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台风天鸭群稳稳站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台风天鸭群稳稳站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鸭式布局战斗机少?
目前,全球现役中采用鸭翼布局的战斗机,有法国“阵风”、瑞典JAS-39、欧洲EF-2000“台风”、俄罗斯苏-30MKI、苏-33、苏-34、中国歼-10、歼-15、歼-20等。
鸭翼,是战斗机的前置翼,貌似鸭子蹼一样而得名,是将战斗机的前置翼,设置在主翼前面,既有利于减轻战机的结构重量,同时可以用较小的机翼面积获得较大的全机升力。
采用鸭翼的战斗机,可通过主翼前面的两块左右对称的鸭翼,对气流形成干扰作用,从而在主翼上方形成一个低压区域,能提升战斗机主翼的升力,从而有效提高战斗机大迎角的机动性。
在正常飞行状态下,鸭翼对战斗机来说,所起到的作用并不大,但当战斗机需要大仰角、小半径盘旋的时候,鸭式布局就会凸显出明显的作用,在很大程度可以有效弥补发动机性能不足的缺点。
尽管鸭翼布局,能给战斗机带来良好的机动性,但鸭翼布局的战斗机也存在一定缺陷,鸭翼天生就是静不稳定的构型,且会影响到主翼的流场。
在进行机动的情况下,鸭翼所形成的气压非常不稳定,导致战斗机主翼气压也忽高忽低,进而影响战斗机的操控性能,在大迎角情况下存在失速之嫌。
对于非常强调进攻,战斗机操控性能要求高,美国空军就放弃了战斗机的鸭翼布局,毕竟一台强大的F119-PW-100航空发动机,就能将最大起飞重量32吨的F-35隐形战机送上天空,拥有强大的航空发动机,自然就不会冒险让战斗机采用稳定性能欠佳的鸭翼结构了。
欧洲、中国乃至俄罗斯,至少在航空发动机领域,与美国相比仍然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某些型号战斗机的研发,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地采用鸭翼布局,在航空发动机动力相对不足的前提下,来有效提高各自战斗机的机动性能。
战后,自战斗机进入喷气式时代以来,全球研发装备的所有战斗机中,采用鸭翼布局的战斗机,在气动外型布局中,占比仍然是少数,绝非主流设置,也就上述提到的那些款战斗机而已。
鸭式布局战斗机并不少!
战斗机的分类有多个角度,比如按照技术代差分类,按照轻重型分类,从气动布局来看则有常规气动布局、鸭式布局、三角翼布局和前掠翼布局等等,其中常规气动布局和鸭式布局是如今的两种主流战斗机气动布局方式。
鸭式布局的战斗机并不少,欧洲台风、阵风和鹰狮均采用鸭式布局,我国的歼10、歼20也是鸭式布局,侧卫系列中的苏30MKI、苏33、苏34也是鸭式布局,我国的歼15也有一对小鸭翼,这些战斗机占据了世界现役战斗机的半壁江山!
鸭式布局战斗机可以增加整体升力,提升大迎角升阻比,对战斗机的机动能力可以带来明显的增强,不过鸭式布局战斗机的设计难度比较大,比如对战斗机飞控系统的要求较高,因此要研发鸭式布局战斗机,没有一流的飞控技术是不行的。
美国的几款现役战斗机都没有采用鸭式布局,不过像F16等采用了大边条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鸭式布局的效果。不过美国的战斗机未采用鸭式布局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其航发的性能足够,战斗机的机动能力、升力等问题完全可以用大推力航发这种简单的方式来解决,这就是所谓的“力大砖飞”!
用发动机可以解决的问题,再加上一对鸭翼显得有些多余,而且会增加战机整体的复杂度,因此美制战机纷纷抛弃了鸭翼布局设计。不过对航发性能还略微不足的国家来说,战斗机鸭式布局则是最佳的选择。
鸭式布局主要的作用就是解决发动机动力的不足,用这种设计方式增强战机的整体性能。在常规飞行中鸭翼的作用并不大,甚至没任何作用,不过当战斗机进行大仰角、小半径盘旋飞行时鸭翼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因此鸭翼对增强战斗机近距离格斗能力的作用非常明显!
