰和“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接下来的情况大家都知道,两艘德舰以很快的速度,击沉了“胡德”号战列巡洋舰(“俾斯麦”号在进行第五次半舷射时,至少1枚380毫米穿甲弹击中“胡德”号中部,导致后者弹药库爆炸迅速沉没)、击伤了“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不过在这次交战中,“俾斯麦”号战列舰也有一定程度的损伤,这导致其准备到布雷斯特港口进行维修。
“胡德”号战列巡洋舰,作为英国海军的骄傲,在短时间内就被对手击沉,这等奇耻大辱英国人自然不能忍。很快,英国人便将该地区的所有舰艇,都加入对“俾斯麦”号和“欧根亲王”号的追击。
被英国皇家海军“群殴”的“俾斯麦”号战列舰
5月24日傍晚,从“胜利”号航空母舰上起飞的“剑鱼”式鱼雷轰炸机,对“俾斯麦”号展开攻击。在这次攻击中,只有一条鱼雷命中。不过这条鱼雷,未能重创“俾斯麦”号(只是对其装甲带有轻微损伤)。后来,“俾斯麦”号一直处于被英军远距离监视状态下。虽然在5月25日凌晨,“俾斯麦”号战列舰摆脱了英军舰艇的远距离监视,但是仅4小时之后,它发出的无线电信息就被英军截获,使英军知道了“俾斯麦”的大概位置。5月26日上午,“俾斯麦”号战列舰被巡逻的英军水上飞机发现。
5月26日傍晚,从“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上起飞的“剑鱼”式鱼雷轰炸机,对“俾斯麦”号发动攻击。晚上9时左右,由约翰·莫法特驾驶的“箭鱼”式鱼雷轰炸机,投下的1条鱼雷击中“俾斯麦”号。这次中弹,令该舰的方向舵被卡住(12度),这导致该舰只能在海上不断绕圈。虽然舰员们试图修复,但未能成功。
5月26日晚上,“俾斯麦”号战列舰受到多艘英军驱逐舰的鱼雷攻击,虽然没有一条命中目标,但是这也让舰上的德军水兵精疲力竭。
1941年5月27日早上,英国皇家海军战列舰“英王乔治五世”号和“罗德尼”号,重巡洋舰“多塞特郡”号和“诺福克”号,对“俾斯麦”号发动攻击。虽然“俾斯麦”进行了还击,但它因为失去控制和舰艇倾斜等原因,严重影响射击精度。很快,“俾斯麦”号就被命中数次。后来,重巡洋舰“多塞特郡”号和“诺福克”号,也开始对“俾斯麦”号进行射击。
英国皇家海军“罗德尼”号战列舰,在近距离对着“俾斯麦”号射击
5月27日上午10时,“俾斯麦”号战列舰的上层建筑,各种武器已经被摧毁,从舰艏到舰艉都在燃烧,但是英国海军的四艘舰艇,还在不停的冲着“俾斯麦”倾泻火力。很快,舰上的大副汉斯·奥尔斯,命令甲板以下的人员放弃舰只(9时02分,“罗德尼”号战列舰发射的一枚406毫米炮弹,击中了“俾斯麦”号的舰桥。据幸存者称,这次射击杀死了恩斯特·林德曼和刚瑟·吕特晏斯和舰桥上的其他人员),他指示轮机舱的水兵,打开舰艇的水密门,进行自沉处理。之后,被“群殴”了近两小时的“俾斯麦”号战列舰,于10时40分消失在海平面上,舰上2200名官兵中,只有114人幸存。
中国的空难史上,有哪些力挽狂澜的英雄机长,就像萨利机长这样的?
