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国破冰船技术飞跃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国破冰船技术飞跃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南极破冰船的故事?
雪龙2”号是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船长122.5米,型宽22.3米,设计吃水7.85米,排水量1.4万吨,航速12-15节,续航力2万海里,自持力60天,定员90人,能以2-3节的航速在冰厚1.5米加0.2米雪的条件下连续破冰航行。
2019年10月15日,“雪龙2”号首航南极,与“雪龙”号实现“双龙探极”,共同执行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任务。两船于11月下旬抵达南极中山站附近海区。
截至2019年11月22日,“雪龙2”号使用艏向破冰、艉向破冰、冲撞破冰、冰中回转等功能模式,为“雪龙”号开拓航道,破固定冰14海里,将卸货点推进至距中山站10公里处。
据悉,这仅是“雪龙2”号为“雪龙”号开辟航道,破固定冰的工作姿态,并没有使用全功率。真正的破冰试验从北京时间11月26日17时拉开帷幕,主要检验“雪龙2”号艏向破冰、艉向破冰、冰中回转等各项性能。同时,收集破冰时主动力设备各项参数。
“雪龙2”号的破冰之旅
北京时间11月19日16时,“雪龙”号、“雪龙2”号位于东经75度23分,南纬66度5分,距离中山站200海里处,遭遇大面积密集浮冰区。根据考察队安排,“雪龙2”号移船至“雪龙”号前方破冰航行,为“雪龙”号开辟航道,引航前行,在南极冰区初显身手。
从2019年冰情分析,“雪龙”号预计可接近至距中山站外围固定冰24公里处。中山站附近冰山密集,考察队正加紧研究部署具体工作方案,为下一步开展卸货做准备。预计卸货物资达1450吨。
北京时间2019年11月20日11点,“雪龙2”号刚刚开出的水道立即被乱冰堆积,跟在后面的“雪龙”号受阻于水道里的密集浮冰,动弹不得。距“雪龙”号2海里的“雪龙2”号闻讯后,立即原地掉头,以7节左右的速度破冰返回,为“雪龙”号拓宽水道。
在南极中山站陆缘固定冰区域,“雪龙2”号施展双向破冰能力,推进至距中山站约10公里处。“雪龙”号开展吊挂作业,“雪龙2”号继续进行陆缘冰破冰作业,选择适合“雪龙”号安全卸货作业区域,以便开展中山站物资运输补给工作。
截至11月22日,“雪龙2”号到达南纬69度21.6分,东经76度21.6分,共破固定冰14海里,到达“雪龙”号理想卸货点,位于中山站西侧约10公里处。
东北王张作霖曾拥有一艘航母,后来这艘航母的下落如何?
从大航海时代开始,海军在战争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特别是太平洋战场,航空母舰更是对战争进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现在为了实现强军梦,我国也在大力发展航空母舰。
早期的航母
在民国时期中国也曾拥有过航母
上世纪初,各国都在扩充自己的军事实力,最早的航母是为了能让飞机从船上起飞而设计的,这之后一些舰船会在船上提供让飞机起飞的跑道,早期的航母大多是使用军舰,客轮改造出来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艘航空母舰是日本的“凤翔号”航空母舰,之后英,日,美等国,都纷纷开始建造或改造航母,扩充自己的海军实力,拥有了越洋远距离对目标发动空袭的能力。
很多读者可能以为,咱们中国是一直到了2012年辽宁号正式服役,中国才拥有了航空母舰,事实上,在上世纪初,咱们中国就曾经拥有过航母,还不止一艘,分别是镇海号水上飞机母舰,威胜号水上飞机母舰,德胜号水上飞机母舰,华甲号水上飞机母舰,虽然这些航母只是水上飞机母舰,和现代意义的航母是有明显区别的,但这也是中国海军发展的一个重要历程。
辽宁号航母
“镇海号”水上飞机母舰
在上世纪初,世界很不太平,各国都在忙着搞军备,当时中国正是北洋政府时期,军阀混战严重,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张作霖作为总司令,率12万奉军进入山海关和直军交战,张作霖也亲自到前线督战,在赶赴前线的途中,张作霖遭到了敌军海军军舰的炮火袭击,差点就挂了,这件事让张作霖萌生了建海军的想法。
张作霖就把在日本海军兵校学习过的沈鸿烈给挖了过来,沈鸿烈一直关注着日本海军建设,对航母也十分感兴趣,在张作霖的支持下,沈鸿烈帮张作霖买到了一艘德国运输舰,排水量2708吨,航速10.8节,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舰艇了,沈鸿烈把船买回来后,又帮张作霖请回了一群专家,开始改造这首舰船。
镇海号水上飞机母舰