我国第一款鸭翼局部战斗机就是歼10,到歼20这里鸭翼布局的技术成熟度已经非常高,解决了战斗机对机动能力要求的同时,对隐身和战机操作复杂度的影响并不大。
有人说歼-20采用的是世界范围内都少见到的鸭式布局,你怎么看?
鸭翼布局是一种着重于突出高机动特性的航空器设计布局。其典型特点是,调整面在前,主翼面在后。调整面只要调整一个很小的角度,就可以制造非常强大的偏转力矩,从而带动整个机体的姿态改变。这个设计布局从诞生起,就是具有不稳定性。该结构一般被认为机动性能好,抗失速能力强,增升效果好,对操控响应快。在其对应的速度区间内,有非常良好的控制力。其典型代表为瑞典JAS39、台风战斗机、法国阵风等精英三代机和中国的歼20。
至于鸭翼布局的缺点,很多人说是隐身性能弱,其实就算是常规布局,水平尾翼也是要不断调整的,而且多数飞机的水平尾翼翼面要高于主翼翼面,所以水平尾翼的偏转一样会造成计划外的雷达反射截面增大。鸭翼布局的最大难度在于设计。由于多了鸭翼之后,如果想充分利用鸭翼的优点,利用鸭翼制造涡流,为主翼优化气流,达到增升效果。这就必须使用近距鸭翼。此时整个飞机的气流控制,就是一个多翼面结构。任何一个鸭翼参数的改变都将影响临近翼面的初始气流态势,进而影响整个翼面的流体结构。
由此,鸭翼布局极大的增加了飞控和翼面控制的难度。所以只有在计算机辅助控制和软件工程大为成熟的三代机及以后的机型上,鸭翼布局才被较广泛应用。
首先感谢头条军迷大本营的邀请,我认为我们中国的歼20隐形战机之所以采用鸭式布局主要是在设计之初一是受到苏式设计理念的影响,苏式战机的成功就是通过优秀的鸭式气动布局提高了战机的机动性能。二是鸭式布局设计是经过我国无数科研工作者无数次进行风洞测试后验证过的成熟设计。三是我国国产发动机研制整体水平与美欧俄相比差距仍然十分巨大,导致动力不足的现象,为弥补这种动力上的损失所以采用了这种能够有效提高机动能力的设计方案!我们都知道鸭式气动布局在发动机相同条件下时会比常规气动布局获得更好的机动能力,鸭翼优势在于通过鸭翼的作用能够更快的调整飞机的升力,增大机动性。谢谢!
一切源自积累,歼20采用的鸭式布局是中国军工人在长期实践中的经验总结,鸭式布局最早的实际验证的就是歼10。歼10的成功为随后歼20采取鸭式布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除了发动机的问题还有待刻苦攻关,在战机设计的其它方面与世界最先进水平的差距可是越来越小了。
航空气动研究的最重要设备超高速风洞,中国可是在该领域当今世界上实力最强的国家,还有计算机的仿真模拟中国也是非常先进的,曾经数年占据世界超算排行版的超级计算机可不是吃素的。当然设计出来之后考验的就是实际的工程制造能力了,在这方面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早已攻克了制造领域的很多关键技术,要不然歼20的进展也不会那么的顺利。
说实话歼20采用鸭翼布局和中国的发动机不给力有很直接的关系,如果采取常规布局以当时可预见的中国能够采购到的最先进的航空发动机做基础,制造出来的飞机是无法达到设计要求的,这也是中国不得以而求其次只能在气动布局上想办法。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中国最终通过自身在飞机气动设计领域的积累成功的取得了突破,在发动机弱鸡的情况之下通过气动设计优化的弥补,基本上达到了设计的指标要求。
如果那一天中国在发动机领域获得决定性的突破,那么中国的战机水平必将可以实现超越式的发展。我们等待着这一天,中国军工加油!