既然能够力挽狂澜,就不能称之为空难,应该是中国处置航空事故史上的英雄机长,那么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备降事件的主角刘传健机长是最像萨利机长的。当然还有一名机长不能忘——1998年9月10日,处置中国东方航空586号航班的机长倪介祥。
图、感动中国的英雄机长刘传健
毫无疑问,萨利机长之所以能否“封神”成为英雄,主要是他能够在十万火急的情况下挽救危局,将一架刚起飞不久的空客A320型客机平安迫降在纽约哈德逊河道中。而刘传健机长当时的境遇也好不哪去。当时执飞的一架空客A319型客机,在巡航高度飞行时,突然驾驶舱右座前风挡玻璃爆裂脱落,这直接导致飞机客舱失压,并将副驾驶吸出舱外,当时的气温只有零下40多度,驾驶舱的仪表台也被扯开。刘传健硬是凭借着过硬的驾驶技巧和心理素质,将客机备降在成都双流机场。
2018年6月8日,中国民航局、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川航3U8633航班机组为“中国民航英雄机组”称号,刘传健的英雄机长创举名至实归。1998年9月10日,中国东方航空586号航班的一架麦道MD-11刚刚起飞,机长便发现客机前起落架故障,不能正常回收。机务冒险去前起落架舱排故也未获效果。倪介祥决定采取迫降程序。
586号航班的乘务员开始安排乘客往后排座,倪介祥则架机盘旋以消耗燃油量,此时跑道上也喷上了消防泡沫。迫降程序开始后,倪介祥先操纵客机的后起落架落地,然后用机头擦地着陆。客机滑行380米后才停下来。1998年10月30日,上海市政府和中国民航总局召开表彰大会,以奖励机组成员的“英雄”行为。
美国人涌现出萨利机长这样的英雄机长,我国民航界也一样曾经涌现出这样的机长,在危急时刻力挽狂澜,挽救飞机和机上所有乘客、机组成员,并且成功将飞机平安着陆。
这些英雄机长包括如下:
1、1998年9月10日东方航空MU586航班迫降——英雄机长倪介祥
MU586航班是东方航空执飞的上海--北京--洛杉矶的国际航线,机上有120名乘客和17名机组成员。当天从上海虹桥机场起飞之后不久机长就发现前起落架无法收回,经过地面塔台人员的望远镜观察,前起落架属于半折叠状态,并且卡住了。针对这一情况,机长指挥机组成员进行了三次空中应急处置,第一次进行大角度俯冲然后拉起,希望用过载系数将前起落架拉出去,但是失败;第二次,让随行机械师通过头等舱盖板下到货舱,然后慢慢的爬到前起落架舱,用榔头敲打,也是不成功;第三次机长操作飞机进行主起落架着陆,希望用冲击载荷将前起落架抛出,也是不成功。
最后机长进行迫降操作,一方面盘旋耗油,另一方面让机场方面开始进行了应急待命,最后关键时刻,机长操作飞机成功以两个主起落架将飞机降落在虹桥机场跑道上,机体完整,无断裂破损,也没有起火。停稳之后,机长命令乘务员打开应急滑梯,组织乘客分批紧急撤离疏散。
整个迫降过程中,所有机组成员和乘客全部幸存,无一人遇难,只有9名乘客因为逃生滑梯漏气而导致跌伤,但无大碍。
多说一句,迫降成功之后,这架MD-11客机不再作为客机服役,而是经过改造之后,作为货机继续在东方航空中服役,并于2013年彻底退役。
2、2014年11月10日CZ-3739南航单发停车迫降——英雄机长贺中平
CZ3739航班是南方航空11月10日20点24分由珠海金湾机场飞往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机上搭载250名乘客和13名机组成员,机长是贺中平,机型为A330。飞机起飞后半小时,左侧发动机发生异响,并且冒出火花,机体随之也开始抖动,舱内空调系统弥漫出烧焦的味道。
在这种情况下,机长第一时间开始应急操作,首先将左翼发动机油门关闭,同时启动防火系统向发动机注入防火剂。但是飞机机体抖动依然没有消失,并且这种抖动不是短暂的、间歇的,而是持续性的。正是这种持续性抖动让飞机上的乘客和乘务员都很害怕。
在这种情况下,机长向航路管制中心发出了“Pan-Pan”呼叫(比Mayday情况稍好一点的紧急呼叫),请求返航备降广州白云机场。获得批准之后,机长操作飞机掉头朝向白云机场飞去,同时命令乘务长做好乘客应急疏散准备。
在单发迫降准备前,机长贺中平破天荒的进行了一次机长广播——“本人经过严格的训练,有能力控制好状况,有能力将大家安全送到地面。”之后的迫降过程相当顺利,飞机安全的降落在白云机场,飞机上所有人员无一受伤,全部生还。
3、2018年5月14日川航3U8633航班前档破裂迫降——英雄机长刘传健
3U8633是四川航空执飞的重庆江北机场--拉萨贡嘎机场航班,机型为空客A319,但是飞机上搭载119名乘客和9名机组。飞机在飞到成都附近空域时,副驾驶前部挡风玻璃发生破裂和脱落,导致飞机驾驶舱瞬间失压,客舱也随之失压,应急呼吸面罩都自动弹开。副驾驶也被强大的气流吸力控制,有被拉出机舱的风险。
在这种情形之下,机长刘传健独立操作飞机,一方面呼叫空管请求紧急迫降,另一方面控制飞机开始向成都机场进行进近,进行紧急迫降。由于飞机机上燃油过重,也来不及进行空中放油处理,在这种不利局面之下,机长人工操作飞机以超小角度安全降落在成都机场跑道上,飞机机体结构无受损,只是起落架轮胎发生了爆胎,但是不严重。机上所有乘客无一受伤,副驾驶也随机送往医院救治,并无大碍。
就例举这三个国内英雄机长的案例吧,其实在过去的五十多年里,国内民航业界还有很多为了乘客安全和飞机安全作出英雄举动的机组成员,有兴趣的话不妨来关注老鹰航空之前写的一些文章。
——问题就回答到这里了——
对航空感兴趣的朋友不妨来关注老鹰航空吧。
(图片来自互联网公开图片,如侵则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飞机疑玻璃开裂返航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飞机疑玻璃开裂返航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