最后这艘舰船被改造为有2门119.4毫米主炮,4门75毫米副炮,可搭载两艘水上飞机的水上飞机母舰,被张作霖命名为镇海号水上飞机母舰,张作霖为了打造这艘水上飞机母舰,可谓是煞费苦心,这艘航母上搭载的舰载机是施来克FBA-19型水上飞机,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水上飞机,时速可达到180公里,曾经打破过水上飞机飞行高度的世界纪录。
镇海号水上飞机母舰,虽然和同时期日本生产的飞机直接从舰上起飞的航母相比,起飞方式比较落后,需要用舰上装备的起重机将飞机放入海中,舰载飞机数量也比较少,但是它仍然是民国时期,较为先进的水上飞机母舰,对付大多数的武装力量都具有足够的优势了。而且多次投入实战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这艘航母上也诞生了第一支中国海军航空兵。
施来克FBA-19型水上飞机
卢沟桥事变之后,日寇对我青岛虎视眈眈,开始谋划进一步的侵略,东北海军无力与日寇交战,沈鸿烈下令在青岛沿岸布置满鱼雷,水雷,东北舰队所有舰船自行沉没,将整个航道堵住,舰上火炮尽数拆下,装备给其他水兵抵抗日寇,镇海号和东北海军就此消亡。
题外话
事实上张作霖的奉系军阀,曾经还拥有过一艘更大的水上飞机母舰,华甲号,也是由沈鸿烈负责改造,在1928年投入使用,满载时吨位在一万吨以上,可搭载8架水上飞机,运输一千名士兵,航速12节,但是后来在全面抗战爆发后,被日寇强征,1945年在台湾被美军击沉。
华甲号水上飞机母舰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张作霖确实有一艘军舰能装载2架战机,名叫“镇海号”。
但那玩意不是真正的标准航母,严格讲叫作水上飞机母舰。
伪装成商船大昌的镇海号
1,世界第一艘服役的真正航空母舰是日本的凤翔号。
第一次世界大战将要结束时,列强开展了第一次航母军备竞赛。
1918年1月15日,英国皇家海军开工建造竞技神号航空母舰。
日本人不甘示弱。
1919年12月16日,日本人在横须贺海军造船厂开工建造凤翔号航空母舰。1921年11月13日下水,1922年12月22日服役,1923年才第一次成功在凤翔号甲板上降落飞机。
凤翔号满载排水量1万吨,航速25节,可以搭载14架飞机。
2,张作霖的镇海号。
张作霖后期比较重视海军,奉军的海军也是当时各路军阀中最强大的一支海军。
镇海号排水量2708吨,航速10.8节,是奉军的第一艘大型军舰。
镇海号有2门119.4毫米主炮和4门75毫米副炮。
镇海号没有长甲板和弹射器,只能使用水上飞机,起飞和降落在水面上进行。镇海号加装了一个起重机,在水上飞机起飞前,用起重机的吊臂将飞机吊入水中。水上飞机降落在水面上,然后用吊臂将飞机吊入镇海号的飞机仓库里。
水上飞机有很多弱点,飞行速度慢,风浪大就无法在海面起飞。
1924年12月,张作霖向法国购买了施来克(Schreck)FBA-19型水上飞机。施来克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水上飞机之一,航速每小时180公里。
3,购入和改装镇海号。
1922年8月,张作霖组建东三省保安司令部特设航警处,实际是奉军的海军。张作霖任命曾留学日本的沈鸿烈为航警处少将处长。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召开的华盛顿会议限制各国军舰出口。
购买先进军舰需要大量经费。
沈鸿烈决定用商船改造成军舰的方法,用性价比最高的办法迅速给奉军打造一支强大海军。
1923年7月,沈鸿烈从烟台政记轮船公司购买了商船“祥利”号,此船原来是德国海军的运输船,航速为12节。经过改装后成为镇海号。
4,镇海号舰载机的战绩。
1927年7月22日,奉军派出镇海号偷袭北伐军的连云港。
镇海号放出一架水上飞机,对海石、新浦等地的目标投下了炸弹,虽然没有太大人员伤亡,但造成了当地的巨大恐慌。
1928年5月3日,镇海号炮击吴淞口,派出两架水上飞机对高昌庙和浦东投下了多枚炸弹。北伐军驻沪海军总司令部派出“甲三”、“戊二”两架国产水上飞机拦截,“甲三”号的机翼被镇海号的水上飞机击伤。
在北伐期间,奉系海军17次袭扰苏、浙、闽三省口岸,完全控制了制海权。
投奔北伐军的福建海军完全龟缩在内河航线。
镇海号为奉军做出了巨大贡献。
东北易帜,然后抗日战争爆发。
1937年12月26日,为了阻碍日本舰队的航线,第三舰队司令谢刚哲主持沉船工作,镇海号等舰自沉于青岛小港码头。
镇海号为中国抗击日本军国主义事业做出了最后的贡献。
严格的说,张作霖所拥有的“镇海”号其实是一艘水上飞机母舰,和正牌的航母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在第一次直奉大战失败以后,张作霖意识到了海军的重要性,因此想创办属于自己的海军,并任命日本海军学校毕业的沈鸿烈负责筹办东北海军。不过此时恰逢列强以军阀混战为由对中国实行军火禁运,因此沈鸿烈无法从海外购买真正的军舰,所以他决定购买商船改装为军舰。