上世纪60年代,国内军工在研发歼9战斗机时,提出了“双26”概念,即飞行速度2.6马赫、实用升限2.6万米,但限于技术储备不足等原因,歼9战斗机最终下马。
但其研发时的鸭式布局,腹部或两侧进气的方案,称之为歼9Ⅵ方案,却作为技术储备下来了,并最终运用在了国产歼10和歼20两型先进战斗机上。
鸭式布局,无疑是国内军工的一次大胆尝试,世界上第一种采用鸭式布局的战斗机瑞典的Saab-37雷式,是在1971年才真正服役的,意味着国内选定歼9Ⅵ方案时,世界上还没有一种战斗机是采用了鸭式布局的。
由于鸭式布局,鸭翼能调整角度,产生掠过机翼上表面的涡流,大幅增加升力,带来更大的气动浮力,令战斗机具备更强的机动能力,因此鸭翼布局,在空战时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另外,鸭翼布局,事实上也是针对国内发动机推力不足的一种无奈选择,当然,这只是个人的判断而已。
因为,鸭翼布局,在上世纪60年代,研发歼9战斗机时,是作为技术储备保存了下来,并率先运用到了歼10上。
由于歼10是单发动机,显然有着先天的功率不足,推重比与老美的发动机相差甚远,所以成飞借助鸭翼布局,令歼10获得了良好的气动性能。
正因为鸭翼布局在歼10战斗机上的成功,才令成飞在歼20隐身战斗机上又运用了鸭翼布局,有了翼身融合的升力体,然后机头、鸭翼和边条分别产生涡流,大幅度增加机动性。
实践证明,鸭翼布局的歼10和歼20战斗机是成功的,在发动机功率不足的前提下,成飞借助鸭翼布局,让战斗机获得了良好的气动性能和机动能力。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图片均下载网络,特此声明。
动力不足,只能用鸭翼来实现各种机动,为的是狗斗第一,但是牺牲了隐身性能,个人认为是个失败的设计,动力可以慢慢解决,但是隐身性能的不足使得歼20很难走出国门。可能一开始设计师就是这样想的吧,国土防御,有路基大型雷达支持,可以发现敌国隐身战机,然后强干扰,互相无法远程攻击,只能近距离狗斗,但愿如此!所以现阶段大量购买苏35也没问题,因为只需要狗斗
欧洲的台风战斗机和阵风战机哪款更先进?
台风、阵风和瑞典萨博JAS-39,因其优异的性能表现,在战斗机领域,并称“欧洲三雄”。
其中,台风和阵风,都是风,不明就里的人,倘若按字面意思来论高下,当然是台风比阵风厉害了,确实没错,但那也只是风而已。
(台风战斗机)
英国、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四国合力研发的战斗机叫台风,而法国达索也即那家研发幻影2000战斗机的公司独家研发的战斗机称阵风,许多人迄今为止,依然搞不清楚台风和阵风,因此本文作者借机科普一下。
撇开瑞典萨博JAS-39,论台风和阵风,欧洲这两大战斗机,究竟孰强孰弱,其实,四国合力研发的,却并不一定能胜过一国的成果。
(台风战斗机)
台风战斗机,设计成双发、三角翼、鸭式布局,属于高机动性的多用途第4代半战斗机;阵风战斗机,也是双发、三角翼、鸭式布局,也属于高机动性的多用途第4代半战斗机,两者即便在外观上都非常相似,非资深军迷们,或对航母器不感兴趣的人,傻傻地分不清楚。
将台风和阵风相比较,只要是不抱偏见的军迷,都会得出阵风优于台风的结论,阵风的小身板确实厉害,外挂多飞得远等。
首先,台风战斗机装备脉冲多谱勒雷达,仅能发现80公里左右的目标,在性能上落后于阵风战斗机的相控阵雷达,两者之间存有技术代差。
(阵风战斗机)
其次,在多功能战斗性能上,台风战斗机也远逊于阵风战斗机,阵风优势在于是世界上功能最全面的多用途战斗机,空地海样样俱到,既能当航母舰载机,也能投掷核弹。
再则,在隐形性能上,台风战斗机也比不上阵风战斗机;在最大航程上,台风战斗机为2900公里,也比不过阵风战斗机的3700公里。
(阵风战斗机)
最后,军火客户非常看重的武器配置上,阵风除了外挂誉满全球的米卡空空导弹以外,还研发新型流星空空导弹,战斗力非常强悍;而台风却拿不出能和米卡以及流星相媲美的的空空导弹,也影响了台风战斗机的外销。
综合两型战机在各类军演中的表现以及其设计特点看,我更看好台风。
台风战斗机是一款典型的四代半战斗机,也是目前为止,在各类军事演习中“击落”F-22最多的一款战斗机,几乎每年的红旗军演中,在飞行员交流环节(1对1自由空战)中,台风都能打下来几架F-22。
比如图中这架德国空军的台风战斗机,就在演习中“击落”过3架F-22,还涂了战绩喷漆,非常牛逼。台风战斗机可以说是四代机中空战能力处在最前沿的机型之一,能与之相比的,大概就只哟Su-3SK与沙特的F-15SA了。
这个和飞机的设计有非常大的关系。我们经常听到一个词“四代半”,这个词今天已经是烂大街了,稍微先进一点的四代机都敢说自己是四代半,但是在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里,四代半专门指的是“台风”和JAS-39,阵风这3款80年代中后期的四代机。
因为他们都研发与20世纪80年代,这个航空技术的大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是美苏开始初步探索隐身战斗机的时代,大名鼎鼎的ATF计划就是这一时期开始的。同时,现代的大离轴角格斗空空导弹,以及较为成熟的主动雷达制导中距空空导弹也亮相于这个时期。鸭翼布局对战斗机超音速飞行性能的优势,就是这个时期开始表现出来的。
所以20世纪80年代,是战斗机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这个时期出现的很多新技术,新概念,新思想,对当时研发的战斗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而受到这种影响最深的,就是这个时期研发的台风,阵风,JAS-39这3款战斗机。他们在设计理念上,相比早期的四代机如F-14,F-15,F-16,F-18,Su-27与MIG-29有一定的进步,故称为“四代半”。
而台风,则是这3款鸭翼布局飞机中,最侧重空战能力,设计理念最为先进的。现代中国军迷津津乐道的歼-20上的鸭翼-边条翼布局的雏形,最早就出现在台风战斗机上。
台风战斗机的远耦合鸭翼后有一块扰流板,承担了边条的作用。
在现在,“鸭翼布局+边条翼的升力体构型”,已经是一种较为理想化的,性能极致化的鸭翼布局战斗机解决方案,而这个布局的雏形其实就是台风。只不过台风的机身不是升力体而已。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台风战斗机能够成为唯一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实现超音速巡航的战斗机。(台风战机在不携带武器和副油箱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超音速巡航)虽然这种能力没有很大的实战意义,但是其出色的超音速飞行能力可见一斑。
当然我并不是说阵风差,阵风战机的多用途能力是强过台风的,不过这完全是因为台风设计时不怎么考虑多用途能力造成的。
阵风更先进啊,那还用说,阵风别看比台风小,但是人家凭借着各方面的技术设计优势取得了更好的性能,在国际市场上也远比台风受欢迎的多。阵风还是一个舰载机,阵风M型战斗机的对地和对海打击能力都比台风强得多。
阵风战斗机最大的优势是飞的远,人家在携带3个副油箱的情况下能够有1850公里半径的高高高快速拦截距离,而在高低高曲线航线下,携带3个副油箱也有1000公里的作战半径,作战半径比我国的歼10都大,比台风的不到1000公里更是大的没边,这一方面是因为阵风战斗机发动机M88发动机更加省油,另一方面也因为人家阵风能挂,可以挂3个大型副油箱。
阵风战斗机可以发射飞鱼反舰导弹,可以发射暴风雪隐身巡航导弹,对地对海打击力更强,而且飞行的速度更快,在海上作战和攻击作战中比台风更加强大。这也是法国为什么当初选择推出台风战斗机发展计划的原因,因为英国等国只是想发展一款对空作战空优战斗机,而且侧重于快速拦截轰炸机目标,法国要的是可以在航母上使用的战斗机,需求不同。
法国的阵风战斗机还有一大优势,就是价格比台风更加便宜,而且易于维护,在勤率很高,台风战斗机在勤率很差,德国的台风战斗机有一半不能用,英国的也超过了一半,这样的在勤率简直让人汗颜,体现出这款飞机难以维护的特点。其实也好理解,作为多国研发的战斗机,台风的各个子系统的维护和升级要在不同的国家完成,这对后勤简直是灾难。