其中沈鸿烈所购买的德国造商船“祥利”号被改名为“镇海”号,加装了两门120毫米火炮、四门76毫米火炮作为炮舰使用。后来张作霖以民用的民意从法国购买了一批“史莱克”FBA19型水上飞机,沈鸿烈于是决定将麾下最大的军舰“镇海”号改装为水上飞机母舰。
他将“镇海”号的尾部甲板进行改造,增加了长度,将之改造为能搭载3架“史莱克”FBA19型水上飞机的平台。至于飞机的起降方式,则是在水上完成。为此还在“镇海”号的后桅上加装了一个吊杆,用来起吊飞机。
“镇海”号被改造城水上飞机母舰后,多次参加了军事行动。在第二次直奉大战时,“镇海”号曾经在吴佩孚所属的渤海舰队基地秦皇岛外示威。而在北伐战争时,东北海军也多次南下袭扰,“镇海”先是和“海圻”一起偷袭了吴淞口闽系海军,继而“镇海”又使用飞机空袭了海石、新浦等地,还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不过“镇海”毕竟只是商船改造的,作为军舰先天不足,所以后来又被改造为练习舰,培养水兵之用,抗战爆发以后,残存的东北海军在青岛自沉堵塞港口,“镇海”号也不例外,于1937年12月18日自沉。
在北洋时期,奉系的实力非常强大。有自己的储备人才库——东北讲武堂;有整个亚洲第一的兵工厂——沈阳兵工厂。
沈阳兵工厂光外籍的技术工程师就有1500名,每天可以生产日产13式79步枪130枝,枪弹41万发,全年出17式轻机枪300挺,13式重机枪50挺。一天的产量可以装备1个营,一个月产量可以装备1个师。此外每月还可以生产80门150mm口径的新式迫击炮;甚至还可以有限生产各种山炮、野炮以及大口径重炮。除了自己生产,主要还以矿产资源抵押,从德国和日本进口了大量的武器弹药。
更关键的是奉军是海陆空三军齐备的军阀,也就是说张作霖不但有强大的陆军,还有自己的空军和海军。
1928年东北易帜前,东北空军还有260架左右,其中光战斗机就有150架。要知道不要说其他军阀了,到了1931年,日本全国的战斗机也只有300多架,所以奉系的实力究竟什么概念?
除了空军奉系甚至还有自己的海军,不但有海军,还有自己的“航母”。
海军的元帅是由张作霖后来张学良兼着的,但是真正管事的是副总司令沈鸿烈。沈鸿烈早年在东洋留学,是有一整套完备的海军建设的理论基础的。他不但完备了整个海军各部门体系,还专门在葫芦岛建立海军学校,培养东北的海军人才。
1928年以后,也就是奉系吞并了直系的渤海舰队之后,达到了全盛时期,拥有巡洋舰“海圻”号、“海琛”号、“肇和”号,驱逐舰“同安”号,炮舰“永翔”号、“楚豫”号等大小舰只27艘,约32200余吨,要知道当时全中国的军舰也只有42000吨,东北就占了76.7%,东北海军官兵有3300余人,而全国的海军只有5400余人,东北就占了61%。
我们要说的"航母"叫镇海号,不过张作霖的“航母”是要打引号的,因为严格意义上来说,不能算航母。
因为镇海号排水量2708吨,航速10.8节,虽然巨大,但是远不及航母的要求,关键是它不像现在的航母,既没有飞机弹射器,也没有飞行甲板。但是在当时从理念上来讲已经非常先进了。因为他它可以舰载两架水上飞机。就是飞机要起飞的时候,先得把飞机推下海,让飞机在海面上滑翔起飞。,麻烦是麻烦了点。但是在当时的战场而言,威力很大,效果很惊人。“镇海”先是和从渤海舰队偷来的“海圻”号(“海圻”号在日本维修,被沈鸿烈“偷塔”了)一起伪装成商船,长途奔袭了吴淞口闽系海军,打的对方措不及防, 损失很大。关键是“镇海”号还第一次使用了舰载飞机空袭了海石、新浦等地,虽然效果装弹量有限,没有造成太大的战损,但是对对方的震慑力还是比较大的。
因为镇海号原本只是一个运输船经过改造后变成的“航母”,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战果,所以如果能够不断加以改进发展,弄不好到了二战时期,我们也能跻身拥有航母国家,弄得好还参与了自主研发。
但是很可惜啊,奉系表面光,实际豆腐渣。虽然人才很多,但是同心同德的少,乌合之众太多,内讧不断。所以东北海军很快出现了"海圻"、"肇和"、"海琛"三艘主力军舰叛沈南投广东,实力逐步下降。918事变之后,“航母”镇海驻扎在青岛;"芦沟桥事变"后,为了阻止日寇登陆青岛,“航母"镇海号把舰上的火炮、重机枪卸载下来,装备其他有战斗力的舰船,让这些舰船转移到湖北去了。而笨重航速已经被淘汰的镇海号和其他没有战斗力的舰船全部自行沉没、堵塞港口,为抗日作出了贡献。
比起918事变时,躺在东北军军火库里的飞机大炮和无数的枪支弹药,“镇海”号算是非常壮烈了 。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 欢迎关注或吐槽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破冰船技术飞跃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破冰船技术飞跃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