所以,阵风远比台风要强,而且强得多,再说人家阵风还在一直改进中,加装了相控阵雷达,作战性能更加优秀了,台风可以说是追不上喽。
各有所长台风EJ200发动机更优秀具备1.4马赫超音速巡航能力,阵风M88则是一般般,但是强在平台的多用途性,可以挂小型战术核导弹也能上舰同时兼顾对地攻击能力。。
关于欧洲双风谁更强的争议,由来已久,网络上一堆“飞机都没摸过的专家”拿着一堆网络图片能给你分析个三天三夜,所以是时候拿出来一些干货了。想要说清楚台风战机和阵风战机谁更强一些,还得让真正开过、测试过、对比过而且立场中立的人来说比较靠谱。
手头正好有一份“瑞士空军司令”,2008年签署的“瑞士空军下一代战斗机(NFA)选型分析报告”(上图)。虽然资料差不多有10年来,但是关于这份资料肯定比网络上各位“嘴上专家”说的客观。首先,瑞士作为中立国无论是跟法国(阵风)还是英德意西(台风)的关系应该都很好,所以评价具备中立性;其次,各国厂商为提供了“阵风战斗机、台风战斗机、鹰狮NG”三种战机供瑞士空军测试、考核、试飞、模拟攻击,并提供了机密/非机密技术资料供其测评,同时与瑞士空军现役的F-18C/D进行对比,所以这份报告具备客观性,人家是真的都飞过一遍并且对战过的。最后,各厂家不仅提供了08年状态的各种飞机,还提供了2015年以后的将进行的各种改进,以供测评飞机的升级潜力。所以,我们以这份报告为基础,分清台风和阵风的优劣,总比随便搜几张参数图来的真实可靠吧。
整个战机的评估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评估办法是“每一种战机1-2架去完成每个评分项下的约10个任务,台风、阵风和鹰狮战斗机实际上一共飞行测试了4个多月。此时飞行测试的是生产商提供的08年版本的各种飞机。
第二阶段的评估一共进行了接近6个月,用以评估2015年以后预计交付状态时的飞机,由生产商提供技术资料、机密文档、模拟器、飞行资料、新开发技术的测试等,用以评估未来这些飞机的升级潜力。
通过两个阶段,共计10个多月的测试评估,可以说台风和阵风都不会对瑞士这个国家藏私,这份报告应该是具有一定含金量的。
根据整个NFA的评估报告,基本结论就是:阵风战斗机的对地打击、侦查能力明显优于其他两种战机,空战任务优势少一些但也强于其他战机(毕竟当时阵风挂载的“米卡”空空导弹确实槽点不少,不过现在“流星”远程空空弹已经形成战力,阵风的唯一弱点也没了);台风战斗机的1.4马赫超音速巡航是亮点,除此之外就全是弱点了,例如航程短、电子战能力差、可靠性低、数据融合能力不足、不能同时攻击多个地面目标、侦查吊舱分辨率低等等(这个台风的高速性能好,这个我们是知道的,毕竟罗罗的EJ200发动机功力还是比法国的M88强,只是我们没相到其他方面会这么弱)。
找了一下,网上已经有人讲这份报告的评分情况汉化如上图了(如侵删),方便大家观看对比,这里我就不费劲再翻译了。看以看到所有评分项目上阵风都强于欧洲台风的,我想瑞士人买飞机肯定是尽心尽力测试了,出这份报告也是实话实说(犯不着为了讨好法国,得罪英德意西四国吧?)
话说回来,阵风这小身板的强悍挂载能力确实令人叹为观止。虽然这报告10来年了,当初阵风就能完全碾压台风,十年后的今天你觉得台风还有跟阵风叫板的能力么?看看阵风的升级计划:远程空空导弹(流星)、PESA雷达换装有源相控阵雷达都已经按计划完成了,法国空军现在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依靠阵风战机,当然尽心竭力的升级;反观台风,计划中的各种升级拖延不前,早就说的机扫雷达换装相控阵雷达任然进度缓慢,只因为英德意西等四个台风研制国中,英国和意大利都算是放弃台风了,两国的F-35都形成初始战斗力了,西班牙情况不明,德国也早在几年前就开始考虑引进F-35,自己装备的那些台风战机能飞的都没几架。这种情况下,你觉得当初都不怎么样台风,现在还能强的过阵风么?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台风天鸭群稳稳站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台风天鸭群稳稳站立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